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卷优秀的望柱 design

明孝陵:石刻卷优秀的望柱 design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与众不同的明孝陵望柱明孝陵的望柱高6.25米,间距5.20米,顶端为双层圆柱形冠,一改唐宋以来神道石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造型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北斗七星”说能否成立姑且不论,但此说同样忽略了明皇陵、明祖陵望柱位置的事实,且以上两陵之布局绝非“北斗七星”状。还需要说明的是,明祖陵、明皇陵的望柱均为两对,明显具有宋代帝陵遗风,这与孝陵一对雕有工整云龙花纹高大粗壮的望柱截然不同。

明孝陵:石刻卷优秀的望柱 design

2.与众不同的明孝陵望柱

明孝陵的望柱高6.25米,间距5.20米,顶端为双层圆柱形冠,一改唐宋以来神道石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造型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其整体造型高耸挺拔,柱体六面装饰婀娜宛转的云气纹,柱头浮雕云龙纹,自上而下连成一片,显得格外雍容挺拔。而柱身线条也显得活泼华丽,毫无呆板压抑之势,是明初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明孝陵望柱

望柱通常立于神道的最前端,但明孝陵却一反常规,将其放置在神道中间(即石象路与翁仲路之间),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对此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其实,明皇陵、明祖陵都如此,可以说是洪武年间帝陵神道布局的普遍样式,并且从三陵的建筑时间上看,这种设置并非始于孝陵。对照其他两陵,不难检验诸多解释是否能够成立,兹举数例如下:

明皇陵望柱

一种解释是神道转弯的标志。因为石象路与翁仲路转折处需要一处醒目的提示性标志,而高大的白色望柱最适合承担此功能。不过,明皇陵、明祖陵的神道均为直道并无转弯,望柱的位置却也居于神道中段,此说似乎略显牵强。(www.daowen.com)

另一种解释当时比较流行,即与“北斗七星”的吉祥布局有关。具体而言,“北斗七星”的“勺头”部分转折处需要一颗与前后景物有别,又不乏协调的“亮星”,而望柱的竖立恰好承担了“亮星”的功能。“北斗七星”说能否成立姑且不论,但此说同样忽略了明皇陵、明祖陵望柱位置的事实,且以上两陵之布局绝非“北斗七星”状。

明祖陵望柱

还有一种解释为“生殖崇拜”说,认为望柱象征着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官,将其置于石翁仲之前,意寓不忘祖先繁衍生育之恩,祈盼子嗣昌盛,绵延不绝。有趣的现象是,今天孝陵望柱下端表面存在许多凹坑,这倒不是因自然作用所致,而是长期人为刮刨的结果。传说明清以来,百姓迷信望柱具有求子神力,竟然狂热到刮其柱身、食其粉末的程度。但这种解释的问题是,望柱位置与“生殖崇拜”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便将其置于神道之前也可以表达同样的寓意。“生殖崇拜”说只是民间传说的一种,另一种传说则是百姓迷信柱粉可以消灾祛病。其实,就民间传说而言,“麒麟送子”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望柱的求子神力,明皇陵神道受损的麒麟即是明证,因而,真正左右百姓刮食柱粉的动机可能还是“消灾祛病”说。

综上所述,置于神道中段的望柱是朱元璋对于传统帝王陵寝制度的革新,它所承担的具体功能仅是将神道分为两段,以此隔离石兽与石人(明皇陵、明祖陵望柱之后虽不全是石人,但以石人为主)。之所以如此,可能朱元璋认为石兽的作用是驱妖除怪,石人则为警卫侍从,两者功用不同。当然,居于神道转折之处的望柱同时也起到了点缀、装饰、美化的功用。不过这种布局并未为北京十三陵所承袭。还需要说明的是,明祖陵、明皇陵的望柱均为两对,明显具有宋代帝陵遗风,这与孝陵一对雕有工整云龙花纹高大粗壮的望柱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追尊帝陵与真正帝陵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