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墓碑的起源与发展
墓碑可能是最常见的陵墓石刻了,从古至今、从帝王到百姓,墓前一般都有。古代宫殿和宗庙的庭院中也有碑,用来拴系祭祀用的牲畜,或用来观察日影、推断时间。墓碑则源于下葬时用来牵引放下棺椁的丰碑。古代举行葬礼,用穿有圆孔的碑施以滑车,以绳索牵引,把棺放入墓圹。在完成了实用功能后,碑被置于墓前显眼的地方,这就是墓碑的起源。古时碑也因此皆有圆孔,汉代距古不远,尚有丰碑的痕迹,所以现存的一些汉代石碑也大多有孔。如曲阜孔庙的孔谦碑等,不但碑身有圆孔,碑头还有用来拴绳索使之易于滑动而又不致外脱的槽。
孔谦碑
最初的丰碑都是用木头制成,并书写上墓主姓名、爵里和行事。到东汉时,由于豪强大族重视礼俗,讲究坟墓建筑,加之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出的更加锋利的钢铁工具便于开凿和雕刻石材,于是雕刻石碑开始流行起来。
萧秀墓碑
东汉时期,不仅达官贵人竖墓碑,就连没有官职的庶民也立墓碑;不仅成人有墓碑,甚至幼童也多有墓碑。墓碑有家属或宗族中人设立的,也有弟子、门人设立的,更有友人、故吏、地方官设立的。从历史来看,刻石称颂,始于秦始皇。而墓碑上出现歌功颂德的文字,却要迟至东汉。在《隶释》、《金石录》等书中,都记载有大量的东汉墓碑文字。(www.daowen.com)
南北朝至隋唐,盛行将方形墓志铭埋在墓中,但墓前竖碑的风俗仍然流行。南朝陵墓在神道两旁陈列石兽、石柱的同时,也置有石碑。如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梁安成康王萧秀墓、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的石碑都保存至今,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也有残存的石碑座。
唐代帝陵与许多陪葬墓,也都有石碑。至今保存的,有献陵2座、昭陵41座、乾陵2座、桥陵5座。据记载,昭陵在宋代时仍有石碑80多座,可知损失极多。乾陵现存最重要的石碑有两座,一为“无字碑”,碑首为半圆形,刻有8条缠绕的螭首,碑侧绕雕云龙纹,碑高7.53米,宽2.10米,厚1.49米。碑座长方形,也绕雕花纹。另一为“述圣纪碑”,碑通高7米左右,由7块大石累砌而成,最上一层为屋顶形盖子,最下一层为方形碑座,每边宽2.97米。中间五层为碑身,平面方形,每边宽1.86米。其中自上而下的第一层原无字,仅四角雕一力士像,其余四层的南面刻有《述圣纪》全文,共46行,每行120字,约6000字,文为骈体,书法工健。碑文由武后撰,唐中宗李哲书。据说石“来自于阗,填以金屑,照耀陵园”,可想当日之华美非常。现在除第3层石字迹模糊外,第1、2、4层石尚有许多字可以辨认。
无字碑
述圣纪碑
关于大臣的墓碑,唐代规定五品以上螭首龟趺,七品以上圭首方趺。明代规定一品以上螭首,二品碑盖用麒麟,三品碑盖用天禄辟邪,七品以上圆首,所有墓碑都用龟趺,而尺寸有高低,八品以下限用墓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