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明成祖朱棣 - 明孝陵·石刻卷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明成祖朱棣 - 明孝陵·石刻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明成祖朱棣明孝陵大金门正北70米处有正方形碑亭一座,每一边长26.86米。碑亭内竖“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块,通高8.78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额蟠龙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明成祖朱棣所立,碑文2746字,出自朱棣亲撰。因而,《明太祖实录》利于朱棣之语多不足信。因而,朱棣不惜民力为其父竖立如此巨大的“神功圣德碑”,不过是用来政治作秀的道具,收买人心的形象工程而已。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明成祖朱棣 - 明孝陵·石刻卷

1.“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与明成祖朱棣

明孝陵大金门正北70米处有正方形碑亭一座,每一边长26.86米。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浮雕椀花,上部砖砌,四面各有券门一个,明代为重檐歇山样式,形制与北京明成祖长陵的碑亭相同。亭顶木结构建筑今已无存,因而俗称“四方城”。碑亭内竖“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块,通高8.78米。其中,碑额高1.90米,宽2.54米,厚1.03米;碑身高4.80米,宽2.26米,厚0.80米;赑屃高2.08米,长5.15米,宽2.54米。整体雕工精湛,气势雄伟。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碑额蟠龙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明成祖朱棣所立,碑文2746字,出自朱棣亲撰。除去歌功颂德之词,碑文记述了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的经过,及开国后的施政措施等,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所记朱元璋子女排行与名字更可补《明史》记载之不足。为父亲竖如此大碑,明成祖此举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片孝心吗?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朱棣无疑是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生性雄毅而不拘礼法。父亲的教诲——《皇明祖训》虽常挂嘴边,但行起事来却时时与之牴牾,武力夺嫡本身就是对他行为方式最好的注脚。建文元年(1399)七月,身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发难,文弱的建文帝苦战四年之后京师失陷,建文帝下落也成明史难解疑案。传统史学认为,建文帝误听黄子澄、齐泰之言制定的先弱后强的削藩策略有误。其实,这不过是按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解。朱棣必然要反,藩王手中的军权必定要解除,这并不会因时因人而改变,唯有经受住战争洗礼的胜出者才可能完成削藩的历史使命。(www.daowen.com)

明成祖像

至于一些学者认为太祖在世时如何器重朱棣,甚至太子朱标早逝之后曾有意传位于他的观点更是有问题。朱棣虽于洪武三年(1370)被封燕王,21岁就藩故元旧都北平,但之前朱元璋的次子秦王被封西安,三子晋王封藩太原,所率各部亦均为与蒙古作战的第一线。可见,各子的封国是按照先后顺序的,并非对燕王情有独钟。况且,在朱元璋眼中陕西“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山西“表里山河”又“北近胡虏”,都极为重要。而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军与蒙古乃不花部作战时,燕王尚受晋王节制,足证太祖并非偏爱燕王。

“太祖传位朱棣说”所引用的是《明史·刘三吾传》,其史料则源于《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七,洪武二十五年(1392)戊寅条:“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然而,《明太祖实录》前后历经三修:“建文元年,董伦等修。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重修。九年,胡广等复修。”后两次重修皆因朱棣掌握话语权后,试图掩盖建文一朝的历史真相,为自己登基制造合法性的依据,所以下诏一改再改。因而,《明太祖实录》利于朱棣之语多不足信。

建文四年(1402)六月,志得意满的朱棣正准备开进南京城时,一位品级低微名叫杨子荣(即后来“三杨”之一的杨荣)的建文旧臣挡在他的马前,高声问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这才猛然醒悟,急忙赶往孝陵拜谒,由此可知父亲在他心中地位到底如何了。为了表明自己嫡出的血统,朱棣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生母是谁。而在靖难之役中,他差点中了反间计杀了长子朱高炽。因而,朱棣不惜民力为其父竖立如此巨大的“神功圣德碑”,不过是用来政治作秀的道具,收买人心的形象工程而已。

如果以道德史学的标准来衡量,朱棣无疑属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但恰恰是他,明王朝的规模、制度才得以奠定与完善,并直接影响到明清两朝政治格局。削藩、迁都、五征漠北、六下西洋(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在宣德年间)等等历史功绩都决非道德评价所能抹杀的,历史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