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底心乳突、跳刀、螺旋等均资验判
足墙、足端之外,圈足内底心形状,也因历代镟挖手法不同而逞异相。如宋末及元代之瓶、罐,底心有起乳突,此已为鉴家熟知惯道;明初依旧,则近化之理然。参《明清瓷器鉴定》:“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传。”随后底心或如脐突,以至明中期民窑仍多如此;晚期或如漩涡,而犹有起小乳突者。这些特徵现在都有似是而非的摹拟。
另足底心放射状跳刀痕,明初洪武官窑有见,明中期也间有之,至明末清初则几为民窑器所必备,《明清瓷器鉴定》言天启窑亦云:“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又明代成化起流行薄胎盌、盘,其器底时见微塌,至若弘治,微微塌底已成常态,正德犹见之,更至嘉、万间盛产薄胎大盘,有塌底至于底心拱出圈足的,使器置桌上可打旋;而底面跷裂者,斥作圹器,后世便见掘获。
另早明永乐间的鸡心盌,其盌心凹下是有意为之,遂绝不与塌底者同日语。《饮流斋说瓷》:“盃底有深窝,圆而略深,以次递锐者,曰鸡心形。”鸡心形原亦镇窑惯体,如宋时镇窑仿龙泉莲蓬式盌,或作此式,而明清以来一直延造,只是日趋小型耳。此种过程,笔者因见宋龙泉、宋影青及明清镇窑之窑址瓷片而知晓。(www.daowen.com)
器底心除视其乳突、跳刀痕、凹凸,又可察螺旋纹助以判断。如清康熙仿早明器物有些极能乱真,并写宣德官款也很似,然而底面隐约带螺旋纹,便为识别凭证。宣窑之旋纹原皆修去,《明清瓷器鉴定》:“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为无釉的沙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常有火石红斑。仿宣德器物(包括近现代仿),胎体处理生硬而显矫揉造作,于沙底处常可看到清晰的镟痕。”
螺旋纹先亦可溯之宋元瓷等,然如元瓷沙底之镟修痕呈象与康朝殊异,此胎骨、手工之不类固然。康窑胎硬,镟削痕迹因之非同一般。
下图:元瓷足底心具乳突状者及永乐窑瓶器底部修平无旋痕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