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奇特的“ㄈ”形神道

明孝陵奇特的“ㄈ”形神道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明孝陵奇特的“ㄈ”形神道明孝陵的神道形状呈奇怪的“ㄈ”形,这在明代之前的帝陵中从未有过。因此,孙陵冈被保留下来,而神道便围绕着孙陵冈形成“ㄈ”形弯。因此,朱元璋将孝陵主要建筑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布局,从而使表现“斗身”的神道围绕孙陵冈环行呈“ㄈ”状。明十三陵以明成祖长陵为主陵,但陵宫前的主轴线也大多被“案山”占据,所以神道被置于主轴线之西山体较少较小处,略微弯曲。

明孝陵奇特的“ㄈ”形神道

2.明孝陵奇特的“ㄈ”形神道

明孝陵的神道形状呈奇怪的“ㄈ”形,这在明代之前的帝陵中从未有过。对此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1)“孙权看门”说。孝陵陵寝正前方横亘着五十多米高的梅花山,昔日名曰“孙陵冈”,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长眠之地。孝陵建造时,有筑陵者建议将其平掉,而朱元璋认为孙权也不失为一条好汉,留着为自己守门。因此,孙陵冈被保留下来,而神道便围绕着孙陵冈形成“ㄈ”形弯。(2)“北斗七星”说。孝陵规划设计上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总体规划,追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因此,朱元璋将孝陵主要建筑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布局,从而使表现“斗身”的神道围绕孙陵冈环行呈“ㄈ”状。(3)“依照地形”说。朱元璋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开天辟地成为开国皇帝,行事多不拘泥于旧法,在陵寝设计方面也多有革新之举。为了达到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神道完全依山势作迴转曲折的布置。

明孝陵神道示意图

“孙权看门”说前人大多引自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条好汉子,留他守门。’”而据张岱《自为墓志铭》,他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崇祯甲申明亡时48岁。换而言之,张岱的生活时代距孝陵建造至少200年。其实,之前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即言:“孝陵城西门内有吴孙权墓,筑城者奏欲去之,诏曰:‘孙权亦好汉子,留为门主。’遂止。”郎瑛[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的生活时代要早于张岱不少,但仍距孝陵肇建百年有余。而两者大致相同的记述,可能皆源自民间传说。就史料学的角度而言,材料产生的时间与可信程度当存疑问。

“北斗七星”说是学术界新近的观点,流传和影响颇大。在规划设计陵寝过程中,朱元璋具有宏大的帝王气魄和独特的理念追求,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神秘的设计思想融入陵寝布局之中。“北斗七星”的布局既吸纳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元明时代“魂归北斗”的丧葬观,又集“天帝居北斗”的神权统治思想为一体。具体说来,绕梅花山而环行的神道等导引设施为“北斗七星”的“勺斗”部分,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宫建筑为“勺柄”部分。“勺斗、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下马坊、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享殿、方城明楼。长眠在宝城地下玄宫中的朱元璋则代表“北极星”,手持“斗柄”,掌控着天下、阴阳、四时、五行等。当然,“北斗七星”说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明孝陵的布局与北斗七星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是朱元璋有意为之,还是无心巧合,或许别有用意,这都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才能做出解答。

“依照地形”说相对可信,但亦并非只有依照山势这一种选择,若从大金门直接建造至金水桥的神道,则可以避免穿过梅花山,达到既省工省力,又彰显气势的目的。朱元璋之所以别出心裁地将神道修建成曲折状,可能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www.daowen.com)

明代帝王陵寝的营造深受风水学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远朝近案”。简单说来,就是陵前需要一座孤耸秀丽的小山,作为“案山”(即梅花山)。而神道必须处于“案山”与陵宫区之间,否则,“案山”将失去意义。换言之,帝王之所以选择此处营建陵寝,“案山”的存在是必备条件之一,所以绝不会轻易改动,当然更不会将其铲平。明清皇家陵寝甚至藩王陵都沿袭了这种思想。明十三陵以明成祖长陵为主陵,但陵宫前的主轴线(即陵宫中轴线之延长线)也大多被“案山”占据,所以神道被置于主轴线之西山体较少较小处,略微弯曲。清东陵的主陵——顺治帝孝陵的神道则绕过作为“案山”的影壁山而行,弯曲几乎达到180°。

梅花山

略显弯曲的明长陵神道

清东陵全景

对于帝王来说,纷繁浩大的工程组织起来容易,天然完美的风水形势则难求得多,所以秉承“陵制与山水相称,难概同”的指导原则,即陵寝的形制布局必须因势随形,因地制宜,为此甚至不惜变动建筑的布局。如明仁宗献陵、明光宗庆陵为保全风水“龙脉”,甚至将享殿与明楼、宝城分为互不相连的两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