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沿革考述
洪武十三年正月,明朝罢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以辖都司卫所,根据《罢中书省及都府诏》和《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正月的记载,当时规定的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有17卫、9守御千户所。17卫下尚有一些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未记载。
1.沂州卫(沂州守御千户所参见)
沂州一地的卫所在洪武初年经历了沂州卫—沂州守御千户所—沂州卫的变化过程。
《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五月“庚午朔,置沂州卫” (68),但是按《大明一统志》直隶沂州卫“在沂州城内东南,初为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建,五年升为卫” (69),万历《兖州府志》卷32兵防也言卫建筑“在州治东南,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洪武四年建守御千户所,五年改为卫”,洪武元年所设之卫应在洪武四年之时改为守御千户所,五年六月又改为卫。对第二次设卫,《太祖实录》洪武五年六月记载“置沂州卫指挥使司” (70)。
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中记由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时,沂州卫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71)。
明代沂州即今山东临沂市。
2.苏州卫
吴元年(1367)十月“乙巳,置苏州卫指挥使司” (72)。正德《姑苏志》有更详细记载:卫“吴元年立,天兵平张氏,即以所俘士建卫,命指挥吴良掌之,隶中军都督府” (73)。洪武十三年正月起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大明一统志》卷8苏州府公署条言“苏州卫,在府治东,本朝吴元年建”,明代苏州府城在今江苏苏州市。
嘉兴中左千户所 洪武九年闰九月设,弘治《嘉兴府志》卷3《公署》有明确记载:“直隶苏州卫守御嘉兴中左千户所,在府治北二百步……洪武九年闰九月徐司马言于朝,乞设守备,奏准于京卫拨军一千立守御千户所,属直隶苏州卫”。嘉靖《嘉兴府图记》卷2亦记“嘉兴中左千户所……洪武九年奏准拨京卫千人充之,属直隶苏州卫”。
正德《姑苏志》记“(苏州卫)后千户所分立为嘉兴守御千户所” (74),《江南经略》也记苏州卫“后千户所分立为嘉兴守御千户所” (75),可见该所是由苏州卫后千户所分设,名为中左千户所。
明代嘉兴府即今浙江嘉兴市。
3.淮安卫
万历《淮安府志》卷7《兵防志》记卫“在府治南八十步……国朝丙午年(1366)指挥华云龙镇守淮安,始改为卫”,《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六月也有相应记载:“华云龙(卒)……战彭蠡、平江汉,以功迁豹韬卫指挥使……比克淮安,命云龙守之,改淮安卫指挥使。” (76)当是在丙午年四月徐达克淮安 (77)后不久即设淮安卫。
洪武元年八月“(徐)达改……淮安卫为大兴后卫”,淮安卫一度废除,由于淮安乃军事重地,当于不久又重设淮安卫。
洪武十三年正月淮安卫已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明代淮安府在今江苏淮安市。
4.怀远卫
吴元年九月“置金吾左、金吾右、虎贲右及兴化、和阳、广陵、通州、天长、怀远、崇仁、长河、神策等卫” (78),洪武二年十月“置延安卫,命怀远卫指挥使许良领兵守之” (79),怀远卫废。此时的卫治史无记载,可能在怀远县,即今安徽怀远。
洪武四年三月又“置怀远卫亲军指挥使司于临濠” (80),凤阳府明初称临濠府。据成化《中都志》卷3言“在府治北”,怀远卫治在凤阳府城中。
怀远卫先隶临濠大都督府,洪武六年九月隶临濠大都督府改设的中立大都督府,七年九月隶中立大都督府改设的凤阳行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设五军大都督府时,废凤阳行都督府 (81),卫改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82),十四年九月改隶新设的中都留守司。
5.大河卫
该卫设置较早。万历《淮安府志》载卫“去治北二里新城颁春坊旧太清观基。洪武二年指挥毕寅创建” (83),《大明一统志》淮安府条也记“大河卫,在府治东北新城门,洪武二年建” (84),虽都是言卫公署建筑时间,推测卫也当设于此年或更早。
明代淮安府城即今江苏淮安市,卫在府城北不远。嘉靖《南畿志》卷32的地图也显示出大河卫并不在淮安城中,而是在城北。
洪武十三年正月起大河卫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6.扬州卫
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扬州卫” (85)。
洪武十三年正月起扬州卫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大明一统志》卷12扬州府公署条言“扬州卫,在府城西南隅,洪武四年建”,明代扬州府即今江苏扬州市。
仪真守御千户所(仪真卫参见) 《大明一统志》卷12载“仪真卫,在县治东南,旧为千户所,洪武中改为卫”。对此,嘉靖《惟扬志》有明确记载:“仪真卫指挥使司,在县治,洪武六年初设守御所,十三年升卫,始建官宇。” (86)《太祖实录》也记载洪武十三年八月“置青州、泗州、庐州、仪真四卫指挥使司” (87)。卫治仪真县,即今江苏仪征市。
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中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中没有仪真守御千户所 (88),仪真所当时可能隶于附近的扬州卫。所改卫后直隶于中军都督府。
泰州守御千户所(泰州卫参见) 嘉靖《惟扬志》卷10《军政志》言“泰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洪武元年置”,按《太祖实录》洪武四年闰三月“置泰州守御千户所” (89),且《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二月提到“丁亥,长淮、泰州卫军士运粮……” (90),故洪武元年设置的应为泰州卫,至洪武四年改设为泰州守御千户所。
嘉靖《惟扬志》卷10《军政志》言“扬州卫……通州、泰州(二所)……在外”,则该所隶于扬州卫。
卫、所治泰州,即今江苏泰州市。
通州守御千户所(通州卫参见) 吴元年九月“置……通州……等卫” (91),朱元璋的军队洪武元年才攻下北平通州,所以吴元年设置的通州卫应指南直隶扬州府的通州,即今江苏南通市。
洪武五年九月“通州、吴兴二卫并龙骧卫” (92),同月“置通州守御千户所” (93)。
万历《通州志》载“(通州所)凡应袭及诸军政悉报上扬州卫,而递之于南京中军都督府,以达于兵部” (94),可知该所隶于扬州卫。
7.凤阳中卫、凤阳右卫
洪武十一年七月“置凤阳中、右二卫指挥使司” (95)。
成化《中都志》卷3载凤阳中卫“在左甲第门内,洪武十二年指挥万得创建”,右卫“在洪武门内,洪武十一年指挥高贵创建”,两个时间均指公署建筑时间。2卫治凤阳府,在今安徽凤阳县西城。
卫初设时,应隶凤阳行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十四年九月改隶中都留守司。
8.凤阳左卫
《荥阳外史集》卷63录有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凤阳左卫亲军指挥使司正旦表笺三道》,说明在此之前卫已设置。洪武十四年十月“改凤阳左卫为河南左护卫指挥使司” (96),卫废。卫治凤阳府。
卫初设时,应隶凤阳行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十四年九月至十月间隶中都留守司。
9.留守左卫
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凤阳留守左卫指挥使司” (97)。
成化《中都志》卷3左卫载“在右甲第门内,洪武十二年创建”,卫治凤阳府。
核《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正月有关记载和《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关于洪武中期卫所的记载,只言洪武时期凤阳有留守左卫、留守中卫,则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记中军都督府下的“留守中卫、留守卫”应为“留守中卫、留守左卫”。
卫初设时,凤阳行都督府废,卫应隶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洪武十四年九月起隶中都留守司。
10.留守中卫
洪武十二年九月“改凤阳行大都督府留守司为留守中卫指挥使司” (98)。
卫治凤阳府。成化《中都志》卷3中卫条言“在左甲第门内,洪武四年创建”,这里的“洪武四年”应为卫公署所在建筑的建造时间。
卫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洪武十四年九月起隶中都留守司。
11.高邮卫(高邮守御千户所参见)
吴元年设高邮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十二月改所为卫。
嘉靖《惟扬志》卷10《军政志》言“高邮卫指挥使司,在州治,国初吴元年初设守御所,洪武四年升卫,始建官宇”,嘉靖《南畿志》卷28记为“在州治西,吴元年立千户所,洪武初升为卫”,《太祖实录》对所改卫的时间有明确记录:洪武四年十二月“壬午,改高邮守御千户所为高邮卫” (99)。
高邮卫、所治在今江苏高邮市。
洪武十三年正月起卫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兴化守御千户所(兴化卫参见) 吴元年九月“置……兴化……等卫” (100),明代历史上福建都司下亦有兴化卫,但根据同时所设其他军卫来看,吴元年九月的兴化卫应指南京附近扬州府的兴化,在今江苏兴化市。
洪武五年九月“以兴化卫并为钟山卫” (101),卫废。后设兴化守御千户所,设所时间不明,当在废除军卫后不久。
嘉靖《惟扬志》卷10《军政志》载“高邮卫……外兴化守御千户一所”,则兴化所隶高邮卫。
12.太仓卫
吴元年四月“壬戌,置太仓卫” (102)。《江南经略》卷3下《太仓卫兵防考》的记载更为详细:“太仓卫指挥使司,太祖吴元年以所俘张士诚兵建卫,命指挥同知朱文掌之,隶中军都督府。初设十千户所,统军一万一千二百余名,洪武四年并为左、右、中、前、后五所,领吴淞守御千户所。”清代《太仓卫志》卷1也记“明吴元年立太仓卫”。
《明史》卷40《地理志一》载太仓州“本太仓卫,太祖吴元年四月置。弘治十年正月置州于卫城”,太仓州即今江苏太仓市。
正德《姑苏志》记卫“吴元年立……隶前军都督府” (103),对太仓卫的隶属记载有误,从洪武十三年起太仓卫一直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13.镇海卫
洪武十二年十月置镇海卫于刘家港口,当年移卫于太仓卫城。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二年十月“甲申,置镇海卫指挥使司于太仓海口” (104)。《江南经略》记“国初镇海卫之设,原分太仓卫军之半屯戍刘家港口,今天妃宫其故址也,后因无城故并入州城耳” (105),《明史》卷40《地理志一》也记太仓州“海口有镇海卫,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后移于太仓卫城”,可见镇海卫最初并不与太仓卫同城,而是在刘家港,随后才移到太仓城中。
史书对镇海卫移入太仓城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大明一统志》卷8公署条言“镇海卫,在太仓城内,即元时市舶提举司。本朝洪武十二年分太仓卫军置此卫”,嘉靖《南畿志》卷13载“在城内武陵桥西,国朝洪武十二年分太仓卫之半以建”,根据这两条关于镇海卫公署建筑年代的记载推断,移治当发生在洪武十二年设卫当年。
洪武十三年正月起镇海卫已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正德《姑苏志》卫“……隶前军都督府” (106)的记载实误。
刘家港即今浏河,太仓卫城在今江苏太仓市。
14.长淮卫
最早置于吴元年,当年十月“辛亥,置长淮卫指挥使司于临濠” (107),《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二月还提到“丁亥,长淮、泰州卫军士运粮” (108),但洪武四年四月又言“置长淮卫于临濠,统领水军” (109),其间变化不明。成化《中都志》卷3另载“长淮卫在凤阳县粉团洲,洪武六年创建” (110),疑长淮卫治曾多次变动,洪武六年迁治于粉团洲。《明史》卷40《地理志一》言凤阳“西北有长淮关,洪武六年置长淮卫于此”,以初治粉团洲的时间为置卫时间。治在今安徽蚌埠市东长淮卫镇。
卫初设时,相继隶临濠大都督府、中立大都督府、凤阳行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十四年九月改隶中都留守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正月“己卯,大河卫请建旗纛庙,上曰大河、长淮二卫共一城,今长淮已立旗纛庙,春秋之祭二卫共之,不必重建以劳民力” (111),大河卫与淮安卫同治在淮安,故这条记载里提到的长淮卫应为淮安卫。
15.皇陵卫
洪武二年五月“更英陵曰皇陵,立皇陵卫以守之” (112)。
成化《中都志》卷3载卫“在府治西南十里,洪武二年开设。旧在凤阳县太平乡,洪武十年修陵垣,迁于今地重建”,可见卫治曾发生过变动,洪武十年后治地在今安徽凤阳南明皇陵所在地。
嘉靖《南畿志》卷9载“皇陵卫,在府治西南十里,洪武二年创建”,及《大明一统志》卷7公署条言“皇陵卫,在中都城西南十二里,洪武二年建,后隶中都留守司”,都忽略了卫治的变化。
卫初设时,相继隶临濠大都督府、中立大都督府、凤阳行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十四年九月改隶中都留守司。
16.徐州卫
见上节“河南都司建置沿革”。
洪武十三年9个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守御千户所沿革如下。
1.镇江守御千户所(镇江卫参见)
《江南经略》卷6上言“按国初自丙申岁(1356)取镇江,即元上万户府置元帅府,以统士卒。……洪武建元,耿再成为帅,乃筑今城,未几罢元帅府,设守御千户所,既而又改为卫,设指挥使司”,设所当在洪武元年之后。
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所列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中有镇江千户所,可见此时千户所尚存。《太祖实录》洪武十七年闰十月提及“增置镇江卫中左千户所” (113),则在此之前千户所已改卫。
《大明一统志》卷11镇江府公署条言“镇江卫,在府城内浔水桥南”,明代镇江府治在今江苏镇江市。
2.宿州守御千户所(宿州卫参见)
洪武十年五月“置宿州守御千户所,以凤阳卫官军往实之” (114)。永乐七年五月“升宿州千户所为宿州卫,改汝宁卫为汝宁千户所,调汝宁所余官军益宿州” (115)。成化《中都志》卷3亦载“在州治东南,洪武初设守御千户所,永乐七年调河南汝宁卫四所合为一卫”。
洪武十三年正月起,宿州守御千户所直隶中军都督府。后设的宿州卫亦隶于中军都督府。
《大明一统志》卷7公署条言“宿州卫,在宿州城内稍西,洪武十年建守御千户所,永乐七年改为卫”,宿州所、卫治即今安徽宿州市。
嘉靖《宿州志》卷4《兵志》言“宿州卫在国初为宿州守御千户所,至永乐十年升为卫,调河南汝宁卫四千户所合为左、右、中、前、后五所……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对千户所改军卫的时间记载错误,且卫隶于北京中军都督府。
3.庐州守御千户所(合肥卫、庐州卫参见)
甲辰年(1364)九月“置合淝、六安二卫于庐州” (116),洪武三年正月“壬子,改合淝卫为庐州守御千户所” (117),洪武十三年八月“置青州、泗州、庐州、仪真四卫指挥使司” (118),废所,置庐州卫。
《大明一统志》卷14公署条言“庐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元年立合肥卫,三年改庐州守御千户所,十三年改建卫”,对合肥卫的设置时间记载有误。庐州府即今安徽合肥市。
4.六安守御千户所(六安卫参见)
甲辰年九月“置合淝、六安二卫于庐州” (119)。洪武三年四月“改六安卫为守御千户所” (120)。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改六安千户所为六安卫指挥使司” (121)。
《大明一统志》卷14公署条言“六安卫,在州治东南,吴元年建,洪武三年改六安守御千户所,二十二年仍改卫”。吴元年应指建筑时间。明代六安州即今安徽六安市。
万历《重修六安府志》卷2《营建志》言“国朝乙巳(1365)六安侯王志等创建厅宇,设六安卫守御,庚戌改设千户所……庚申岁仍改六安卫”,最初设卫按《太祖实录》应在甲辰年,庚戌即洪武三年改卫为所是正确的,庚申即洪武十三年所改为卫的时间有误。
洪武十三年正月起,六安所为中军都督府在外卫所,改卫之后,隶属未变。《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中军都督府卫所时无六安卫,疑为遗漏。
5.安丰守御千户所(安丰卫、寿州卫参见)
丙午年(1366)置安丰卫,洪武三年改守御千户所,十三年改寿州卫。
嘉靖《寿州志》载“州治西,先为安丰卫,吴元年开设,洪武三年改安丰守御千户所,十三年改寿州卫,隶南京中军都督府” (122),《大明一统志》卷7公署亦记“寿州卫,在寿州城内,旧为安丰卫,洪武三年改守御千户所,十三年改寿州卫”。至于安丰卫的设立时间,《太祖实录》载丙午年四月“辛未,左相国徐达克安丰……遂立安丰卫” (123),设卫需要时间,嘉靖《寿州志》吴元年设卫的记载也不误。
卫治寿州,即今安徽寿县。(www.daowen.com)
6.洪塘湖屯田千户所
洪武四年设。成化《中都志》卷3言所“在府治东北四十里,洪武四年千户石梁创建”,《大清一统志》卷87也记“洪塘湖屯田千户所,在府城东北三十余里,明洪武四年置”。
《荥阳外史集》卷63收录了洪武六年闰月廿四日《濠梁洪塘湖屯田千户所正旦表笺三道》,这也说明该所设置较早。《明史》卷40《地理志一》所谓“东北有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一年置”,实误。
所治在安徽凤阳东北。
所初设时,相继隶临濠大都督府、中立大都督府、凤阳行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十四年九月改隶中都留守司。
7.滁州守御千户所(滁州卫参见)
甲辰年九月“庚午,置千户所于滁州” (124)。洪武十三年正月起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守御千户所。
洪武十八年十月“改滁州守御千户所为滁州卫指挥使司” (125)。万历《滁阳志》卷8《兵志》记“洪武初复改为滁州守御千户所,十八年开设滁州卫”,所言设所时间误。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八年十一月“置……无为、太平、和州、滁州四卫,隶中军都督府” (126),则该卫从设置之始就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大明一统志》卷18滁州公署条载“滁州卫,在州治东,初为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八年改建为卫”,明代滁州即今安徽滁州市。
8.徽州守御千户所(徽州卫、新安卫参见)
弘治《徽州府志》对徽州一地卫所变化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新安卫指挥使司,在城内正南……国朝洪武三年设徽州守御千户所,在今处。至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初三日调指挥佥事陶谨将千户所改作新安卫指挥使司。” (127)根据《太祖实录》载甲辰年十二月“丙辰,改雄峰翼为兴安卫,寻又改为徽州卫” (128),洪武三年四月“丁丑,改徽州卫为守御千户所” (129),徽州一地最初先设徽州卫,后改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又载洪武十五年十月“置徽州守御千户所” (130),查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中记由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时,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中有徽州守御千户所,推测该所在洪武十三年之后可能一度被废除,至洪武十五年十月重设,二十三年五月改为新安卫。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中军都督府卫所时有新安卫。
明代徽州府治在今安徽歙县。
9.信阳守御千户所
见“河南都司建置沿革”。
洪武十四年九月凤阳左卫等部分卫所改隶新设的中都留守司;同时,从洪武十三年至洪武末年中军都督府的在外直隶卫所也在不断添加,其中仪真卫、寿州卫、滁州卫、徽州守御千户所、新安卫等的考证见前文。
1.邳州卫(邳州守御千户所参见)
洪武元年八月“陈虎都率众降,诏以虎都为邳州千户所镇抚,放其部卒四千人为民” (131),邳州千户所的废除时间不明。
洪武十三年正月“置邳州卫指挥使司” (132)。
《大明一统志》卷13淮安府公署条载“邳州卫,在州治东南,洪武十三年建”,邳州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古邳。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时已有邳州卫。
2.泗州卫
洪武十三年八月“置青州、泗州、庐州、仪真四卫指挥使司” (133)。
《大明一统志》卷7公署条载“泗州卫,在泗州城东北隅,洪武十三年建”,明代泗州在今江苏盱眙县稍北洪泽湖中。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时已有泗州卫。
3.凤阳卫
洪武七年九月“改中立大都督府为凤阳行都督府,濠梁后卫为凤阳卫” (134)。
洪武十年五月“置宿州守御千户所,以凤阳卫官军往实之” (135),但这只是抽调部分兵士立宿州所,并未废凤阳卫。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及《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正月都记载当时中军都督府下17卫中有凤阳左、右、中等卫,并无凤阳卫,但是《荥阳外史集》卷64尚录有洪武十三年正月《凤阳卫正旦进贺表笺三道》,推测卫可能在这一月设置五军都督府时被废除。该卫不久又重设,《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九月“置中都留守司,统凤阳、长淮等八卫” (136),可见在十四年九月之前已重设该卫,重设之初当与凤阳其他卫所一样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左右的中都留守司卫所时有凤阳卫。
卫初设时,应隶凤阳行都督府,十三年正月隶中军都督府,十四年九月后隶中都留守司。
成化《中都志》卷3载“凤阳卫,在旧城宣化坊,故中立府也”,治在凤阳府。
4.和州卫
洪武十八年十一月“置……无为、太平、和州、滁州四卫,隶中军都督府” (137)。按正统《和州志》卷2公署条载“旧为和州卫……洪武二十四年全卫官军起调宁夏……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始复以沈阳右卫守御本州”,则和州卫在洪武二十四年已废除。
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卷32和万历《明会典》卷124都提到“宁夏中屯卫,旧和州卫”,可见和州卫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宁夏中屯卫。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中军都督府在外卫所时有和州卫。根据《明史》卷90《兵志二》及诸《明会典》所载,沈阳右卫为南京左军都督府下卫所。
明代和州即今安徽和县。
5.安庆卫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丙辰,置安庆、九江二卫指挥使司” (138)。
《大明一统志》卷14安庆府公署条言“安庆卫,在府城东北隅”,明代安庆府治在今安徽安庆市。
据《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安庆卫已为中军都督府下在外直隶军卫。
6.建阳卫
《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八月癸亥提到“复设建阳卫” (139),根据《大明一统志》卷15太平府公署条载“建阳卫,在府治西南,洪武三十五年建”,这次所设为太平府建阳卫。与福建行都司下的建阳卫设置相比较(详见“福建行都司建置沿革”),可知《太宗实录》之所以言“复设”,是因为该卫是在福建的建阳卫废除后再设的。
嘉靖福建《建宁府志》卷1《建置沿革》载“又置建宁左、右、中三卫……中卫□年徙太平府,为建阳卫”,推测应是在洪武十九年建宁中卫改设为福建行都司下的建阳卫,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改调至南直隶太平府,新设建阳卫,所以嘉靖《建宁府志》直接记为建宁中卫“徙太平府”。
卫治太平府,即今安徽当涂。根据《明会典》、《明史》卷90《兵志二》记载,卫直隶中军都督府。
7.金山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年二月“置金山卫于松江之小官场,筑青村及南汇嘴城千户所二……皆以沿海防御倭寇” (140)。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在记载洪武年间的卫所时,该卫已为直隶于中军都督府的卫。治即今上海南部的金山卫城。
青村守御千户所、南汇嘴守御千户所 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大明一统志》卷9松江府公署条载“松江守御中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十年建;青村守御中前千户所,在府城东八十里,南汇嘴守御中后千户所,在上海县东南六十里,俱洪武二十年建;隶金山卫”,青村所、南汇嘴所乃金山卫中前所和中后所。
正德《松江府志》卷14《兵防》载“金山卫……守御青村中前千户所,在青村镇,洪武二十年建……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在上海县十九保,洪武二十年建”,青村镇即今上海奉贤青村镇,南汇嘴所治在今上海南汇。
松江守御千户所(松江中千户所) 《江南经略》对松江守御千户所的设置有详细记载:“洪武初设民兵,万户府简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以时操练……后革万户府,而设守御松江千户所。其时尚每岁调太仓、镇海二卫羡卒更番戍守,至洪武三十年始定今制,以金山卫中千户所一署分驻之,开建公署于府治东南。” (141)正德《松江府志》亦记“金山卫……守御松江中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望迁桥之东,国初岁调苏州卫官军更番戍守,洪武三十年始定今制” (142),则所设于洪武三十年,在此之前是调临近各卫兵丁轮流戍守。
松江中千户所隶金山卫。
《大明一统志》卷9松江府公署条载“松江守御中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十年建”,明代松江府在即今上海松江区。
洪武中后期另外还设置了隶于太仓卫、镇海卫的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崇明守御千户所,淮安卫盐城、东海、海州3千户所。
1.吴淞江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十九年,隶太仓卫。
万历《嘉定县志》载“吴淞所城,在县治东四十里……郑遇春、镇海卫指挥朱永奏建,事在洪武十九年”,“隶太仓卫,世守吴淞江口” (143);《江南经略》卷3上《吴淞所兵防考》亦载“吴淞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九年荥阳侯郑遇春与镇海卫指挥朱永奏建,隶中军都督府,属太仓卫,统军一千二百五十人,后委镇海卫官并差军更番守御”。正德《姑苏志》 (144)、嘉靖《太仓州志》卷3、《明史》卷40《地理志一》记载的设所时间也是洪武十九年。
《大明一统志》卷8公署条载“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在嘉定县东南四十里,洪武十九年建,属太仓卫”,即今上海宝山吴淞镇。
2.崇明守御千户所
洪武三年设,洪武十二年之前可能隶太仓卫,这之后改隶镇海卫。
《江南经略》卷3下《崇明县兵防考》对崇明守御千户所有详细记载:“崇明守御千户所,国朝洪武三年立,隶中军都督府,领于镇海卫。原设千户一员、百户十员,统军一千二百名守御城池,永乐十四年倭人入寇,发镇江、镇海二卫军一千一百二十名,以百户十员统之来御,遂隶本所。守城为一千户所,其旧戍军兵令习水战,设备倭风船十只,停泊旧县东南,名曰水寨;又为一千户所,俱领于镇海卫。宣德六年将镇江、镇海二卫军发回,调苏州卫军一千名,以百户十员领之戍守。厥后世平船坏,水寨备倭军亦掣入城守御。”嘉靖《太仓州志》卷3亦载“崇明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年立”,“(镇海卫)领崇明守御千户所”。镇海卫设于洪武十二年,这之前崇明所应隶属于附近的太仓卫。
正德《姑苏志》载“崇明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年立,隶中军都督府” (145),所言设所时间误。
《大明一统志》卷8公署条载“崇明沙守御千户所,在崇明县东,洪武二十年建,属镇海卫”,洪武二十年指公署建筑时间。明代崇明千户所治所在的崇明县城在今上海崇明岛北端。
3.盐城守御千户所
万历《淮安府志》卷7《兵防志》载“洪武三十年守御盐城扬州卫中左所正千户姜泰创建”;《大明一统志》卷13公署条载“守御盐城千户所,在县治西南,洪武三十年建,调扬州卫中左千户所守备于此。俱隶淮安卫”,即于洪武三十年调扬州卫中左所设盐城守御千户所,改隶淮安卫。
嘉靖《惟扬志》卷10《军政志》载“扬州卫……通州、泰州、盐城三守御千户所在外”,与《大明一统志》卷13及《大清一统志》卷64盐城所隶于淮安卫的记载不同,前者记载有误。
嘉靖《南畿志》卷28载所“在淮安府盐城县内,洪武中建”,即今江苏盐城市。
4.海州守御千户所
嘉靖《南畿志》卷32载所“在州城清宁坊,洪武二十三年建”,万历《淮安府志》卷7兵防志载所“在州治西北清宁坊,洪武二十三年创建,正厅三间”,虽都是言公署建筑时间,估计千户所的设置亦离此年不远。
《大明一统志》卷13淮安府公署条载“守御海州中前千户所,在西城内,洪武中建……俱隶淮安卫”,治海州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卫为淮安卫下的守御千户所。
5.东海守御千户所
嘉靖《南畿志》卷32载所“在东海城,洪武十七年千户黄寿建”,万历《淮安府志》卷7《兵防志》的记载与《南畿志》同,估计千户所的设置亦离此年不远。
《大明一统志》卷13淮安府公署条载“守御东海中千户所,在东城内,洪武中建……俱隶淮安卫”,根据嘉靖《南畿志》卷32的地图,东海所城比海州所稍靠东,位置在今海州镇附近。该所为淮安卫下的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八年十一月“置江浦、镇江左、扬州左、仪真左四卫,隶左军都督府,无为、太平、和州、滁州四卫隶中军都督府” (146)。但是史书对于江浦、镇江左、扬州左、仪真左、无为、太平几卫并无其他记载,疑实际并未设立。
永乐之后,新设的直隶于中军都督府的卫所并不多,除宿州所改卫外,新设仅有徐州左卫、莒州守御千户所和嘉靖中为防倭寇在长江口南岸设置的吴淞守御中千户所(后改名宝山守御千户所)、浏河堡守御中千户所,另有睢阳卫、武平卫、归德卫、汝宁卫(后改为汝宁千户所)自河南都司改直隶中军都督府,其中睢阳卫后又改回河南都司。睢阳卫、归德卫、武平卫、汝宁卫、汝宁守御千户所见“河南都司建置沿革”,潼关卫见“陕西都司建置沿革”,蒲州守御千户所见“山西都司建置沿革”。
1.徐州左卫
宣德五年十一月始设,是月“壬子,楚王孟烷遣仪宾魏宁、长史杨振奏:府中三护卫愿留一卫,请以二卫归朝廷。……(张)本对(宣宗)曰:楚王为人虽为陛下所知,然人有烦言,王亦不得不虑,曾参杀人皆此类。今请归护卫,盖欲示简静,以杜谗邪,乃其深计远虑。陛下从之,所以保全之也。上慨然良久,曰:‘王不可缺侍卫,今三卫官军未必皆足,其令王任意选留,充足一卫……’于是改武昌中护卫为武昌护卫,调左护卫于东昌,改为东昌卫,右护卫徐州,改为徐州左卫,置经历司、卫仓皆如例” (147)。
嘉靖《南畿志》卷61载徐州左卫“在州城西南隅,即河南侯故宅,宣德五年调楚府护卫于此,指挥范诚创建”,明代徐州治在今江苏徐州市。该卫与徐州卫都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旧有武昌左、右、中三护卫,后左改东昌卫,右改徐州卫,中改武昌护卫”,应是“右改徐州左卫”。
2.莒州守御千户所
设置时间不明。嘉靖《山东通志》卷11载所“在州城内,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大明一统志》未录该所,疑正统年间尚无该所。据正德《明会典》卷108,该所直隶中军都督府。明代莒州在今山东莒县。
3.吴淞守御中千户所、宝山守御千户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建协守吴淞中千户所,万历五年(1577)改名宝山守御千户所,对此,各史料的记载大体相同。
万历《嘉定县志》宝山所城池载“在县东南清浦镇,旧名清浦旱寨,洪武十九年指挥朱永建……嘉靖三十六年更名协守吴淞中千户所……万历五年……更名宝山千户所” (148)。《江南经略》卷3上《宝山旱寨兵防考》的记载更为详细:“宝山,在嘉定县东南八十里依仁乡,洪武三十年太仓卫都指挥使刘源奏建旱寨,名江东寨,着令太仓卫分拨指挥一员、千户二员、百户四员、额军四百名屯守防御。永乐中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筑宝山于其地,因名宝山寨。正统九年都指挥翁绍宗建砖城于寨左,遣太仓卫军守御崇明,遂委镇海卫军兼管。后城渐圮,兵防亦废。嘉靖三十六年复调太仓卫中千户所领军一千名屯守,改名协守吴淞中千户所。”清代《太仓卫志》卷3也记“嘉靖三十六年移中千户所于嘉定县之吴淞江,名协守吴淞千户所”。
《大清一统志》卷71载“宝山废所,在今宝山县南……嘉靖三十六年更名协守吴淞中千户所,后城渐圮,万历五年改筑新城于旱寨北,周二里有奇,更名宝山千户所。本朝顺治初设宝山城守备,十八年以海禁徙废。旧志在嘉定县东南八十里”。宝山所城在今吴淞口东岸,城池清代已崩入江中。初吴淞中所指太仓卫中所,后来的宝山所也应隶太仓卫。
4.浏河堡守御中千户所
《江南经略》卷3下载“嘉靖四十五年移(镇海卫)中千户所领军一千名戍刘河堡”,为浏河堡中千户所,应仍隶于镇海卫。万历《明会典》卷124、《明史》卷90《兵志二》中军都督府下都隶有该所。
治在今江苏太仓浏河。
除以上卫所外,在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之前,直隶中书省诸府境内(南直隶前身)还曾设过其他一些卫所(京卫除外),《明史》卷40《地理志一》认为这一带“卫所直隶大都督府”。
1.长兴卫、长兴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甲辰年九月“甲申,改长安州为长兴州,永兴翼为长兴卫指挥使司,以耿炳文为长兴卫指挥使” (149)。按《大明一统志》卷40湖州府公署条载“在府治东贵泾坊,旧为长兴卫,在长兴县。本朝洪武二年改为守御千户所,八年移建于此”,则长兴卫洪武二年改为长兴守御千户所,八年移治湖州,改为湖州守御千户所。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湖州府才由直隶改隶浙江,所以长兴所应属大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
治在今浙江长兴县。
2.宜兴卫、宜兴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吴元年九月提到“仍命大都督府副使康茂才将常州、宜兴、长兴等卫兵继之” (150),根据文献记载,北平都司下洪武二年设宜兴卫,但是吴元年九月这条记载应指常州府的宜兴,因为此时明军尚未取得北平一带(取得北平是洪武元年的事),且此处宜兴与常州、长兴并提,当是最初在今江苏宜兴设置了宜兴卫。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16《武备》记宜兴所“在长桥北,即旧州治,洪武十三年裁革”,嘉靖《南畿志》卷20又记“宜兴县治……国朝为守御所……洪武间革千户所”,综合两条记载可以推断,宜兴卫后改为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三年废除。
3.常州卫
吴元年九月“仍命大都督府副使康茂才将常州、宜兴、长兴等卫兵继之” (151),可见此时已立常州卫。洪武三年四月“罢常州卫” (152)。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16《武备》载“常州卫指挥使司,在天禧桥西,即元万户府,洪武三年裁革”,卷10职官载“洪武元年设,三年裁革”,所言设卫时间有误。
卫治常州府,即今江苏常州市。
4.江阴守御千户所
成化《重修毗陵志》卷16《武备》记江阴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国朝洪武丁酉年为守御官治(注:洪武并无丁酉年),后改百户治所,洪武十一年升千户所,十三年改调官军于西安卫,遂废”,《太祖实录》也记洪武十三年二月“丙戌,罢江阴守御千户所” (153)。
明代江阴即今江苏江阴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