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都司卫所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建置过程
1.分布特点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明朝贵州图中标出了贵州都司的大部分卫所,从其分布上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地呈线状分布,贯穿东西的这条线更加明显,东端与中部诸卫所几乎都在今天湖南经贵州至云南的铁路、公路两旁,在明代这便是湖广通云南的主要道路。朱元璋在设置卫所时特意如此安排,他在洪武十五年七月《敕谕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中言立各卫“军士势排在路上,有事会各卫官军剿捕。若分守各处,深入万山,蛮人生变顷刻,道路不通,好生不便……如敕奉行” (606)。明代的人们也熟知此特点,许多文献都有相关记载,如贵州巡抚郭子章曾言“贵州一省苗仲什居,国初虽设贵州、新添、平越、威清等十四卫,分布上下,以通云南之路,而一线之外,北连四川,东接湖广,南通广西,皆苗仲也” (607)。
天启《滇志》卷4陆路列出了三条云南通川贵的道路,即“普安入黔旧路”、“乌蒙入蜀旧路”、“建昌路”,其中前两条道路须经贵州都司诸卫所。普安入黔旧路的基本路线为昆明—平夷—普安州—安南卫—盘江—关索岭—安庄卫—普定—平坝—威清卫—贵州—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偏桥卫—镇远府—清浪卫—平溪卫—沅州,即湖广至云南的道路,贵州都司的大部分卫所都分布在这一条线上。西北永宁、乌撒、赤水、毕节、七星关诸卫所分布在乌蒙入蜀旧路上,基本路线为昆明—霑益州—可度—乌撒卫—瓦店—黑张—周泥—七星关—毕节—层台卫—赤水卫—摩尼卫—普市所—永宁卫—永安—江门。这两条线路要经过除黄平等所外贵州都司绝大部分的卫所。《滇志》的这一卷还列出了“粤西路”,即云南与广西之间的通道,这条路线要经过贵州都司的安笼所,而该所北又有路通安南卫,同普安入黔旧路相接。
普安入黔这条路是云南与明政权腹地交通的主要道路,云南巡抚王曾奏“滇省僻在一隅,去天万里,四面环绕皆夷,所以自通于上国者仅黔中一线耳” (608),即指这条线路,盖因这一线上卫所、驿站众多,距离适合,补给方便,且军事力量较强,道路相对安全、通畅。如前文所述,陕西行都司诸卫所也基本上按河西走廊一线分布,亦是交通要道,但其形成的原因中地形因素起更主要的作用,与贵州都司有所不同。
但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卫所皆分布于交通线上,使得贵州都匀以南没有一个卫所,与广西接壤的地域距卫所治地都很远,当地苗民经常与广西诸苗联合作乱,宣德七年(1432)九月“贵州都匀卫陈蒙烂土长官司副长官张勉奏:本司离卫遥远,地连古州八万生苗,广西獠苗洞寨与所属化从等寨长韦翁等相诱为恶……乞如永乐故事调广西泗城州土兵一千立堡镇守……” (609)所以贵州卫所的分布不利于对南部地区的控制。
乌撒卫、永宁卫等卫所分布于四川布政司境内,这是贵州都司卫所分布的第二个特点,但是由于其他都司的卫所亦有这种情况,所以此特点并不很突出。
2.建置过程
在洪武十五年贵州都司设立之前,因为云南未平,在当地设置的几个卫所地方中心意识明显,也就是说诸卫所都是元末路、州级地方行政区划所在或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心地,并没有考虑到交通线的因素。
洪武四年平定四川后,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已归明所有,这里最早出现的便是当年设立的贵州卫、永宁卫,二者都是为控制当地少数民族而设,是思州以西仅有的2卫。永宁卫所在地元末明初属四川,因此该卫亦属成都都卫及四川都司。贵州大部在元末属湖广行省,但是设卫之时,曹国公李文忠正好在四川整理军备,他认为“地在成都西南……今议以贵州卫属成都都卫,便于节制” (610),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自此至洪武十五年前的贵州诸卫均隶成都都卫及其后继四川都司。
贵州北部的黄平一地本为黄平安抚司,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经常反叛,洪武十一年于此设黄平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
在洪武十四年平定云贵之前,贵州地区仅有以上2卫、1所,分布极为零落,可以看出朝廷对其大部分地区还无暇顾及。
明初云南由以梁王为首的残元势力及诸少数民族土酋掌控,明政府集中精力稳固已控制的北部及西北地区,把云南暂时放在一边,因此对贵州也不重视。数年之后,明政权的统治在大部分地区已趋于稳定,有能力平定西南,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征云贵。兵分两路,一路由永宁趋乌撒,一路由辰、沅入贵州,从普安、曲靖入云南。其中第二支进军神速,诸苗“闻风而降” (611),到十二月时已攻下普定、普安、乌撒,贵州西南基本平定。在这个过程中,在今贵州福泉设立了平越守御千户所,以确保湖广与贵州卫之间的交通。
洪武十五年正月贵州都司设立,当月即下令置普定、水西、尾洒3卫,并改黄平所、平越所为卫,其中黄平卫在二月时又改为所,三月普定卫改为军民指挥使司,水西卫当年即废。加上原有的贵州卫、永宁卫,贵州都司洪武十五年底至少拥有4卫、1军民司与1一级所。可以说洪武十五年是贵州都司设卫的第一个高潮。
明代初平云贵地区,最先顾及的自然是控制当地不断起来反抗的少数民族,故而所设普定、水西、平越3卫都是元末云南行省的路治所在,是地方上的政治中心。
普安、乌撒、乌蒙3卫与云南左、右,建昌,东川等卫同时设置于洪武十五年一月,其辖地在元末多属云南行省,且云南都司亦置于此月,所以对于普定诸卫的隶属问题便有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朱元璋曾言“前已置贵州都司,然其地去云南尚远,今云南即克,必置都司于云南,以统辖诸军,既有土有民,又必置布政司及府州县以治之,其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建昌之地更益约束其酋长,留兵守御” (612),似乌蒙、乌撒2卫应属云南都司,但是十六年初傅友德就以其地改属四川布政司,因为史料有阙,现在很难判断到底普安等卫最初隶于云南、四川,还是贵州,以及发生过什么变化。明、清诸《贵州通志》及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对卫所改隶的记载都可以追溯至《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二书记载一致)。如《大明一统志》卷72公署条言乌撒卫“永乐间隶贵州都司”,嘉靖《贵州通志》卷1则记“洪武十五年增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间改属贵州都司”。今疑洪武十六年乌撒府、乌蒙府、普安府改属四川布政司时3卫改隶贵州都司。(www.daowen.com)
《大明一统志》对于一些卫所隶属的改变记载极为模糊,如都匀卫“(洪武)二十三年改置都匀卫军民指挥使司,领都匀等七长官司,属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七年始以七长官司改属贵州布政司,而本卫属贵州都司,今兼领长官司七” (613),永乐十七年前该卫属四川都司,还是贵州都司,由此条记载无法得知。到康熙《贵州通志》时这一系列的模糊都变成了清晰的陈述,“二十三年改安抚司置都匀卫,领长官司七,仍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七年改隶贵州都司”,且不言为何古人记事不清,后人却很清楚,单是洪武二十三年都匀卫的隶属就让人怀疑,按理洪武中后期都司卫所制度已趋于完善,卫应属都司,而不应隶于布政司。但是正德《明会典》卷108所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左右卫所情况的《诸司职掌》已将普定、普安、乌撒、乌蒙、都匀诸卫列入贵州都司条下。尽管《诸司职掌》本身存在着问题,但除了漏记外,很少将军卫的隶属搞错。因此可以推断《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及诸《贵州通志》的记载亦有可疑之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皆因贵州在洪武时无布政司,云、川、贵交界处的军卫、府、宣慰司等设置、改属频繁。
根据《诸司职掌》来看,诸卫的情况即使有变,也应发生在洪武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但具体变迁因资料不足现还无法判断,只有暂时将诸卫归入贵州都司之下。
由于朱元璋很快意识到只在少数民族的中心地设卫使军力分散,并不能实行有效控制,于是便有了前述洪武十五年七月的诏谕:“军士势排在路上,有事会各卫官军剿捕。若分守各处,深入万山,蛮人生变顷刻,道路不通,好生不便……如敕奉行。” (614)自此交通线意识在以后的设卫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洪武十七年至二十二年间贵州都司设立的卫所不多,且速度较慢。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已下令在毕节、赤水、层台、七星关几地设立卫所,“如此分布守定,往来云南便益” (615),以保证四川与云南间的畅通。但实际上毕节卫置于十七年,迁乌蒙卫至此改设。其余赤水、层台2卫,七星关1守御千户所均置于洪武二十一年,属于赤水、层台2卫的白撒所、摩尼所则设于二十二年。加上二十三年设置的普市守御千户所,永宁至乌撒间的道路上均匀分布了3卫、4所。其中七星关所始属乌撒卫,永乐中改属毕节卫,白撒、摩尼2所在洪武二十七年层台卫废后均隶赤水卫,这3所均为二级所;普市所直隶于贵州都司,为一级所。由诸卫所治地位置来看,初期由永宁、乌撒入滇的这条线路更受重视。当时“蛮僚叛服不常” (616),置卫所屯兵也是为了控制地方。自此以后,除洪武二十七年设阿落密所,属赤水卫,同时废层台卫,改由赤水卫前千户所守御外,这一线卫所再无变化。
洪武二十一年设平夷守御千户所,隶普安卫,二十二年置新添千户所,隶贵州卫,2所均为二级所。
由川入滇的道路通畅后,朝廷把注意力放在了湖广至云南一线上。贵州都司卫所的设置在洪武二十三年达到了第二个高潮,这一年湖广辰沅至云南平夷的道路上增加了众多的卫所。当年延安侯唐胜宗等被派往云南、贵州训练军士,几个月间设立了13卫,其中兴隆、清平、龙里、新添(由新添千户所改)、平坝、安庄、安南7卫属贵州都司,平溪、清浪、镇远、偏桥4卫属湖广都司,平夷卫属云南都司,全部都在天启《滇志》卷4所录“普安入黔旧路”上。只有十月设立的都匀卫不位于这一线,但都匀是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的一个重镇,本为安抚司,“苗蛮屡叛,都督何福讨平之,请置卫屯守,遂改为卫” (617)。
洪武二十三年之后贵州都司设置卫所的速度又慢了下来,包括上已提到的洪武二十七年设立的阿落密千户所在内,洪武后期设置的均为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二十五年设关索岭守御千户所,隶安庄卫,该地自古就是一个重要关卡。二十六年设的乐民守御千户所、安南守千户所及三十一年置的安笼守御千户所皆属普安卫。关索岭所位于湖广至云南的交通线上,阿落密所在“乌蒙入蜀”的道路上,其他3所均不在重要交通线上。洪武二十五年后贵州都司形势图参见图30。
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在明朝初平当地之后没有设置府州县,因此许多卫实行军民共管,称为“军民指挥使司”,成为名实相符的实土军卫。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普定卫为军民指挥使司,管辖安顺等州及西堡等6长官司。十七年二月改平越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二年三月改普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四年十一月改贵州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九年三月“改贵州都司所属龙里、新添、都匀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618)。永乐以后大多数军民司又改为卫,除都匀司《孝宗实录》确切记为弘治八年(1495)二月改为卫外,其他诸司改卫时间不明。明代诸史也常称军民指挥使司为卫。
图30 洪武二十五年(1392)后贵州都司形势图
至永乐初,贵州都司共有11卫、7军民司、2一级所、9二级所,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永乐初贵州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永乐至崇祯初年,贵州都司极少添设新的卫所。在这二百余年间,都司的卫所只发生过两次变动。弘治元年,为控制播州土酋置重安守御千户所,调土兵千人守之,直隶都司,为一级所。该所位于黄平南的兴隆卫与平越卫之间,也在交通线上。该所万历前废,具体原因不明。湖广都司清浪、平溪、镇远、偏桥4卫治所在贵州布政司境内,犬牙相错,管理不便,万历二十九年(1601)4卫改归贵州都司,但由于湖广一直反对,所以三十一年又改属湖广都司。4卫改隶时间极短,却在贵、湖间引起一场大的争论。这以后贵州都司的卫所情况与弘治前基本相同(除部分军民司改为卫外)。
崇祯之前,贵州都司卫所在两条交通线附近守备、屯田,繁衍发展,贵阳以北的贵州宣慰司境内无卫所,宣慰司名义上属布政司,实际上处于自治状态,其地与播州连成一片。崇祯初,其地少数民族不断起事反抗,贵州总督朱燮元奏处置水西事宜,“因条便宜九事,不设郡县,置军卫,不易其俗,土汉相安……从兵民便,敢耕者给之,且耕且戍,卫所自实,无勾军之累……军耕抵饷,民耕输粮……” (619)“大小相权如臂使指,无事荷锸而耕,有警一呼可应,为长久计” (620)。因此置镇西及敷勇2卫,各领守御千户所4,镇西卫领威武、赫声、柔远、定南4所,敷勇卫领于襄、息烽、濯灵、修文4所,北部的军事实力大增。
明末贵州都司拥有20卫(其中包括至少两个军民司,由于史料有阙,无法确知)、2一级所、17二级所。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明末贵州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