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镇墓神兽的转变

明孝陵石刻:镇墓神兽的转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从墓里到墓前——镇墓神兽正因为古人相信鬼怪的存在,所以用镇墓兽放置在墓葬中镇墓避邪,并形成了一种丧葬风俗。从目前取得的考古成果看,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楚墓中已经开始出现镇墓兽。早期出现的镇墓兽面部无器官,直颈直身。到了唐代开元末期,镇墓兽的整个造型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了站立式的镇墓兽。所以,在镇墓兽中有虎座、陵墓前的石刻中有被称为“辟邪”的神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明孝陵石刻:镇墓神兽的转变

3.从墓里到墓前——镇墓神兽

正因为古人相信鬼怪的存在,所以用镇墓兽放置在墓葬中镇墓避邪,并形成了一种丧葬风俗。从目前取得的考古成果看,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楚墓中已经开始出现镇墓兽。当时楚墓中的镇墓兽多为木质,形象多变,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镇墓兽的头部似鹿,装饰有一对鹿角,中间是躯干,下面有一个方形的基座。早期出现的镇墓兽面部无器官,直颈直身。战国中期出现的镇墓兽形象变得复杂起来,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头部变得像虎,大多有了狰狞的五官,颈部变得弯曲,有的直立,有的呈跪姿。由于楚墓中的这种镇墓兽流行的时间不长,流行地域也有一定的范围,所以对于它们的来源与作用都还不是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幽都的统治者——土伯的偶像,随葬镇墓兽,意在抚慰土伯,以求得它的保佑。

从西晋时期开始,墓葬中开始出现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的习俗,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镇墓兽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如西晋墓中的镇墓兽往往只有一件,形态为四角直立,似牛,也有些像狗,但头上却长出了长角;北魏墓中的镇墓兽都是成对的,通常放置在墓门的两侧,作侧卧状;到了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件变成了人面,一件变成了兽面,都为蹲坐状,但是在南方地区的东晋南朝墓葬中,镇墓兽却一直保持着西晋时的形态。

隋唐时期的墓葬当中,镇墓兽的形制与北魏后期的基本上相同,通常一座墓中出土两件,一件为人面,表情比较和善,有些背部长出鬃毛;另一件为兽面,形状似狮,张口龇牙,头部的鬃毛卷曲,用墨绘出眉、眼、鼻、嘴和胸毛。但唐代中期以后,镇墓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是出现了大量的唐三彩镇墓兽,使其装饰性大为加强,二是镇墓兽的装饰也日趋复杂,如人面的镇墓兽头上有独角,肩上生双翅,背部的鬃毛似火焰一般,恣意加以夸张;兽面的侧面出现了各种脸谱,极富变化。到了唐代开元末期,镇墓兽的整个造型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了站立式的镇墓兽。这类镇墓兽一爪高举,一爪叉腰,足下踩有怪兽,越往后,人面与兽面变得十分接近,都显得十分狰狞可畏,龇牙咧嘴,赤身露体,高举的手上捉着一条蛇,足下所踩的怪兽也渐渐变成了“夜叉”一类的小鬼。(www.daowen.com)

镇墓兽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动物神灵崇拜的演变,人们相信某些动物(甚至是臆造的动物)能作为避邪驱鬼的灵物,成为消灭灾害、邪恶的化身。如《风俗通义》中记载道:“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啖食鬼魅”,认为虎这种神灵动物可以啖食鬼怪。自汉代以后,“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成为一种风俗,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在镇墓兽中有虎座、陵墓前的石刻中有被称为“辟邪”的神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俗通义》还说,柏树也可以使鬼怪畏惧,所以东汉陵墓前除了立石虎还植栽柏树。除了虎以外,还有狮这种凶猛的镇墓兽,再加以骆驼、牛、马、羊等象征吉祥的石刻,就构成了东汉陵墓石兽的基本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