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棂星门
孝陵神道石翁仲之后为一座石造棂星门。棂星门古称乌头门,宋代《营造法式》说:“乌头门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碣,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可见,棂星门的称呼流行于宋。
棂星又称灵星,也就是天田星。灵星为天门之象,灵星所垂之象就是天门。皇宫被帝王们比作天宫,入灵星门就是入天门。因此,灵星门被广泛地用于宫室、坛庙,作为象征王制、点缀皇家宫室、坛庙的标志性礼仪建筑。用于陵寝之中的棂星门还具有收拢视线、突出石像生的作用。当谒陵者从宽阔的神道一路走来,横置石像生末端的棂星门,顿时会使视线收拢,使目光集中在石像生上,从而突出了石像生形象。
明孝陵棂星门
明孝陵的棂星门南向偏西20度,面阔15.73米,原来仅存石柱础6个和砷石8块,石柱础侧面浮雕花草纹,砷石两侧浮雕云纹。2006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委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对棂星门遗址及周边地带进行了仔细的考古调查,清理出土了一些五彩琉璃构件、滴水、瓦当、平口条、石质构件(如柱头、柱身)等重要遗物,也为棂星门的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前期历史资料调研和遗址清理工作所获,明孝陵棂星门与北京十三陵复原的棂星门结构相同。
2007年1月29日,棂星门复原工程完成。复建后的棂星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形式,三门六柱,面阔20.61米,高7.60米。材料、结构采用原明孝陵建造用材——青龙山青白石料构筑,柱头、云墩、雀替均用石料雕制,石柱础和抱鼓石按原有样式复原。通过这次复原保护,对所发现的石构件尽量予以保护利用,将考古发现的老构件与复建建筑结合起来,按照明代的样式恢复了棂星门柱础的原位和棂星门的原状。(www.daowen.com)
北京十三陵神道末端的棂星门宽34.65米,进深4.21米,高8.15米。此门形制为三门六柱,六根门柱各雕成华表形,顶雕坐龙,各门大额枋上有宝珠火焰装饰,因此也称“火焰牌坊”。牌坊的三个门之间有短垣连接。
明长陵神道棂星门
明孝陵之后的明清帝陵,明楼前还建有两柱棂星门一座。此棂星门为柱出头式牌坊,两石柱截面为方形,顶部各雕相对蹲坐麒麟一只。门中间为木结构,上覆黄色琉璃瓦。这既是出于礼制的设置,也是陵园布局艺术的体现。当通过此门向后透视时,石五供、明楼的形象十分完整,其顶部还有一线天空进入画面。这种以近景建筑的中透部位吸收远景建筑或中景建筑完整形象的艺术处理方式,被人们称之为“过白”。它在观赏效果上可以起到排除周边景物对视线的干扰,使视线方向的前景画面以“框景”或“夹景”的方式映入眼帘的作用。通过“过白”的布局艺术,远景建筑与近景建筑之间在视觉感受上形成了对比,使得景框之内的画面臻于完美。
明长陵明楼前棂星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