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化十三年前湖广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洪武八年十月之后至明末,除洪武十四年设置的瞿塘卫及下属4守御千户所、施州军民指挥使司使湖广都司西扩,宁州卫使都司东部伸入江西都司,成化十三年(1477)设行都司及嘉靖十八年(1539)置兴都留守司时划出部分卫所使湖广都司北界南缩,万历二十九年(1601)至三十一年镇远等4卫划归贵州都司使都司西南辖区一度缩小外,其余时间设置的卫所都未影响到都司的辖区。新增的卫所大多于永乐元年前设置,但是在洪武时并没有明显的设置高潮。永乐以后,卫所发展相对平缓,新设无几,主要大的变动都发生在三次使都司辖区发生改变的时期。因此以成化十三年析出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为时间断限,分两个阶段来分析湖广都司卫所的变化。
永乐元年前湖广都司新设卫所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为增加地方行政中心的军事力量而设;二是在西部和南部为镇压少数民族反抗而设,以这一类新设卫所居多;三是王府护卫的设立,其引起的卫所置废变化最为复杂。
为增加地方行政中心的军事力量而设的卫所有武昌左、右、中3卫,汉阳卫,湖南卫,蕲州卫,黄州卫,荆州左、右卫,隶于襄阳卫的房县守御千户所,隶于长沙卫的湘乡守御千户所,其治地皆是府州县治地。其中武昌3卫、荆州2卫、汉阳卫、湖南卫的设废与王府护卫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昌左、右2卫洪武八年十月都卫改都司时设立,中卫十五年七月由左卫改置,不久再置左卫,十九年中卫与右卫分别改为楚府武昌左、右2护卫,故《永乐大典》卷11904、《大明一统志》卷59只录武昌卫、武昌左卫。荆州本已有荆州卫,但是在洪武二十一年九月该卫变为湘王府的荆州左护卫,至三十年时再置荆州卫,同时增设左、右2卫。汉阳卫的存在时间不长,洪武二十三年改为荆州左护卫。湖南卫洪武二十年正月由长沙护卫改,二十六年二月被废。湘乡所后亦废除。
最初为增加王府的势力,多改当地卫所为护卫;而当王府废除后,护卫军多被改调他地,而在地方又设军卫,以增强中央的控制。一王府初只有一护卫,以封地冠名,湖广有洪武十三年设立的长沙护卫、十四年设置的武昌护卫,但按规定一王府可以有3护卫,到了洪武二十年左右,武昌楚府、长沙潭府、荆州湘府都先后改设为左、中、右3护卫。二十五年为郢靖王设安陆中护卫。长沙护卫二十年时改为湖南卫,后设3护卫在二十三年国除之后改调他地。荆州3护卫在洪武三十二年四月湘王自杀后废除。
湖广西部与南部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洪武初年,朝廷对来归降者都以元朝所授官职授之,实行自治。卫所的设置多与这些部族的反抗有关,洪武十四年,江夏侯周德兴移师讨水尽源、通墖平、散毛诸峒,五月在诸土酋归顺后置施州军民指挥使司(史书统称为施州卫),先隶四川都司,十二月改隶湖广都司。该军民司与永顺诸土司接境,位于岳、辰、常德之西,与川东巴、夔相接壤,南通黔阳,境内溪峒甚多,是西部重地。二十三年闰四月因“散毛、镇南、大旺等洞蛮人叛服不常,黔江、施州虽有卫兵,相去悬远,缓急卒难应援,今散毛地方大水田与诸蛮洞相连,宜立置千户所守御。至是命千户石山等领酉阳土兵一千五百人置所于大水田镇之” (3),增设大田军民千户所,隶施州军民司。施州军民司是明朝控制湖广西部最重要的军事组织,与土司相结合控制地方,“废州入卫以统军民而辖蛮夷” (4),使得都司边界西伸。
洪武十五年平定云贵之后设置了贵州都司,但是与湖广交界的东南五开等地距二都司卫所皆远,管辖不力,十八年吴面儿反,楚王朱桢同征虏将军汤和西征,置五开卫。此后至洪武二十五年前,陆续在卫周围置隶于卫的平茶屯、中潮、铜鼓、新化亮寨、平茶、黎平、隆里、新化屯8守御千户所。建文中五开、靖州、铜鼓3卫被废,永乐元年复置,原属靖州卫的潭溪蛮夷长官司、古州蛮夷长官司、新化蛮夷长官司、湖耳蛮夷长官司、亮寨蛮夷长官司、欧阳蛮夷长官司等在被废重置后改属贵州都司,直至永乐十二年诸司改隶新设的黎平府后,这一带的军事才重由湖广都司五开诸卫控制。
靖、沅、道、澧之间溪峒深阻,少数民族不断起事,洪武九年时改澧州守御千户所为大庸卫,以镇地方,同时因羊山卫地偏远险阻,废卫。二十二年安福土千户夏德忠联合九溪诸洞反叛,平定之后改设九溪、永定2卫,改大庸卫为千户所,隶永定卫,安福所、九溪所隶九溪卫,其中九溪所不久即废。永定卫是西部一个重要的军卫,“峒苗接交于澧慈数百里之界,时恐鞭长莫及,因而割余土建专城,设屯戍以捍卫,永定之名所由来也” (5),九溪“立栅守御,其地扼要,为诸溪所汇,堪控制苗蛮” (6)。二十三年、二十五年又分设天柱、汶溪2守御千户所,隶靖州卫,以镇西南诸苗。洪武二十六年三月讨平堂厓后设古州卫,与五开卫同守西南,七月即罢。洪武三十年林小厮叛乱,设铜鼓卫位于五开和靖州之间,“以遇绝苗寇出没之路” (7);置镇溪守御千户所,隶辰州卫,以统辖崇山、沿场、高岩等处一百余寨。洪武十一年还曾设崇山卫,后改为守御千户所,废除时间不明。
南部与两广交界的五岭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反抗不断,“界两广而邻诸瑶,亡命多潜巢山谷,假道以蟊齐民” (8),郴桂一带“连岁为徭蛮劫掠” (9),为彻底平定地方,洪武二十八年改道州所为宁远卫,另外在这一带设置了桃川、枇杷、锦田、宁溪、广安、常宁、江华、宁远8个守御千户所,均匀分布在边界线上。其中广安所“南距广东,北控江西,界乎群山之间,我大明洪武间以广贼凭陵,设广安千户所以御之” (10)。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永州卫全州所改归广西。
贵州都司设立之后,沿辰、沅入贵州的交通线成为明中央政府同西南联络的主要线路,为保障畅通,洪武二十二年立镇远卫,二十三年又设清浪卫、偏桥卫、平溪卫,均匀分布在这条线路上。永乐十一年贵州布政司设立后,镇远、清浪、偏桥、平溪、铜鼓、五开6卫及下属的守御千户所治地所属府州隶贵州布政司,造成当地军事与行政隶属不同,引起管理不便,是万历年间隶属关系调整的起因,这在“贵州都司建置沿革”一节中已有论述。
洪武九年峡州卫改为夷陵守御千户所,二十三年设枝江守御千户所,2所俱直隶都司。瞿塘所洪武十二年七月升为卫,另在卫下增置梁山、大竹、达县、忠州4守御千户所,梁山、大竹所九月即废除,达县所在洪武中期也被废除。
洪武十四年九月设置的宁州卫治地所在州县属江西布政司,这是湖广与江西管理上犬牙交错的唯一地区,由于卫不久即废,犬牙之势并未保持多久。(www.daowen.com)
洪武时期湖广还曾设有西平守御千户所,但其治地、设废时间俱不明。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诏以襄阳、德安、安陆三府及随州隶河南。沔阳、汉阳、黄州、荆州四府,蕲、归、峡三州仍隶湖广。时礼部参酌河南、湖广所属州郡道里远近,给事中荆德言襄阳等府到湖广为远、河南为近,故命分隶之。未几复以襄阳等四府州政事归武昌为便,复隶湖广” (11),这次短暂的改动是否引起襄阳卫、德安所、安陆卫等的隶属变化,史书不载。
至洪武三十一年,湖广都司至少有29卫、7王府护卫、1军民指挥使司、5直隶都司守御千户所、31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2守御百户所。如下图所示。
洪武三十一年(1398)湖广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洪武三十二年湘王自杀后,荆州3护卫废,铜鼓、五开、靖州3卫也一度被废,至洪武三十五年成祖时复置。建文年间,湖广都司有过较大的变动,按《太宗实录》卷10下,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甲午,革建文中所设河北都司、湖广行都司”,可见曾分设行都司,但由于史料无辑,无法得知建文时行都司的治地、隶属卫所及辖区。
永乐到成化以前,湖广都司卫所变化最多的还是王府护卫,永乐十五年成祖以谷王谋逆削其爵位,长沙护卫废;郢靖王洪武年间以无嗣国除,至宣德四年(1429)调其安陆中护卫军士于广西;五年十一月楚王为避免宣宗猜疑,请废2护卫,武昌左、右2护卫改调他地,中护卫改为武昌护卫,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楚庄王碑载“凡事经王祖考者,必思保全,护卫军校节其力役,饥寒者恒出布粟赈之,尝念国家备边御侮,将士勤劳,而王府护卫军校多安闲,乃发二护卫归朝廷”,所言实为美化之词;正统元年(1436)襄王自长沙迁往襄阳,天顺元年(1457)设襄府护卫,此护卫至明末尚存。除襄王外,永乐以后“其后诸藩相继受封,不多置卫,设群牧所” (12)。
关于襄阳护卫,史书有颇多错误记载。《明史》卷90《兵志二》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湖广都司下有襄阳护卫,但是正德本《明会典》卷108未列,且根据《英宗实录》卷278该护卫设于天顺元年,因此《明史》卷90《兵志二》的记载有误。但正德《明会典》卷108在列后期卫所时把襄阳护卫列入湖广都司亦误。成化十三年后该护卫改隶湖广行都司,万历《明会典》列入行都司是正确的。《明史》卷90《兵志二》后期卫所都司、行都司俱列有襄阳护卫,则更是错误。
成化七年十一月设宜章守御千户所,隶茶陵卫。
此外,由于“荆襄与蜀接境,远安、南漳、竹山一带西邻三峡,皆深山丛林,地多闲旷,先是各处干旱水溢,流民就食其间,又有避罪盗贼、囚犯藏匿山林,蜂屯蚁聚……成化二年石和尚盗起……而逼致刘千斤作乱……大臣议远安路当冲要……相地于县南名曰东庄开设守御千户所” (13),又“襄阳府远安县在万山之中,去军卫远,编户止一里半,流民数多,易为变乱” (14),成化三年设远安守御千户所,直隶都司,以做到“军威彼此相接,而盗贼不敢轻动” (15)。出于同样的原因,成化八年设竹山守御千户所,隶襄阳卫。永乐至成化十二年底除护卫外,新设只此2所,这一方面是由于卫所分布已相当均匀,另一方面也说明卫所战斗力的下降使朝廷不愿再设。
洪武后期直至成化十三年前是湖广都司卫所最多的时期,各类卫所数目加起来未低于70,其中永乐十一年至十四年间一度达到78个卫所,是此时明疆土内卫所最多的都司。这些卫所三分之二分布在长江以南,又以今日湖南南部、贵州东南最为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