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纷争再起与中国的反应
从1943年秋冬到1944年4月,中美之间又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和矛盾。这次分歧的焦点是反攻缅甸作战问题。由于滇缅路的重新开通直接影响着盟国援华物资的供应从而也就影响着中国的抗战成效,收复缅甸对中国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它对于英国的意义。蒋介石认为,“缅甸是整个亚洲战役的关键”。因此,中国政府非常希望盟国能协同作战,早日收复缅甸。但受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重欧轻亚”(英国尤其如此)思想的影响,全面反攻作战的计划一再被展期。在1943年11月举行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曾向蒋介石保证将于1944年3月发动缅甸战役。但由于在随后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坚持要求美英两国承诺在1944年5月发动横渡英吉利海峡、解放法国的战役,他并保证苏联将在结束对德战争后三个月参加对日作战,丘吉尔便坚持反攻缅甸的两栖作战应推迟到1944年秋季举行。在“像骡子一样倔强了四天”[98]后,罗斯福于12月5日把这一情况通知了蒋介石,并询问蒋介石,鉴于这一情况,他是否要把业已计划好的缅甸北部作战继续进行下去,或者将缅甸北部的战役延至明年11月,届时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两栖作战。[99]蒋介石接到电报后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在几天后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抱怨说,开罗会议以前,国内已经有人对美、英盟国听任中国单独撑持对日作战表示不满和怀疑,而开罗公报扫除了此种疑虑;此时中国军民若知悉盟国政策与战略发生根本改变,则其反响当为如何之失望。他进一步强调,尽管他本身明了先击溃德国的重要意义,但果真如此实施,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国人抗战的士气,“战时军民心理之动摇,随时可以招致整个战局之崩溃”。因此,他认为照目前的形势,中国战区决不能支持半年之久,更不用说至明年11月以后。[100]蒋介石语带警告的抱怨未能改变罗斯福的心意。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缅甸战役必须南北夹击同时进行的蒋介石在12月17日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表示“倘登陆部队所需之战舰及运输舰,不能完全依照原定计划集中,则自以依照阁下之建议,将海、陆全面攻势展期至明年十一月,使一举而击灭在缅之敌人,较为妥适”[101]。他同时希望应尽早为反攻缅甸作准备,使战役能较预期而提前结束。
然而,史迪威却急欲展开缅甸战役,以雪败走印度之耻,打开东南亚的抗日局面。为此,他已经指挥中国驻印军和部分美军于1943年10月下旬开始向缅北进攻,并于12月18日攻下敌军重要据点于邦。为确保缅北反攻战的成功,史迪威希望蒋介石尽快将云南的远征军投入战斗。12月19日他致函马歇尔,要求总统劝诫蒋介石派部队入缅作战。2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强调指出:“余仍深信在此环境中,吾人所能解救中国目前之形势,其重要之贡献,厥为在此晴季时,从事于进行经缅入华之陆上补给线。……望阁下继续运用各种可能之方法,准备贵国驻滇之部队,开始向北缅作战,以支援英、美部队由印向前之努力。”[102]但蒋介石却不为所动,他在12月23日给罗斯福的复电中指出,自己已然接受了美、英将缅甸反攻战展期的决议,至于先击溃德国的战略,他无从表示意见,完全是因为信任罗斯福的远见卓识。然而,“观于最近军事之处置与活动,盟军战略置中国战区于不顾,已引起各方严重之误会,盖缅甸战役之成败,为中国生死存亡之问题”。对于罗斯福有关驻滇部队入缅参战的要求,蒋介石毫不客气地指出:“阁下犹能忆及前在开罗时,余曾郑重申说,如派我驻滇部队开始北缅作战,若无大军于南缅登陆协助,以侧击敌军,乃为自觅其败亡,此项作战计划,余实不能同意。”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罗斯福的出兵要求,表示“中国部队能用于缅甸战役,而不严重影响于中国战区者……余已交予蒙巴顿与史迪威矣”。[103]当缅北战役全面打响时,罗斯福于12月29日第二次电请蒋介石出兵,并威胁如果远征军此时不使用,实无必要训练和装备它。[104]蒋介石对此不以为意,他在1944年1月9日的回电中轻描淡写地说,“关于对缅敌作战之计划,余已与蒙巴顿上将交换意见,并已迳复,盖不欲烦渎清神”,言外之意不仅是希望罗斯福不要再逼迫中国出兵,更是不愿再在这一问题上纠缠下去。但罗斯福也毫不退让,继续催促中国将驻滇部队投入使用。1944年3月上旬,驻缅日军对印缅边界重镇英帕尔发动了孤注一掷的攻势,试图切断史迪威的后勤供应线。此举迫使英军投入战斗,东南亚盟军司令蒙巴顿和史迪威站在一起,分别呼吁本国首脑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罗斯福迅速满足了史迪威的要求,他在3月20日第四次致电蒋介石,苦口婆心地说,“缅北之形势已到达一重要阶段”,中国驻印军已给日军重创,英军在破坏日军交通线、击毁敌机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效,如果此时“云南华军能前进至腾冲及龙陵,则可予在利多之华军以夺取密支那之良机。”相反,若云南援军不能及时参加作战,日军将得到喘息之机而从现在的劣势中恢复过来,对盟军造成不利。[105]在此紧急关头,蒋介石仍然固执己见,声称最近中国战区形势险恶,一方面,苏联空军对新疆的入侵,严重影响了中国民众的共同抗战心理;另一方面,已经抗战七年的中国,国力兵力俱已疲惫,无力承担力所不能之任务,若勉强为之,必遭致失败,这不仅会给云南与缅甸带来恶劣影响,且必将动摇中国战区全局。因此,“中国主力军由云南发动攻势,殊不可能”。但为了不与罗斯福和美国闹得太僵,蒋介石勉为其难地表示,既然缅甸目前状况确有增加军队之必要,虽非中国任务内之事,中国也决定从云南抽调部分军队空运至印度,以加强中国驻印军的兵力。[106]由于英帕尔前线吃紧,史迪威继续要求罗斯福敦促中国出兵。4月4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出了第五封也是措辞最强硬的电报,他说:“阁下之远征军,具有美国之装备,未能前进,以攻击现已力竭之敌五十六师团,此实使余难以了解……去年吾人装备并训练阁下之远征军,现正当利用此机会,如彼等不能用之于共同作战,则吾人尽其最大之努力,空运武器与供给教官,为无意义矣。”[107]4月10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指示史迪威,除非驻缅部队入缅参战,对它的租借援助暂予停止。[108]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作出让步,军政部长何应钦在4月14日允诺出兵。5月11日,远征军渡过怒江,投入了战斗。(www.daowen.com)
在中美就驻滇部队入缅作战进行反复交涉的同时,两国间围绕10亿美元贷款及在华美军费用支出问题而引发的纷争也严重伤害了中美之间的友谊。早在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就向罗斯福提出了由美国再向中国提供10亿美元贷款的要求。[109]在美、英作出缅甸战役展期的决定后,蒋介石在大肆抱怨的同时,趁机将在开罗会议期间的贷款要求再次提出来。在与罗斯福就驻滇部队的出兵问题进行电报拉锯战的当口,蒋介石曾多次重申贷款要求,认为这是挽救中国战场危局的唯一办法。但美国认为,中国并不需要新的贷款,因为在1942年3月贷给中国的5亿美元巨款,截至1943年仅拨付了2.4亿美元,此时还有2.6亿存在美国,尚未动用。[110]此外,摩根索认为中国利用5亿美元控制通货膨胀的办法被事实证明是无效的,只是养肥了有特权的个人。[111]因此,尽管当时美国迫切希望中国驻滇部队入缅作战,但还是拒绝了蒋介石的贷款要求,并批评了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过,美国表示可以派出一个第一流的委员会访问重庆,以便与中方讨论有关问题。[112]美国的拒绝使蒋介石愤怒异常,他于1944年1月15日给罗斯福回了一封措辞异常激烈且强硬的电文,指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绝不应是对待盟国应有之办法。财政部长孔祥熙和财政部美籍顾问杨格试图使电报的措辞缓和些,但没有成功。[113]蒋介石表示,他经过成熟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一)美方贷款10亿美元,以应付今后战时预算之不足并应付在华美军费用之一部分;(二)如美国财政部不同意贷款,则“在华美军一切费用,应由美政府担负,而中央银行自可依二十元法币折合美金一元之正式汇率,予以汇兑之便利,该项汇率,绝对不能有所变更”。他最后威胁说:“贵国财政部对于上述两项建议,如均不能接受,则中国只有一可循之途径,就是尽其所能之力量,继续持久抵抗共同之日寇,以竭尽我联合国一分子之义务,关于战时经济与财政,亦只可听其自然之变化。”在递交这份电报时,蒋介石还向美国驻华大使高思提出上述要求的最后期限为3月1日。此后,在华美军的生存和工作只能依靠自己,中国政府将不给予任何帮助与便利。[114]蒋介石以停止供给美军在华活动经费为要挟索要贷款的行为,在美国政府各部门激起了强烈的反感和不满。在对日作战的关键时刻,中美双方却于1944年就美军在华费用支出以及与此相关的中美货币汇率问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和争吵。最终在美国做出较大让步的情况下,这场由经济问题引发的同盟危机才暂时得以缓解。
在1943年年底到1944年年底的整整一年里,中美两国在经济和军事合作问题上产生的危机对中美同盟乃至整个反法西斯联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此,蒋介石和中国政府要负主要责任。如果说在罗斯福第一次要求蒋介石派遣驻滇部队入缅参战时,蒋介石的拒绝还有所托词——因为美国背诺在先——和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缅北反攻战全面打响后仍然屡次拒绝出兵,就不能不说是对反侵略共同事业的一种不负责任,是意图保存实力以备他用。与此同时,蒋介石等人在财政问题上不顾一切索要贷款的行为也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失望,极大地伤害了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