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卷:揭开废弃的龟趺驮碑之谜

明孝陵石刻卷:揭开废弃的龟趺驮碑之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言,在没有新史料、新证据发现之前,“龟趺驮碑”的弃置恐怕仍将是难以解答的谜。

明孝陵石刻卷:揭开废弃的龟趺驮碑之谜

四、谜团重重的弃置“龟趺驮碑”

明孝陵梅花山麓“红楼艺文苑”有一重达84吨的“龟趺驮碑”,它不仅是明孝陵景区内一个重要的文物景观,也是一个至今难解的历史之谜。

弃置的“龟趺驮碑”

“龟趺驮碑”的龟趺身长5.73米、宽2.63米、高2.25米,原本被弃置于四方城东南约100米处的山沟之中,其西约30米处另有长4.8米、宽2.05米、厚0.87米的碑身一块。经研究证实,二者乃属一套,为明初所雕刻。之所以被废弃,不单因为它寄身于山野沟间,更重要的原因是龟趺的加工尚未完成,碑身无字。虽未见碑额,但此物为陵寝之用是无疑的,问题是何人所制?为何而制?又因何废弃?

前人归纳出如下四种推测:

其一,有无可能是明孝陵的“无字碑”?帝王陵前设立无字碑,始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始作俑者为女皇武则天,以后渐有沿用。明代初年修凤阳明皇陵时,也竖一无字碑。朱棣在孝陵建碑时是否有竖两碑的可能?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放弃施工过半的龟趺及碑材?

其二,有无可能是惠帝朱允炆当政时为朱元璋所制的神道碑?建文帝在位四年即被朱棣推翻,朱棣或出于政治上考虑,舍弃了建文时已经雕琢将成的龟趺及碑材,而另去选料和开凿。

其三,有无可能是朱棣为朱元璋雕制神道碑时,工匠在施工中发现石材不佳而放弃?因为出土的这件龟趺脖子下面有一条宽达3厘米左右的缝隙。不过,这条缝隙究竟是当初选石料时就存在呢?还是在此后漫长的600多年中受风雨侵蚀所致呢?实难断定。(www.daowen.com)

其四,或者是惠帝朱允炆在追尊生父朱标为孝康皇帝时,为其陵墓建碑所用。后因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严酷的战争环境,加之很快政权被推翻,终将碑材弃之不用。

笔者以为,以上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均有其无法解释之处。

(1)成祖朱棣行事一向好大喜功,且刚愎自用。如若决定竖碑两块,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倘真如此,两碑的材质、大小、尺寸应该一致(凤阳明皇陵的两块碑大小、形制均相同),断无一大一小之理。即便有大小之分,表示父亲功盖天地的无字碑应比自己手书之碑更为巨大,只消观之阳山碑材即可知朱棣气魄。

(2)“建文帝朱允炆为父朱标或祖父朱元璋所立”一说的问题在于,朱允炆在位仅四年,这期间连生父朱标的东陵改扩建工程尚未及时展开(碑为后人所立,一般制于陵寝完工之后),又如何匆匆为生父或为祖父制碑呢?即使真为朱允炆所立,试图抹去建文朝一切痕迹的朱棣怎又可能任由其完好地置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不远处呢?

(3)关于“石材不佳弃用”说,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莫过于项长兴先生的《揭开明孝陵无字碑弃用之谜》一文。文中项先生以专业的地质知识告诉我们:“龟趺驮碑”选取的石料石质为深灰黑色石灰岩,内含众多燧石团块,而燧石的质地致密坚硬且脆,雕琢时极易破碎,因而遭到弃置。此说的疑问在于,项先生略有低估经办皇差工匠水平之嫌。此等重要皇差,交办时必要经历众多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实地勘测,即便当时没有发现问题,在开采出大样之后,不太可能依然没有察觉,恐怕还不至于直至雕琢出雏形后才发现予以废弃。明人肯定不具备现代化的专业地质知识,但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同样不可小觑,正如造于永乐年间的郑和宝船,至今似乎还无法一比一地复原,当然,困难不在于仿制不出原始的大小模样,而在于即使制造出来也无法真正航行,因为那根本不符合现代物理学、动力学科学的基本原理。再者,依照项先生文中的逻辑,“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所用石料自然属于优质,但今日出现宽大裂缝,而废弃的龟趺脖下缝隙是当初存在的,还是之后长期风化作用所致,项先生亦无法准确判定。因此,这一说目前还只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上的推理,还缺少实证的支持。

综上所言,在没有新史料、新证据发现之前,“龟趺驮碑”的弃置恐怕仍将是难以解答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