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井文化遗存资料来分析,驻牧于石羊河流域的沙井文化先民,已完成狩猎经济向畜牧业经济的转型。这时作为沙井先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不占主导地位。人们身着皮制衣裤,经历了“食肉衣皮”的历史阶段。
一、畜牧业
金川三角城遗址墓葬殉牲物,包括牛、马、羊头骨和驴蹄趾骨。其中,羊头骨最多,畜群或以羊为主,可能还有单峰骆驼。从城址中出土的石球、陶球数量多的特点,以及墓葬中发现箭镞、箭杆、弓弭来分析,狩猎活动在经济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
金川三角城高大的城堡,为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西岗墓地出土的大铁犁,是沙井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有力证据。三角城遗址墓葬陶罐中残留谷物,城址中有石磨盘、磨棒、石臼、石杵等粮食加工工具等,表明沙井文化存在一定的农业经济。
三、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是沙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生产部门。从出土的器物种类来看,有制陶、金属制造、皮革加工、毛纺织、草席编织以及骨、角、石器加工等。毛织物的出土,肯定了沙井文化已有纺织业的存在。据金川三角城遗址出土的毛织品分析,纺织品质地粗厚,但纹理结构清晰,经纬线皆为向左捻转的双股线。纺织方法多是一上一下的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计经线16根、纬线10根,不见斜纹结构。颜色多为单一绿色,也有黄、绿、黑三色相间,组成较为美观的织品。在染色上,只见线染,不见匹染。这些都表明纺织技术尚处于较原始的阶段。金属工具和青铜牌饰的制造,涉及一系列专门生产工艺技术问题,表明手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业已存在,已不是一般家庭手工业所能承担的,它必然是脱离畜牧业和农业之外的一种新的、独立的生产部门。从人类历史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考虑,此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发生。青铜装饰品和铜、铁刀具数量较多,是自炼,还是外来,因没有直接材料证明,尚不能肯定。(www.daowen.com)
制陶窑址(金川三角城城址南侧200米)
条纹毛织品三角城遗址柴湾岗墓群出土。残长31厘米,宽11厘米,为沙井文化出土毛织品中最大者。织成后经套染,呈现黄绿两色条纹,为黄、绿二色间隔排列织成的彩色条纹毛绢。这种套印的印染技法,在当时是新颖先进的。该毛织品的出土,标志着当时人们在服装原料上已有了突破性的创造,较之“食肉衣皮”阶段,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条纹毛织品
金川三角城遗址出土的贝币
四、商品流通
金川三角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海贝,所有海贝均将背部磨通,以利串系。这些从遥远的海滨辗转交换而来的稀世之宝,显然已具有等价物交换功能。商品交换已出现,货币流通正在进行,从而使财富的积累迅速发展起来。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的:“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