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卷: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石刻卷:神功圣德碑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明孝陵之后的神功圣德碑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通高7.91米,白石雕成,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额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碑文,长达3000余字。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与孝陵不同的是,长陵碑亭四隅各立有白石华表一座。乾隆裕陵双碑清代的神功圣德碑模仿明制,但又有所不同。首先是名称,顺治孝陵的碑称神功圣德碑,康熙以后,虽循制建碑,却更名为圣德神功碑。

明孝陵石刻卷:神功圣德碑

4.明孝陵之后的神功圣德碑

北京昌平明成祖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通高7.91米,白石雕成,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额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碑文,长达3000余字。其他三面在明朝时尚无文字,清代相继添刻文字。碑身背面刻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碑身左侧刻乾隆五十二年(1787)御制诗,右侧刻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御制文。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与孝陵不同的是,长陵碑亭四隅各立有白石华表一座。华表高10.81米,基座为须弥座形。柱雕云龙纹,顶部有云板,顶端圆盘上各有一蹲立异兽,俗称“望天犼”。朝南者俗称“望君出”,寓意盼望君王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朝北者俗称“望君归”,寓意期待君王早日归来理政。

长陵华表(www.daowen.com)

除长陵和崇祯帝思陵(无神功圣德碑)外,明十三陵中的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等十一座陵的神功圣德碑皆为无字碑。据传其中前六陵初建时并无碑亭之设,是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补建而成的。但明世宗沉迷于道教,未能及时撰写这六座碑的碑文,而文臣又畏于明太祖的“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子孙后世戒”的祖训,不敢动笔代写。此后的五座帝陵虽然立了碑,碍于前六陵未有碑文,所以也就未写碑文,因而这十一陵的神功圣德碑也都成了无字碑。不过,明世宗未撰碑文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受感情因素的支使。为追尊生父为帝,明世宗与以孝宗皇后张氏为首的朝廷大臣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斗争,之间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敌对的情绪也波及他对孝宗、武宗,甚至武宗皇后夏氏的感情。以世宗自私褊狭的个性,宁可选择所有碑文都不写,也不愿为孝、武二宗和张、夏二后写上一字。

乾隆裕陵双碑

清代的神功圣德碑模仿明制,但又有所不同。首先是名称,顺治孝陵的碑称神功圣德碑,康熙以后,虽循制建碑,却更名为圣德神功碑。“神功”与“圣德”虽只是前后顺序的变化,却道出开国君主与守城之君的区别。另一个区别是双碑之制,这大概是清陵的独创,始于康熙帝之景陵。之所以如此,雍正帝在诏旨中道出了原委:“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这种双碑制延续至嘉庆帝昌陵,从道光帝慕陵开始,裁掉碑亭,直至清末也未再设圣德神功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