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安特生博士:瑞典学者对中国文明充满向往

安特生博士:瑞典学者对中国文明充满向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到中国之前,跟许多西方国家学者一样,安特生博士对中国的认识,大多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和敦煌盗宝的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等著作。瑞典同胞斯文·赫定西域考古的传奇故事,激励着安特生博士,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充满了向往。

安特生博士:瑞典学者对中国文明充满向往

一、安特生博士简介

安特生(1874—1960),全名约翰·古纳·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874年生于瑞典纳克省奥里不罗市(Kinsta),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1902年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在该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1906年兼任瑞典国家地质调查所所长,曾主编《世界铁矿资源》和《世界煤矿资源》,使其成为名噪一时的地质学家。来到中国之前,跟许多西方国家学者一样,安特生博士对中国的认识,大多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和敦煌盗宝的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等著作。瑞典同胞斯文·赫定西域考古的传奇故事,激励着安特生博士,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充满了向往。

斯文·赫定在西北考察团骆驼营留影(引自刘大有著《安特生评传》,转载于《中国国家地理》月刊)

自17世纪以后,欧洲各国许多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古生物学家、政治冒险家,包括后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田野考古学家,像淘金者一样纷纷拥进了远东,尤其是中国内地。一时间,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遭到了空前的劫难——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的壁画和古代石雕像,以及洛阳的古墓等大批古建筑和古遗址都被掘得破烂不堪、惨不忍睹。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迫于民众的呼声和政府的抵制,西方各国才不再明目张胆地进行抢掠,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科学家派往中国,以得到中国的矿藏资源,特别是煤矿和铁矿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当时的瑞典属于中立国,被中国认为是“西方几个没有帝国野心的国家之一”,所以中国北洋政府根据当时地质调查所(隶属于农商部)负责人丁文江先生的建议,决定聘请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前来中国,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协助寻找煤田和其他矿业,以便加以利用和开发。1914年,接到中国政府聘请书之后,已是不惑之年的安特生毅然辞去了在瑞典的一切职务,踏上了梦寐已久的东方之旅。(www.daowen.com)

安特生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发,先到印度,历经数千里辗转,进入中国新疆。在中国西部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期间,安特生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山川大漠的瑰丽壮美与奇风异采,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正如安特生后来所记述的那样:“忘记了多少次为这具有悠远历史和迷人故事的神奇土地的赞叹喝彩。也难怪斯文·赫定能在中国取得如此辉煌夺目的考古成就。”他的内心被兴奋、惊喜、冲动、希望、梦幻和理想等等诸如此类的感觉填充着。他雄心勃勃,浮想联翩,决心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展宏图,大干一番。

1918年中国政府颁发安特生外出调查的证明(引自刘大有著《安特生评传》,系由瑞典东方博物馆提供)

1914年5月,安特生顺利抵达北京。在华任职初期,安特生亲自参加中国地质矿产的实地调查,领导发现了张家口关山铁矿(今张家口市宣化区龙烟铁矿),为此曾受到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接见。另一方面还协助章鸿钊、丁文江等中国第一代地质科学家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及调查所等科学机构。但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他的地质考察工作因经费短缺而停滞,加之其他一些偶然原因,安特生博士因此逐渐把精力放在了古生物化石收集整理研究和考古学方面。这一工作得到了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室的支持,由此导致了他日后工作性质上的根本转变。到中国之前,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探险家,因为他曾两次参与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正是在中国的这次转变,他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考古学家,是他一生事业上最大的成就。

1918年安特生在河南地质考察(引自刘大有著《安特生评传》,系由瑞典东方博物馆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