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川三角城遗址出土精品文物
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三角城遗址出土石器、陶器、铜器、金器、铁器、卜骨、贝币及毛织品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10多年来,金昌市文物工作者陆续捡拾、征集了一批沙井文物,现分别收藏于金昌市博物馆、金川区博物馆。
一、陶器
从西北陶器史而言,从大地湾一期开始,彩陶在仰韶、马家窑时期达到鼎盛,后经齐家、四坝、卡约、辛店、寺洼等时期,逐步走向衰落。沙井文化之后,中国西北陶器逐渐消隐于历史长河。因此,沙井文化彩陶被称为“陶器时代的回光返照”。
双耳圜底罐口径25厘米,高30.5厘米。大口微外撇,双耳,肩部有乳突,圜底,肩部以上施红彩。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
双耳圜底罐
单耳罐199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口径14.5厘米,高12厘米。大口,单耳,腹部渐下收,平底。口沿处饰有一圈附加堆纹,与耳对称的部位亦饰有几道斜线状的附加堆纹,口沿有缺口。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
单耳罐
单耳圜底罐1992年三角城遗址西岗墓群出土。口径9厘米,高16.2厘米。直口,直颈,单耳,圜底。底及腹部大部分呈黑色,应为当时人类使用过的痕迹。口沿有残缺。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
单耳圜底罐
双耳罐口径11.2厘米,高17.5厘米。侈口,直颈,颈下半部与肩部之间有对称双耳,平底,腹部以上施红彩。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
双耳罐
二、青铜器
沙井文化的青铜器中,以动物纹为特征的小件青铜牌饰占有重要地位。它不见于黄河上游诸文化以及大约同时期的四坝文化墓地中,而它却与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属于北方系青铜文化范畴。
虎噬鹿青铜牌饰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11厘米,高4.8厘米,重50克,属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虎为图腾的北方游牧民族珍爱的“护身符”。一只伫立的猛虎用它粗壮有力的虎爪将鹿按倒在地,纤弱的小鹿身体极度扭曲,后蹄无助地伸展,丝毫动弹不得,面部呈现出一种恐惧、无奈的垂死神情。整个作品构思巧妙、静中有动,栩栩如生地将大草原猛虎捕食的精彩瞬间永久定格,再现了史前北方民族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青铜铸造工艺。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
虎噬鹿青铜牌饰
三层伫马铜牌饰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高4.1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牌饰面凸背凹。三层伫马,中间一马与上下层马相反。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层伫马铜牌饰
六联珠铜牌饰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4.5厘米,宽2.8厘米,重6.2克。11件。由六个圆珠纵横相连作长方形,中间有两个扁孔,纵连的两珠间,有突起的三道棱线,背面呈凹状。牌饰六珠之间留有两孔,用皮革缝缀在腰带或衣衿上。沙井文化青铜牌饰中最普通、数量最多的一种。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联珠铜牌饰
联珠牌饰是一种常见的饰品,在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广为流行。属于钉缀在衣服上的装饰品。联珠牌饰在甘青地区出现较早,属于四坝文化的甘肃酒泉干骨崖遗址曾有出土。
带皮铜牌饰201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14.5厘米,宽0.2厘米。青铜制,魑龙纹,镂空,用细皮条绑结在皮子上,疑似为皮衣或皮带残片。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带皮铜牌饰
带皮铜牌饰(背面)
羊形铜牌饰201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2.4厘米,高2厘米。青铜制,羝羊平卧状,背后有一钮,用于穿缀。造型准确、逼真。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羊形铜牌饰
鹅喉羚铜牌饰201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3.5厘米,宽2.7厘米。青铜制,鹅喉羚平卧欲起状,背后有两钮,用于穿缀。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鹅喉羚铜牌饰
鹅喉羚铜牌饰(背面)
云雷纹环首铜短剑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25.8厘米。环首,扁圆形茎,上饰云雷纹四组,纹作斜向绕线状。格镡为椭圆状,上饰内向卷云纹,中起脊。剖面呈菱形,锋锐利。
云雷纹环首铜短剑
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翘首铜削刀1979年三角城遗址西岗墓群出土。长16.2厘米,宽1.9厘米。宽长柄,凹背凸刀,翘尖,又称乙字形刀。柄孔为圆形。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翘首铜削刀
环首铜削刀1979年三角城遗址西岗墓群出土。长14.7厘米,宽1.5厘米。直柄,与背部无明显分界,柄与刀身交接处刃部突出,凸刃,尖锋平直。柄端为变形鸟头饰环首,为柄端一侧延长圈折而成。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环首铜削刀
铜锥形器三角城城址出土。长7.7厘米。上似銮铃,铃顶有环状钮,铃下连柱状锥,铃上下各有几圈凸弦纹。这种锥形器亦有人称角觿(xī),商周时期在北方地区是青铜刀、短剑等器物的附属品,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种解绳索的专用工具,尔后发展成头笄的装饰品。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锥形器
三兽纹铜镜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直径5厘米,厚0.2厘米。镜面微凸,凹背,背面鎏金。中区三兽纹,内区拱形钮,外区素平,镜体稍厚。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兽纹铜镜(www.daowen.com)
鸟尾圆珠纹铜带扣1979年三角城遗址柴湾岗墓群出土。长8.2厘米,圆环状。圆环一边有钮向外,钮部如扇形,犹如鸟尾。背有桥状钮,尾和环上均饰有圆珠纹,侧视状如鸟形。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鸟尾圆珠纹铜带扣
鸟型五兽铜带扣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5.5厘米。环部方形,环外三面有立虎五只。虎低首垂尾,作慢行状。三虎头向一致,另两虎头向相反。背有桥状钮,与钮相对有钩向外。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鸟型五兽铜带扣
铜鞭三角城遗址蛤蟆墩墓群出土。长55厘米。形似鞭,由竹节形铜管、长方形镂孔牌、铜管状饰、铜六联珠饰和銮铃等饰件用皮条穿连组成。出土时位于女性死者左大腿吊至小腿处,似为巫师法器或首领权鞭。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鞭
竹节状铜针筒及骨针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针筒长3.5厘米。骨针4枚,长2.8~6.6厘米,伴出有麻线数根。骨针纤细,鼻孔微小,似为缝制纺织物而为,当缝皮制品时须要有锥配合。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竹节状铜针筒及骨针
鎏金云纹铜梳1979年三角城遗址西岗墓群出土。通高5.7厘米,宽5.6厘米。扁体正方形,梳柄饰勾联S纹,正背花纹相同。柄有一环钮,梳齿长且细密。梳表面通体鎏金。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鎏金云纹铜梳
铜刀
木柄铜锥
木柄铜锥
铜镜
铜镜
铜镜
铜刀
铜刀
铜带钩
铜管銎斧201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9.5厘米,宽2.8厘米。銎孔椭圆形,刃部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铜簪201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9.0厘米。尖端四棱形,后部圆形,尾部镂空成铃,造型独特,匠心独具。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铜管銎斧
铜管銎斧(背面)
铜簪
铜凿
三、金器
镶绿松石凤首金耳环三角城遗址柴湾岗墓群墓出土。环径1.5厘米,重2.6克。扁圆形。圆金丝圈成,金丝两端呈兽首形。一端焊接菱形块,内包绿松石一枚。金镶玉造型,为沙井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镶绿松石凤首金耳环
金箔饰件2011年金川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征集。长14.5厘米,宽0.2厘米。金制,残断两片,两端各有一小孔,疑似为头部冠饰组成部分。现藏于金川区博物馆。
金箔饰件
金箔饰件
四、铁器
铁犁铧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41厘米,后宽39.5厘米,銎口高11厘米,背厚均为2厘米以上。重12.2千克,整体作“V”字形的等腰三角形。犁尖锐角,面突起,中有脊,上部銎口处脊较高,下部逐渐缩小减平,背平面,不开犁眼。当属开渠破土、兴修水利的工具,并非用来直接耕地使用。该铁犁时代之早、犁身之大、保存之好,为国内罕见。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铁犁铧
五、皮革制品
戈型回纹绣皮囊1979年三角城遗址出土。长12.8厘米,宽6.5厘米。三层皮制。鞘两层,复贴一层,共三层。复贴一层的皮筋线犹如粘贴链,排列成回字形。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戈型回纹绣皮囊
(以上注明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三角城遗址出土沙井文物图片,均由该所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