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测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随之而来的日本对东北的占领,是对根据华盛顿会议条约而在亚太地区所建立的战后国际体系的第一次严重挑战,[1]它打破了远东均势,使英、美等国所倡行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远东国际形势的骤然紧张。同期的欧洲也因为德、意两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而日益受着战争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掀起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泛讨论。在坚信第二次世界大战必定会爆发的前提下,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未来大战将在何时爆发;二是未来大战将首先在何地爆发,是在远东,抑或是在欧洲?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将在1936年爆发。其主要依据是1936年有三个世界问题亟待解决:(1)太平洋群岛委任治理权之转移。随着日本退出国联,日本理应交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联委任其所统治的太平洋群岛,但日本野心无度,断然不会愿意交出对太平洋群岛的统治权利。(2)1930年伦敦海军公约期满之续订。(3)萨尔领土主权之隶属。这三大问题都必须在1936年以前获得解决。前两个问题,日美直接冲突;后一个问题,法德直接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圆满解决,则以后势将格外促进双方对立的尖锐化和备战的激烈化,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6年爆发。这种观点也为国家领导人所认可。蒋介石本人于1929年7月9日在北平陆军大学演讲时曾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1944年前后发生,届时是英、美、日三国5∶5∶3之海军比率完成之时。[2]但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日本侵略野心的暴露,蒋介石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于1932年4月11日总理纪念周时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演讲中说:“公历1936年,即中华民国二十五年,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怕就要开始。”[3]由此可见,1936年将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基本上是为社会各界所认可的。即便是不肯轻易作出结论的人也认为,即使1936年不发生战事,但可断定,此后局势将更加严重,战机将更加迫在眉睫。(www.daowen.com)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地点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未来大战有两个喷火口,一是欧洲,一是远东。不少人认为,未来大战将首先在欧洲爆发。其主要依据是,欧洲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心,欧洲问题众多,错综复杂,可以引起战争的机会很多。如法德矛盾、法意地中海争霸问题等,尤其是德国处心积虑,力谋一雪战败之辱,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大有铤而走险之势,这足以引起欧洲战争。[4]不过,更多的人则认为,远东的情势,更紧迫于欧洲,即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有先于欧洲的倾向。因为一旦欧洲爆发战争,其主体必定是法、德两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元气未复,不敢贸然向建立小协约国的法国挑衅,英、法两国又都想维持现状,故欧洲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而日本是战后勃兴的国家,没有经历过战败的痛苦,野心勃勃,目空一切,必定会积极推行其侵略政策,从而进一步激化与美、俄的矛盾,引发远东大战。至于远东战争的主体,多数人认为日俄冲突的危机要比日美冲突来得严重,“因为日本传统的国策,是抱着‘大陆’两个字,不顾一切向前迈进的。自东省事变后,日本的国防线,与苏俄远东三省的国防线混在一起,最易发生冲突。日本不把苏俄的海滨省占到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然而,“俄国‘出海’国策的历史,与日本‘大陆’国策,同一重要。滨海省的海港,实为其出入远东之惟一门户。日本人说滨海省是日本的生命线,俄国人之视滨海省,恐亦等于生命线。两条生命线混在一起,势必弄到一死一活,方才罢手。日俄两国的情势,事实上,理论上,均已见尖锐化之冲动”。[5]因此,日俄是未来远东战争的主体。不少人还认为,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也会随之卷入,出现美俄联合对抗日本的局面。
尽管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问题的预测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达成共识的:第一,战争爆发的时间问题。基本上认为战争将在1936年爆发;第二,中国能否远离战争的问题。虽然在未来大战爆发的地点问题上,人们的看法有所分歧,但都认为,无论战争首先在欧洲还是在远东爆发,中国都不能免于战争之外。如果战争先在欧洲爆发,中国固然不会成为战场,但日本必定会故技重施,乘欧洲国家无暇顾及中国之时,大肆压迫掠夺中国;战争如在远东爆发,那么中国自然无法置身战事之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如果先发生于远东,那无论以日俄为主体也好,以日美为主体也好,中国在利害关系上不应中立,在事实上是不容许我们中立,不但如此,而且,必定是战争漩涡的中心。”[6]因此,不管战争首先在欧洲还是在远东爆发,中国都应该从速制订应对之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