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东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十二月“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指挥使司” (76)。洪武八年十月“(改)青州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 (77)。
按《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治青州府”,洪武九年之前山东行中书省治在青州,青州都卫及山东都司治所应也在青州,即今山东青州市。洪武九年行省移治济南 (78),都司治也“初治青州,后迁治济南” (79)。
嘉靖《青州府志》卷11《兵防》载“洪武初立益都卫,三年改青州都指挥使司,十九年迁于济南,遂为山东都指挥使司”,都卫改都司在洪武八年,迁青州在九年,《青州府志》的记载有误。
吴元年(1367),明朝军队攻下山东,把卫所制推行到了这里,洪武三年十二月设青州都卫之前,山东行省之地卫所设废如下。
1.青州左卫、青州右卫、青州卫(又称益都卫)
《太祖实录》最早提到青州右卫是在洪武二年四月,“调青州右卫官军守之” (80),可见洪武初年曾有青州左卫、右卫的设置,此时右卫改调安定州。又《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八月“癸未,诏大将军徐达置燕山等六卫以守御北平,于是达改……青州卫为永清左卫” (81),这里的青州卫疑为青州左卫。明军吴元年攻克山东各地,青州2卫当在此后设置。
根据《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二月“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指挥使司” (82),嘉靖《青州府志》卷11《兵防》也记“洪武初立益都卫,三年改青州都指挥使司”,可以推测在左、右2卫废除之后又新设青州卫。《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记载山东都司洪武年间的卫所时未提到该卫,则应在设青州都司后卫废。益都为青州府的附郭县,嘉靖《青州府志》提到的益都卫即青州卫。
洪武八年十月“(改)青州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置青州左、右二卫指挥使司” (83),重设2卫。《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记载山东都司洪武年间的卫所时有青州左卫而无右卫,原因不明,疑为遗漏。
按嘉靖《青州府志》卷11《兵防》载“青州左、右二卫,永乐四年移右卫戍德州”,右卫废。
《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十一月“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 (84),按万历《明会典》卷124载山东都司“旧有青州左护卫,后改天津右卫”,左护卫当年五月已废除,这里应是改青州右护卫为天津右卫。
青州在明朝中后期只有左卫一卫,故嘉靖《山东通志》又称其为“青州卫”。
《大明一统志》卷24青州府公署条载左卫“在府城东门内,洪武初建益都卫于府城西北,寻改青州左卫,永乐十四年移建此”,指左卫公署建筑在青州府城内的变动。青州府城即今山东青州市。
青州左、右卫先后隶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2.济南卫
吴元年七月“庚寅,置徐州及济南二卫” (85)。洪武三年十二月起卫隶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公署条载济南卫“在府城内西南隅”。
3.济宁左卫
洪武元年正月“置济宁左、右二卫” (86)。卫治济宁。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正月丁亥记载“命中书丞相魏国公徐达往北平操练军马……济南卫……济宁左卫” (87),洪武十七年十月也提到“济宁左卫” (88),但《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记载山东都司洪武二十六年的卫所时未提到该卫,疑该卫在此之前被废除。
《英宗实录》载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隶之” (89),根据万历《明会典》卷124“临清卫,旧兖州左护卫,后改”,嘉靖《山东通志》卷11《兵防》载临清卫“景泰元年(1450)建,实为兖州护卫迁此”,以及《宣宗实录》宣德元年七月“山东都指挥佥事冯凯掌济宁左卫事”的记载推断,约在宣德或正统之时调兖州左护卫兵再次设置济宁左卫,正统末年再改为临清卫。
4.济宁右卫
洪武元年正月设。卫治济宁。
《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八月“癸未,诏大将军徐达置燕山等入卫以守御北平,于是达改……济宁卫为燕山右卫” (90),济宁当时有左、右2卫,洪武四年、十七年还提到左卫,这里改燕山右卫的应为济宁右卫。
5.乐安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三月“是月,置乐安卫” (91),但按嘉靖《武定州志》兵防志第八载“明洪武元年置乐安守御千户所。宣德元年平汉庶人,改为武定守御千户所,直隶后军都督府”,《大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公署直隶武定守御千户所亦载“在州治南,洪武元年建为乐安守御千户所”,洪武元年三月设置的应是乐安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记载山东都司洪武年间的卫所时包括了乐安守御千户所,所以该所本属于青州都卫、山东都司。《太宗实录》载永乐六年十月“戊子,改蔚州、德州二卫及乐安守御千户所俱隶北行后军都督府” (92),乐安所不再属于山东都司。
宣德元年乐安所因官军随朱高煦谋反故被废,原公署改设武定守御千户所,仍直隶后军都督府。根据《宣宗实录》宣德元年九月“己酉,命武进伯朱冕等调青州中护卫军于辽东诸卫,崇信伯费调乐安千户所军于甘肃备御” (93),应是这一年调走原乐安所士兵,另外调兵立武安所,两所只是守御地点相同而已。
《大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公署条载直隶武定守御千户所“在州治南”,武定州即今山东惠民县。
6.莱州卫
洪武二年二月“置莱州卫” (94)。卫隶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卫治“在府治东” (95),莱州府即今山东莱州市。
7.宁海守御千户所、宁海卫
《大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公署条载卫“在宁海州治西,本莱州卫左千户所,洪武二年调于此,十年升为卫”,嘉靖《山东通志》卷11亦记所“在州治西,洪武二年置备御所,十年改为卫”,可见洪武二年设守御千户所于宁海,由于史料缺乏,无法判断其洪武三年十二月之后是隶于某卫还是直隶于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一年四月“辛未,置宁海卫指挥使司于山东之宁海州” (96),但早在九年二月已提到“调……高邮卫军士千人补宁海卫”,可见宁海卫从筹备到正式设置用了很长时间。卫隶山东都司。
明代宁海州在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
洪武三年底设青州都卫之后到永乐之前设置了大批卫所,是山东卫所设置的高潮期,其沿革如下。
1.滕县守御千户所
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滕县守御千户所” (97)。《大明一统志》卷22卷首山东都司所属卫所提到东平、肥城、胶州、诸城、滕县5千户所,可见该所直隶于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万历《兖州府志》卷32《兵防》载所治“在县之西、学之东”,明代滕县即今山东滕州市。
2.平山卫
洪武四年六月“置……平山卫于山东” (98)。卫隶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4东昌府公署条载平山卫“在府治东”,东昌府即今山东聊城市。
3.诸城守御千户所
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山东诸城守御千户所” (99)。《大明一统志》卷22卷首山东都司所属卫所提到诸城等5千户所,可见该所直隶于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4青州府公署条载所“在诸城县西南隅”,明代诸城县即今山东诸城市。
4.胶州守御千户所
洪武五年三月“置胶州守御千户所” (100)。《大明一统志》卷22卷首山东都司所属卫所提到胶州等5千户所,可见该所直隶于青州都卫、山东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5莱州府公署条载所“在胶州城内”,明代胶州即今山东胶州市。
5.登州卫
洪武九年十月乙卯“是月,置杭州前卫、登州卫” (101),卫隶山东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公署条载卫“在府城中,洪武九年建”,即今山东蓬莱市。
6.德州守御千户所、德州卫
洪武十三年二月“置德州守御千户所” (102),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改德州千户所为德州卫指挥使司” (103)。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记载山东都司洪武年间的卫所时包括了德州卫,所以德州所及德州卫最初应属于山东都司。永乐六年十月“戊子,改蔚州、德州二卫及乐安守御千户所俱隶北行后军都督府” (104),嘉靖《德州府志》对此载为“德州卫……德州左卫……原属山东都司,永乐七年改属直隶后军都督府” (105),其在军事上不再隶于山东。
《大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公署条载直隶德州卫“在州治西”,明代德州即今山东德州市。
7.泰安卫
洪武二十九年五月设,是月“己巳,置泰安卫指挥使司。时监察御史裴承祖言:山东泰安州东接泰山,西加五道岭,绵亘深邃,逋逃者多聚其间,时出劫斥,宜于本州置卫、五岭道立巡检司以镇之。诏从其言,遂命立卫于泰安州” (106)。
《宣宗实录》载宣德十年十一月庚午“山东布政司参政王卺三事:……泰安州四面皆山,濮州草泊旷荡,乞于临清筑城,泰安州、濮州各调一千户所守御,庶地方无虞。上命行在礼部会官议行” (107),由此可见泰安在这之前无兵守备,泰安卫早已废除。因此《明会典》、《大明一统志》、嘉靖《山东通志》等都未提及该卫。
卫应隶山东都司,明代泰安州即今山东泰安市。
8.东平守御千户所
洪武三十年四月设,这一月“癸卯,置东平州及肥城二千户所,以民编甲屯守,复发山东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杖罪囚人补之” (108)。据《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七月丁酉“复设山东东平守御千户所” (109),可见该所在建文中曾被废,至此复设。
万历《兖州府志》卷32《兵防》载所“在东平州治东南”,东平州即今山东东平县。
《大明一统志》卷22山东卷首山东都司所属卫所提到东平等5千户所,可见该所直隶于都司。
9.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丙寅,置山东都指挥使司属卫七,曰安东,曰灵山,曰鳌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 (110)。
《大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公署条载大嵩卫“在莱阳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洪武三十一年建”,乾隆《山东通志》卷4海阳县城条载“原大嵩卫城,今改卫为县”,清代海阳县城即今山东海阳市东南凤城镇。
靖海卫“在文登县南一百二十里” (111),即今山东荣成市靖海湾东的靖海卫。
乾隆《山东通志》卷4荣成县城条载“原成山卫城,今改卫为县……洪武二十一年置卫,筑石城”,“二十一”当为“三十一”之误,这种错误在嘉靖《山东通志》中已出现。清代荣成县城即今荣成市成山卫镇。
灵山卫“在胶州东南九十里” (112),今地名仍为灵山卫,在山东胶南市东。
鳌山卫“在即墨县东四十里,俱洪武三十一年建” (113),今地名仍为鳌山卫,在山东即墨市东沿海。
嘉靖《山东通志》卷11言安东卫“在日照南九十里”,今地名仍为安东卫,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
威海卫治即今山东威海市。
10.肥城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年四月“癸卯,置东平州及肥城二千户所,以民编甲屯守,复发山东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杖罪囚人补之” (114)。
《大明一统志》卷22山东卷首载山东都司所属卫所提到肥城等5千户所,可见该所直隶于都司;同卷济南府公署言肥城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明代肥城县即今山东肥城市。
11.奇山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奇山守御千户所在东北,洪武三十一年置”。《筹海图编》卷7记所属宁海卫。
《大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公署条载“奇山守御千户所,在福山县东北三十里”,今山东烟台市区环山路南有奇山。
12.宁津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宁津守御千户所在东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筹海图编》卷7记宁津所与海阳所同属靖海卫。(www.daowen.com)
《大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公署条载“宁津守御千户所,在文登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治即今山东荣成市宁津镇。
13.海阳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又东有海阳守御千户所,在靖海卫南。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俱成化中置”,所载设所时间有误。《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就已经提到寻山所、大山所、海阳所、王徐寨所、雄崖所、夏河所等,可见海阳所在正统三年之前已设。
按嘉靖《山东通志》卷11海阳守御千户所“在文登县南一百四十里,洪武间建”,虽指公署建筑时间,估计所亦于洪武间设置。
乾隆《山东通志》卷4言所“在新县南十里”,在今山东乳山市南,今地仍名海阳所。
《筹海图编》卷7记宁津所与海阳所同属靖海卫。
14.雄崖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又东北有雄崖守御千户所,南有浮山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中置”,嘉靖《山东通志》卷11兵防也记雄崖所“洪武间建”。
乾隆《山东通志》卷4载所城“旧隶鳌山卫”,则所为鳌山卫下守御千户所。鳌山卫设于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又为山东沿海卫所的设置高潮,疑所亦设于此时。
《大明一统志》卷25莱州府公署载“雄崖守御千户所,在即墨县东北九十里”,今地名仍为雄崖所。
15.浮山守御千户所
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浮山寨备御千户所,属鳌山卫”,则所为鳌山卫下守御千户所,疑与鳌山卫同设于洪武三十一年。
《大明一统志》卷25莱州府公署条载“浮山守御千户所,在即墨县南九十里”,即今山东青岛东南浮山所。
永乐以后增设的卫所沿革如下。
1.济宁卫
《太宗实录》载永乐五年六月“丙午,设济宁卫” (115)。《大明一统志》卷22、《明会典》、嘉靖《山东通志》均记该卫隶山东都司。
万历《兖州府志》卷32《兵防》载济宁卫“在州治东南,自永乐五年始建”,即今山东济宁。
2.德州左卫
《大宗实录》载永乐五年六月“庚寅,设德州左卫” (116)。按嘉靖《青州府志》卷11《兵防》“青州左、右二卫,永乐四年移右卫戍德州……”,是调青州右卫设德州左卫,设卫需要时间,至五年六月朝廷正式设德州左卫。《大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公署条载直隶德州左卫“在州治西北”,卫治在德州城内。
德州左卫与德州卫同城守御。明代中后期文献俱记左卫直隶后军都督府,据德州卫的隶属变化可以推测,左卫在初设时与德州卫应同属山东都司,永乐六年十月改直属后军都督府。《太宗实录》载永乐六年十月“戊子改蔚州、德州二卫及乐安守御千户所俱隶北行后军都督府” (117),这条记载中的“蔚州、德州二卫”似应理解为蔚州卫与德州城里的德州卫、德州左卫2卫。
3.东昌卫
宣德五年十一月始设,是月“壬子,楚王孟烷遣仪宾魏宁、长史杨振奏:府中三护卫愿留一卫,请以二卫归朝廷。……(张)本对(宣宗)曰:楚王为人虽为陛下所知,然人有烦言,王亦不得不虑,曾参杀人皆此类。今请归护卫,盖欲示简静,以杜谗邪,乃其深计远虑。陛下从之,所以保全之也。上慨然良久,曰:‘王不可缺侍卫,今三卫官军未必皆足,其令王任意选良充足一卫……’于是改武昌中护卫为武昌护卫,调左护卫于东昌,改为东昌卫……置经历司、卫仓皆如例” (118)。万历《明会典》卷124亦载“旧有武昌左、右、中护卫,后左改东昌卫”。
《大明一统志》卷22山东都司下已有东昌卫,卷24东昌府公署言卫“在府城内南门西街北,宣德五年建”,东昌府即今山东聊城市,卫与平山卫同治一城。
4.临清守御千户所、临清卫
《英宗实录》载正统十一年二月“巡抚山东大理寺右寺丞张骥言三事:……临清坐聚蕃庶,狱讼有连军民者,必会平山卫首领官鞫之,首领官有他故,即以属千百户,此辈法律不闲,倒置是非,其弊甚多,宜易临清千户所为守御千户所……以便会鞫” (119),始设临清守御千户所。原治于临清的千户所当为平山卫的一个普通千户所,遇事要经平山卫处理。临清守御千户所的隶属情况史书无载,既是为了处理事务的方便而设,疑其直隶于都司。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隶之” (120)。卫隶山东都司。《大明一统志》卷22山东都司下已有该卫。
《大明一统志》卷24东昌府公署条言卫“在临清县城内东北”,即今山东临清市。
5.濮州守御千户所
《宣宗实录》载宣德十年十一月辛未“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王卺言三事:……泰安州四面皆山,濮州草泊旷荡,乞于临清筑城,泰安州、濮州各调一千户所守御,庶地方无虞。上命行在礼部会官议行” (121)。则濮州守御千户所最早设于此时。
《大明一统志》卷24东昌府公署条载“濮州备御千户所,在州治西,原属东昌卫,正统六年建,今徙建新城内”,根据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濮州备御中左千户所,在州治西,属东昌卫,正统六年建”,则所是由东昌卫中左所调至濮州戍守,仍属东昌卫,正统六年为公署建筑时间。
所原治在今山东鄄城县旧城镇;景泰三年濮州以河患西迁王村 (122),所治也同迁新城,今名新旧城。
6.任城卫
设于嘉靖十八年,万历《兖州府志》卷32《兵防》载卫“在府治东南,洪武中为鲁府署护卫,嘉靖十八年奉例分改任城卫,守府城池”。万历《明会典》卷124山东都司下有该卫。
卫治在兖州府城内,即今山东兖州市。
除上述卫所外,山东沿海的军卫为了加强防守,还把卫下的某个千户所调往紧要之地守御,这样的千户所在万历《明会典》卷124、《明史》卷90《兵志二》上都有记载,但是这些千户所与守御千户所有所区别,嘉靖《山东通志》卷11《兵防》也只记“守御千户所九:曰肥城,曰东平,曰滕县,曰诸城,曰奇山,曰宁津,曰海阳,曰胶州,曰雄崖”,对王徐寨、浮山等所并不作守御千户所看待,有时称为“备御千户所”。山东此类千户所有福山中前所、金山左所、寻山后所、王徐寨前所、夏河寨前所、百尺崖后所、大山所、石旧寨所。浮山前所考证见前文。
《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就已经提到寻山所、大山所、海阳所、王徐所、雄崖所、夏河所等守御千户所 (123);百尺崖千户所在《宣宗实录》宣德九年正月时已提到,“时山东威海卫指挥佥事陶敞言:二巡检司……与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相近” (124)。但《大明一统志》山东部分对这几所只字未提,推测这几所都是由各卫抽调普通的左、右、中、前、后等千户所分调紧要之地守备,像金山所实为大嵩卫左千户所,寻山所实为成山卫后千户所,百尺崖为威海卫后所,夏河寨为灵山卫前所,仍与左、右等普通的所同级,与朝廷认可的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不同,故《大明一统志》不记。
由于史料关于此类千户所的记载很少,它们的设废已不清晰。其沿革大致如下。
1.大山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莱阳“东南有大嵩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卫西有大山千户所,成化中置”。但《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就已经提到大山所,可见所在正统三年之前已设。
嘉靖《山东通志》卷11记为“大山寨备御千户所,属大嵩卫”。
乾隆《山东通志》卷4言所“在新县(指海阳县)西二十里”,今地名仍为大山所,在今山东海阳市西南。
2.金山左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金山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西……俱成化中置”,但《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二月已提到“山东宁海卫金山守御千户所”,因此所当在此之前已有,疑洪武中置。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金山备御左千户所,属宁海卫”,是迁宁海卫左所守御金山。
乾隆《山东通志》卷4载金山所城“在宁海州东北四十里”,即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东北金山下寨。
3.寻山后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寻山守御千户所,在成山卫东南。俱成化中置”。《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就已经提到寻山所,可见所在正统三年之前已设,疑洪武中置。
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寻山备御后千户所,属成山卫”,是迁成山卫后所守御寻山。
乾隆《山东通志》卷4载所“在新县(指荣成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寻山镇。清代的荣成县在今天的成山卫,寻山方位上处于东南。
4.百尺崖后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俱成化中置”,但《宣宗实录》宣德九年正月已提到“……时山东威海卫指挥佥事陶敞言:二巡检司……与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相近” (125),疑洪武中置。《明史》卷41《地理志二》对百尺崖所的地点记载有误,清代《威海卫志》卷1记所“北至威海四十里,南至文登五十里,东至荣成八十里,西至宁海一百四十里”,应在威海卫南今山东威海市崮山镇一带。
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属威海卫”,是迁威海卫后所于百尺崖守备。
5.福山中前千户所
《大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公署条载“福山备御中前千户所,在福山县治西,旧属登州卫,洪武十年调于此”,《筹海图编》卷7也记所属登州卫,从名称上可以推断该所是调登州卫中前所设置。明代福山县即今山东烟台福山区福山镇。
6.王徐寨前千户所
《大清一统志》卷138载“王徐寨,在掖县北五十里,城周二里,明洪武初置百户所,嘉靖中改千户所”。《明史》卷41《地理志二》莱州府掖县下也记“东北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嘉靖中置”。
万历《明会典》卷124录为“王徐寨前千户所”,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王徐寨备御千户所,属莱州卫”,即调莱州卫前所设。
乾隆《山东通志》卷4言所“在掖县东北八十里”,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北金城镇一带。
7.夏河寨前千户所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胶州“有夏河寨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俱弘治后置”,《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就已经提到夏河所,可见所在正统三年之前已设,疑洪武中置。
万历《明会典》卷124录为“夏河寨前千户所”,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夏河寨备御千户所,属灵山卫”,即调灵山卫前所设。
乾隆《山东通志》卷4载所城“在胶州西南八十里石城,明洪武间灵山卫百户管成所筑”,即今山东胶南琅琊镇,又名夏河城。
8.石旧寨备御后千户所
石旧亦作石臼。《明史》卷41《地理志二》胶州载“石臼岛寨千户所,在安东卫南。俱弘治后置”。
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石旧寨备御后千户所,属安东卫”,嘉靖《青州府志》卷11兵防载“即安东卫后千户所,在日照县之东”,是调安东卫后所于石旧守备。
乾隆《山东通志》卷4载石臼所城“在日照县东南二十里石城”,即今山东日照市东石臼。
明初封于山东的王较多,护卫设置情况复杂,沿革如下。
1.青州护卫、青州左护卫、青州中护卫、青州右护卫、汉府中护卫、汉府左护卫、汉府右护卫
青州诸护卫的设置分齐王府护卫与汉王府护卫两个阶段。
朱元璋第七子朱梓洪武三年封为齐王,建国青州,洪武七年三月“置……青州护卫” (126)。十五年九月就国。洪武年间明政府规定一王府3护卫,齐王府护卫在洪武中后期也应改为青州左、中、右3护卫,但具体设置时间不明。至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太祖实录》已提到“青州左护等卫” (127)。
洪武三十一年底,齐王“降为庶人,流漳州” (128),3护卫俱废,永乐元年正月复国重置,四年以僭越谋反,国除,又废除护卫。
《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五月“命罢去其(指齐王)随侍护卫及长史等官,处之京师。敕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革青州中、左二护卫及齐府长史司、仪卫司”。当年十一月“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 (129),按万历《明会典》卷124载山东都司“旧有青州左护卫,后改天津右卫”,左护卫五月已废除,这里应是改青州右护卫官军为天津右卫。
永乐十三年朱高煦在青州建汉王府,设汉府左、右、中3护卫。按《太宗实录》永乐十四年十一月“丁未,改汉府中护卫为青州护卫” (130),同月又记因朱高煦谋反,“革其左、右二护卫,其官军悉调居庸关北”,可见改汉府中护卫为青州护卫是因为左、右2护卫被废除。《宣宗实录》提到宣德元年八月“阳武侯薛禄奏青州中护卫、群牧千户所、乐安千户所俱缺官”,九月“己酉,命武进伯朱冕等调青州中护卫军于辽东诸卫,崇信伯费等调乐安千户所军于甘肃备御” (131),这里的青州中护卫即原来的汉府中护卫。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言“益都,倚。……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于乐安”,诸护卫治青州,永乐十五年青州中护卫随王府迁乐安。乐安亦属青州府,故护卫未改名。
宣德元年朱高煦因谋反被废,护卫亦废。
2.兖州护卫、兖州左护卫
2卫为鲁王府护卫。朱元璋子朱檀洪武三年封为鲁王,开府兖州。《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二年三月“壬申,置兖州护卫指挥使司” (132)。万历《兖州府志》卷32兵防载兖州护卫“在府治东,洪武中为鲁府置”。《大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公署只提到兖州护卫。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列洪武二十六年山东都司卫所时有兖州护卫、兖州左护卫。按洪武年间的规定,当时一王府基本上有左、中、右3护卫,但史书未提及兖州中、右护卫,可能没有设置过,或设置不久即废。
《英宗实录》载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隶之” (133),根据万历《明会典》卷124“临清卫,旧兖州左护卫,后改”,嘉靖《山东通志》卷11兵防也记临清卫“景泰元年建,实为兖州护卫迁此”,以及《宣宗实录》宣德元年七月“山东都指挥佥事冯凯掌济宁左卫事”的记载推断,济宁左卫应是在宣德或正统之时由兖州左护卫改设,正统末年再改为临清卫。
兖州左护卫改济宁左卫后,鲁府仅余兖州护卫。
正德《明会典》卷108载洪武时期山东都司兖州护卫下有“革”字,但所载正德时卫所仍列有该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