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石刻:驮碑是龟趺还是赑屃?

明孝陵石刻:驮碑是龟趺还是赑屃?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驮碑的是“龟趺”还是“赑屃”中国古代高等级墓葬的墓碑大多置于龟趺之上。龟趺,顾名思义,即碑下形似乌龟的碑座,民间俗称其为“石乌龟”。若从意义上论,“龙子”赑屃固然尊贵,但龟因温顺、长寿被视为吉祥之物,含有福禄绵长之寓意,那么,驮碑的到底是“龟趺”还是“赑屃”呢?驮碑石龟于龟受崇拜时名为龟趺,而在龟受辱时则改称赑屃,并以此与龟划清界限。

明孝陵石刻:驮碑是龟趺还是赑屃?

3.驮碑的是“龟趺”还是“赑屃”

中国古代高等级墓葬的墓碑大多置于龟趺之上。龟趺,顾名思义,即碑下形似乌龟的碑座,民间俗称其为“石乌龟”。不过,有书记载,此物并非石龟,而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

如果单从模样上看,明代之前的龟趺与龟几无二致。至于赑屃,毕竟为虚构之物,唯知形似龟、好负重而已。若从意义上论,“龙子”赑屃固然尊贵,但龟因温顺、长寿被视为吉祥之物,含有福禄绵长之寓意,那么,驮碑的到底是“龟趺”还是“赑屃”呢?其实,这两种名称都没错,只不过是文化发展演进到不同时代产生的不同称谓而已。

赑屃

龟在传统社会前期的地位神圣而显赫。早在原始社会,龟就受到中国先人的顶礼膜拜。随着文化的发展,龟崇拜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这在大量的古代神话中都有所反映,如称黄帝是龟的传人;女娲用龟足支撑起即将坍塌的天;龟背负神秘的“河图”献给伏羲;大禹治水得神龟相助等。而“麟凤龟龙”四灵之中,唯有龟非人类臆造之物。古人认为,龟背“上隆象天”,腹甲“下平法地”,龟甲图案是星宿或五行八卦二十四节气的象征,龟是最早的历书,加上长寿等原因,龟居然能“知天之道,明于上古”,“先知利害,察于祸福”,成为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龟甲占卜风行数千年之久。《史记》亦说,听从龟之预言,能使天下归服,得名龟之人,“家必大富至千万”。古人以龟为宝,自然免不了将其用作器物的装饰,如龟鼎、龟旐、龟印、龟符等等。及至南北朝时期,龟碑的使用蔚然成风。(www.daowen.com)

龟出现于墓葬之风,亦可追溯至原始社会,而那时只用龟甲。汉代墓葬中则发展到用石龟、铜龟支棺。而陵墓前出现龟碑,无疑是时代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碑碣》书中说:“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不得过四尺。”可见,隋代已有“龟趺”之名了。龟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墓葬中,与其负重神力密不可分,而这种神力则源自传说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故事。

元明以后,龟的地位一落千丈(有学者认为原因在于草原游牧民族不崇龟),龟更被民间戏称为“王八”,用来嘲笑妻子与他人有染的男子,可谓威风、颜面扫地。然而,世上还尚存许多古代圣贤的龟碑,辱龟则可能构成对先贤大不敬,于是为龟趺正名即成为文化精英亟待解决的问题。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可见龟趺已改名换姓为龙子赑屃,如此一来,就避免了不敬圣贤之嫌。而原为形容词的“赑屃”(唐代李善解释为“作力之貌也”,也就是有力的样子),现在则转化成了名词。随之有趣的转变是,明朝之前龟趺基本是龟形,此后龟趺的头则被刻成不龟不龙的怪模样。

驮碑石龟于龟受崇拜时名为龟趺,而在龟受辱时则改称赑屃,并以此与龟划清界限。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饶有趣味的崇拜变迁,而且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宋元以来,平民文化或市井文化日盛一日的强大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