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北直隶巡抚及书名《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明代北直隶巡抚及书名《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言之,曹弘受命巡抚北直隶及山东之后,或根本未到任,或仅就任极短时间,旋改巡抚山东淮扬。据此推测两巡抚当于正统六年罢。《英宗实录》当年四月庚辰记“命刑部右侍郎薛希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分诣南北直隶凤阳、保定等府捕蝗” ,可见自正统十年薛希琏轮流巡抚南北直隶,至此始二人分别巡抚。此后北直隶保定等府巡抚不见记载,当罢。

明代北直隶巡抚及书名《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二、北直隶巡抚

始置于宣德五年,辖北直隶地区,寻罢。后在原辖区内小巡抚析置、归并不常见。《国朝典汇》记“宣德五年九月升吏部郎中赵新为吏部,兵部郎中赵伦为户部,礼部员外吴政为礼部,御史于谦为兵部,刑部员外曹弘为刑部,越府长史周忱为工部。各右侍郎巡抚各省两畿,总督税粮。新江西,伦浙江,政湖广,谦河南、山西,弘北直隶及山东,忱南直隶” (16),忱指周忱,当时为南直隶之江南部分地区巡抚 (17)。曹弘此时究竟任何地巡抚,有“北直隶山东”和“山东淮扬”两种记载 (18)。简言之,曹弘受命巡抚北直隶及山东之后,或根本未到任,或仅就任极短时间,旋改巡抚山东淮扬。

正统四年十二月置两巡抚,一辖顺天、保定河间、永平4府,一辖真定、顺德、广平、大名4府。《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十二月戊寅记为“敕谕巡抚南(南为衍文)北直隶行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纯、大理寺右少卿李轸曰:‘今命尔纯于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尔轸于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所属州县往来巡视民瘼。’” (19)

六年当罢。《国朝献征录》卷42《大司马张纯传》载此事称:“特拜(纯)行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敕巡抚畿内诸郡,考察群吏,凡两至。……越二年,敕调南京都察院如旧官。”据此推测两巡抚当于正统六年罢。

七年正月为防蝗灾再发而复置4巡抚。《英宗实录》当月癸未记“命吏部左侍郎魏骥往顺天、永平二府……大理寺右少卿贺祖嗣往真定、保定二府,光禄寺寺丞张如宗往河间、顺德二府,大理寺左寺丞仰瞻往广平、大名二府。赐敕谕之曰:‘朕念南北直隶府州县去岁蝗虫遗下种子今春恐复为患,特简命尔等分巡其处,遇有种子,提督军卫有司及早掘取,毋令生发。’” (20)此4抚府设置时间当不长。

十年五月复置,辖真定、保定、河间、大名、顺德、广平6府。《英宗实录》当月己亥条载薛希琏受命分别巡抚南北直隶:“特命尔希琏巡抚直隶真定、保定、河间、大名、顺德、广平及南直隶凤阳、淮安、扬州、庐州、滁州徐州地方。” (21)这种任职形式并不是将南北直隶划归一区,而是分别轮流巡抚南北两直隶,实际相当于一人兼任两地巡抚,参见下文“山东淮扬巡抚”一节。

十三年四月罢。《英宗实录》当年四月庚辰记“命刑部右侍郎薛希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分诣南北直隶凤阳、保定等府捕蝗” (22),可见自正统十年薛希琏轮流巡抚南北直隶,至此始二人分别巡抚。此后北直隶保定等府巡抚不见记载,当罢。

十四年因蒙古进攻京师,复置,辖顺天、永平2府。《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邹公来学墓志铭》载为:“正统己巳(即十四年),虏酋犯顺,京师戒严,特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永平山海总兵、镇守等官军务,及顺天、永平二郡兵民悉兼抚之。” (23)

景泰元年(1450)五月又置巡抚,辖真定、广平、大名、顺德4府,寻罢。《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五月丁卯载“命大理寺右少卿陈询往北直隶巡抚。时巡抚右少卿李奎以疾在告,故命询代之” (24),天顺四年二月辛未又在叙陈询所任之官职时称“正统己巳,召为大理寺少卿,巡抚大名诸府” (25),两条史料在时间上有出入,以景泰元年五月为是,正统十四年实为召陈询为大理寺少卿,尔后才出任巡抚。李奎时任河南巡抚,但当时河南巡抚辖北直隶真定等4府之地,详见“河南巡抚”。陈所辖之地当即为李奎任河南巡抚时辖区内的真定、大名、广平、顺德4府。后不见记载,当罢。

三年十月真定等地巡抚复置,辖保定、真定、河间、广平、顺德、大名6府。弘治《保定郡志》卷8载陈泰于景泰间“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真、保定等四府” (26),而《英宗实录》景泰三年十月丁未记为“命参赞易州等处军务右佥都御史陈泰兼巡抚保定等六府地方及提督各卫所屯种,俱赐敕谕之” (27)。《明史》卷159《陈泰传》亦作巡抚6府,4府说当误。6府为真定、保定、河间、广平、顺德、大名无疑。

五年,辖保定等处巡抚罢。《副都御史陈公墓碑铭》载有陈泰自真定、保定等处巡抚任去职时间:“甲戌(指景泰五年)升右佥都御史,疏理徐州、吕梁二洪及临清济宁诸处河道。” (28)

六年,辖顺天、永平之巡抚罢。正统十四年,邹来学为顺天、永平巡抚,但景泰六年初邹已改为巡抚南直隶之苏州、松江、常州、镇江4府之地,顺天、永平等地并未另派巡抚官,该巡抚当罢 (29)

七年十二月复置2巡抚,一辖永平府,一辖顺天、河间2府。《英宗实录》景泰七年十二月戊午记为“敕谕巡抚顺天、河间二府刑部右侍郎周瑄……巡抚永平等处右副都御史李宾……俾速行焉” (30),《少保谥庄懿周公行状》亦载周瑄“丙子(指景泰七年)顺天、河间二府民饥,敕公往赈之……事竣乃还,时天顺丁丑(指天顺元年)也” (31)

天顺元年四月2巡抚俱罢 (32)

五年七月,复置巡抚。《英宗实录》天顺五年七月丙寅载“命工部右侍郎吴复往直隶保定等府抚民” (33),弘治《保定郡志》卷8也记吴复“天顺间受敕巡抚保定等处” (34)。疑所辖为保定、真定、河间、大名、顺德、广平6府。后不见记载,该巡抚当寻罢。

成化二年八月复置,辖顺天、永平2府。《宪宗实录》成化二年八月戊申记“户部郎中阎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地方” (35),《整饬蓟州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左右副佥都御史年表》(下简称《年表》)则记阎本“成化二年,以右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巡抚顺、永” (36)

五年四月复增辖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6府。寻罢。《宪宗实录》成化五年四月甲寅载“敕巡抚永平等处赞理军务右佥都御史阎本兼巡真定、保定等府” (37),《年表》又记阎本“复右副都御史兼抚河、顺、真、保、广、大六府”。后不见该巡抚记载,当罢。

六年复置2巡抚。其一辖广平、大名、顺德3府。《宪宗实录》成化六年二月辛未条载刑部左侍郎曾翚巡行天下考察官吏后的回京奏报中提及“直隶大名等府无巡抚官” (38),明廷遂遣宋旻“往大名”任巡抚。《宪宗实录》成化六年八月壬戌记“巡视北直隶大理寺左少卿宋旻奏罢广平、顺德二府老疾、罢软、贪酷官通判柴让等四十三员” (39),据此,宋旻时辖地似应含大名、广平、顺德3府,后该巡抚不见记载,当寻罢。其二辖真定、河间、保定3府。《明史》卷177《叶盛传》载其“成化三年秋,入为礼部右侍郎,偕给事毛弘按事南京。还改吏部。出振真定、保定饥,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皆切时计”。《宪宗实录》成化六年八月己未 (40)又载工部移文巡视侍郎叶盛修理定州等地卫所城垣。由此可知,叶盛任巡视应始于成化六年八月,从记载中涉及的地名推测,当辖真定、河间、保定3府。后该巡视不见记载,当寻罢。

七年复置。《宪宗实录》成化七年闰九月癸亥载“巡视北直隶右副都御史杨璿奏:顺天等八府连年凶荒,仓禀空虚” (41),此8府当指顺天、永平、河间、真定、保定、大名、广平、顺德府 (42)

八年九月,因辖地太广,又因兼理边备不便,遂析为顺天、保定2巡抚,此后定设(见图39)。《明会典》记顺天巡抚“(成化)八年,以畿辅地广,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其东为整饬蓟州边备巡抚顺、永二府都御史,以居庸等关隶之,驻遵化,遂定设” (43),又记保定巡抚“成化八年,始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遂专设都御史巡抚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提督倒马、紫荆、龙泉等关,驻真定”。《明史》卷185《梁璟传》亦载:“畿辅八府旧止设巡抚一人驻蓟州以御边,不能兼顾。璟请顺天、永平二府分设一巡抚,以蓟州边务属之。令巡抚陈濂专抚保定六府兼督紫荆诸关。朝议从之,遂为定制。” (44)

成化七年时巡抚驻蓟州 (45)

1.顺天巡抚

又称蓟州巡抚,《武宗实录》所载正德五年八月壬子“复设……郧阳、蓟州、保定、苏松、凤阳巡抚都御史各一员” (46)中的蓟州巡抚即指顺天巡抚。

成化八年九月由北直隶巡抚析出,辖顺天、永平2府 (47)

正德二年罢。《明史纪事本末》载正德二年“十一月,刘瑾矫诏革天下巡抚” (48)。《明史》卷16《武宗纪》则记正德二年“冬十月甲申,逮各边巡抚都御史及管粮郎中下狱”。

五年八月复置,即常置不罢。《武宗实录》当年八月壬子载“复设云南、贵州、山东、河南、山西、江西、郧阳、蓟州、保定、苏松、凤阳巡抚都御史各一员。先是,巡抚为刘瑾所革,吏部以请得旨:此累朝定制,其复之。时右佥都御史王哲巡视江西,遂改为巡抚” (49)

嘉靖二十九年,因防备蒙古族侵扰而析置昌平、通州2都御史。昌平州别属昌平都御史,通州别属通州都御史。《明会典》记顺天巡抚“嘉靖二十九年,增设通州、昌平、易州三都御史,旋议革,惟蓟州仍旧” (50)。其析置之原因,《今言》中记为“嘉靖庚戌(指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犯京城,畿内设官多矣。……提督通州有都御史王忬” (51)

三十年十月通州都御史罢。《世宗实录》此月乙亥载“兵部复科、道等官何云雁等条上边事:一、酌裁宪臣。谓易州、通州各都御史宜裁革,而以通州事隶之蓟州巡抚,易州事隶之保定巡抚” (52),此议获准,通州还属。光绪《顺天府志》记为巡抚通州都御史“嘉靖二十九年置,旋罢” (53)。《明史》卷204《王忬传》则记俺答退兵后“寻罢通州、易州守御大臣”。巡抚通州都御史辖区约为通州一州之地。

图39 成化八年(1472)北直隶地区巡抚辖区图

三十二年四月昌平都御史罢,昌平州还属。《世宗实录》对此于当年四月戊寅条载兵部尚书聂豹等言:“昌平都御史本逆鸾奏设,令欲割顺天巡抚所属隶之则,事权体统未免分裂。……臣以为昌平都御史可革,但责之顺天巡抚,令秋防移驻其地。……诏:依部拟。” (54)关于昌平都御史辖区,当为昌平一州,其要事当在防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昌镇疆域:“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镇界;西抵居庸关镇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 (55)

天启元年因复置通州巡抚,通州别属之。光绪《顺天府志》记巡抚通州都御史“天启元年复,后裁” (56)

同年因天津巡抚复置,且始有陆上辖区,故顺天府之武清、宝坻2县,永平府之滦州、乐亭县及沿海岛屿别属天津巡抚 (57)

二年通州巡抚罢,通州还属。通州巡抚此次罢于何时,史无确载,《明实录》熹宗天启二年七月庚子后不见该巡抚王国祯活动之记载,故推测罢于此时。

崇祯二年因复置通州巡抚,通州别属之。光绪《顺天府志》记巡抚通州都御史“崇祯二年复” (58)

四年因析置山永巡抚,永平府别属之 (59)

九年因复置昌平督治侍郎,昌平州别属之。关于复置时间有二说。《玉堂荟记》言“丙子(指崇祯九年)变将出,以张元佐为侍郎,抚治昌平,三日尚未行” (60),《国榷》则在崇祯十年三月壬戌条记“太常寺卿李日宣兵部右侍郎,出镇昌平” (61),今取前说。

十一年为防备清军,析置密云巡抚,密云别属之。《国榷》崇祯十一年十月庚戌载“赵光祚(当作光抃)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密云” (62)。《明史》卷259《赵光抃传》也记“明年(指崇祯十一年)冬,大清兵入密云,总督吴阿衡败,廷议增设巡抚一人,驻密云。遂擢光抃右佥都御史任之”。《三垣笔记》记为“赵职方光抃时推边材,其出抚密云”。

十二年通州、昌平督治罢,二地还属。《明史》卷252《杨嗣昌传》记崇祯十二年二月“汰通州、昌平督治侍郎”。《国榷》崇祯十二年四月戊子朔所载“镇守通州兵部右侍郎仇维桢回部” (63)和崇祯十二年七月辛酉条所载昌平督治“李日宣为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64),可为佐证。

十四年因复置昌平督治,昌平州别属之。《明史》卷264《朱崇德传》记朱崇德子朱国栋“累迁巡抚山东(当为山永之讹)右佥都御史,督治昌平”,据吴廷燮《明督抚年表》排列,朱国栋任昌平督治之时间当在崇祯十四至十五年。

十五年因复置通州巡抚,通州别属之。《国榷》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丁丑记为“王鳌永为右佥都御史,出镇通州” (65)

十六年通州巡抚罢,通州还属。《国榷》崇祯十六年五月己酉记“通州止巡道,不设巡抚” (66),该巡抚当罢于此时。(www.daowen.com)

巡抚于成化八年始常驻遵化,至明末不迁,嘉靖三十二年后,每年防秋暂移驻昌平。《明史》卷73《职官志二》载顺天巡抚“驻遵化” (67)。《明史》卷291《李献明传》记“明年(指崇祯二年),大清兵临遵化,巡抚王元雅与推官何天球,遵化知县徐泽及先任知县武起潜等凭城拒守”,以此可推知明末该抚仍驻遵化。根据《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二年四月戊寅条载兵部尚书聂豹等言,“昌平都御史本逆鸾奏设,令欲割顺天巡抚所属隶之则,事权体统未免分裂。……臣以为昌平都御史可革,但责之顺天巡抚,令秋防移驻其地。……诏:依部拟” (68),此后防秋时移驻昌平。

昌平都御史

曾改称昌平督治、昌平巡抚、昌平抚治、居庸巡抚。《明史》卷252《杨嗣昌传》记崇祯十二年二月“汰通州、昌平督治侍郎”。《玉堂荟记》记“丙子(指崇祯九年)变将出,以张元佐为侍郎,抚治昌平,三日尚未行”。《罪惟录》列传卷123《何谦传》记“(何谦)崇祯十六年,巡抚居庸。李闯东下,诸边不守,总兵唐通与太监杜之秩迎降。居庸陷,谦死之。遂陷昌平。或云谦伪死私遁”,《国榷》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丙辰则记“何谦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昌平” (69),居庸巡抚即昌平巡抚无疑。

嘉靖二十九年自顺天巡抚析置,辖昌平一州,主要职责在于边防

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兵部右侍郎杨博曾上疏建议拓展昌平都御史辖区,并易名为昌平巡抚。《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二年四月戊寅条载其奏章要旨:“宜割涿、霸、宛平与大兴、良乡、房山、同安、永清、乐安、武清、漷、文安、保定、大成及昌平、顺义、怀柔共十七州县并境内卫所属之昌平都御史,易以提督兼巡抚名目。” (70)但皇帝未准此议,昌平都御史遂罢。此条史料附记于此,聊备查考。其置罢详见“顺天巡抚”。

崇祯十四年复置后 (71),至十七年不辍,驻地为昌平州城。《国榷》崇祯十六年七月乙卯载“金之俊改巡抚昌平” (72),崇祯十七年兵部一份题稿中称此稿当“咨昌平巡抚” (73),可见该巡抚当时仍存。《昌平山水记》记“州城之内,旧有总督兵部侍郎一人” (74)。按《明史》卷259《赵光抃传》又称,崇祯十二年“又于昌平、保定设二督,于是千里之内有四督臣”。虽有上述说法,但无论从职责还是辖区考察,督治只能列入巡抚之列。上述说法可能是出于明末督抚设置混乱之时,不足为凭。

通州都御史

曾改称通州督治、通州巡抚。《明史》卷252《杨嗣昌传》记崇祯十二年二月“汰通州、昌平督治侍郎”。光绪《顺天府志》记为“巡抚通州都御史” (75)

嘉靖二十九年自顺天巡抚析置,辖通州一州之地。其置罢详见“顺天巡抚”。崇祯十六年罢而不复设。

密云巡抚

崇祯十一年自顺天巡抚析置,当辖密云地区。至十七年不辍 (76)

山永巡抚

崇祯四年主要自顺天巡抚及天津巡抚中析置,辖永平府及山海关附近地区。

山永巡抚析置时间有三种记载:其一,崇祯二年。《明史》卷73《职官志二》记顺天巡抚“崇祯二年又于永平分设巡抚兼提督山海军务,其旧者只辖顺天” (77)。其二,崇祯三年。《烈皇小识》载“滦、永既复,廷议添设山永巡抚……乃升……丘禾嘉巡抚山永”。后金陷永平府之后,退兵乃崇祯三年五月事。既言滦、永收复后方添设山永巡抚,则时间当在崇祯三年五月。其三,崇祯四年。《国榷》崇祯四年十一月丁酉条言“丘禾嘉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 (78)

按二年之说显误。因此时后金仍占据永平府,设抚无从谈起。三年说亦误。《明史》卷261《丘禾嘉传》载“宁远自毕自严遇害,遂废巡抚官,以经略兼之。至是(指崇祯三年)议复设,廷栋力推禾嘉才,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兼辖山海关诸处”。此时禾嘉虽管辖山海关,但任的是宁远(即辽东)巡抚,而非山海、永平巡抚。崇祯四年宁远新任巡抚到任,“禾嘉犹在锦州。会廷议山海别设巡抚,诏罢琏,令方一藻抚宁远,禾嘉仍以佥都御史巡抚山海、永平” (79)。由此可知,山永巡抚析置于崇祯四年十一月无疑。附言之,致误的原因,恐怕在于山海关在崇祯三年属宁远巡抚,崇祯四年改属山永巡抚,而丘禾嘉恰好于崇祯三年在宁远巡抚任上。滦州、乐亭原属天津巡抚所辖,但此时因后金步步进逼,形势已非昔日可比。《烈皇小识》又云山永巡抚添设之原因在于“滦、永既复”,可见滦州必在山永巡抚辖区之内。滦州既改属山永,乐亭似无仍属天津巡抚之必要。故推断此时永平府全境当在山永巡抚管辖之下。见图40。

至崇祯十七年不辍。《绥寇纪略》中的《虞渊沉》记载:“(崇祯十六年)李希沆抚山永。” (80)《国榷》崇祯十七年正月乙未条仍记载山永巡抚事迹 (81)

巡抚驻永平府。《皇明职方地图表》中作于明崇祯初年的《北京畿职官表》中言“新设巡抚山永都御史驻永平” (82)

2.保定巡抚

成化八年九月由北直隶巡抚析置,辖真定、保定、河间、广平、顺德、大名6府 (83)

成化十一年罢。《宪宗实录》成化十一年至十八年七月中无该巡抚之记载,当罢。《宪宗实录》成化十八年八月辛丑记“户部尚书翁世资会吏部尚书尹旻等上宽恤事宜:一、山西、河南并顺天、永平二府现有都御史巡抚,而山东及真定等六府无之” (84),也可见至成化十八年八月此地尚无巡抚。

图40 崇祯四年(1631)北直隶地区巡抚辖区图

十九年为防御蒙古军侵扰而复置。《明史》卷161《况钟传》载“(成化十九年)寇入大同,廷议遣大臣巡视保定诸府,乃以命钟”。此事又见于《宪宗实录》成化十九年十一月癸丑 (85)条。成化二十年改称巡抚,《明史》卷161《况钟传》载“(成化二十年)即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二十一年十一月罢。《宪宗实录》当月申戌条记“命巡抚保定等府左副都御史李敏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其保定巡抚官遂已之” (86)

弘治元年闰正月复置。《孝宗实录》当月辛未载“升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张鼎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直隶保定等六府。六府旧设巡抚都御史一员,其后取回别用。事无统纪,盗贼滋炽,都察院以为言,故有是命” (87)

正德二年罢。

五年复置 (88),后常置不罢。

嘉靖二十九年析置易州都御史,易州别属之。

三十年因易州都御史罢,易州还属 (89)

万历二十五年析置天津巡抚,专理海防军务,无陆上辖区 (90)

二十七年,天津巡抚罢。

天启元年天津巡抚复置,并始有陆上辖区,河间府别属之 (91)。后辖区不变。

巡抚驻真定府 (92),万历时,防秋时移驻易州,春汛时暂移驻天津。明末当移驻保定府。《明史》卷220《辛自修传》载辛自修万历六年后任保定巡抚,“每岁防秋,巡抚移驻易州”。汪应蛟《酌议海防未尽事宜疏》中提及天津距离真定六百里,“遇春月汛期,量带标兵数百名前来天津驻扎。……俟汛毕回镇” (93)。《皇明职方地图表》中《北京畿职官表》载“保定巡抚驻保定” (94)。《明史》卷266《徐标传》亦载崇祯十七年时,保定总督兼保定巡抚“移驻真定,以遏贼”,可见在此之前仍驻保定。

易州都御史

嘉靖二十九年自保定巡抚析置,当辖易州一地,三十年罢 (95)

天津巡抚

万历二十五年九月自保定巡抚析置,专理海防事务,无陆上辖区。《明史》卷91《兵志三》载万历二十五年事:“倭寇朝鲜,朝廷大发兵往援,先后六年。于是设巡抚官于天津,防畿甸。” (96)《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五年九月壬辰则清晰记载“天津特设巡抚、总兵,专治海上事务。……部复奏,允行” (97)。天津巡抚当时无辖区,又有两条史料可证。《明史纪事本末》中《矿税之弊》载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夺保定巡抚李盛春等俸。以天津店税银解进迟延,故罚” (98)。按《国榷》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丙子条 (99)载,其间天津巡抚先为万世德,后为汪应蛟。但天津当地税银之事反由保定巡抚管理,是可为一证。又,汪应蛟在《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中称:“臣于是年八月内荷蒙圣恩叨任天津、登莱等处海防巡抚,九月内即躬巡海上……” (100)由此可知当时天津巡抚确无陆地辖区,是可为二证。

二十七年罢。《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年正月庚子条载,兵科右给事中桂有根所陈东征善后七议,称天津巡抚已裁革,但又“经吏部议复” (101)。按《神宗实录》卷323,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丙子“诏更万世德经略朝鲜,汪应蛟巡抚天津” (102),可见桂有根所言“经吏部议复”天津巡抚事并未实行。又,《明史》卷241《汪应蛟传》记“及天津巡抚万世德经略朝鲜,即擢应蛟右佥都御史代之……朝鲜事宁,移抚保定”,此事当在万历二十七年,天津巡抚遂罢。

天启元年四月复置,后常置不罢。复置时,割保定巡抚所辖之河间府,顺天巡抚所辖顺天府之武清、宝坻2县,永平府之滦州、乐亭县以及沿海岛屿为其辖区。王鸿绪《明史稿·毕自严传》记“天启元年四月,辽阳覆,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改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熹宗实录》天启元年四月丁丑条也记 (103),皇上从兵部尚书崔景荣言复天津巡抚,“随升太仆寺少卿毕自严为都察右佥都御史驻扎天津,备兵海防”。毕自严《抚津疏草》中记载 (104)天启元年他任天津巡抚,其职责为“外防海口,内护神京”。《明史稿·毕自严传》所记“专饬海防”语不确。其职责及辖区见《抚津疏草》前附皇帝敕谕:“特命尔巡抚天津等处,备兵防海,兼理粮饷事务,统辖天津道府属州、县、营、卫并沿海武清、宝坻、滦州、乐亭及附隶卫所。凡一切海防军务并地方平兵马盗贼、保甲城守事宜俱听便宜行事。顺、保巡抚一体预闻。至于钱粮词讼,额例事规,或拖欠未完或卷案未结不便分割,仍听顺、保巡抚管理,以免掣肘。海上岛屿有人潜住者,著实稽察,以塞衅窦。”敕谕中称未结事务语,恰好证明此时天津巡抚始有辖区,以前为专饬海防事务。另,敕谕中所言天津道指天津兵备道,府指河间府。据此可推定天津巡抚辖区包括河间府全境,顺天府之武清、宝坻县,永平府所辖之滦州、乐亭县及附近海岛。天津兵备道区域内(主要是河间府以及南到德州一带)的军事机构也在天津巡抚节制之下。

崇祯四年因置山永巡抚,滦州、乐亭别属之 (105)

巡抚当驻天津 (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