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州都司卫所沿革考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贵州都司卫所沿革考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都司卫所中洪武十五年前建立的共有2卫、2所,即贵州卫、永宁卫、黄平所、平越所,其中2所均为一级所。在此之前,卫、司应为实土。十五年一月设贵州都司,千户所亦改隶。洪武十五年至崇祯三年间贵州都司设在自永宁宣抚司经乌撒入滇道路上的卫所沿革考证如下。

三、贵州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正月丁亥“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令平凉侯费信、汝南侯梅思祖署都司事” (648)。对于设置都司的年份诸史记载无异,但月份万历《黔记》记为“八月” (649),今从《太祖实录》。

《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三月“乙卯,太平伐苗獠作乱,贵州都卫发兵讨平之” (650)的记载有误,洪武初没有设过贵州都卫,此时贵州卫已设,当指该卫发兵讨乱。《明史》卷90《兵志二》言“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谋反叛……明年复置中都留守司及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十五年三月颁军法定律……”把建都司时间记为十四年,亦误。

都司治贵阳,最初“暂寓贵州卫治署事” (651),洪武三十一年冬始有自己的公署。

贵州都司卫所中洪武十五年前建立的共有2卫、2所,即贵州卫、永宁卫、黄平所、平越所,其中2所均为一级所。

1.贵州卫(贵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参见)

洪武四年至二十四年十一月、正统三年至明末为贵州卫,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至正统三年为贵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永宁、贵州二卫……时曹国公李文忠理军务于四川,奏贵州今隶湖广,而其地在成都西南……今议以贵州卫属成都都卫,便于节制。……诏可之” (652)。卫在贵州宣慰司内,隆庆三年(1569)当地设贵阳军民府,即今贵州贵阳市。卫初隶成都都卫,八年起属四川都司,洪武十五年后改隶贵州都司。《黔记》卷2载“(洪武)四年……置贵州卫,隶四川”。

《黔记》卷7言卫“洪武四年建,隶四川行都司,十四年改隶贵州都司”,四川行都司洪武二十七年才设,所以贵州卫设立后应是隶四川都司,且改隶贵州都司是在洪武十五年。

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改贵州为军民指挥使司” (653),指改贵州卫为军民指挥使司。《太宗实录》永乐二十一年七月载吏部设贵州四道按察分司时尚言及“贵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654),但《大明一统志》已不言,按正统三年贵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下的长官司改隶贵州宣慰司,疑军民司此时废为贵州卫。在此之前,卫、司应为实土。

2.永宁卫

与贵州卫同时设置于洪武四年十二月。元末永宁属四川,因此永宁卫初设时亦隶成都都卫,洪武八年隶四川都司,洪武十五年改隶贵州都司。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为永宁县,即今四川叙永县永宁河西。

3.黄平守御千户所(黄平卫参见)

洪武十一年正月设守御千户所,十五年正月改为卫,二月又改为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一年正月甲申,“置黄平守御千户所。初黄平立安抚司,既而蛮人屡叛,宣(安)抚司不能治,至是改置千户所,调贵州千户张潮领兵守之” (655)。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7载“本朝洪武八年改府为安抚司,以地皆夷獠多叛,置黄平所以守御之,隶四川都司,十五年改隶贵州都司”,在该卷名宦条中亦言“洪武八年初设所治”,嘉靖《贵州通志》卷1与万历《黔记》的记载与之相同,应是误记,洪武八年只设安抚司,并未设所。

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656),即改所为卫,当年闰二月“改黄平卫指挥使司仍为黄平千户所” (657)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黄平州“西北有黄平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一年正月置,十五年正月改为卫,闰二月仍为千户所”,与《太祖实录》记载的时间相同。

由于黄平安抚司隶四川,故黄平所初亦隶四川都司,洪武十五年改隶贵州都司。当地万历二十九年四月设黄平州,清康熙年间州治东迁,此地遂名旧州 (658)。按《大清一统志》卷393载“黄平旧城,在黄平州西北四十里……明初为黄平守御千户所”,也反映了州治东迁的情况。所治在今贵州黄平县西旧州镇。

4.平越守御千户所(平越卫、平越军民指挥使司参见)

洪武十四年设平越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十五年一月设贵州都司,千户所亦改隶。当年闰二月改所为平越卫。卫治后改名福泉,即今贵州福泉县,今明朝城垣尚存。

《大明一统志》卷88言“洪武十四年始置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守御千户所”,按《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闰二月“改……平越千户所为平越卫指挥使司” (659),则其地十四年设的应为千户所,卫立于十五年,《明史》卷46《地理志七》的记载是正确的。千户所在贵州卫东北,初应隶四川都司,十五年正月改置贵州都司,卫亦隶贵州都司。《大明清天文分野之书》卷14言平越卫“本朝洪武十六年置,属四川布政司(660),是错误的。

洪武十七年二月“改平越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661),属贵州都司。军民司再次改为卫的时间史无明言,嘉靖《贵州通志》尚录为“平越军民指挥使司”,按万历二十九年四月置平越军民府于卫城 (662),疑此时改军民司为卫。

洪武十五年至崇祯三年间贵州都司设在自永宁宣抚司经乌撒入滇道路上的卫所沿革考证如下。

1.乌撒卫

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663)

《大明一统志》卷72公署条言卫“在府城南,本朝洪武十五年建,永乐间隶贵州都司”,嘉靖《贵州通志》卷1载“洪武十五年增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间改属贵州都司”,但除《大明一统志》及沿袭其说法的诸贵州方志有如此记载,他史均无此言。《诸司职掌》贵州都司下已录该卫,故至迟洪武二十五年前乌撒卫已隶贵州都司,同时说明乌撒卫隶于云南都司的时间很短。乌撒地本属云南,则最初卫亦隶于云南都司,洪武十六年地归四川,卫可能于此时改隶贵州都司。

《大清一统志》卷401载“乌撒废卫,今威宁州治”,清威宁州治即今贵州威宁县。

2.乌蒙卫

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十七年二月改毕节(664)。《大明一统志》卷88毕节卫条言“洪武十五年于乌蒙军民府地置乌蒙卫,十六年徙此,改置毕节卫”,嘉靖《贵州通志》卷1言“十五年总兵官颍川侯傅友德征南,置乌蒙卫于乌蒙府境内,十六年班师至此,度地宽广,四控皆夷,路当冲要,又因毕节驿乃奏缴乌蒙卫印信改建毕节卫……隶贵州都司” (665)乾隆《黔西州志》卷2《建置》记载与之同。

乌蒙地原属云南,卫初设时应与乌撒卫同属云南都司,洪武十六年初地归四川,而毕节卫设于洪武十七年二月,卫在此期间可能改隶贵州都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第73页旧圃镇条言明初乌蒙府治于此,则卫亦治此。该镇今在云南昭通市西北。

3.毕节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七年二月“置毕节卫指挥使司” (666),由乌蒙卫改设。

卫治在今贵州毕节市。

4.赤水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泸州、赤水、层台三卫指挥使司,时陕西都指挥马烨征南还,言泸州与永宁接壤,乃诸蛮出入之地,宜置守兵,遂从其言,调长安等卫官军一万五千二百二十人分置各卫” (667)。按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贵州都指挥使司奏赤水、层台二卫军饷不给……”且《诸司职掌》贵州都司条下尚有该卫,可知该卫属贵州都司。

卫治在今四川叙永南端赤水镇。

5.层台卫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二十七年六月废。《诸司职掌》贵州都司条下尚有该卫,可知该卫属贵州都司。

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建昌前卫。先是西平侯沐春奏:层台卫地多山林,少平衍,难于耕稼,军饷不给。至是命置卫于建昌,徙层台卫官军实之” (668),层台卫被废。《大明一统志》卷72公署条亦言赤水卫前千户所“在赤水卫城南一百里,洪武二十七年建”,前所是在废层台卫后才迁来的。

《明史》卷46《地理志七》所记年代与《太祖实录》同。弘治《贵州图经志书》言“废层台卫:在(赤水卫)卫城东南一百里,即前千户所。洪武初建,寻废” (669),卫废后其治在改为赤水卫前千户所治。

今贵州毕节有层台乡,在赤水南,应即卫治所在。

6.七星关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二十一年。本属乌撒卫,永乐中改属毕节卫,为二级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八月太祖谕傅友德等,“兵即难食,固不宜分,止于赤水、毕节、七星关各置一卫,黑张之南、瓦店之北中置一卫,如此分守则云南通路往来无碍矣” (670),但是当年并未置卫,而是在这之后“分本卫(毕节卫)后千户所二百户守之” (671)。《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在毕节卫西,“洪武二十一年置,属乌撒卫。永乐中来属”,则所实际设于洪武二十一年。

《大明一统志》卷88载“七星关,在(毕节)卫城西九十里”,即今贵州毕节市西南七星关。

7.普市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普市守御千户所于永宁宣抚司境内,时蛮僚叛服不常,故置所屯兵镇之” (672)。《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载年代与之同。《诸司职掌》已将该所列于贵州都司下。

该所治地距永宁卫及摩尼所“俱五十里” (673),应在今贵州叙永南后山镇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第99页言普市所在今贵州毕节普宜镇,普宜尚在赤水南,与《大明一统志》不一致,《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80—81图中的定点是正确的。

《大明一统志》卷88载“(洪武)二十二年以地当滇贵之要冲,置普市守御千户所,隶贵州都司”,所言设卫年代有误。《明史》卷46《地理志七》亦言所直隶于贵州都司,这一点和《大明一统志》记载一致。乾隆《贵州通志》卷3《建置》、乾隆《黔西州志》卷2《建置》俱言所隶于赤水卫,皆误。

8.白撒守御千户所、摩尼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置白撒、摩泥等千户所,隶赤水、层台二卫” (674)。摩尼又作摩泥,在赤水卫北,应属赤水卫;白撒在赤水卫南、层台卫北,应属层台卫。洪武二十七年层台卫废后,2所皆隶赤水卫,因此《大明一统志》卷72把2所俱放入赤水卫下。

今四川叙永县有摩尼镇,当即摩尼所治。白撒所治在“赤水卫城东七十里” (675),今四川古蔺县双城乡驻地名白沙,该地“曾建白撒所……场西有明千户所旧城遗址” (676)

9.阿落密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二十七年。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其与赤水卫前千户所“俱洪武二十年置”,但此时赤水卫尚未立,前千户所亦未设,所以该记载有误。按《大明一统志》卷72永宁宣抚司公署条言该所“洪武二十七年建”,虽言为公署建筑时间,但与赤水卫前所设于层台卫旧址的时间相同,应即为置所时间。

《大明一统志》、《明会典》等均记该所隶赤水卫,则所为二级所。

嘉靖《贵州通志》卷5《公署》言阿落密所“在(赤水卫)卫城南四十里”,即今贵州毕节市燕子口镇东北一带,“古为阿落密,系彝语音译,为彝族家支名” (677)

除上已提到的平越卫外,洪武十五年至崇祯三年间贵州都司设在湖广入滇道路上的卫所沿革如下。

1.普定卫、普定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十五年正月至三月、成化中至明末为普定卫,洪武十五年三月至成化中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678),三月“置普定军民指挥使司” (679),即改卫为军民司。二十五年八月“以安顺等州、西堡等六长官司隶普定军民指挥使司” (680)

《大明一统志》卷88载“普定军民指挥使司,洪武十四年仍置普定府,属四川布政司,寻增置普定卫,十八年府废,二十五年改置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仍属四川。正统三年改属贵州都司”。《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普定卫旧在州西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属四川都司。三月升军民指挥使司。正统三年改属贵州都司”。《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八月改属贵州的记载中并未提到该卫,且明代洪武年间所修的《诸司职掌》贵州都司条已录该卫,《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亦载“遣尚宝司卿杨颙阅视云南左、右、前、临安曲靖、金齿、大理、洱海、楚雄九卫军卫,尚宝司丞杨镇阅视贵州、普定、普安、平越、兴隆五卫及旧平夷、黄平、新添三千户所军马” (681),该卫、军民司应一直属于贵州都司。

既然《大明一统志》尚记为军民司,则司在天顺年间还未废,疑成化中安顺州迁与其同治时司废为卫。清康熙十一年(1672)卫改为普定县,为安顺府附郭县,在今贵州安顺市。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至正统三年八月,安顺、镇宁、永宁3州及其下长官司隶普定军民指挥使司,详见“四川布政司”。

2.普安卫、普安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卫,先隶云南都司,寻即改隶贵州都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三月“改普安军民府为军民指挥使司,调毕节卫指挥郑珍领兵戍守” (682),应指改卫为军民指挥使司。嘉靖《普安府志》载该卫城“洪武二十二年始创立城基于番纳弁山之阳……七千户所共守,在外四千户所” (683),指卫城的建筑时间。

按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与嘉靖《贵州通志》俱言洪武二十一年时土酋普且与越州阿资连兵叛,攻陷州城,朝廷派兵讨伐,二十二年“置普安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寻改隶贵州都司……永乐元年置普安安抚司……” (684),《大明一统志》卷88载“本朝洪武初改普安军民府,隶云南布政司。后改普安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寻改隶贵州都司”,《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载与其相同。按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卫所情况的《诸司职掌》已录该卫,且《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亦载“遣尚宝司卿杨颙阅视云南左、右、前、临安、曲靖、金齿、大理、洱海、楚雄九卫军卫,尚宝司丞杨镇阅视贵州、普定、普安、平越、兴隆五卫及旧平夷、黄平、新添三千户所军马”,可见在二十三年六月之前卫已由云南都司改属贵州都司。

因方志等多将军民司亦记为卫,故无法弄清废军民司为卫的时间。万历十四年二月普安州迁来同治,至迟此时军民司已改为卫。

清代卫城相沿为州城,即今贵州盘县。

此外,乾隆《贵州通志》卷3建置安顺府条提到“(洪武)二十三年置普安、威清、平坝、安南四卫,置乐平、平夷、安南、安笼四所及新兴所,属普安卫……(康熙)二十二年省新兴所”,清代田雯的《黔书》改隶一节中则提到“(康熙)新城所入普安县”。今查明代诸方志与《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普安卫属所时皆未提到新兴、新城2所,估计不是守御千户所,可能是普安卫下的2普通千户所调于当地守备而已。

3.尾洒卫

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卫,二十三年废。

当时正在设贵州都司,该卫属之。按《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置安南卫……初官军征云南,指挥使张麟统宝庆土军立栅江西坡屯守,至是以其地炎瘴,乃徙于尾洒,筑城置卫守之” (685),此时尾洒卫已废。清朝时此地为安南县,民国时改名晴隆,即今贵州晴隆县。(www.daowen.com)

4.兴隆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置兴隆卫,隶贵州都指挥使司,初其地属狼洞黄平安抚司,至是蛮民作乱,颍国公傅友德讨平之,遂置卫,命府军左卫指挥佥事胡质领兵守之” (686)。《明史》卷46《地理志七》所载置卫时间与之同。

《大清一统志》卷393载“兴隆废卫即今黄平州治”,黄平州在康熙年间迁与卫同治,即今贵州黄平县人民政府驻地新州镇。

5.新添千户所、新添卫、新添军民指挥使司

最早所设为新添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增置新添千户所,属四川贵州卫,二十三年改所为卫” (687)。《太祖实录》记洪武二十三年二月“己酉,置新添卫指挥使司,属贵州都指挥使司,后改为军民指挥使司” (688),二十九年三月“改贵州都司所属龙里、新添、都匀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689)。《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载与《太祖实录》同。

清康熙年间贵定县迁于卫治,即今贵州贵定县。

6.龙里卫、龙里军民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龙里卫指挥使司。初龙里设长官司,以土官阿善署司事。至是命凤翔侯张龙领兵置卫,寻改为军民指挥使司” (690)。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改贵州都司所属龙里、新添、都匀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691)。《大明一统志》卷88及嘉靖《贵州通志》卷1、《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载的置卫时间与《太祖实录》同。

卫隶贵州都司,治在今贵州龙里县。

7.平坝卫

置于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平坝卫指挥使司于贵州威清驿,以金镇为指挥佥事领兵守之” (692),《大明一统志》卷88所记时间与之同。

《诸司职掌》已把该卫归入贵州都司。卫治在今贵州平坝县。

8.安庄卫

置于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筑普定安庄卫城,置卫屯守” (693)。《大明一统志》、《明史》卷46《地理志七》所载置卫时间与之相同。《诸司职掌》已把该卫归入贵州都司,则该卫从一开始便隶于贵州都司。嘉靖十一年六月镇宁州迁与卫同治 (694),即今贵州镇宁县,城墙犹存。

9.威清卫

《大明一统志》载“本朝洪武二十一年置威清站,属贵州卫。二十三年改置威清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其记载应是正确的。按《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先是延安侯唐胜宗等往云南训练军士,置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兴龙(隆)、清平、新添、隆(龙)里、威清、平坝、安庄、安南、平夷十三卫屯守……” (695)兴隆诸卫皆置于二十三年,则威清卫也应置于此时。

卫隶贵州都司,按《大清一统志》卷392载“威清废卫,即今清镇县治……本朝置县,以威清卫为县治”,即今贵州清镇市。

10.安南卫

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置安南卫……初官军征云南,指挥使张麟统宝庆土军立栅江西坡屯守,至是以其地炎瘴,乃徙于尾洒,筑城置卫守之” (696),《寰宇通志》卷114、《大明一统志》卷88亦载二十三年设卫于尾洒。

嘉靖《贵州通志》卷1言“(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卫指挥使司……二十五年迁卫治于尾洒堡”,与《太祖实录》等所载治尾洒的时间不同,实误。

卫隶贵州都司,治在今贵州晴隆县(见尾洒卫考)。

11.贵州前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置贵州前卫指挥使司”。

《大明一统志》卷88公署条言“洪武二十六年建”,应指卫治建筑时间,乾隆《贵州通志》卷3《建置》便以此为设卫时间,实误。《黔记》更是误记为“洪武二十八年建” (697)。《诸司职掌》未录该卫,不知何因。

卫隶贵州都司,与贵州卫同治,即今贵州贵阳市。

12.关索岭守御千户所

明代《永宁州志》言“洪武二十五年置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属安庄卫” (698),《大明一统志》卷18、《明史》卷46《地理志七》所载与之同。

卫治在今贵州关岭县。

13.平夷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二十一年,《太祖实录》载当年十一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将兵讨阿资,道过平夷,以其山势峭险,密迩龙海,宜置堡驻兵屯守,以捍蛮夷,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卫千户刘成等领兵千人树栅置堡其地,后以为平夷千户所” (699)。嘉靖《普安府志》言“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蒙调征南千户刘成等创立于鲁勒旧,二十三年三月蒙将鲁勒旧改立云南平夷卫,将本所官军移守香罗山,仍立为本卫(指普安卫)千户所” (700)。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的记载与之相同 (701)

所隶普安卫。原治鲁勒旧,即今云南恩乐(见“云南都司建置沿革”中平夷卫考),所后治即今贵州盘县平关,清朝时名平夷里 (702)

14.清平卫

置于洪武二十三年,《太祖实录》载这一年六月,“先是延安侯唐胜宗等往云南训练军士,置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兴龙(隆)、清平、新添、隆(龙)里、威清、平坝、安庄、安南、平夷十三卫屯守……” (703),平溪诸卫皆置于二十三年,那么该卫也应设于此年。嘉靖《贵州通志》卷1亦言“洪武十四年置清平堡,二十三年改置清平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

清史稿·地理志》言“清平……明县。康熙七年省入麻哈州,十一年复置,裁清平卫入之”,清代清平县即今贵州凯里市西北清平镇。

以下4卫原属湖广都司,万历二十九年改属贵州都司,三十一年又改隶湖广,关于改隶请参见本节第二部分。

1.清浪卫、偏桥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清浪、偏桥二卫指挥使司于思南宣慰司之地” (704)

按《大清一统志》卷395“偏桥废卫,在施秉县西北偏桥司南隔江”,清代施秉县即今贵州施秉县,临阳河,则卫治应在其西北阳河南岸。

清浪卫治即今贵州镇远县清浪镇。

2.平溪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平溪卫指挥使司于思州” (705)。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4公署条亦言“洪武二十三年建,隶湖广都指挥使司”。

《清史稿·地理志》载“玉屏……顺治初因明湖广平溪卫。雍正五年(1727)改置”,因此卫治玉屏县,今贵州玉屏县县政府驻地仍名平溪。

3.镇远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置湖广镇远卫指挥使司” (706)。治在今贵州镇远县。

臻剖六洞横波等处长官司,《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本臻剖、六洞、横坡三长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属镇远卫,后并为一司”,司治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北。

洪武十五年至崇祯三年间贵州都司设置的卫所不位于主要交通线上的有2卫、1军民司、1一级所、3二级所。

1.水西卫

洪武十五年正月设。其西乌撒及赤水诸卫属贵州都司,该卫应亦属贵州都司。《大清一统志》卷401也记“水西故城:今黔西州治”,即今贵州黔西县。

洪武十五年六月朱元璋遣使谕安陆侯吴复、平凉侯费聚“都督郭英及张、王二都督之兵如已会,慎勿轻分,且屯驻左右随机调用,其水西卫兵急宜调出,止留一千或四五百足矣。霭翠之民今必(不)敢为乱,盘江路通、西堡即克,则普定亦止可留兵千人守御,余皆令乌撒之地就粮自赡” (707),水西卫于此时废,存在时间极短。

2.都匀卫、都匀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至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弘治八年二月至明末为都匀卫,洪武二十九年三月至弘治八年二月为都匀军民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改都匀安抚司为都匀卫,时都匀所属苗蛮屡叛,都督何福讨平之,请置卫屯守,遂改为卫” (708)。卫隶贵州都司,治在今贵州都匀市。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改贵州都司所属龙里、新添、都匀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709),弘治八年二月“巡抚贵州都御史邓廷瓒以都匀即开设府治……其都匀卫原是军民指挥使司,请节去军民二字,新降印信篆文止称‘都匀卫指挥使司’。从之” (710)

《寰宇通志》卷115都匀卫建置沿革条言“(洪武)二十三年改置都匀卫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二十九年改军民指挥使司”,所载时间与《太祖实录》同。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言“永乐十七年割所领长官司改属贵州布政司,而本卫属贵州都司”,有永乐十七年卫才改属贵州之意,《黔记》及康熙、乾隆两朝的《贵州通志》则明确记为“永乐十七年” (711)改属都司,与《太祖实录》、《寰宇通志》等明朝早期史料相异,且洪武二十六年前修的《诸司职掌》贵州都司条下已录该卫,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监察御史裴承祖的奏折中也提到“贵州都指挥使司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 (712),可见贵州诸通志的记载是错误的。

《明史》卷46《地理志七》所载设卫、军民指挥使司时间与《太祖实录》同。

3.乐民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二十六年六月,嘉靖《普安州志》记载“洪武二十二年七月蒙调征南百户戴客等创立托落堡于爽牛岭上,二十六年六月改设乐民所” (713)。据《大明一统志》,乐民、平夷、安南、安笼4所俱属普安卫(军民司) (714)

《大明一统志》卷88普安州公署条言“乐民守御千户所,在州城西南九十里;平夷守御千户所,在州城西一百里。二卫(应为所)俱洪武二十二年建”,按嘉靖《普安州志》记载,二十二年是立堡时间,而不是设所时间。《明史》卷46《地理志七》以此为设所时间,实误。

所治在今贵州盘县乐民所。

4.安南千户所

置于洪武二十六年六月,“洪武二十年七月蒙调征南千户不帖杰等创立安南堡于杨那山上守御。二十六年六月改设为安南千户所” (715)。《英宗实录》载正统十年四月“徙贵州安南千户所于罗渭山,从千户范喜言也” (716)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乐民守御千户所,西有平夷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二年置,又东南有安南守御千户所,又有安笼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三年置,皆属普安卫。正统十年四月徙安南所于罗渭江”。其所言设所时间误,盖因沿袭《大明一统志》卷88普安州公署条言“所洪武二十二年建”。

《大明一统志》卷88普安州山川条言“杨那山:在州城南一百六十里”,具体地点不明。嘉靖《贵州通志》卷5公署载当时所“在(普安)州治东一百六十里”,可见新旧所治相距很近,今贵州兴义市有罗渭村,盖即迁治后的所治。

5.安笼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三十一年,“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蒙调征南千户李贡等留守宁远堡。三十一年二月蒙将□堡革去,改调官军于安笼箐山开设守御千户所” (717)。所隶普安卫,为二级所。

所治在今贵州安龙县。

6.重安守御千户所

《孝宗实录》载弘治元年二月“增设贵州重安守御千户所,命四川播州宣慰司岁调土兵一千人以助戍守” (718)。正德《明会典》卷108尚录有该所,万历《明会典》卷124则无,可见重安所正德至万历年间废。

所治在今贵州黄平县重安镇。

明末崇祯三年,水西置2卫、8所,8所皆为二级所。

1.敷勇卫、于襄守御千户所、息烽守御千户所、濯灵守御千户所、修文守御千户所

崇祯三年置。乾隆《贵州通志》载“崇祯三年安氏献地赎罪,设敷勇卫及修文四所” (719)。今查崇祯三年九月川贵总督朱燮元“上处置水西事宜……因条便宜九事,不设郡县,置军卫,不易其俗,土汉相安” (720),诸千户所当置于此时。朱燮元的另一奏折中言“息烽各宜设一直隶守御千户所” (721),但按《明史》卷46《地理志七》的记载4所属敷勇卫。

乾隆《贵州通志》载康熙时“改敷勇卫及修文四所为修文县”,那么这4所、1卫都应在清代修文县境内。其中修文所治在今贵州修文县,敷勇卫即县东北扎佐,濯灵所在县东六广镇,息烽所即今贵州息烽县,于襄所即今息烽九庄镇 (722)

2.镇西卫、威武守御千户所、赫声守御千户所、柔远守御千户所、定南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卫于“崇祯三年以宣慰司水西地置……领所四。西南距布政司六十里”。《大清一统志》卷392载“镇西废卫,在清镇县西北”,“康熙二十六年裁卫,改名卫里,俗称卫上” (723),今名卫城镇,在贵州清镇市西北。

对于镇西卫威远等4所,《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以上俱水西地,崇祯三年与卫同置”。《明史》卷46《地理志七》记威武所治“卫东”,即今清镇市站街镇 (724);赫声所“卫北。有鸭池河”,当在镇西卫北鸭池河畔。柔远所治地不明,《大清一统志》卷392载“柔远废所,在府城北一百里……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省入安平县”,清代安平即今贵州平坝县,则柔远所距此不远。《大清一统志》卷392又载“定南废所……在(安顺)府城北四十里”,在今贵州安顺市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