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昌都卫的卫所建置
太祖甲辰年(1364)二月平武昌之后,即割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部与湖广行省中北部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随着战事的推进,明初湖广行省也渐具雏形。元末襄阳路、德安府、黄州路、蕲州路及其以南俱归明代的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由湖广行省所改的湖广布政使司的辖境在湖广行中书省时期已基本确定下来,这之后的边界变化主要是与其他布政司交界处的府州归属略有变动。按洪武初年的都司多为一行省一都司的政策来分析,当时卫所性质简单,后世各都司犬牙相入、飞地等控制手段尚未出现,因此估计洪武三年十二月设置的武昌都卫、八年改的湖广都司的辖区应与湖广行中书省及后来的湖广布政使司辖境相似。虽然没有武昌都卫辖有卫所的具体资料,我们可以推断湖广行省境内的卫所应全部归武昌都卫所有,这就确定了都卫的基本军事辖区。但是由于洪武初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的归属在四川布政司与都司、湖广布政司与都司及贵州都司之间变化,使得武昌都卫及湖广都司的西南边界常有变迁。
元末武昌一带为陈友谅所据,建立了“汉”政权,凭借控扼长江的地势,不时东出攻打池州、太平一带,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障碍之一,消灭了陈友谅,才有可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北上,也是平定西南前的首要任务。癸卯年(1363)七月朱元璋的军队西出湖口,十月兵至武昌,分兵攻汉阳、德安等地,“湖北诸郡皆来降” (1),第二年即甲辰年二月克武昌,乙巳年(1365)取安陆、襄阳,洪武元年克随州、均州等地,湖广大致都已平定。随着各地的相继平定,在后来武昌都卫辖地内相继建立了大批卫所,有蕲州卫、潭州卫、襄阳卫、沔阳卫、衡州卫、安陆卫、荆州卫、常德卫、辰州卫、武昌卫、茶陵卫、峡州卫、永州卫、沅州卫、宝庆卫15卫,黄州所、道州所、澧州所、益阳所4个直隶都司、与卫同级的守御千户所,以及隶于茶陵卫的郴州所、隶于永州卫的全州所、隶于安陆卫的随州守御百户所。其中沔阳卫丙午年(1366)改为守御千户所,蕲州卫洪武元年改为守御千户所。这些卫所以卫为主,绝大多数设在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部与湖广行省北部的路、府、州治地,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此外,由于水道是湖广的主要通道,各卫所都濒临大河,交通便利。其中郴州所是在洪武二年平定土酋罗福叛乱之后留茶陵卫军士戍守而设;全州所路通广西,是经过灵渠到达桂林的必经之地,洪武二十八年改属广西都司。
为了防卫府州治地和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洪武二年至三年又根据不同情况在西部与南部增置了一些卫所。洪武二年六月设常德卫麻寮、添平2守御千户所,2所俱由当地归降土酋任千户,麻寮“唐勇纳土投诚,敕赐铁券,驻扎山峒,永镇诸蛮” (2),添平由土官覃顺为千户,领土兵且耕且守。与广东交界的桂阳设平阳守御千户所,隶茶陵卫。二年还设置了德安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年设靖州卫,靖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一年明朝军队在这里筑城置卫,以便管理湖耳等处土司;又设羊山卫,位于永顺宣慰司附近,也是为了震慑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武昌都卫设置之前,这些卫所皆隶于大都督府。
至洪武三年十二月设武昌都卫时,湖广行省境内已有约16卫、7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5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1守御百户所,其具体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www.daowen.com)
从数目看,武昌都卫一开始所领的卫所似已不少,但是由于湖广面积广阔,卫所分布还相当稀疏,主要是由于洪武初年朝廷集中精力平定东南、北方、西北,尚无暇顾及西南,湖广西部的重要性还未显露出来。此时湖广的卫所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南部,多为一府一卫或所。洪武四年起至六年十二月思南宣慰使司改属四川,其地军事似应改归成都都卫统辖。六年十二月宣慰司又改属湖广,军事应再归武昌都卫,虽然永乐十一年(1413)改为思南、镇远诸府,属贵州都司,但是在军事上估计一直隶于湖广,永乐年间存在的思州、思南2守御千户所便隶湖广都司。另外洪武初年容美宣抚司一带即后来的施州卫辖区大部分地区仍归四川行省,军事上亦不隶武昌都卫。但是洪武元年设的保靖宣慰司及五年设的永顺宣慰使司从一开始就归武昌都卫统辖。
武昌都卫初设时卫所统辖结构图
至洪武八年十月都卫改湖广都司前,没有发生卫所设置高潮。乙巳年宝庆卫曾因溪峒作乱改治益阳,益阳所废。洪武五年十一月宝庆卫迁回宝庆,重设益阳所。宝庆卫在益阳的时间不长,以至于许多史书忽略了这一变化。洪武四年四月在控扼洞庭湖长江入口处的岳州置岳州卫,这是地势所需。五年三月在武冈州设武冈守御千户所,隶靖州卫,这一卫一所的设立只是使卫所数目增加,并未引起都卫辖区的改变。四年十二月设置的瞿塘守御千户所则使得都卫的西界扩展入四川行省夔州府,以牵制新设的四川行省和成都都卫。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长沙,潭州卫遂改名为长沙卫。至八年十月前,都卫共有20卫、7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7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1守御百户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