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筹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失败,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完成了由局部向全球规模发展的演进过程。(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的步伐1940年五六月间,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后,前途难卜的不列颠紧急吁请美国的更大援助。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上爱好和平、民主的国家对反动的法西斯侵略国家的伟大胜利,它为战后人类历史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开辟了道路。回首60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反侵略国家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坚固基石。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频频得手,越来越多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在侵略者的战车下呻吟,战争从局部发展为全球规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所有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国家同仇敌忾,协同作战,不仅打掉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而且最终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前法西斯侵略的不断扩大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一个从地区性的局部战争演变为全球规模的世界大战的渐进过程。在这场战争的演变过程中,地处欧洲大陆的德国、意大利和亚洲的日本扮演了主角,而后者又是这三个侵略国家中的急先锋。英、法、美、苏等世界主要大国亲眼目睹了这三个法西斯侵略国家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制裁和制止侵略。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随之扩大对华侵略的过程中,英、法政府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他们甚至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将使他们在那里的经济利益得到发展而不是削弱;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他们对中国一味悲观,为了使自己在华的经济利益不受战争的损害,他们不惜多次劝说中国投降,而不是采取积极步骤惩治日本的侵略。[1]美国政府奉行的“不干涉”政策和苏联政府奉行的“中立”自保政策实际上也起了助长日本侵略气焰的消极作用。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以及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等问题上,英法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然而事实证明,任何想要通过绥靖来制止侵略的企图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妄想,只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在德国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的过程中,为制止战火的蔓延,英、法、苏三国也曾为结盟做过一些努力。从1939年4月到8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由于直接受到德国侵略的威胁,法国在谈判中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但英国坚持要求苏联对它的任何欧洲邻国都提供安全保证,而英、法却只对波兰和罗马尼亚负有援助义务。英国对这种单方面援助要求的无理坚持,使得谈判未能达成协议。为了打破谈判僵局,苏联于7月9日建议不等政治谈判取得结果,立即开始进行军事谈判。英、法虽然接受了苏联的建议,但在具体谈判中却明显缺乏结成同盟,共抗侵略的诚意。[2]谈判从8月12日开始,到21日结束。由于波兰和罗马尼亚坚决不同意在德国发动对它们和法国的侵略战争时,苏军有权通过它们的领土给德国以打击,英、法也未对它们施加足够的压力,三国军事谈判最终宣告失败,它同时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反侵略国家结盟对敌希望的破灭。其结果是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局部发展为全面战争后,德国和意大利将一心向往和平的整个欧洲卷入了残酷的战争中;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曾经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和不干涉政策的美国也不可避免地参加到战争中来。筹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失败,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完成了由局部向全球规模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的步伐

1940年五六月间,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后,前途难卜的不列颠紧急吁请美国的更大援助。欧洲形势的危急,使罗斯福和美国的政策发生了明显的积极转变。罗斯福清楚地认识到,保卫英国就是保卫美国,而80%的美国人也表示赞成向英国提供援助,包括出售飞机。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英国已无力用现金购买武器的困难,罗斯福提出了以驱逐舰换基地的建议。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为期99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第一次向英国进行租借,它表明美国已从中立立场逐步转入非交战立场。12月17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布要用租借方法援助英国。1941年3月,美国正式通过了租借法案,从而结束了美国长期坚持的中立政策,标志着美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结盟,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跨出了重要一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不仅扩大了世界大战的规模,而且使互相戒备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人民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它们因此产生了生死相关的共同利益,从而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提供了实现的可能。6月22日,在得知苏德战争爆发的消息后,丘吉尔表示:“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像任何俄国人为他的家庭而战的目的,也就是世界各地的自由战士和自由人民的目的那样。”[3]他保证英国将在可能的范围内给苏联以帮助。两天后,罗斯福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包括苏联在内的一切反法西斯侵略国家,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苏德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推动了英、美、苏三国间相互关系的加强。1941年7月12日,苏英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的协定》,双方承诺在共同的对德作战中相互援助,并不单独谈判或缔约。[4]这一协定表明苏英之间的盟友关系已开始建立,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持苏联抵抗德国侵略的斗争,罗斯福派他的亲密顾问、负责美国租借事务的哈里·霍普金斯作为私人代表于6月28日访问苏联,实地考察了苏联的战场形势和军事生产能力,使美国对苏联的抵抗能力和作战前途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美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决心和信心。这次访问成了战时美苏关系的转折点。对英、美两国的友谊表示,苏联作了积极的回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演说中代表苏联政府和人民表示,苏联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一起,为争取独立、民主和自由而斗争。[5](www.daowen.com)

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关于战争目的的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苏联也发表声明支持。《大西洋宪章》是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宪章中提出的许多民主原则,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的开始。此外,在1941年八九月间,美国还颁布了若干命令,要求美国海军为纽芬兰和冰岛之间的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护航,并要求美国海军一看到这些水域中的轴心国军舰就立即向它们开火,这一切使美国从非交战立场转入不宣而战的立场。[6]在苏、美、英三国在欧洲对德作战问题上逐步加强联系的同时,中国也在为建立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国际反日统一战线而积极奔走,珍珠港事变的发生使已经卷入欧洲战争的美国,直接卷入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争,欧亚战场连成一体,德意日三国成了世界上所有反侵略国家的共同敌人。成立世界性的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是势所必然。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不仅使和平阵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侵略阵营取得了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从而使得这场大战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方向发展,而且改变了反侵略国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格局,使欧、亚和北非三大战场相互协调和配合,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反观轴心三国同盟,却是有名无实,在整个战争期间,基本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真正的配合。德国和日本曾经设想在中东会师,日本海军在1942年3月也一度进入了印度洋,东西方法西斯会师在即,但终因日本陆军被牵制在中国,无法与海军同步,不得不无功折返,轴心国各自孤立作战的不利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在这种形势优劣对比下,反法西斯盟国在1943年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战略转折:在苏德战场上,随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苏联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了全线反攻;在北非战场上,盟军赢得了阿拉曼战役和突尼斯之战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形势。1943年9月,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在西西里签字投降;在太平洋战争上,随着瓜岛战役的胜利,盟军在西南太平洋也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局势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在盟国实施先德后日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上的作战。总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侵略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的重要保证。

(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巩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在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胜利曙光已经显现的时候,为了协调同盟国间的作战,加速对轴心国家战争的胜利,盟国间举行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在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三大国重点讨论了此后在太平洋和亚洲的对日作战计划,尤其是发动缅甸战役,打通滇缅路的问题,会议确定了南北夹击,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虽然事实上南缅两栖配合作战未能进行,但缅北反攻战的胜利也可说是盟国军事合作的结果。在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三大国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或西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以加速德国法西斯的投降。到1944年下半年,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军和美英联军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把战争推近德国本土。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已指日可待。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场,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美军在太平洋上也与日军展开逐岛争夺。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反法西斯盟国不仅在军事上协调战略部署,继续配合作战,而且在政治上,为彻底消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维护战后持久和平,重建战后世界秩序作了安排。在1943年10月举行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苏、英三国外长就消除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及其战后处置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会议通过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美、英、苏、中四大国第一次共同正式宣布了法西斯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宣言宣称,四国战时的联合行动将为组织及维持和平与安全而继续下去,将尽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这是中、美、苏、英四国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赞同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而且,四国对尽快建立这一组织正式承担了义务。在《开罗宣言》中,中、美、英三国重申它们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决定在打败日本之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占的一切岛屿,把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允许朝鲜自由独立等。《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根据。在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除讨论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外,还重点讨论了打败德国法西斯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和波兰政府的组成及波兰疆界问题。会议还就战后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7]在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除对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和波兰问题进行讨论外,还重点讨论了筹建中的联合国问题。三国对在安理会中大国(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的原则,并无分歧,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某一大国成为争端的一方时能否行使否决权。美国曾提出一个方案,主张在安理会的表决中,争端的当事国不得投票。苏联则主张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应在一切问题上有否决权。会议最后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方案: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不能用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讨论问题,然而它可以行使否决权阻止安理会采取具体行动。会议最后确定了苏、美、英、中、法为联合国中的5个大国。会议明确规定,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在联合国大会中均拥有平等的权利,但大国在安理会中占有常任理事席位,安全理事会担负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会议决定接纳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参加联合国组织。除此之外,美、苏、英、中四大国还为创立联合国举行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会议。所有这些会议的成功举行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最后击溃日本法西斯并促使其无条件投降问题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美国在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以及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击关东军,对日本的最后投降都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签字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以世界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

总而言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前,法西斯侵略不断扩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整个局面为之改观,所有反侵略国家协同作战,如罗斯福所言,“每一个国家都在以(自己)充分的力量贡献于共同的斗争——无论是人力、武器或材料。每一个国家都根据它的能力和资源在作出贡献”[8]。正是依靠这种大规模的、广泛的、有效的合作,反法西斯盟国的巨大牺牲得到了最珍贵的补偿,这就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的持久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