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卷中的令人惊叹之石翁仲

明孝陵·石刻卷中的令人惊叹之石翁仲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石翁仲的来历何谓“翁仲”?翁仲的来历还得从秦始皇铸十二铜人说起。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帝王陵前石刻群中设置翁仲的,唐以前很少见,汉代皇陵前石刻群中未见记载有石人,考古也未发现。至唐代,帝王陵园里设置石翁仲才成为定制。也可反映出唐以前人臣墓前有石翁仲,而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的情况。墓前翁仲除了充当卫士起保卫陵墓的作用外,也显示了墓主生前的等级身份。

明孝陵·石刻卷中的令人惊叹之石翁仲

7.石翁仲的来历

何谓“翁仲”?比较常见的说法是,“翁仲”乃秦朝人,姓阮名翁仲。据说他身高七尺,天生神力,骁勇异常。秦并六国后,他奉秦始皇之命,镇守在今甘肃省洮河一带,威震匈奴,故被封为临洮将军。他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广场。匈奴人见后,无不拜服。不过细究起来,这种说法问题不少。阮翁仲其人其事,正史不见有传,明以前其他书籍也少有记载,这种说法不知何据。况且,秦时匈奴散居于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高原一带,与秦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九原等郡交界,而临洮属陇西郡,是秦与羌的交界地,匈奴与羌之间相距甚远,中间隔着月氏,因而守临洮的阮翁仲不可能阻击匈奴并使之闻风丧胆。阮翁仲一说至多只是奇传异闻。

翁仲的来历还得从秦始皇铸十二铜人说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水经注》等书籍说每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俗称“翁仲”。又据《汉书·五行志》说,秦始皇二十六年时,在秦的边地临洮一带,出现了十二个身高五丈,足迹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按照这十二个巨人的模样,销毁了天下兵器制成铜人。其实,十二个铜人出于临洮只是传说而已,不可能真有其事,而这个传说又是从先秦有关“长人”、“长狄”的传说演化而来的。据《春秋》记载,长狄国经常内犯,文公十一年时鲁国叔孙得臣将其击败。《左传》里说,叔孙得臣抓住了长狄国的首领侨如,并用戈插入他的喉咙将他刺死。同一件事,到了《穀梁传》和《公羊传》里就附加了许多传说的成分:长狄国君兄弟三人侵犯中原,瓦石不能伤害他们。射箭高手叔孙得臣射中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倒地后身横九亩,头被砍下后放入车中,眉毛高出车轼。

秦始皇正是利用了这个传说,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铜翁仲,这一措施正如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推行五德终始之说、封禅、焚书坑儒一样,其真实意图是“以弱黔首之民”,利用传说和迷信,使他的统治蒙上一种奇异、神秘的色彩,能够万世不变地延续下去。

因为十二个铜人称为翁仲,于是后人便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像、石像统称为“翁仲”,若是铜质称为“铜翁仲”,若是石质便称为“石翁仲”。(www.daowen.com)

陵墓前石人像东汉即有。如东汉乐安太守墓前的两个石人像,一个胸前刻有“汉故乐安太守img35(biāo)君亭长”,另一个刻“府门之卒”。亭长,是东汉基层组织负责守卫的官员,同时,负责守卫太守官衙的官员也称亭长。可见,这两个石人是用于墓前警卫的。将墓前石人称为“翁仲”,则不迟于唐代,柳宗元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说:“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

帝王陵前石刻群中设置翁仲的,唐以前很少见,汉代皇陵前石刻群中未见记载有石人,考古也未发现。魏晋时代由于废弃了陵寝制度,墓前不设石刻,当然更不可能有石翁仲了。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在墓前设置石刻,但数量不多。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在北魏孝庄静陵前出土了一件石人像和两个石人头,石人双手握剑,显然属侍卫性质。这种双手握剑的卫士姿态,继承了东汉时代的形制,并为唐代所沿袭。

葬于南京及其附近的南朝帝王陵墓也不见石人。至唐代,帝王陵园里设置石翁仲才成为定制。除太宗昭陵外,石刻的形制和数量基本仿自乾陵而缺少变化。北宋皇陵所列石人,一般为驯象人1对、控马2对、番使3对、文武臣4对、武士1对、宫人2对。自王侯至品级高的大臣,墓前所列石翁仲数各有差异,每朝都有具体规定,而庶民墓前不许立翁仲。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茔如生前之仪卫耳。”也可反映出唐以前人臣墓前有石翁仲,而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的情况。墓前翁仲除了充当卫士起保卫陵墓的作用外,也显示了墓主生前的等级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