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右军都督府及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右军都督府及沿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右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建置沿革根据文献记载,洪武十三年设置右军都督府时 右军都督府下没有在外直隶卫所。正德《明会典》卷108、万历《明会典》卷124的记载中明朝中后期只有宣州卫为右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南直隶境内的大多数卫所都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宣州卫的东南又是浙江都司控制之地,以宣州卫嵌入其间,有潼关卫、宁山卫之意,在于控制重地。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右军都督府及沿革

第八节 右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建置沿革

根据文献记载,洪武十三年设置右军都督府时 (746)右军都督府下没有在外直隶卫所。

正德《明会典》卷108、万历《明会典》卷124的记载中明朝中后期只有宣州卫为右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该卫设于洪武十八年左右,但是正德《明会典》卷108、《明史》卷90《兵志二》洪武二十六年左右 (747)右军都督府下仍没有在外直隶卫所的记载,因这两部书的这一部分对其他都司也曾有遗漏和错记的情况,宣州卫应为漏记。

南直隶境内的大多数卫所(隶于中都留守司的卫所除外)都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宣州卫的东南又是浙江都司控制之地,以宣州卫嵌入其间,有潼关卫、宁山卫之意,在于控制重地。

宣州卫

万历《宁国府志》载“宣州卫,在府治西……初洪武十八年仿元万户府制,凡大郡皆置卫……” (748)大明一统志》卷15载“宣州卫,在府治西,洪武十九年改元宁国路总管府旧址建” (749),两条资料虽相差一年,又都指卫公署建筑时间,但由于宣州卫资料较少,只能推断卫可能也在洪武十八年左右设置。明代宁国府即今安徽宣城市。

《明史》卷90《兵志二》、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洪武中期卫所时无宣州卫,疑为漏记。

【注释】

(1) 《关中奏议》卷6《为考选军政官员事》。

(2)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太祖实录》卷40。

(4) 《太祖实录》卷44。

(5) 《明太祖文集》卷8《劳宁夏卫指挥敕》。

(6) 宣德《宁夏志》卷上。

(7) 《太祖实录》卷60。

(8) 《太祖实录》卷91。

(9) 嘉靖《陕西通志》卷9、《明经世文编》卷69中的《王威宁文集·屯御疏》皆载洪武初年“拨绥德卫千户刘宠屯治”榆林。《太祖实录》卷145载洪武十五年五月“(镇西卫)本卫即分兵戍保德,绥德卫复分兵戍府谷……”

(10) 《英宗实录》卷47正统三年十月。

(11) 《太祖实录》卷249。

(12) 《太祖实录》卷250。

(13) 《太祖实录》卷255。

(14) 《英宗实录》卷46。

(15) 道光靖远县志》卷1《建置沿革》引康熙旧志。

(16) 《明经世文编》卷142《刘文安公文集·靖虏卫改修祖厉河记》。

(17) 《英宗实录》卷130。

(18) 《英宗实录》卷221。

(19) 嘉靖《平凉府志》卷9。

(20) 《明经世文编》卷61《余肃敏公文集·为边务事》。

(21) 《明经世文编》卷250魏焕:《巡边总论三·榆林边夷》。

(22) 《明经世文编》卷232《许恭襄公边镇论·宁夏镇》。

(23) 《皇明弘治六年条例·在京并陕西、河南、山西等处问拟充军罪囚暂发延绥等卫差操例》。

(24) 《宪宗实录》卷63。

(25) 《宪宗实录》卷63。

(26) 万历《固原州志》上卷《建置志第二》。

(27) 《宪宗实录》卷90。

(28) 《武宗实录》卷2。

(29) 《明经世文编》卷232《许恭襄公边镇论·宁夏镇》。

(30) 《武宗实录》卷235。

(31) 《世宗实录》卷236。

(32) 嘉靖《宁夏新志》卷1。

(33) 《太祖实录》卷59。

(34) 《太祖实录》卷101。

(35) 《太祖实录》卷46。

(36) 《太祖实录》卷41。

(37) 《太祖实录》卷48。

(38) 《太祖实录》卷78。

(39) 《太祖实录》卷54。

(40) 《太祖实录》卷59。

(41) 《太祖实录》卷238。

(42) 《太宗实录》卷17。

(43) 嘉靖《陕西通志》卷8《建置沿革》。

(44) 《神宗实录》卷140。

(45) 《太祖实录》卷64。

(46) 《太祖实录》卷66。

(47) 《大明一统志》卷37《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建置沿革》。

(48) 《太祖实录》卷234。

(49) 《太祖实录》卷236。

(50) 《太祖实录》卷69。

(51) 《太祖实录》卷70。

(52) 《世宗实录》卷277。

(53) 嘉靖《陕西通志》卷8《建置沿革》。

(54) 《太祖实录》卷70。

(55) 《太祖实录》卷130。

(56) 《太祖实录》卷217。

(57) 《太祖实录》卷85。

(58) 《太祖实录》卷87。

(59) 《太祖实录》卷226。

(60) 《太祖实录》卷207。

(61) 《太祖实录》卷83。

(62) 《太祖实录》卷226。

(63) 《太祖实录》卷226。

(64) 《太祖实录》卷82。

(65) 《太祖实录》卷71。

(66) 《太祖实录》卷110。

(67) 《太宗实录》卷80。

(68) 《太祖实录》卷87。

(69) 《太祖实录》卷106。

(70) 《太祖实录》卷119。

(71) 《太祖实录》卷144。

(72) 康熙《岷州志》卷17《艺文上·重建学宫记》。

(73) 《世宗实录》卷298。

(74) 《明太祖文集》卷8。

(75) 《太祖实录》卷88。

(76) 《太祖实录》卷144。

(77) 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

(78) 《太祖实录》卷122。

(79) 《宪宗实录》卷77。

(80) 《宪宗实录》卷77。

(81)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卷1。

(82) 《明经世文编》卷414。

(83) 康熙《延绥镇志》卷5《纪事志》。

(84) 康熙《延绥镇志》卷6《艺文》。

(85) 万历《延绥镇志》卷2《公署》。

(86) 这里所依据的是日本古典研究会昭和五十三年(1978)十一月发行的和刻本《大明一统志》,它的底本约为万历时所刻,明中后期所刻《大明一统志》多夹杂天顺以后直至万历年间的设置。

(87) 《世宗实录》卷270。

(88) 嘉靖《庆阳府志》卷6《卫伍》。

(89) 康熙《延绥镇志》卷6《艺文》。

(90) 《边政考》卷2《榆林卫》。

(91) 《穆宗实录》卷4。

(92) 万历《延绥镇志》卷2《公署》。

(93) 《太祖实录》卷255。

(94) 《太祖实录》卷255。

(95) 《大明一统志》卷34《汉中府·公署》。

(96) 《太祖实录》卷229。

(97) 《太祖实录》卷236。

(98) 《太祖实录》卷17。

(99) 《明经世文编》卷116《杨石淙文集三·为经理要害边防保固疆场事》。

(100) 《晋溪本兵敷奏》卷4。

(101) 《英宗实录》卷222。

(102) 嘉靖《平凉府志》卷9。

(103) 《古直先生文集》卷9。

(104) 万历《固原州志》上卷《地理一》。

(105) 《明经世文编》卷117《杨石淙文集四》。

(106) 万历《固原州志》上卷《地理一》。

(107) 《明经世文编》卷117《杨石淙文集四·为咨访群策以裨边务事》。

(108) 《晋溪本兵敷奏》卷4。

(109) 《明经世文编》卷139《何王二公集》。

(110) 嘉靖《陕西通志》卷9。

(111) 《太祖实录》卷245。

(112) 《明经世文编》卷116《杨石淙文集三》。

(113) 《英宗实录》卷25。

(114) 《英宗实录》卷25。

(115) 《英宗实录》卷37。

(116) 如道光《靖远县志》卷6《碑记》。成化间兵备副使杨冕《建设学宫碑记》载“正统丁巳岁复修废城,始置卫”,丁巳岁即正统二年。

(117) 《英宗实录》卷132。

(118) 《太祖实录》卷245。

(119) 《太祖实录》卷252。

(120) 原文本句最后一字模糊,应为“建”或“设”字。

(121) 《太祖实录》卷143。

(122) 《太祖实录》卷71。

(123) 《太祖实录》卷102。

(124) 《大明清天文分野之书》卷13。

(125) 《太祖实录》卷117。

(126) 安定王谋乱时,西安3护卫中有官军随之。见《宣宗实录》卷59。

(127) 与前句皆引自《宣宗实录》卷60。

(128) 《宣宗实录》卷64。

(129) 《太祖实录》卷208。

(130) 《太祖实录》卷208。

(131) 《太祖实录》卷238。

(132) 《太祖实录》卷238。

(133) 《太祖实录》卷241。

(134) 天启《滇志》卷1。

(135) 嘉靖《宁夏新志》卷3《所属各地·韦州》。

(136) 《宣宗实录》卷10洪熙元年(1425)十月。

(137) 《太祖实录》卷16。

(138) 据《宣宗实录》载,从洪熙元年至宣德七年庆王多次奏请移回韦州。

(139) 《武宗实录》卷2。

(140) 《武宗实录》卷99。

(141) 《太祖实录》卷217。

(142) 《大明一统志》卷35《平凉府·公署》。

(143) 《明经世文编》卷116《杨石淙文集三·为经理要害边防保固疆场事》。

(144) 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沿革》。

(145) 《世宗实录》卷497。

(146) 《太祖实录》卷145。

(147) 《明经世文编》卷118《杨石淙文集五·论绥德卫迁改榆林城事宜状》。

(148) 康熙《延绥镇志》卷3《武职》。

(149) 康熙《延绥镇志》卷3《武职》。

(150) 嘉靖《固原州志》卷1。

(151) 《世宗实录》卷497。

(152) 《世宗实录》卷497。

(153) 《关中奏议》卷17《为缺官委用事》。

(154) 《明经世文编》卷116《杨石淙文集三·为经理要害边防保固疆场事》。

(155) 《明经世文编》卷119《杨石淙论扉奏略·论甘肃事宜》。

(156) 《明经世文编》卷249《巡边总论·甘肃保障》。

(157) 《孝宗实录》卷74。

(158)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9)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

(160) 《太祖实录》卷91。

(161) 《太祖实录》卷245。

(162) 《太祖实录》卷60。

(163) 《太祖实录》卷245。

(164) 梁志胜在《洪武二十六年以前的陕西行都司》一文中也持这种观点。

(165) 《英宗实录》卷46。

(166) (明)唐枢:《冀越通》,《丛书集成新编》94-18。

(167) 嘉靖《陕西通志》卷6《疆域》。

(168) 《太祖实录》卷234。

(169) 《太祖实录》卷224。

(170) 《太祖实录》卷21。

(171) 《明经世文编》卷11《解学士文集·送习贤良赴河州序》。

(172) 《英宗实录》卷12。

(173) 《英宗实录》卷46。

(174) 《英宗实录》卷148。

(175) 乾隆《甘州府志》卷13《艺文上》。

(176) 《宪宗实录》卷39。

(177) 《明经世文编》卷94《王庄简公奏疏·处置甘州疏》。

(178) 《太祖实录》卷91。

(179) 《明经世文编》卷11《解学士文集》。

(180) 《太祖实录》卷101。

(181) 《太祖实录》卷110。

(182) 《太祖实录》卷122。

(183) 正德《明会典》卷108,万历《明会典》卷124。

(184) 《太祖实录》卷129;《皇明诏令》卷2《太祖高皇帝中·罢中书省及都府诏》。

(185) 《太祖实录》卷125。

(186) 乾隆《甘州府志》卷13《艺文上》。

(187) 乾隆《甘州府志》卷3《国朝辑略》。

(188) 《太祖实录》卷60。

(189) 《太祖实录》卷78。

(190) 嘉靖《陕西通志》卷9《河州》。

(191) 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沿革》。

(192) 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沿革》。

(193) 嘉靖《河州志》卷4《文籍志下》。

(194) 《太祖实录》卷60。

(195) 《太祖实录》卷119。

(196) 《太祖实录》卷122。

(197) 《太祖实录》卷96。

(198) 民国《贵德县志》卷4《艺文》。

(199) 《太祖实录》卷79。

(200) 《太祖实录》卷206。

(201) 《太祖实录》卷217。

(202) 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

(203) 顺治《肃镇志》卷1《地理志·沿革》。

(204) 《太祖实录》卷239。

(205) 《太祖实录》卷239。

(206) 《大明一统志》卷37。

(207) 《太祖实录》卷235。

(208) 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

(209) 《太宗实录》卷22。

(210) 乾隆《甘州府志》卷3《国朝辑略》。

(211) 《太宗实录》卷13。

(212) 《太宗实录》卷21。

(213) 《五凉全志》二,卷5《地理志·沿革》。

(214) 《太祖实录》卷78。

(215) 《宣宗实录》卷96。

(216) 《太祖实录》卷93。

(217) 《太祖实录》卷110。

(218) 《太祖实录》卷115。

(219) 《太祖实录》卷117。

(220) 《太祖实录》卷119。

(221) 《太祖实录》卷126。

(222) 《太祖实录》卷143。

(223) 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五凉全志·永昌县志》卷3《地理志·沿革》。

(224) 《五凉全志·永昌县志》卷3。

(225) 《太祖实录》卷204。

(226) 《明会典》卷108。

(227) 万历《甘镇志·沿革》。

(228) 《太祖实录》卷235。

(229) 万历《甘镇志·沿革》。

(230) 《太祖实录》卷22。

(231) 《太祖实录》卷40。

(232)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2册《古迹》。

(233)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2册《古迹》。

(234)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2册《古迹》。

(235) 《太祖实录》卷247。

(236)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2册《古迹》。

(237) 《太祖实录》卷249。

(238) 《太祖实录》卷21。

(239) 《古今图书集成·舆地汇编》卷577。

(240) 《太宗实录》卷22。

(241)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古迹。

(242) 《英宗实录》卷43。

(243) 《明经世文编》卷70《徐中丞奏疏·甘肃边备疏》。

(244) 顺治《甘镇志·沿革》。

(245) 《关中奏议》卷6《为地方事》。

(246) 《太祖实录》卷208。

(247) 《太祖实录》卷217。

(248) 《太祖实录》卷224。

(249) 《太祖实录》卷229。

(250) 《太祖实录》卷229。

(251) 《太祖实录》卷239。

(252) 万历《临洮府志》卷2《总记下》。

(253) 《宣宗实录》卷93。

(254) 嘉靖《陕西通志》卷5《土地五·封建·皇明藩封》。

(255) 顺治《重刊西宁志·艺文考·议肃州西宁添设通判疏(都御史石茂)》。

(256) 《明经世文编》卷94《王庄简公奏疏·处置甘州疏》。

(257) 资料来源于《全陕政要》卷4各卫所人口之和。

(258) 《五凉全志·艺文·明隆庆六年巡抚都御史廖逢节题为重任寺臣减设属职兴屯田饩乡兵以实边政事》。

(259) 乾隆《甘州府志》卷3《国朝辑略》。

(260) 《太祖实录》卷67。

(261) 《太祖实录》卷92。

(262) 《太祖实录》卷86。

(263) 《太祖实录》卷123。

(264) 《太祖实录》卷125。

(265) 《太祖实录》卷171。

(266) 《英宗实录》卷175。

(267) 《太祖实录》卷222。

(268) 《太祖实录》卷222。

(269) 《宣宗实录》卷50宣德四年春正月。

(270) 《宣宗实录》卷103。

(271) 《太祖实录》卷222。

(272) 嘉靖《四川总志》卷16《经略志》。

(273) 万历《四川总志》卷21《经略志·钦差巡抚都御史鲁省吾经略平蛮善后疏》。

(274) (明)曾省吾:《重刻確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卷4《经略平蛮善后疏》。

(275) 《太祖实录》卷68。

(276) 《太祖实录》卷68。

(277) 《太祖实录》卷101。

(278) 《太祖实录》卷101。

(279) 《太祖实录》卷69。

(280) 《太祖实录》卷216。

(281) 《明史》卷311。

(282) 《太祖实录》卷68。《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也提到李文忠于洪武四年“调濠梁等卫官军于保宁诸处各立千户所以镇之”。

(283) 嘉靖《四川总志》卷26《全蜀艺文志·谕御史大夫丁玉敕》。

(284) 《太祖实录》卷222。

(285) 《太祖实录》卷182洪武二十年六月记“壬午,升保宁卫镇抚吕旺为千户”,“卫”当为千户所。

(286) 《太祖实录》卷68。

(287) 《大明一统志》卷72《公署》。

(288) 乾隆《雅州府志》卷10《筹边》。

(289) 《太祖实录》卷68。

(290) 《太祖实录》卷68。

(291) 《太祖实录》卷68。

(292) 《太祖实录》卷113。

(293) 《太祖实录》卷92。

(294) 《大清一统志》卷304。

(295) 《太祖实录》卷86。

(296) 万历《四川总志》卷10《顺庆府·公署》。

(297) 《宣宗实录》卷103。

(298) 《太祖实录》卷245。

(299) 《太祖实录》卷116。

(300) 《太祖实录》卷126。

(301) 《太祖实录》卷139。

(302) 《英宗实录》卷6。

(303) 《太祖实录》卷118。

(304) 《太祖实录》卷119。

(305) 《太祖实录》卷117。

(306) 《宪宗实录》卷36。

(3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商务印书馆,1993年。

(308) 《太祖实录》卷124。

(3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

(310) 《太祖实录》卷133。

(311) 《太祖实录》卷180。

(312) 嘉靖《四川总志》卷16《经略下》。

(313) 万历《四川总志》卷18《郡县志·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314) 《太祖实录》卷146。

(315) 乾隆《雅州府志》卷2《建置沿革》。

(316) 《太祖实录》卷194。

(317) 《大明一统志》卷72。

(318) 《宪宗实录》卷53。

(319) 民国《古宋县志初稿》卷1。

(3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

(321) 《太祖实录》卷197。

(322) 《太祖实录》卷207。

(323) 万历《明会典》卷124《兵部七》。

(324) 《太祖实录》卷196。

(325) 《太祖实录》卷188。

(326) 《宣宗实录》卷50。

(327) 嘉靖《四川总志》卷16《经略下》。

(3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

(329) 《英宗实录》卷255。

(330) 《武宗实录》卷10。

(331) 万历《明会典》卷124《兵部七》。

(332) 见四川测绘局:《四川省地图集》,1981年。

(333) 《神宗实录》卷22。

(334) (明)曾省吾:《重刻確庵曾先生西蜀平蛮全录》卷4《经略平蛮善后疏》。

(335) 民国《汉源县志》。

(336) 《神宗实录》卷358。

(337) 《太祖实录》卷178。

(338) 《太祖实录》卷117。

(339) 《宣宗实录》卷200。

(340) 《宣宗实录》卷83。

(341) 《太宗实录》卷145。

(342) 《太祖实录》卷96。

(343) 《太祖实录》卷135。

(344) 《宣宗实录》卷26。

(345) 《英宗实录》卷143。

(346) 《太祖实录》卷50。

(347) 《大明一统志》卷73。

(348) 《英宗实录》卷175。

(349) 《太祖实录》卷234。

(350) 《明经世文编》卷91《程篁墩文集·送都阃萧君赴四川行都司序》。

(351) 天启《滇志》卷4。

(352) 《太宗实录》卷13。

(353) 《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1621)闰二月。

(354) 万历《四川总志》卷18。

(355) 《太祖实录》卷234。

(356) 《太祖实录》卷141。

(357) 《太祖实录》卷149。

(358) 《太祖实录》卷218。

(359) 《太祖实录》卷218。

(360) 《大明一统志》卷73。

(361) 《寰宇通志》卷70《四川行都司·建置沿革》。

(362) 《太祖实录》卷228。

(363) 《太祖实录》卷194。

(364) 《太祖实录》卷226。

(365) 《太祖实录》卷149。

(366) 《太祖实录》卷218。

(367) 《太祖实录》卷222。

(368) 《太祖实录》卷219。

(369) 《太祖实录》卷224。

(370) 《太祖实录》卷233。

(371) 万历《四川总志》卷22。(www.daowen.com)

(372) 《寰宇通志》卷70《四川行都司·建置沿革》。

(373) 《太宗实录》卷13。

(374) 《大明一统志》卷73。

(375) 《太祖实录》卷223。

(376) 《大明一统志》卷73。

(377) 《寰宇通志》卷70《四川行都司·建置沿革》。

(378) 《太祖实录》卷222。

(379) 《太祖实录》卷231。

(380) 《太宗实录》卷13。

(381) 《英宗实录》卷71。

(382) 《英宗实录》卷82。

(383) 《宪宗实录》卷204。

(384) 万历《四川总志》卷21,原文言“守御千户所五”,但下列所名为六。故“五”应是误写。

(385) 《太宗实录》卷33。

(386) 《太宗实录》卷33。

(387) 《太宗实录》卷33。

(388) 《太宗实录》卷20上。

(389) 《太宗实录》卷65。

(390) 《粤西文载》卷24《重修广西都指挥使司碑记》。

(391) 《明史》卷317《广西土司传》。

(392) 《太祖实录》卷188。

(393) 《太祖实录》卷233。

(394) 《太祖实录》卷242。

(395) 《越峤书》卷6编年国朝洪武至嘉靖庚子。

(396) 《太祖实录》卷81。

(397) 《太祖实录》卷101。

(398) 《太祖实录》卷35。

(399) 《太祖实录》卷49。

(400) 《太祖实录》卷80。

(401) 《太祖实录》卷50。

(402) 嘉靖《南宁府志》卷4《兵卫》。

(403) 《永乐大典》卷8506《南宁府·建置沿革》。

(404) 万历《宾州志》卷10《兵防志·兵署》。

(405) 《大明一统志》卷83《柳州府·公署》。

(406) 嘉靖《广西通志》卷27《兵防》。

(407) 《太祖实录》卷64。

(408) 嘉靖《广西通志》卷27《兵防》载,“洪武十二年调桂林左卫前所正千户李兴……管领本所事”。乾隆《梧州府志》卷10《军政志一·兵制》载,“明洪武十二年设梧州守御千户所,调桂林左卫正千户李兴掌所事……”

(409) 《太祖实录》卷101。

(410) 《太祖实录》卷101。

(411) 《太祖实录》卷125。

(412) 《太祖实录》卷125。

(413) 《太祖实录》卷227。

(414) 嘉靖《南宁府志》卷7《兵防志》。

(415) 《太祖实录》卷188。

(416) 《太祖实录》卷192。

(417) 《英宗实录》卷84。

(418) 《太祖实录》卷247。

(419) 《大明一统志》卷85《浔州府·公署》。

(420) 《太祖实录》卷134。

(421) 《太祖实录》卷178。

(422) 《太祖实录》卷198。

(423) 《太祖实录》卷202。

(424) 《太祖实录》卷207。

(425) 《太祖实录》卷221。

(426) 万历《宾州府志》卷3《建置志·城池》。

(427) 《太祖实录》卷38。

(428) 《明史》卷45《地理志六》。

(429) 康熙《全州志》卷2《建置志·兵防》。

(430) 《太祖实录》卷157。

(431) 《太祖实录》卷240。

(432) 《太祖实录》卷244。

(433) 《太宗实录》卷37。

(434) 《英宗实录》卷79。

(435) 见雍正《广西通志》卷100。

(436) 《太祖实录》卷240。

(437) 《太祖实录》卷244。

(438) 《粤西文载》卷23。

(439) 《太宗实录》卷15。

(440) 《太祖实录》卷242。

(441) 《太祖实录》卷251。

(442) 《大明一统志》卷85《向武州·建置沿革》。

(443) 《太祖实录》卷240。

(444) 《太祖实录》卷242。

(445) 《太宗实录》卷90。

(446) 《明史》卷45《地理志六》。

(447) 《宣宗实录》卷77。

(448) 《太祖实录》卷243。

(449) 《太祖实录》卷242。

(450) 《太祖实录》卷250。

(451) 嘉靖《广西通志》卷32《兵防》。

(452) 《粤西文载》卷23。

(453) 万历《宾州志》卷10《兵防志·兵署》。

(454) 嘉靖《广西通志》卷27《兵防》。

(455) 乾隆《梧州府志》卷20《艺文志一·疏表·议处广西地方事议疏》。

(456)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356。

(457) 《太祖实录》卷71。

(458) 《明史》卷317《广西土司传》。

(459) 《宣宗实录》卷84宣德六年十月。

(460) 《明史》卷313《云南土司传一》。

(461) 《太祖实录》卷141。

(462) 天启《滇志》卷22《艺文志·复永昌府治疏(何孟春)》。

(463) 《太祖实录》卷177。

(464) 《太祖实录》卷187。

(465)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2《霑益·公廨》。

(466) 《太祖实录》卷201。

(467) 《太祖实录》卷195。

(468) 天启《滇志》卷22《艺文志·复永昌府治疏(何孟春)》。

(469) 《太祖实录》卷241。

(470) 《孝宗实录》卷200。

(471) 《宣宗实录》卷82。

(472) 乾隆《云南通志》卷29《艺文七·新筑腾冲司城记(侯琎)》。

(473)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1《云南布政司·云南府·公廨》。

(474) 《宣宗实录》卷84。

(475) 《宪宗实录》卷166。

(476) 《孝宗实录》卷74。

(477) 与前句皆引自《武宗实录》卷69。

(478) 康熙《永昌府志》卷25《艺文·敕改金齿指挥使司为永昌府》。

(479) 《明史》卷313《云南土司传一》。

(480) 天启《滇志》卷20《艺文志·记类·新建寻甸府城记(张志淳)》。

(481) 《英宗实录》卷94。一卫人口在40年间发展如此之快,的确让人怀疑,但是参考《宣宗实录》卷81宣德六年七月载四川都司诸卫所“今但正军、余丁一二人在营,其余老幼有五六人至二三十人者,各置田庄散处他所……”以正军1人有老幼10人来计算,标准的一卫5 600军士,则有老幼56 000人,所以广南卫的人口数还是可信的。

(482) 《太祖实录》卷141。

(483) 《太祖实录》卷142。

(484) 《太祖实录》卷141。

(485) 《太祖实录》卷141。

(486) 《太祖实录》卷241。

(487) 《太祖实录》卷241。

(488) 《太宗实录》卷23。

(489) 《太祖实录》卷247。

(490) 《太祖实录》卷141。

(491) 《太祖实录》卷141。

(492) 《太祖实录》卷241。

(493) 《太祖实录》卷241。

(49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

(495) 《太祖实录》卷141。

(496) 《太祖实录》卷208。

(497) 如正德《明会典》卷108。

(498) 如万历《明会典》卷124。

(499) 如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3《临安府·公廨》。

(500) 《太祖实录》卷143。

(501) 《寰宇通志》卷112《公廨》。

(502) 《太祖实录》卷143。

(503)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4《楚雄府·公廨》。

(504)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4《楚雄府·公廨》。

(505) 隆庆《楚雄府志》卷1《沿革志》。

(506) 《太祖实录》卷187。

(507)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4《姚安军民府·公廨》。

(508) 《大明一统志》卷87《公署》。

(509) 《太祖实录》卷245。

(510) 《太祖实录》卷238。

(511)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4《姚州·公廨》。

(512) 《太祖实录》卷143。

(513) 《太祖实录》卷143。

(514) 《太祖实录》卷147。

(515) 《太祖实录》卷163。

(516) 《太祖实录》卷143。

(517) 《太祖实录》卷201。

(518) 嘉靖《普安州志·兵卫志·城池》。

(519)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0《普安州·建置沿革》。

(520) 《太宗实录》卷23。

(521) 《孝宗实录》卷177。

(522) 康熙《平夷县志》卷4《建设古迹》。

(52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

(524) 《太祖实录》卷200。

(525) 《太祖实录》卷203。

(526) 《太祖实录》卷203。

(527) 《太祖实录》卷195。

(528) 《太祖实录》卷214。

(529) 《太祖实录》卷224。

(530) 《太祖实录》卷225。

(531) 《太宗实录》卷23。

(532) 《太祖实录》卷195。

(533) 《太祖实录》卷205。

(534) 《太祖实录》卷241。

(535) 《太祖实录》卷201。

(536) 方国瑜:《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1138页。

(537) 《太祖实录》卷202。

(538) 《寰宇通志》卷111《公廨》。

(539) 《寰宇通志》卷111《公廨》。

(540) 康熙《云南府志》卷3《建置二·城池·安宁州》。

(541) 康熙《云南府志》卷21《艺文志·迁建易门县治碑记(昆阳州知州萧茽)》。

(542) 《太祖实录》卷152。

(543) 天启《滇志》卷22《艺文志·复永昌府治疏(何孟春)》。

(544) 《太祖实录》卷171。

(545)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546) 《明史》卷314《云南土司传二》。

(547) 《太祖实录》卷206。

(548) 《大明一统志》卷87《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549) 天启《滇志》卷22《艺文志·复永昌府治疏(何孟春)》。

(550) 天启《滇志》卷1《地理志》。

(551) 康熙《永昌府志》卷3《沿革》。

(552) 《世宗实录》卷37。

(553) 《太宗实录》卷22。

(554) 《宣宗实录》卷106。

(555) 《英宗实录》卷42。

(556) 《英宗实录》卷90。

(557) 《英宗实录》卷94。

(558) 《太祖实录》卷241。

(559) 正德《云南志》卷12《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560) 《太祖实录》卷255。

(561) 《寰宇通志》卷1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562) 《太宗实录》卷23。

(563) 《宣宗实录》卷82。

(564) 乾隆《云南通志》卷29《艺文七·新筑腾冲司城记(侯琎)》。

(565) 《英宗实录》卷127。

(566) 《寰宇通志》卷113《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567)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公廨》。

(568) 《世宗实录》卷44。

(569) 《世宗实录》卷133。

(570)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571) 《太祖实录》卷177。

(572) 《太祖实录》卷182。

(573) 《太宗实录》卷47。

(574)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5《赵州·公廨》。

(575) 《太祖实录》卷206。

(576) 《太祖实录》卷206。

(577) 《太祖实录》卷241。

(578) 《太祖实录》卷241。

(579) 《太宗实录》卷23。

(580) 隆庆《云南通志》卷7《兵食志》。

(5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

(582) 《太宗实录》卷189。

(583) 《宣宗实录》卷33。

(584) 《孝宗实录》卷74。

(585) 嘉靖《大理府志》卷1《沿革史证》。

(586) 隆庆《云南通志》卷1《地理·沿革》。

(587) 《世宗实录》卷10。

(588) 《世宗实录》卷11。

(589) 《世宗实录》卷93。

(590) 天启《滇志》卷20《艺文志·纪类·新建寻甸府城记(张志淳)》。

(591) 隆庆《云南通志》卷1《地理·沿革》。

(592) 《神宗实录》卷161。

(593) 《神宗实录》卷178。

(594) 康熙《滇考》卷下《武寻诸府改设流官始末》。

(595) 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

(596) 《太祖实录》卷227。

(597) 《太祖实录》卷241。

(598) 《太祖实录》卷241。

(599) 《太宗实录》卷23。

(600) 《太宗实录》卷60。

(601) 《太祖实录》卷78。

(602) 《太宗实录》卷81。

(603) 《太宗实录》卷155。

(604) 本节所提卫所如不加说明则包括军民指挥使司、军民千户所。

(605) 天启《滇志》卷18《艺文志》。

(606) 《神宗实录》卷414。陈国安、史继忠的《试论明代贵州卫所》一文第四部分也粗略涉及这个问题,该文载《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3期,第92~96页。

(607) 《崇祯长编》卷36崇祯三年七月。

(608) 《宣宗实录》卷95。

(609) 《太祖实录》卷70。

(610) 《太祖实录》卷140。

(611) 《太祖实录》卷114。

(612) 《大明一统志》卷88。

(613) 天启《滇志》卷18《艺文志》。

(614) 天启《滇志》卷18《艺文志·敕谕总兵官征云南将军颍川侯、西平侯》。

(615) 《太祖实录》卷200。

(616) 《太祖实录》卷205。

(617) 《太祖实录》卷245。

(618) 《崇祯长编》卷38崇祯三年(1630)九月。

(619) 《御选明臣奏议》卷39朱燮元:《督黔善后事宜疏》。

(620) 乾隆《镇远州志》卷22《艺文·地方事宜疏(周瑛)》。

(621) 关于管理上的犬牙相错,周振鹤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一书中已提到。

(622) 乾隆《贵州通志》卷2《舆图》。

(623) 《忠肃集》卷6。

(624)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黔府楚卫同城疏(田雯)》。

(625) 《神宗实录》卷365。

(626) 《神宗实录》卷365。

(627) 《神宗实录》卷365。

(628) 《神宗实录》卷121。

(629)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议以楚卫属贵州疏(杜拯)》。

(630) 《神宗实录》卷343万历二十八年正月。

(631) 《神宗实录》卷345万历二十八年三月。

(632) 《熹宗实录》卷4。

(633) 《熹宗实录》卷4。

(634) 关于这一点,周振鹤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一书中已提到。

(635) 《忠肃集》卷3,兵部为军务事抄出巡抚四川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李匡题。

(636) 《杨襄毅公本兵疏议》卷9。

(637) 《杨襄毅公本兵疏议》卷9。

(638) 《明史》卷312《四川土司传二·播州宣慰司》。

(639) 据《神宗实录》卷490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记载,李化龙曾“请于播州设二府,分隶黔蜀”。

(640) 《神宗实录》卷358。

(641) 《明史》卷312《四川土司传二·永永宁宣抚司》。

(642) 《英宗实录》卷117。

(643) 《世宗实录》卷9。

(644) 《神宗实录》卷474万历三十八年八月。

(645) 《神宗实录》卷556。

(646) 《神宗实录》卷557。

(647) 《太祖实录》卷141。

(648) 《黔记》卷2《大事记下》。

(649) 《太祖实录》卷80。

(650) 《太祖实录》卷256。

(651) 《太祖实录》卷70。

(652) 《太祖实录》卷214。

(653) 《太宗实录》卷261。

(654) 《太祖实录》卷117。

(655) 《太祖实录》卷141。

(656) 《太祖实录》卷143。

(657) 《太祖实录》卷143。

(65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第225页。

(659)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4。

(660) 《太祖实录》卷159。

(661) 《明史》卷46《地理志七》。

(662) 《太祖实录》卷141。

(663) 《太祖实录》卷159。

(664) 《太祖实录》卷159。

(665) 嘉靖《贵州通志》卷1。

(666) 《太祖实录》卷194。

(667) 《太祖实录》卷233。

(668) 弘治《贵州图经志书》卷17《赤水卫·古迹》。

(669) 《太祖实录》卷147。

(670)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6《毕节卫·关梁》。

(671) 《太祖实录》卷200。

(672) 《大明一统志》卷88。

(673) 《太祖实录》卷197。

(674) 《大明一统志》卷72。

(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

(6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

(677) 《太祖实录》卷141。

(678) 《太祖实录》卷143。

(679) 《太祖实录》卷220。

(680) 《太祖实录》卷202。

(681) 《太祖实录》卷195。

(682) 嘉靖《普安府志·兵卫志·城池》。

(683)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0《普安州·建置沿革》。

(684) 《太祖实录》卷206。

(685) 《太祖实录》卷196。

(686) 《大明一统志》卷88。

(687) 《太祖实录》卷200。

(688) 《太祖实录》卷245。

(689) 《太祖实录》卷245。

(690) 《太祖实录》卷201。

(691) 《太祖实录》卷201。

(692) 《太祖实录》卷202。

(693) 《明史》卷46《地理志七》。

(694) 《太祖实录》卷202。

(695) 《太祖实录》卷206。

(696) 《黔记》卷7《舆图志四》。

(697) 道光《永宁州志》卷11《艺文志》。

(698) 《太祖实录》卷194。

(699) 嘉靖《普安州志·兵卫志·城池》。

(700)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0《普安州·建置沿革》。

(701) 乾隆《普安州志》卷5载香罗山“在平夷里西五里”。

(702) 《太祖实录》卷202。

(703) 《太祖实录》卷201。

(704) 《太祖实录》卷200。

(705) 《太祖实录》卷196。

(706) 《太祖实录》卷146。

(707) 《太祖实录》卷205。

(708) 《太祖实录》卷245。

(709) 《孝宗实录》卷97。

(710) 见于康熙《贵州通志》卷3《沿革》及乾隆《贵州通志》卷3《建置》。

(711) 《太祖实录》卷241。

(712) 嘉靖《普安州志·兵卫志·城池》。

(713) 嘉靖《普安州志·兵卫志·城池》。

(714) 《大明一统志》卷88。

(715) 《英宗实录》卷128。

(716) 嘉靖《普安州志·兵卫志·城池》。

(717) 《孝宗实录》卷11。

(718) 乾隆《贵州通志》卷3《建置》。

(719) 《崇祯长编》卷38崇祯三年九月。

(720) 《御选明臣奏议》卷39朱燮元:《督黔善后事宜疏》。

(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

(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

(7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

(724) 《忠肃集》卷3。

(725) 《穆宗实录》卷43。

(726) 《世宗实录》卷139。

(727) 《广志绎》卷5《贵州》。

(728) 《太祖实录》卷203载洪武二十三年七月“乙卯,命安陆侯吴杰往湖广长沙府训练将士,籍其土军凡一万八千二十三人,分隶平坝、威清诸卫”,又《黔记》卷7言“旧志卫戍军士皆湖广人”,可见《太祖实录》所载无误。

(729) 《太祖实录》卷206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载先是指挥使张麟统宝庆土兵立栅江西坡屯守,这一月迁往尾洒改置安南卫。

(730)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载“旧志卫之士卒来自湖湘……”。

(731)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2)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3)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4)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5)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6)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7)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8)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39) 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740) 《大明一统志》卷88。

(741) 康熙《平溪卫志·建置》。

(742) 康熙《平溪卫志·风俗》。

(743) 嘉靖《思南府志》卷1《风俗》。

(744) 《神宗实录》卷554。

(745) 道光《永宁州志》卷12。

(746) 见《皇明诏令》卷2《太祖高皇帝中》,在《太祖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中也有记载。

(747) 正德《明会典》卷108、《明史》卷90《兵志二》。

(748) 万历《宁国府志》卷11《防圉志》。

(749) 《大明一统志》卷15《宁国府·公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