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刷纹兔纹蚯蚓纹皆非片纹
古人指称瓷品曰纹者,非特片纹而已,其名称相类而实质不同,而易生混淆者,比比焉,如“刷纹”即其一。明田艺蘅《留青日扎》:“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又《景德镇陶录》引《唐氏肆考》:“古定器以政和宣和间窑为最好,色有竹丝刷纹。”此间“色”指釉色,意即釉面具刷纹。北定之壶、瓶、罐等琢器釉面,或见刷纹特徵,推想是因当时用猪鬃笔之类刷釉故。
南定当以羊毛笔刷釉,虽亦见刷痕,却不留竹丝迹。《景德镇陶录》:“旧法,长方棱角者,用毛笔塌釉,弊每失于不匀。”
余意硬丝刷应是北宋北方窑口习用之工具,因汝窑盘碟也偶见有“竹丝刷纹”。然而此纹非彼纹,盖北定有竹丝刷纹而不开片纹,南定或开片纹,然刷釉不留竹丝纹,迥然有别。
北定之竹丝刷纹又有论者解为胎体具细密修整纹,窃意不妥,因修整纹遍见于历代多处窑口之製品,故无谓某窑特徵。(www.daowen.com)
另有些窑变迹象,古人也称纹,自是出雅人趣致,然与开片不相关。如宋代蔡襄《茶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又如《留青日札》云钧窑:“稍具诸色,光彩太露,有兔毛纹、火焰青。”又如《饮流斋说瓷》:“星点痕稍长,其光闪烁不定者,谓之蝗股纹,又谓之蚱蜢腿,又谓之蜻蜓翅。”又如《匋雅》:“均窑笔洗紫蒨弥望,中作曲蟮走泥纹”等,都在其例。
兔纹又叫兔毫,实指窑变釉中现垂直细丝,排聚若兔毫笔。蝗股纹则较兔纹稍长大且稀疏。而曲蟮走泥纹即为宋钧所具之蚯蚓走泥印,因缩釉等原因形成,其见于器壁者隐,见于器底者显著。蚯蚓走泥印还可见于哥窑、官窑、龙泉等宋瓷。此几种窑变“纹”,美观有趣,都可宝爱,复为鉴识依据,然与开片之纹毕竟风马牛不相及。
(近年有见仿蚯蚓走泥纹酷肖,推其法是先烧成釉面粗裂;再二次上釉填充裂纹烧出)。
下图:具蚯蚓走泥纹与紫口特徵的宋钧器局部两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