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昌都卫和湖广都司卫沿革考述

武昌都卫和湖广都司卫沿革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远、清浪、平溪、偏桥4卫在“贵州都司建置沿革”中已述及,下不赘言。洪武八年十月前,武昌都卫辖区内已拥有众多卫所,其沿革如下。所、卫皆治沔阳,洪武三年十二月起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

武昌都卫和湖广都司卫沿革考述

四、武昌都卫及湖广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指挥使司” (19),八年冬十月“癸丑……(改)武昌都卫为湖广都指挥都司,置武昌左、右二卫指挥司” (20)。镇远、清浪、平溪、偏桥4卫在“贵州都司建置沿革”中已述及,下不赘言。

洪武八年十月前,武昌都卫辖区内已拥有众多卫所,其沿革如下。

1.黄州卫、黄州守御千户所

弘治《黄州府志》卷5公署条对该卫所变迁有详细记载:“黄州卫,在府治东古迹西坡,甲辰□□□□指挥黄荣屯此,遂立卫所,洪武三年改千户所,百户宋兴戍守。洪武十二年调凤阳指挥佥事李和领军到此,备立黄州卫。”由此可见其经历了卫—守御千户所—卫三阶段。

大明一统志》卷61公署条言黄州卫“在府治东北,洪武元年建,三年改为千户所,十二年复为卫”,按万历《湖广总志》卷6载“洪武三年编栅为城,简沔阳、安陆、黄州、襄阳诸军岁戍之,曰羊山卫”,应是洪武三年被抽兵戍守他地,故改卫为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一年夏四月“籍凤阳屯田夫为军,先是徙浙西民户无田粮者屯田凤阳,至是籍为军,发补黄州卫” (21),十二年六月辛巳“改黄州守御千户所为黄州卫指挥使司” (22)

洪武三年十二月,所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卫隶湖广都司。治黄州府在今湖北黄冈市。

2.长宁守御千户所

甲辰年九月“故陈友谅归州守将杨兴以城降,就以兴为千户守之” (23)。这是归州城设所之始。按嘉靖《归州全志》卷2《兵防》言长宁所在“州城内,南二里因楚王台旧基有长宁县,故名”,所名长宁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年十二月起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

嘉靖《归州全志》卷2《兵防》言“洪武辛亥参政杨公调差荆门千户陈文、杨具等修建”,洪武辛亥即洪武四年,指所署建筑时间。

成化十三年春正月“戊午,分隶湖广之荆州,荆州左、右,瞿塘,襄阳,安陆,郧阳七卫及德安、房县、均州、长宁、夷陵、枝江、远安、竹山八所于湖广行都司……从抚治荆襄副都御史原杰等议也” (24),所改隶行都司。

长宁所治在归州城内,所治随归州治迁移多次,嘉靖四十年后在今湖北秭归

3.蕲州卫、蕲州守御千户所

嘉靖《蕲州志》卷5《军卫》对其沿革有详细记载:“蕲州卫原在麒麟山之阳,始于元末癸卯,圣祖讨平伪汉陈友谅,明年甲辰圣祖即王位……洪武元年……明年己巳调陈遏一所守御武昌,以许胜军卒立为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八月指挥朱德等领凤阳操军四千户所至蕲,改守御所置为卫。”所置于洪武二年。

洪武十二年八月丙子“改蕲州守御千户所为蕲州卫指挥使司,以无粮民丁屯田凤阳者为军以实之” (25)

洪武三年十二月,所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卫隶湖广都司。

所、卫治蕲州。正统元年(1436)十一年秋七月“命徙近荆王府官民居室一百四十余所,王自建昌迁蕲州,改蕲州卫为府,以地狭闻,故有是命” (26),卫署另移于蕲州城内他地,并不是废卫。

明蕲州治在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

4.潭州卫、长沙

嘉靖《长沙府志》卷5《兵防》载“长沙卫在元为帅府,国朝甲辰年三月内归附,始立潭州卫,命指挥丘广领焉。洪武五年七月改潭州卫为长沙卫”。《太祖实录》洪武十一年五月载“燕府左傅丘广卒……(广)克潭州,置潭州卫指挥使司,以广为同知” (27),可见丘广在甲辰年克潭州之初即置卫。

《太祖实录》多次提到潭州卫,如丙午年(1366)二月癸酉载“湖广潭州卫指挥同知严广率兵至茶陵江口” (28),吴元年四月“潭州卫遣兵攻易华余党所据山寨,克之” (29),吴元年冬十月“甲子命……湖广平章杨璟……率武昌、荆州、益阳、常德、潭、岳、衡、澧等卫军取广西” (30)。这些都说明潭州卫的确设置时间很早。

潭州卫洪武三年十二月起隶武昌都卫。长沙卫始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潭州即今湖南长沙市。

5.襄阳卫

《太祖实录》卷18载乙巳年(1365)十二月癸亥“置襄阳卫”。洪武三年十二月,卫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成化十三年春正月,卫改隶湖广行都司。

明襄阳府治在今湖北襄樊汉江南岸城区,今仍有明城墙。

6.沔阳守御千户所、沔阳卫

乙巳年为沔阳卫。丙午年至洪武六年九月为沔阳守御千户所。洪武六年九月至明亡为沔阳卫。

嘉靖《沔阳志》兵戎条对沔阳所、卫的沿革有详细记载:“国初甲辰三月以指挥同知吴复镇沔阳,明年改镇安陆,冬十月以指挥同知沈友仁代之,始缮城置卫,又明年仁去,夏六月以千户申立、阎明守之,改沔阳守御千户所。洪武癸丑秋七月迁立指挥佥事,更所为指挥使司,以故沔阳府为之署”。甲辰为1364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则最早设沔阳卫为1365年,丙午年改卫为守御千户所。癸丑即洪武六年,这一年又改所为卫。《太祖实录》卷85亦载洪武六年九月丙辰“置沔阳卫”,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8公署条言“在州东北二百五十步,洪武六年指挥申离创卫”。

所、卫皆治沔阳,洪武三年十二月起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

嘉靖二十一年三月“改沔阳卫、德安所属兴都留守司” (31),沔阳卫不再隶于都司。

沔阳即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

7.衡州卫

该卫设立较早,乙巳年四月“是月置衡州卫” (32)。洪武三年十二月起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衡州府治即今湖南衡阳市,卫治于此。

8.安陆卫

《太祖实录》载乙巳年五月“遇春击败亮,执之,遂克其城(安陆),以沔阳卫指挥吴复守之” (33),乙巳年十二月“甲寅朔置安陆卫” (34)。《太祖实录》洪武十六年冬十月也提到吴复“乙巳从常遇春攻襄阳,克安陆,改安陆指挥同知。洪武元年取均房等州” (35)。卫治即今湖北钟祥市,嘉靖十年前为安陆州治所在。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成化十三年春正月卫改隶湖广行都司。

《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一年八月载“先是,上以安陆卫为显陵卫,拱护二圣山陵……后复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而显陵卫复为承天卫” (36),荆州左卫改显陵卫是在嘉靖十八年五月丙子,则安陆卫改显陵卫尚在此之前。《世宗实录》卷102嘉靖八年六月提到“显陵既设监卫”,说明此时已有显陵卫,即安陆卫改显陵卫当在此年前不久。显陵卫在兴都留守司设立之前概和其他陵卫一起属亲军卫。

随州守御百户所 《大明一统志》卷61公署条言所“在州治东,隶安陆卫,洪武元年分守于此”,万历《湖广总志》卷13亦言随州百户所在“州东,隶安陆卫,洪武元年调守随州”,则所洪武元年立,直隶安陆卫。成化十三年后与卫一起改隶湖广行都司。治在今湖北随州市。

嘉靖八年前后安陆卫改为显陵卫后该所的废、隶情况史书无载,疑被废除。

9.常德卫

《太祖实录》载丙午年八月“置常德卫” (37),嘉靖《常德府志》卷14《兵防志》也记“国朝甲辰年归附……丙午岁改翼为常德卫”。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明代常德府治在今湖南常德市。

嘉靖《常德府志》卷14《兵防志》载常德卫“国初……并管属添平、麻寮二千户所,克复芭冈覃元帅,又调左千户所张钦军开设大庸守御千户所……二十二年夏得忠叛,以添平、麻寮二千户改设九溪卫”,说明添平、麻寮、大庸3所一度属常德卫。

10.辰州卫

吴元年正月“置辰州卫” (38)。治辰州府,在今湖南沅陵县。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11.武昌卫

关于武昌卫最早的记载为吴元年冬十月“甲子命……湖广平章杨璟……率武昌、荆州、益阳、常德、潭、岳、衡、澧等卫军取广西” (39),甲辰年下武昌,则武昌卫置于甲辰至吴元年十月之间。治“在府治南” (40),即武昌府治附近。

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乾隆《汉阳府志》卷14《兵防》载“洪武元年置武昌卫指挥使司”,所言时间有误。

《太祖实录》卷198载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甲子“置武昌卫指挥使司,命指挥佥事鲍同守之”,按《大明一统志》卷59公署条载武昌卫“洪武二十二年建”,疑二十二年只是建筑公署,或是卫曾一度废除,至此重建,由于史料缺乏,只能存疑。

12.荆州卫

吴元年冬十月“甲子命……湖广平章杨璟……率武昌、荆州、益阳、常德、潭、岳、衡、澧等卫军取广西” (41),说明在此之前荆州卫已存在。至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改荆州卫为荆州左护卫” (42)。荆州即今湖北荆州市。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荆州卫指挥使司” (43),但万历《湖广总志》卷13公署言“洪武二十一年改护卫,三十年复更荆州卫”,且正德《明会典》引《诸司职掌》及《永乐大典》卷11904均未录该卫,《明实录》的记载应有误。《大明一统志》卷62荆州卫公署条载“洪武二十三年建”,疑此时只是建筑了某护卫的公署,后改为荆州卫公署。湘府荆州3护卫于洪武三十二年湘王死后废,应于此时复设荆州卫。

该卫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成化十三年正月卫改属湖广行都司。

13.茶陵卫

吴元年十月“立茶陵卫指挥使司” (44)。嘉靖《长沙府志》卷5《兵防纪》亦记“国朝吴元年甲辰因元万户府置为卫”。治在今湖南茶陵县。

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5载茶陵卫“郴州、桂阳、宁溪、广安、章宜五所隶焉”。

14.澧州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在吴元年冬十月提到“甲子命……湖广平章杨璟……率武昌、荆州、益阳、常德、潭、岳、衡、澧等卫军取广西” (45),史无澧州卫的记载,这里应指千户所,则所至少在吴元年已存在。万历《澧记》卷8《公署》所载署“在州治西南。洪武甲辰设”,甲辰年为1364年,可由此推知在平定澧州后不久即设守御千户所。澧州即今湖南澧县。

所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洪武九年四月“庚子,罢澧州千户所,置大庸卫指挥使司,以常德卫指挥佥事张胜置卫事” (46),澧州守御千户所废。

《太祖实录》卷227载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乙巳朔,置湖广澧州守御千户所” (47),复设所。弘治《岳州府志》载“(洪武)二十五年于州治西置澧州守御千户所” (48),所言时间误。《大明一统志》卷59湖广卷始列有该所,可见重设后改为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

万历《澧记》卷8《公署》载所署“在州治西南。洪武甲辰设,辛亥调拨大庸卫……壬申复设所于澧,千户施礼建”,辛亥即洪武四年,这一年大庸卫尚未设立。

15.益阳守御千户所

洪武五年十一月“甲辰朔,复置宝庆卫于宝庆府,先是溪洞蛮寇作乱,徙宝庆卫治于益阳,至是复其旧,仍于益阳置守御千户所” (49),由此可见益阳在乙巳年(1365)宝庆卫迁来之时已有守御千户所。按《太祖实录》吴元年冬十月“甲子命……湖广平章杨璟……率武昌、荆州、益阳、常德、潭、岳、衡、澧等卫军取广西” (50),史书无“益阳卫”记载,应为千户所。宝庆卫徙来时所废,洪武五年十一月宝庆卫迁走后,于益阳重设守御千户所。

洪武五年十一月所隶武昌都卫。治为明代长沙府益阳县,即今湖南益阳市。

正德《明会典》卷108引《诸司职掌》、《永乐大典》卷11904及《大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公署条均无该所,疑再设后不久即废。

16.沅州卫

洪武元年正月“辛丑置建昌卫、沅州卫” (51)

卫治据《大明一统志》卷65公署条言“在沅州城内东北”,即今湖南芷江自治县。

洪武三年十二月卫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17.道州守御千户所(宁远卫参见)

置于洪武元年五月,“是月,置道州守御千户所” (52)

按《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乙酉,置湖广道州卫” (53),但《大明一统志》卷65公署条言宁远卫“在道州治西,旧为道州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改为卫”,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3公署条言宁远卫“州西,旧为道州守御千户所”,万历《明会典》载“旧有道州千户所……后俱革” (54),均无“道州卫”之说,《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的记载中言“己巳,置道州宁远卫指挥使司。先是知州徐士铭奏道州僻在万山,边宁两广,东接常驻宁大小猛洞,南抵九疑山横嶂九十六渡溪源,西临悬田平洲,北连灌阳永瑶等源。国初置兵三千守御,后调发二千,止存千人,洪武二十一年山贼何女子……乞置军卫屯守,庶几民获安业,诏从之,至是立卫焉” (55),在洪武二十一年之后拟立卫,一直到二十八年始立,名“宁远”,并无“道州卫”之称。《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所记《诸司职掌》载洪武中期卫所时有所而无道州卫,可为佐证。

康熙《湖广通志》卷1《建置沿革》载“二十三年升道州守御千户所为宁远卫”,所言时间误。

《永乐大典》卷11904湖广部分军卫条录有“道州千户所”,由此推断军卫条应来源于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之前的资料。

明代道州治在今湖南道县。

千户所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宁远卫隶湖广都司。

18.永州

该卫设立较早,洪武元年九月“置永州、陈州二卫” (56)。治永州府,在今湖南永州市。

洪武三年十二月卫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十月改隶湖广都司。

守镇东安百户所 康熙《永州府志》卷3《城池》载东安县“洪武二十五年始因医士唐思诚之请筑土为之,明年置守镇所”,即洪武二十六年置守镇东安百户所,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3公署条言“守镇东安百户所,在县西,洪武间建,隶永州卫”,则所直隶于永州卫。

《大明一统志》卷65公署条言守镇东安百户所“在东安县治西,洪武二十九年建,隶永州卫”,指所公署建筑时间。明东安县治在今湖南东安县西南紫溪市镇。

全州守御千户所 该所洪武二年正月至二十七年八月间隶永州卫,此后改直隶广西都司。详细考证见“广西都司建置沿革”一节。

19.郴州守御千户所

嘉靖《郴州志》卷14《兵戎志》载“洪武己酉州寨长罗福倡乱,守臣以闻,朝议调茶陵卫镇抚缪亨、千户刘保领兵征剿,事平,诏留兵戍守”,“因立守御千户所” (57)。己酉为洪武二年。

《大明一统志》卷66公署条言郴州所“在州治西,本洪武元年改元之新野翼万户府建……俱隶茶陵卫”,所为二级守御千户所,这里的洪武元年指建筑物的建造时间。明代郴州在今湖南郴州市。

20.宝庆卫

按李东阳撰《贺兴隆传》中提到“……甲辰春二月兴隆率其众归于我朝……是年冬与总制胡海洋克宝庆路……遂与众城守,寻授宝庆卫指挥同知。又明年乙巳夏四月,邵阳贼周文贵等作乱中乡,兴隆率兵驻中乡……力战以死” (58),则宝庆卫最早应在甲辰年(1364)设置。《宝庆卫指挥屡功封东川公海墓志铭》中也提及胡海(即胡海洋)在甲辰年取得宝庆后,留守宝庆,“……受上旨升宝庆卫指挥使” (59)。第二年即乙巳1365年,宝庆为周文贵占据,胡海只有暂率宝庆卫驻益阳 (60)

《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十一月“甲辰朔,复置宝庆卫于宝庆府,先是溪洞蛮寇作乱,徙宝庆卫治于益阳,至是复其旧,仍于益阳置守御千户所” (61),“溪洞蛮寇作乱”应指乙巳年的动乱,卫于此时迁益阳,洪武五年十一月复旧。明代宝庆府在今湖南邵阳市,益阳即今湖南益阳市。

《大明一统志》卷63公署条载宝庆卫“在府治西,本朝初立宝庆卫于长沙府益阳县,洪武五年移建于此”,忽视了卫初立时治宝庆的情况,概因初治宝庆的时间极短。

洪武三年十二月卫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改隶湖广都司。

21.麻寮守御千户所

所设于洪武二年六月,是月“己酉置麻寮千户所,初慈利县人唐勇集兵据麻寮寨,吴元年大军次澧州,勇率众降,至是置千户所,以勇为千户守之” (62),康熙《九溪卫志》卷3附麻寮所亦记“洪武二年唐勇纳土投诚,敕赐铁券,驻扎山峒,永镇诸蛮”。

万历《澧记》卷8《公署》载麻寮所署“洪武乙酉建于樱桃隘……隶常德卫,后改九溪卫”。万历《慈利县志》卷6载卫所“旧志洪武二年开设,地名樱桃隘……隶常德卫,后改九溪卫”,按嘉靖《常德府志》卷14《兵防志》常德卫“国初……并管属添平、麻寮二千户所,克复芭冈覃元帅,又调左千户所张钦军开设大庸守御千户所……二十二年夏得忠叛,以添平、麻寮二千户改设(应为隶)九溪卫”,九溪卫设于洪武二十三年六月,所于此时改隶。常德卫设于丙午年八月,早于设所时间,故麻寮所一直为二级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慈利州“北有九溪卫……守御麻寮千户所,在卫北,洪武四年置”,所记设所时间误。

《大清一统志》卷287载麻寮所“在安福县西北三百五十里西北,接湖北鹤峰州界”,治在湖北与湖南交界处溇水上游鹤峰江口一带。

22.平阳守御千户所、桂阳守御千户所

嘉靖《衡州府志》卷7《兵防》载“洪武二年割茶陵卫为桂阳守御千户所”,《大明一统志》卷64公署条载所“在州治东,洪武二年建……俱隶茶陵卫”,按洪武十四年五月“甲寅改湖广平阳守御千户所为桂阳守御千户所” (63),则洪武二年所设应为平阳守御千户所,至十四年五月改为桂阳守御千户所。明初湖广平阳县治即在桂阳州城,千户所只是改名而已,治在今湖南桂阳县。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2《公署》载所“隶茶陵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

23.添平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年六月“置天(应为添)平千户所,时隘丁寨土酋覃顺归降,遂置千户所,以顺为千户” (64),万历《慈利县志》卷16亦记“甲辰年归附,洪武元年土官夏克武举土酋覃顺为寨官,二年肇设今地为所,仍以顺等土酋为千百户,领土兵守之……隶常德卫,后改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赋税” (65),九溪卫立于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则所此时改隶。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慈利州“北有九溪卫……所属曰守御添平千户所,在卫北,洪武二年置”,万历《澧记》卷8《公署》载“添平所署”“洪武己酉肇建……隶常德卫,改隶九溪卫”,《九溪卫志》卷3附载添平所“明有覃顺受封武千将军,改设千户之职……土官百户十员,管辖土军一千一百”,俱与《慈利县志》同。

所为二级守御千户所。《大明一统志》卷62岳州府公署条载所治在“慈利县北一百五十里”,《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石门州……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在今湖南石门县境西北渫水边的所街。

24.靖州卫

洪武三年三月“丙辰,置靖州卫,命指挥同知刘才、佥事孙维、刘福等筑城戍守,以统湖耳等处土官” (66)。卫隶湖广都司。治靖州,即今湖南靖州县。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改隶湖广都司。

《太宗实录》卷14载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安东中屯卫,大同、沈阳二屯卫,俱隶北平都司;铜鼓、五开、靖州三卫仍隶湖广都司”,《湖广图经志书》卷19言铜鼓卫“洪武三十一年设卫以控制苗境,寻革,永乐初复置”,建文中靖州卫概与铜鼓、五开2卫一起被废,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底重置。

《湖广图经志书》卷19载“在外天柱、汶溪、武冈三千户所隶焉”,卫下有3个二级守御千户所。

25.羊山卫

万历《湖广总志》卷6载“洪武三年编栅为城,简沔阳、安陆、黄州、襄阳诸军岁戍之,曰羊山卫,后以屯饷艰阻,始还于慈利西南一百八十里临庸水之阳,始名大庸卫,革除间,更命其卫曰永定,而别建大庸千户所,隶于卫”。则卫立于洪武三年。

康熙《湖广通志》卷7《城池》载永定卫城“明洪武二年以永顺宣慰司羊峰地创羊山卫。后以羊峰险阻,迁今地,改名大庸卫,建文元年指挥黄裳瓮以砖”,康熙《岳州府志》卷7《城池》永定卫条、康熙《永定卫志》卷1《建置》的记载与康熙《湖广通志》基本相同,与万历《湖广总志》不一致,考虑设卫有一定过程,诸志记载都不为误。

大庸卫置于洪武九年四月,则羊山卫废于此时。

洪武三年十二月卫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改隶湖广都司。按康熙《永定卫志》卷1《建置》载“明洪武二年己酉于永顺宣慰司境内置羊山卫,在今治西八十里”,永定卫治即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则卫在这之西,今湖南永顺县老司城西羊峰乡境内有羊峰山,羊山卫治当治此。

26.岳州卫

洪武四年四月“置岳州卫,以指挥佥事音亮领兵镇守” (67),治“在府治东” (68),即在岳州府城内,即今湖南岳阳市。

洪武四年起卫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改隶湖广都司。

27.瞿塘守御千户所(瞿塘卫参见)

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永宁、贵州二卫及瞿塘关、汉中、阶汶三守御千户所” (69)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二年七月“改瞿塘守御千户所为瞿塘卫,隶湖广都指挥使司。置梁山、大竹、忠州、达县四守御千户所,隶瞿塘卫” (70),当年九月“罢四川梁山、大竹二守御千户所” (71)

《大明一统志》卷70公署条载卫“在府治东北,本朝洪武四年建瞿塘守御千户所,十二年改为卫,属湖广都司”,与《太祖实录》记载同,府指夔州府,在今四川奉节。

瞿塘千户所洪武四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洪武八年改隶湖广都司。卫隶湖广都司,成化十三年归行都司。

梁山守御千户所、大竹守御千户所、忠州守御千户所、达县守御千户所《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二年七月“改瞿塘守御千户所为瞿塘卫,隶湖广都指挥使司。置梁山、大竹、忠州、达县四守御千户所,隶瞿塘卫” (72)。正德《明会典》卷108引《诸司职掌》、《永乐大典》卷11904未载梁山、大竹、达县3所,应是在洪武中期已废除,今查《太祖实录》卷126洪武十二年九月“罢四川梁山、大竹二守御千户所”,则2所废于此时,达县所一直到洪武十七年八月还提到 (73),应在此后废除。忠州所则一直存在。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旧有忠州、夷陵、枝江、长宁四千户所,后俱属行都司”,则成化十三年正月忠州所随卫改隶湖广行都司。忠州今四川忠县,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大竹今四川大竹县,达县今四川达州市。

在列明中后期卫所时,正德《明会典》卷108仍把忠州所列入湖广都司下,误;《明史》卷90《兵志二》在都司、行都司卫所中俱录忠州所,更误。

28.武冈守御千户所

洪武五年三月“癸亥,置靖州武冈守御千户所,初平章杨璟克广西,元武冈路总管舒时伟诣军门降,璟遣百户韩裔同时伟还,招集军民驻守其地,至是置千户所,以周顺为千户” (74)。康熙《邵阳府志》卷7《武备沿革》亦言“洪武元年定卫所,五年调指挥黄荣宝庆立武冈守御千户所”。万历《湖广总志》卷5以洪武六年为设所时间,亦不为误。

《大明一统志》卷63公署条言武冈所“隶靖州卫”,则所为隶于卫的二级守御千户所,建文中靖州卫废,所可能改为直隶于湖广都司的一级所。治在今湖南武冈市。

29.峡州卫、夷陵守御千户所

《大明一统志》卷62公署条言夷陵守御千户所“在夷陵城内西北,旧为峡州卫,洪武初改为所”。按《太祖实录》卷15载明军攻下夷陵后,即于甲辰年九月乙酉“寻改夷陵为峡州”,九年夏四月甲午“改峡州为夷陵州” (75),峡州卫在这之间存在,估计甲辰年九月后不久即设。

按弘治《夷陵州志》卷4《兵卫》载夷陵所“在州城内西北隅,旧为峡州卫,洪武九年改为守御千户所”,则当是峡州改夷陵州后卫改为所。《大明一统志》卷59在列湖广都司卫、一级所时列出该所,则其直隶都司。

峡州卫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夷陵所初隶湖广都司,成化十三年正月改归行都司。治在今湖北宜昌市。

30.德安守御千户所

万历《湖广总志》卷13公署条言所在“府东,洪武二年自黄陂县调守德安,隶湖广都指挥使司,成化十一年改隶湖广行都指挥使司”,则所立于洪武二年。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武昌都卫,八年十月隶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设于成化十二年十二月,诸卫所于成化十三年正月改隶,万历《湖广总志》对改隶行都司的时间记载有误。

嘉靖二十一年三月“改沔阳卫、德安所属兴都留守司” (76)

德安府治在今湖北安陆市。

洪武八年十月之后,湖广都司卫所数目大增,除上述已考证的外,其中一直属于都司的卫所有如下几个。

1.武昌左卫

最早设于洪武八年冬十月,是月“癸丑……武昌都卫为湖广都指挥都司,置武昌左、右二卫指挥司” (77),十五年秋七月丙子“改武昌左卫为武昌中卫,寻复置武昌左卫” (78),治“在府治西南” (79),即武昌府治附近。

2.武昌中卫

洪武十五年秋七月丙子“改武昌左卫为武昌中卫,寻复置武昌左卫” (80),十九年九月“改武昌中卫为武昌左护卫指挥使司” (81)。中卫存在时间短,史书多不载。治应亦在武昌府。

3.武昌右卫

与左卫同置于洪武八年冬十月。但《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所引《诸司职掌》、《永乐大典》卷11904引洪武时资料均无该卫,可见右卫不久即废。中卫十九年九月改为左护卫,右卫亦有可能改为护卫。按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乙酉,改武昌护卫为中护卫” (82),那么武昌右卫只可能改为武昌右护卫。治应在武昌府。

4.大庸卫、大庸守御千户所

万历《慈利县志》卷10《公署》对该卫、所沿革有详细记载:“大庸卫在永定城内,洪武九年开设,二十二年即平夏得忠,立旧永定卫于羊峰(指羊山卫),分卫之征讨官军以为守御,遂以大庸卫作所,而名革矣。”《太祖实录》也记洪武九年四月“庚子,罢澧州千户所,置大庸卫指挥使司,以常德卫指挥佥事张胜置卫事” (83),二十二年二月“湖广安福千户所千户夏德忠诱九溪洞蛮作乱……命置九溪、永定二卫,改大庸卫为千户所” (84),则大庸卫立于洪武九年四月,洪武二十二年改为守御千户所无疑。最初大庸卫及守御千户所治地就是后来的永定卫城,即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卫隶湖广都司,所隶于永定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

《大明一统志》卷62《公署》载大庸所“在慈利县西二百一十五里,本大庸卫,洪武三十一年改为所,隶永定卫”。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7《公署》的记载与《大明一统志》同,康熙《永定卫志》载大庸卫“三十一年更名为永定,领左、右、中、前、后及大庸守御六千户所” (85),弘治《岳州府志》卷10载所“三十一年以大庸卫地设永定卫……改大庸为守御千户所,隶永定卫,移置于县西二百一十五里”,由大庸所移治,永定卫原治于羊峰地、后治于旧大庸卫治的情况推断,洪武三十一年当是永定卫由羊峰迁住大庸所治地,即原大庸卫治地,今名大庸,而大庸所治又向西移,今地仍名大庸所。

5.崇山卫、崇山守御千户所

卫立于洪武十一年十二月,是月“置崇山卫于湖广孟洞之地” (86)。《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三月还提到“命湖广崇山卫指挥佥事杨仲名督将士屯种” (87),卷179载十九年十二月“乙巳……上览奏顾谓户部臣曰:崇山、大庸屯种岁久,何得乏食”,则此时卫尚存。

按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旧有……崇山千户所,后俱革”,《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所录洪武二十六年、《永乐大典》卷11904引洪武时资料列湖广都司卫所时皆有崇山千户所而无崇山卫,可见卫在洪武十九年十二月至二十五年间改为守御千户所,但时间不明。

《大明一统志》卷59在列湖广都司卫所时未列崇山所,因此所在天顺以前被废。

卫隶湖广都司,千户所隶属情况不明。《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慈利县“西南有天门山,有槟榔洞,与瑶分界。又西有崇山”,则地在天门山西。《大明一统志》卷65公署条言镇溪所“在卢溪县西二百三十里……洪武二十八年建所,经镇崇山、沿场、高岩等处……隶辰州卫”,镇溪即今湖南吉首市,崇山当在其西北。

6.宁州卫

洪武十四年九月于元代的宁州“置湖广宁州卫指挥使司” (88)。洪武时该州改为县,即今江西修水县。该卫史书乏载,正德《明会典》卷108、《明史》卷90《兵志二》录洪武二十六年前卫所时江西、湖广二都司均无该卫,可见该卫不久即废。(www.daowen.com)

7.施州卫、施州军民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五月“复置夔州府施州,以建始县隶之” (89),六月“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90),此时施州尚存,所设应是施州卫。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以四川施州卫隶湖广都司” (91)。则卫初隶四川都司,十四年底改隶湖广都司。洪武二十三年废州,卫应于此时改为军民指挥使司,成为实土卫。雍正《湖广通志》卷3《沿革》载“二十三年改卫置军民指挥使司”的记载是正确的。

卫治于清雍正六年(1728)改为恩施县,即今湖北恩施市。

8.五开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八年四月“置五开卫指挥使司” (92),《湖广图经志书》卷19载“国朝洪武十八年蛮酋吴面儿梗化,讨平之,始立卫经历司、镇抚司……在外黎平等所隶焉”,建卫时间与《太祖实录》同。治在今贵州黎平县德凤镇。

卫与铜鼓卫建文中被废,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底重置。

五开卫下共有8个二级守御千户所。

平茶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平茶守御千户所,隶五开卫” (93),为二级所,建文中五开卫被废时,其隶属情况史书无载,可能改直隶湖广都司。平茶所在今湖南靖州平茶镇。

《大清一统志》卷400《黎平府》载“平茶废所,在府城东九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守御所”,所言设所时间误。

平茶屯守御千户所 《大清一统志》卷400《黎平府》载“又有废平茶屯所,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诸所属铜鼓卫,有城,皆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平茶屯所当在平茶所东不远。根据万历《湖广总志》卷12,2所都隶于五开卫,《大清一统志》对2所的隶属及设置时间记载有误。

平茶屯所设置时间不明,五开卫其他守御千户所都是在洪武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设置,该所当亦于此前后设置。

中潮守御千户所、铜鼓守御千户所、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黎平守御千户所 皆是隶于五开卫的二级守御千户所,置于洪武二十一年九月。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是月置中湖、铜鼓、新花亮寨、黎坪四守御千户所,隶五开卫” (94)。《明会典》等书记湖广都司有中潮所,则《太祖实录》“中湖”应为“中潮”之误。新花亮寨,《明会典》、《明史》均作“新化亮寨”。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西有铜鼓卫,本铜鼓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属五开卫,三十年改所为卫,属湖广都司,后二年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将五开卫的铜鼓千户所与铜鼓卫混为一谈。铜鼓所在明代中后期一直存在,它的治所并不在铜鼓卫城。

《大明一统志》卷88公署黎平府条载黎平所“在府城西南二十里”,中潮所“在洪州泊里长官司西南”,新化亮寨所“在新化长官司东”,“俱隶五开卫”,黎平所治在今贵州黎平县南,今仍名黎平所,中潮所治在今黎平县德凤镇南中潮镇,新化亮寨所治在今贵州锦屏新化,“在三江镇南三十里” (95)。铜鼓所“在州南二百一十里,去本卫东三十里” (96),万历《湖广总志》在卷首地图中五开卫东不远绘有铜鼓驿,当即所治,铜鼓卫在其以北。五开卫治即今黎平,所在其东。

《大明一统志》卷88公署条又言黎平等3所“俱洪武二十年建”,误,应为二十一年。

隆里守御千户所、新化屯守御千户所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2载所公署“俱洪武二十五年建”,《大明一统志》卷88公署黎平府条载隆里所“在龙里长官司南”,新化屯所“在新化长官司西南三十里”,“二所俱洪武二十五年建”,“俱隶五开卫”,公署建于二十五年,2所当在此前不久建立,亦为二级所。

隆里所治今仍名隆里所。新化屯所在长官司南,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记所“去本卫(五开卫)北三十里”,而新化亮寨所“去本卫北四十里”,则新化屯所比新化亮寨所稍南,在今贵州新化南不远。

根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五开卫中右所与中中所亦不与卫同治,但《明会典》、《明史》卷90《兵志二》俱不录,可见其仍为普通的千户所。

9.湖南卫

洪武二十年正月“戊午改长沙护卫为湖南卫,隶湖广都指挥使司” (97)。此卫记载甚少,估计治所在长沙。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又载“并长沙护卫于越州卫” (98),按长沙护卫洪武二十年已改湖南卫,且潭王二十三年已除国,此时应是调湖南卫于越州设卫。

10.永定卫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湖广安福千户所千户夏德忠诱九溪洞蛮作乱……命置九溪、永定二卫,改大庸卫为千户所” (99),二十三年八月“甲申徙永定卫于永顺宣慰司之羊岸坪” (100)。按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7《公署》载永定卫“即大庸卫旧址”,可见二十三年迁移之地距原治即大庸卫旧址并不远。卫隶湖广都司。

康熙《永定卫志》卷1《建置》载“改卫名大庸。……三十一年更名为永定,领左、右、中、前、后及大庸守御六千户所”,所言设永定卫时间误。按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7载“大庸守御千户所隶焉”,则卫下有1个二级守御千户所。

卫治即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

11.散毛千户所、大田军民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丙寅“置大田军民千户所,隶施州军民指挥使司” (101)。按《大明一统志》卷66《建置沿革》载“洪武二十三年始置散毛千户所,寻改今名,隶施州卫”,《施州卫方舆书》亦载“大田所……二十三年属千户所,仍名散毛,寻改为大田军民千户所” (102),则这一年本设为散毛千户所,闰四月改名为大田军民千户所,为二级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大田军民千户所……东北距(施州卫)卫二百二十里”。所治即今湖北咸丰县。

12.九溪卫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湖广安福千户所千户夏德忠诱九溪洞蛮作乱……命置九溪、永定二卫,改大庸卫为千户所” (103),二十三年六月“置九溪卫指挥使司于慈利县” (104)。又按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7天顺袁轼《九溪建立卫学记》载“洪武二十二年因蛮夏得中叛,始建卫镇之”,应是夏德忠叛后开始筹设,至二十三年确立,《明史》卷44《地理志五》即以二十三年六月为置卫时间。康熙《九溪卫志》记明成化都御史吴琛的《儒学记》言“洪武二十三年设卫□驭控峒人,辖千户所四” (105),卫隶湖广都司。

嘉靖《常德府志》卷14亦载“二十二年夏得忠叛,以添平、麻寮二千户改设九溪卫”。

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癸巳,置九溪、安福二守御千户所,隶湖广九溪洞” (106)。安福所属九溪卫,这里的“洞”应为“卫”。关于九溪守御千户所,目前只看到这一条资料,可能实际并未设置。

九溪卫治“在慈利县北九十里” (107),即今湖南慈利县境西北九溪。

桑植安抚司,永乐四年十一月置 (108),隶九溪卫。

13.安福守御千户所

万历《澧记》载安福所公署条“洪武辛亥设于酉水之北,正当诸夷峒口。以土官夏克武为千户,令土兵守之,隶大庸卫。庚午武子得忠叛,毁于兵燹,既平,复以酉西北……更置千户所,设官垛军……隶九溪卫” (109),辛亥即洪武四年,庚午即洪武二十三年,这是关于安福所比较详细的一条记载。《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提到“湖广安福千户所千户夏德忠诱九溪洞蛮作乱……命置九溪、永定二卫,改大庸卫为千户所” (110),也说明在洪武二十二年前安福所便已存在。不过二十二年的安福千户所是以土官及土兵为主。夏德忠叛后,所废。

平夏德忠后,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癸巳,置九溪、安福二守御千户所,隶湖广九溪洞(应为卫)” (111),重置千户所,隶于新建的九溪卫。《明史》卷44《地理志五》即以洪武二十三年九月为始置所时间。

万历《慈利县志》卷16卫所条言所“在县西北二百九十里”,即今湖南桑植县。

14.汶溪千户所

置于洪武二十三年。

康熙《天柱县志》下卷兵防言“明洪武二十三年调靖州卫后所移置汶溪寨,因名焉。在县东北五十里”,乾隆《镇远州志》记载与之相同,《明史》卷44《地理志五》亦记“天柱,州西北。……西北有屯镇汶溪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置”。万历《湖广总志》卷13《建置志》一公署记载所在“州西北,洪武三十年建”,三十年应为建筑时间。

该所拨靖州卫后所立,根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汶溪所与天柱、武岗2所同隶靖州卫。治“在县东北五十里” (112),即今贵州天柱东北甘溪。

15.天柱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天柱守御千户所” (113),《湖广图经志书》卷19靖州卫条载“在外天柱、汶溪、武冈三千户所隶焉”,所隶靖州卫。按康熙《天柱县志》上卷沿革载“洪武二十四年苗人猖獗,楚王率领官军征进大坪、小坪等处,始撤靖州卫左千户所以守御之,此天柱所之所由来”,则所是调靖州卫左所设。治在今贵州天柱县。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县,析绥宁、会同二县地益之。崇祯十年东迁龙塘,名龙塘县。后东迁雷寨。后还旧治,复故名”,设县并未废所,天柱所是否随县治迁移,不得而知。

康熙《湖广通志》卷2《建置沿革》下载“洪武二十四年始置天柱所,万历二十五年改为天柱县”,所记设所时间有误。

16.古州卫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癸亥,前军都督佥事杨春平蛮还京师,初春会茅鼎等讨堂厓诸洞蛮,平之。诏即其地立古州卫镇守,后春复率长沙、衡州、宝庆、武冈诸卫兵讨富春瑶蛮,驻军于江华县,上以蛮方连岁用兵,民劳于供输,故诏还京师,诸军各还卫屯种” (114),二十六年七月“己丑,罢新置湖广古州卫,令将士屯田五开” (115)。《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古州蛮夷长官司,(黎平)府西北。元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有古州卫,洪武二十六置,寻废”,长官司治在今贵州黎平罗里,明设卫应即治于此。

由于古州卫存在时间极短,史书记载不多。

17.汉阳卫

该卫史料很少。《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八月“庚午,改汉阳卫为荆州右护卫” (116),则卫在此之前存在,此后废除。治应在汉阳,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卫属湖广都司。

18.西平守御千户所

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旧有道州千户所、武昌右千户所、西平千户所、崇山千户所,后俱革”,正德《明会典》卷108所引《诸司职掌》录有该所,则洪武二十六年左右该所尚存。

雍正《湖广通志》卷13记松滋县“西平寨,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人屯兵之所”,疑即西平所治地。

19.宁远守御千户所

关于此所设立年代的记载很少,雍正《湖广通志》卷16记宁远县洪武“二十九年县设守御千户所,拓城西为军营”,则所设于洪武二十九年。按万历《湖广总志》卷13“守镇宁远左千户所,县西”,所应是迁宁远卫左所而建,永乐九年四月“己亥修湖广宁远左千户所城池” (117),即指宁远守御千户所。《大明一统志》湖广卷首未列该所,则其仍隶于宁远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

明代宁远县即今湖南宁远县。

20.江华守御千户所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3公署载“守镇江华右千户所:在江华县南门外,洪武二十九年拨宁远卫右所镇守本县,永乐间隔溪建立,天顺六年(1462)移建于此”,弘治《永州府志》卷1记载与之同,所仍隶宁远卫,治当有小的迁徙,天顺六年后治即今湖南江华县。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江华“东南有故城。今治本宁远卫右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天顺六年徙县来同治”,建所当有一定时间,此记载亦不为误。

关于永乐元年千户所改治,《太宗实录》载永乐元年六月“壬戌改筑湖广江华千户所城,先是本所言城决于洪水,上遣人视之,至是还言城正当水势所冲,若重筑之,徒劳人力,宜改筑于城北,从之” (118)

21.常宁守御千户所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2《公署》载“在城东,洪武二十八年因僮贼出没建立,调官军镇守,仍隶衡州卫”,成化末李穆《常宁中千户所公署记》载“常宁千户所实衡州卫之中所,洪武二十八年调守常宁地方” (119),则是洪武二十八年调衡州卫中所于常宁,立守御千户所,仍隶衡州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亦称“常宁中千户所” (120)。所治在今湖南常宁市。

22.广安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九年三月“乙酉,置广安千户所于桂阳县土桥,宁溪千户所于蓝山县张家坡” (121)

《明史》卷44《地理志五》湖广桂阳县条下言“东有守御广安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后废。宣德八年六月复置”,所言设所时间是指湖广都司的广安所,但废除和宣德八年六月复置的均为四川都司广安千户所,二者非一地,《明史》卷44《地理志五》有误。

《大明一统志》卷66公署条载广安所“在桂阳县东十里,洪武中建。……俱隶茶陵卫”,《太祖实录》洪武三十一年正月亦载“湖广茶陵卫广安千户所鞑军脱火赤等” (122),则所隶茶陵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治并不在桂阳县城中。

嘉靖《郴州志》卷8《创设志上》城池条言“洪武中以广贼凭陵,设广安千户所以御之,去县东八里,军民异处……天顺甲申值广贼剽掠,巡抚都御史吴公为请以千户所就县而增之城事”,按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4《公署》所“在桂阳城内东北隅,旧在城外八里,成化六年因苗贼冲破城池,移建于此,隶茶陵卫”,所移治县城当在成化六年后。

23.宁溪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九年三月“乙酉,置广安千户所于桂阳县土桥,宁溪千户所于蓝山县张家坡” (123)。《明史》卷44《地理志五》所载设所年代与之相同。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2《公署》载所“在县西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因回寇出没开设。属茶陵卫”。嘉靖《衡州府志》卷7《兵防》载所“在县西二十里,洪武间因杜回子作乱开设,属茶陵卫”,杜回子乱发生在洪武二十、二十一年,故二志记载有误。所属茶陵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所城在今湖南蓝山县西南,已被辟为旅游景点。

24.锦田守御千户所

该所设于洪武二十九年。《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江华,州南。……又东有守御锦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3《公署》载“洪武二十九年拨宁远卫前所镇守,遂创所于此”,弘治《永州府志》卷1《公署》记载与之同。《大明一统志》卷59湖广卷首未列该所,则其仍隶于宁远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治即今湖南江华县东南所城遗址,为当地古迹之一。

25.桃川守御千户所、枇杷守御千户所

弘治《永州府志》卷1《公署》载“枇杷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东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九年设立”,“桃川守御千户所,在县西南四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拨永州卫后千户所千户张启领军设立”,隆庆《永州府志》卷8、万历《湖广总志》卷13记载与之同,今采用其说。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永明……东南有枇杷守御千户所,西南有桃川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九年置”,所记桃川所设立时间有误。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3《公署》载“枇杷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东南三十里,洪武二十七年设立”,所记时间误。

《大明一统志》卷59湖广卷首未列2所,则其仍隶于永州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枇杷所城在今湖南江华县西南,地名仍为枇杷所,桃川治应即今湖南江永县南桃川镇东不远的所城。

26.镇溪军民千户所

洪武三十年二月“乙未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时辰州卢溪县主簿孙应隆招谕蛮民复业者多,遂置千户所以镇之,以应隆为镇抚” (124),《明史》卷44《地理志五》记载与之同。

《大明一统志》卷65《公署》言所“在卢溪县西二百三十里……洪武二十八年建所,经镇崇山、沿场、高岩等处分蛮长石答冲等百四十二寨,隶辰州卫”,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5《公署》载所“在卢溪县西一百一十里……本朝洪武二十八年建,隶辰州卫”,二书所载建所时间皆有误。

所隶辰州卫,治在今湖南吉首市。

27.湘乡守御千户所

洪武三十年三月“癸酉,置湘乡千户所,隶长沙卫” (125),但废所时间不明,《大明一统志》已不载,故至迟天顺时已废。所为二级所,治在今湖南湘乡市。

28.荆州左卫

洪武三十年七月丙子“置荆州左卫” (126),属湖广都司。成化十二年底改属湖广行都司。治在今湖北荆州市。

嘉靖十八年五月丙子“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移置其官军之护守陵寝,仍照凤阳例建留守司,命之兴都留守司” (127),即废荆州左卫,立显陵卫,改属兴都留守司。

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湖广都司,旧……有荆州左护卫,后改显陵卫”,左护卫应为左卫。

29.荆州右卫

万历《湖广总志》卷13《公署》言卫“吴元年建,洪武二十一年改右护卫,三十二年复荆州右卫”,但按《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八月“庚午,改汉阳卫为荆州右护卫” (128),右护卫并非由右卫改。疑右卫与左卫同时立。治在今湖北荆州市。

30.铜鼓卫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新建卫学记》载“洪武三十年太祖高皇帝敕楚王统戎平定苗乱,特设此卫,界乎五开、靖州之间,以遇绝苗寇出没之路”,《太祖实录》卷255亦载洪武三十年九月“癸亥城铜鼓,敕楚王桢、湘王栢曰:宜以护卫军一万、铜鼓卫新军一万、靖州民夫三万筑铜鼓城”,则卫设于洪武三十年。《湖广图经志书》卷19又载“洪武三十一年设卫以控制苗境”,平乱设卫需要一定时间。

《太宗实录》卷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载“复安东中屯卫、大同、沈阳二屯卫,俱隶北平都司;铜鼓、五开、靖州三卫仍隶湖广都司”,《湖广图经志书》卷19言铜鼓卫“洪武三十一年设卫以控制苗境,寻革,永乐初复置”,按《大明一统志》卷88黎平府公署条、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公署》皆言卫“洪武三十年建,后二年废,永乐三年复建”,卫洪武三十二年被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重置,永乐三年重建公署。

治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同古。

《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西有铜鼓卫,本铜鼓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属五开卫,三十年改所为卫,属湖广都司,后二年废,三十五年十一月复”,将铜鼓卫与五开卫的铜鼓千户所混为一谈。

31.枝江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庚午,置枝江千户所” (129),《大明一统志》卷59湖广卷首列该所,则所为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三年改归行都司。康熙《荆州府志》卷6《城池》枝江县城条载“明洪武二十二年设枝江守御千户所,防容美洞蛮”,所言时间有误。

枝江守御千户所“在枝江县治东” (130),明代枝江县在今湖北枝江市枝城。

32.宜章守御千户所

《宪宗实录》载成化七年十一月“乙卯,设湖广守御宜章县后千户所。宜章界于广东阳山县松柏、蓉家二峒,民瑶杂处,洪武末有贼出没其间,因分调茶陵卫后所官军之率黄沙、粟源二堡以守御之。到是以宜章武备渐驰而茶阮地非要害,乃并调其所官军之半于宜章,俾之统辖二堡,建治立名,择本卫威望素著指挥一员往来提督” (131)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4、万历《湖广总志》卷13《公署》载宜章后千户所“在县东五十步,成化三年建,隶茶陵卫”,当是设所之前已开始建筑公署。嘉靖《茶陵州志》卷下《武备第二》载“后复调五百户以置宜章守御千户所,而卫仍统之”,所隶茶陵卫,治在今湖南宜章县。

33.城步守御千户所

万历《湖广总志》卷5《方舆志》宝庆条载“弘治甲子蛮寇李再万窃发……析靖州所一,领守御之”。按嘉靖《贵州通志》卷10《经略·勘处夷情都御史万镗计处地方夷情事略》言“查得城步县守御千户所原系靖州卫后千户所,先年平贼之后改设于彼守御”。康熙《宝庆府志》卷21《武备志》载所“弘治中随县创设,设靖州卫中所千百户永为守御,专以瑶裔集居地方事重”。《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城步弘治十七年置县,甲子即为弘治十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19《靖州卫》载“在外天柱、汶溪、武冈三千户所隶焉”,无城步所,可见该所直隶都司。治在今湖南城步县。

34.思州千户所、思南左千户所、思南右千户所、思南千户所

洪武二十五年至永乐十一年,思州、思南左、思南右为土军千户所,隶属不明。永乐十一年至十四年,改设的思州、思南2千户所专职军务,隶湖广都司;永乐十四年至洪熙元年,2所仍为土军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思州千户所及思南左、右千户所” (132),废除时间不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己酉设思州及思南左、右千户所” (133),第二年十二月“置贵州之思州、思南二守御千户所吏目各一员” (134),则永乐十一年所设为2所。

永乐十四年四月“贵州左布政司蒋庭瓒奏思州、思南二府旧有土军二千户所,聚则为兵,散则为农,不妨农事。今改隶前军都督府,专守军律,不得务农,乞仍旧为便。从之” (135)。洪武时的思州,思南左、右3千户所为土军千户所,隶属不明。永乐十一年置的2所应是在其基础上改为正式千户所,专职军事,湖广都司属前军都督府,贵州都司为右军都督府,2所应隶湖广。十四年仍改为土军千户所。

洪熙元年(1425)八月“行在兵部奏初思州、思南土军皆本处夷人,聚则为兵,散则为民,前宣慰田琛、田宗鼎各奏设千户所,朝廷惟除千户,其百户、镇抚皆用本土头目,军皆入伍,夷人是以不安。今二宣慰司已革罢,土军悉复为民,独思州、思南二千户所官尚存,若仍存之,则当聚兵使之率领,不然亦请罢之。上曰:……若再聚兵非靖安之计,宜罢除之,千户今归旧卫” (136),至此土千户所亦被废。

这3所存在时间不长,其他史书多无载。

明代思州在今贵州岑巩县,思南在今贵州思南县。

成化十三年之后改归湖广行都司的部分卫所沿革如下。

1.均州守御千户所

万历《湖广总志》卷13《公署》言均州所“在州治东望狱门内,洪武初调拨千户乐彝、李春守御均州,先隶襄阳卫,弘治十四年千户韦值奏隶郧阳行都司”。按天顺《重刊襄阳府志》卷1《城池》“均州砖城一座,洪武五年守御副千户李春修筑”,则所应于筑城前不久设,隶襄阳卫,为二级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三年随卫改属湖广行都司。

《孝宗实录》卷180载弘治十四年十月“改湖广襄阳卫均州守御千户所隶行都司”,正德《襄阳府志》卷5《武备》亦记“弘治十四年奏隶行都司”,改为直隶于行都司的守御千户所。

明代均州州治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岸,卫治也在此。

2.远安守御千户所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8成化二年十月初十日王恕《处置荆襄地方奏状》言“摘调一千户所发去远安县与民相兼,用工修筑城池,设立千户所衙门,守御地方”,直到成化三年三月甲申“初,置湖广远安守御千户所,襄阳府远安县在万山之中,去军卫远,编户止一里半,流民数多,易为变乱。巡抚都御史等官请以荆州卫带管护卫多余军立千户所。故有是命” (137)。所隶湖广都司,十三年归行都司。

治在今湖北远安县。

3.竹山守御千户所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9《公署》载所“在竹山县治东,成化八年都御史项忠奏建,属襄阳卫”。成化十三年随卫改隶行都司。

《孝宗实录》载弘治元年十一月“改襄阳卫竹山守御千户所隶湖广行都司”,改为直隶于行都司的守御千户所。明竹山县即今湖北竹山县。

4.房县守御千户所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9公署正德李富春《房县千户所谯楼记》言“洪武十一年创建守御千户所”,所“在房县东一百步,洪武初千户李信建,隶襄阳卫”。成化十三年随卫改隶行都司。

《孝宗实录》卷155载弘治十二年十月丙辰“以……湖广房县千户所径隶行都司”,改为直隶于行都司的守御千户所。房县即今湖北房县。

明代早期的王府拥有王府护卫,封于湖广境内的楚王、潭王、谷王、襄王、荆王、郢靖王都曾有护卫。

1.长沙护卫

“长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乐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迁于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统元年迁于襄阳。天顺元年三月建吉王府”,《明史》卷44《地理志五》的这一段文字说明了明代长沙王府的建废情况,长沙护卫亦随之变迁。

洪武十三年三月是设长沙护卫之始,这一月“置长沙护卫、汉中卫二指挥使司” (138),二十年正月“戊午改长沙护卫为湖南卫,隶湖广都指挥使司” (139)。卫第一次被废。此阶段潭王封长沙,可称为潭府长沙护卫。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又载“并长沙护卫于越州卫” (140),按长沙护卫洪武二十年已改湖南卫,且潭王二十三年已除国,此时应是调湖南卫于越州卫。

谷王在洪武三十五年已改封长沙,这一年十一月“改宣府护卫为长沙护卫,仍隶谷王府” (141),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敕都督冀中骤往湖广调长沙护卫官军三千戍守辽东,二千戍宣府,二千戍保安诸卫,余调山东缘海六卫” (142),十五年正月“谷王橞以谋逆削爵为庶人,革其护卫及长史司等衙门” (143)。长沙护卫又废,这一阶段可称为谷府长沙护卫。

襄府在长沙时无护卫。

长沙左护卫、长沙右护卫、长沙中护卫 为潭府另3护卫。按太祖时的制度,洪武时所设王府多为3护卫,《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七月提到“置越州卫,命指挥何、焦真竹、泰仙童领长沙右护卫军士守之” (144),既有右,则亦应有左护卫、中护卫,史书缺载。如有左、右、中3护卫,按《太祖实录》洪武十八年三月“壬申赐长沙、兖州二护卫军士布人三匹,以其迎谭王、鲁王之故也” (145),此时尚只有一护卫——长沙护卫,左、右、中3护卫设于洪武二十年长沙护卫废除之后,二十三年国除卫废。

2.安陆中护卫

该护卫是郢靖王朱栋的王府护卫,万历《湖广总志》卷8《藩封》载“郢靖王栋……洪武辛未封国安陆州,在国六年薨,无子国除”。

《太祖实录》卷221载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乙酉,置安陆中护卫” (146)。这是置护卫之始。国除之后,宣德四年二月丁酉“行在礼部尚书胡濙奏:郢靖王无嗣国除,其护卫及官属人等皆当改拨。上从之……于是调安陆中护卫三所官军于广西桂林中、右二卫,其仪卫司、典仗校尉调行在锦衣卫” (147),安陆中护卫废。

卫治在今湖北钟祥。

3.荆府护卫、荆州左护卫、荆州右护卫、荆州中护卫

按《明史》卷44《地理志五》载“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乐元年,辽王府自辽东广宁迁于此,隆庆二年十月除”,因此荆州王府护卫也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湘王府护卫。

《太祖实录》卷137洪武十四年五月、卷164洪武十七年八月都提到荆州护卫,可见在设湘王府之后不久即设荆府护卫。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改荆州卫为荆州左护卫” (148),二十三年八月“庚午,改汉阳卫为荆州右护卫” (149)。按明初制度,一王府3护卫,且《太宗实录》卷14载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乙未,复荆州中护卫,隶辽王府”,则湘王府亦应有中护卫,或由荆州护卫改设,设立时间亦应在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左右。

洪武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湘王自杀,国除,3护卫废。

第二阶段为辽王府护卫。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改封辽王朱植于荆州,敕辽王植曰“……而贤弟以辽地荒,以涉海洋,馈运为难,固请改国荆州,且以广宁重镇,应留三护卫于彼以益边防,欲于荆州别给一卫备使令。……今勉从所请,建国荆州,而仍旧封号。军卫已令兵部改拨” (150),十一月“乙未,复荆州中护卫,隶辽王府” (151)。辽府改国荆州后只有中护卫。永乐十年二月“庚辰,辽王植有罪,削其护卫及仪司,止给军校尉三百人备使令” (152),中护卫废。

《太宗实录》卷12下记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丙申,修荆州前护卫为辽王府” (153),按原湘府并无前护卫,且一般王府3护卫皆称为左、右、中,这里的记载有误。

4.武昌左护卫、武昌中护卫、武昌右护卫、武昌护卫

武昌诸护卫为楚王而设。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诏天下曰“乃以四月七日封……第六子桢为楚王……八子梓为潭王” (154),十四年二月丙寅“诏楚王之国” (155)。按《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提到“乙酉,改武昌护卫为中护卫” (156),则在二十三年之前已有武昌护卫,一般王府设置之初都会先设一护卫,武昌护卫至迟当在十四年已设。

洪武十九年九月“改武昌中卫为武昌左护卫指挥使司” (157)。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乙酉,改武昌护卫为中护卫,调武昌左护卫指挥同知张诚为中护卫指挥同知,武昌护卫指挥佥事姜昺、雍显为右护卫指挥佥事” (158),置中护卫。《明史》卷90《兵志二》所列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无武昌右卫,右护卫亦当在此前不久由武昌右卫改设。

宣德五年十一月“壬子……于是改武昌中护卫为武昌护卫,调左护卫于东昌,改为东昌卫,右护卫徐州,改为徐州左卫,置经历司、卫仓皆如例” (159)。此后楚府只有武昌护卫。详见“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建置沿革”中徐州左卫考证。

5.襄阳护卫

正统元年(1436)七月甲辰“命襄王瞻墡自长沙迁居襄阳。先是,襄王奏长沙卑湿,愿移亢爽地。上命有司于襄阳度地为建王府” (160)。但是直至天顺元年五月壬午才设护卫:“设襄阳护卫指挥使司,改群牧所为中千户所,摘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右所全伍隶焉。” (161)正德《襄阳府志》卷5《武备》亦载“天顺元年襄宪王朝觐,英宗皇帝以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右所并群牧所官军辏成护卫赐之”。

正德《明会典》卷108把襄阳护卫归于湖广都司,万历《明会典》卷124归于湖广行都司,按成化十三年正月襄阳卫等改隶行都司,襄阳护卫疑亦应于此时改隶,正德《明会典》的记载有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