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云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川府、乌蒙府、芒部府始属云南,故3卫初应属云南都司。曲靖所、军民司、卫应皆直隶于云南都司。

云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二、云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大军攻入云南后,朱元璋就做好了安排,洪武十五年正月甲午谕傅友德等曰“比得报,知云南已克,然区划布置尚烦计虑,前已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然其地去云南尚远,今云南既克,必置都司于云南,以统率诸军” (483),二月癸丑“署云南都指挥使司” (484)。按《云南机务抄黄》载是年闰二月十五日“制谕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副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都督谢熊等于云南开设都指挥使司……云南诸处守御各卫所大小官军悉听节制”,云南初定,一切设置都需要一定时间。

都司治于云南府治,即今云南昆明市。

考虑到卫所建置的连贯性及二级所与卫的隶属关系,本节在考证一卫或一所变迁时尽量把相关的卫所放在一起论述,同时又要照顾到一个时期都司下新设卫所的规律,部分二级所放在它设立的时段中论述。

永乐元年前都司设置情况复杂,其中建昌卫、会川所、乌撒卫、普安卫、乌蒙卫在前文“四川行都司建置沿革”、后文“贵州都司建置沿革”两节中加以考证。

1.云南左卫、云南右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485)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甲午,诏岷王楩之国云南,改西河中护卫为云南中护卫……云南左卫为云南左护卫……云南前(应为右)卫为云南右护卫……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故命岷王改都焉” (486)。但是没几天,就在当月“壬子,谕西平侯沐春曰:前改云南左右二卫为护卫,盖此二卫官军久居云南,习于征战,若为护卫,则不可调遣,宜仍为旧” (487),又复云南左卫、右卫。

2卫治在今昆明市。

2.云南前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488)

永乐元年九月“改云南左、中、前(应为右)三护卫为云南中、前、后三卫,以岷王楩有罪革之” (489)。查《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九年十月还提到“丙午,赐云南左、右、前三卫,并楚雄大理临安曲靖四卫军士三万五千人钞凡七万锭” (490),则此时卫尚存,可能在洪武末建文初被废,永乐元年复置。

大明一统志》卷86公署条言前卫“在府治西南”,今昆明西南有前卫营,疑即云南前卫治地。

3.云南后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491)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壬子,谕西平侯沐春曰:……(迁)云南后卫于广南府,置广南卫” (492),即改云南后卫为广南卫。

永乐元年九月复设后卫。

卫治在今昆明市。

4.云南中卫

史书对其设卫年代无甚记载,云南左、右、前、后4卫皆立于洪武十五年,此卫概亦于此后不久设置。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壬子,谕西平侯沐春曰:……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 (493),云南中卫废。

永乐元年九月复设中卫。

云南左、右、中、前、后5卫均治于云南府,在今昆明市。

5.东川卫、芒部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正月“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494)。东川府、乌蒙府、芒部府始属云南,故3卫初应属云南都司。三地洪武十六年初即归四川,当年乌蒙卫改贵州都司毕节卫,由于史料缺乏,其他2卫改隶情况及何时被废不详,据《明史》卷311载洪武十五年间“乌撒诸蛮复叛,帝谕友德曰:‘乌撒诸蛮伺官军散处,即有此变,朕前已虑之,今果然。然云南之地如曲靖、普安、乌撒、建昌势在必守,其东川、芒部、乌蒙未可遽守也。且留屯大军荡埽诸蛮,戳其渠长,方可分后人守御耳。’”则2卫设立不久即废。

东川即今云南会泽县,芒部在今云南镇雄县北芒部镇 (495)

6.临安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正月“宣德侯金朝兴兵驻临安……革临安宣慰司,置临安府及临安卫指挥使司” (496)。卫隶云南都司,治在今云南建水县。

通海前前所、通海右右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四年三月“辛卯,置云南永平、通海、鹤庆三卫。时西平侯沐英言临安、大理二卫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所集军士宜于金齿置永平千户所、临安置通海千户所、大理置鹤庆千户所,所置百户十人,今每所军士二千,当置百户二十人。上命皆置为卫,调临安卫等卫军士益之” (497)。但其他史书都未提过通海卫,后世只言通海前前、右右2所,故推断当时即是一地两千人,立2所。

明代史书对通海2所称呼有多种,有统称通海千户所 (498),有分称通海右右千户所、前前千户所 (499),还有分称为临安卫前前、右右千户所 (500)。万历《明会典》卷124云南都司在列出通海右右千户所、前前千户所的同时又言“旧有鹤庆、通海二千户所,俱革”,这里“旧有”的通海千户所应指洪武二十四年设立的所,并未废。《明会典》此误,盖是由通海2所称呼的多样化造成的。所治在今云南通海县。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通海“(洪武)十五年置守御千户所于此”,所言设所时间误。

7.曲靖守御千户所、曲靖军民指挥使司、曲靖卫

明代史书对曲靖所的记载不明,仅《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己亥,改曲靖千户所为曲靖军民指挥使司” (501),明军洪武十五年初才平定云南,故曲靖所最早也应设于此前不久,寻改为军民司。按《明史》卷46《地理志七》洪武十五年三月即设曲靖府,则曲靖军民指挥使司存在时间亦很短。《太祖实录》十五年三月已言“督布政司核实云南、临安、楚雄、曲靖……等卫……”当是废司后改称曲靖卫。

曲靖所、军民司、卫应皆直隶于云南都司。治“在府(曲靖军民府)治西” (502),即今云南曲靖市。

因所、军民司存在时间极短,故史书多只记曲靖卫。

8.楚雄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闰二月“置楚雄卫指挥使司” (503),卫隶云南都司。隆庆《楚雄府志》卷1城池条言“楚雄卫与府同城”,明楚雄府即今云南楚雄市。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卫“在府治之东……所属有定远、姚安及中屯三千户所……” (504)隆庆《楚雄府志》亦言“洪武十五年改为楚雄府……傅友德等平南夷,留兵镇戍,遂请立卫,领所八,曰左、右、中、前、后、姚安、中屯、定远” (505),可知卫下有3个二级守御千户所。

姚安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年十一月“壬午,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往云南总制诸军于定边、姚安等处立营屯种” (506),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所“在州(应为府)治之北,洪武二十一年建置……属楚雄卫” (507),则陈桓领兵在姚安立屯后不久即改立千户所。卫治“在府城北” (508),姚安府即今云南姚安县。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姚安)北有守御姚安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所言时间误。

定远千户所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所“在定远县之东,洪武二十一年建置……属楚雄卫” (509)。则该所与姚安所同时设置。定远即今云南牟定县。

隆庆《楚雄府志》卷1《沿革志》言定远县“洪武二十四年设定远千户所”,所言时间误。

姚安中屯千户所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诏以姚安府境内屯田军士拨隶云南护卫,初云南唯姚安多荒田,调岷府护卫军士屯种,立为中屯千户所,至是仍拨隶云南护卫” (510),按洪武二十八年四月“敕岷府西河中护卫并仪卫司官军校尉往云南镇守” (511),故姚安中屯所应于二十八年设立。二十九年四月只是调走原岷府护卫军士,并未废所。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言所“在州治之北,洪武二十八年建置……属楚雄卫” (512),则所为二级所。正德《云南志》卷9姚安军民府公署条言“大姚县治:在姚安中屯千户所城内”,明代大姚县即今云南大姚县。

9.大理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大理卫指挥使司” (513),卫隶云南都司。《寰宇通志》卷111言治“在府治南”,明代大理府治在今云南大理古城,卫即治此。

鹤庆前前千户所、鹤庆右右千户所 2所与通海2所同置于洪武二十四年三月,隶大理卫。隆庆《云南通志》卷7载“鹤庆御……隶大理卫……领前前、右右二所”,史书或称鹤庆前前所、鹤庆右右所,或大理卫前前所、大理卫右右所,或鹤庆守御千户所。万历《明会典》卷124云南都司下未录鹤庆2所,而是言“旧有通海、鹤庆二千户所,俱革”,盖是作者不明鹤庆所即是大理卫前前、右右2所。明代鹤庆即今云南鹤庆县。

康熙《鹤庆府志》卷4沿革言“二十二年设鹤庆守御千户……”卷14兵防记“鹤庆御”“洪武二十一年设,隶大理卫,领二所……土军五百四十余户以备征调”,与《太祖实录》记载时间不合,今从《太祖实录》。

太和千户所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5大理府公廨载“大理卫……有……太和十千户所”,正德《云南志》卷3大理府公署亦言大理卫“(领)太和(等)十二千户所”。正德《明会典》卷108载有该所,即把其当作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看待。但是除正德《明会典》外诸史均不作此载,万历《明会典》卷124、隆庆《云南通志》、天启《滇志》兵食志在言属于卫的守御千户所时均不列此所,从后者。

10.霑益卫、霑益守御千户所

洪武十五年三月“丁丑……傅友德等遣人至京奏事,先是上谕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川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至是友德等奏……但当以今之要害量宜设卫以守。……督布政司核实云南、临安、楚雄、曲靖、普安、普定、乌撒等卫,及霑益、盘江等千户所……” (514)此时云南刚刚平定,霑益所也应于此前不久设立。其隶属情况不明,疑直隶于都司。

由《太祖实录》所载洪武十五年八月“……调(庞虎)云南霑益、临安二卫守御” (515),可推测霑益千户所不久即改为卫,洪武十七年七月“改云南霑益卫为千户所” (516),卫又改为千户所。因《诸司职掌》未载霑益千户所,疑洪武二十五年前已被废除。

明代霑益即今云南宣威县。

11.盘江守御千户所

洪武十五年三月“丁丑……督布政司核实云南、临安、楚雄、曲靖、普安、普定、乌撒等卫,及霑益、盘江等千户所……” (517)这说明在洪武十五年时曾设有盘江千户所。但其治地、隶属不明,疑直隶于云南都司,不久即废。

洪武中期阿资叛乱又掀起一次云南设卫立所的高潮,在曲靖一带前后共设4卫、6所,6所中,除马隆所外,俱是为了增强云南府的防守而设。

1.平夷卫

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设平夷守御千户所(详见下节“贵州都司建置沿革”),隶贵州都司。《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戊申,改平夷千户所为平夷指挥使司。上以云南列置戍兵,平夷尤当南北要冲,四面皆蛮夷部落,必置卫屯田镇守,乃命开国公常昇往辰阳集民间丁壮凡五千人,遣右军都督佥事王成、千户卢春统赴平夷置卫” (518)。《太祖实录》这里的记载稍有误,按嘉靖《普安府志》言平夷所“洪武二十一年十二月蒙调征南千户刘成等创立于鲁勒旧,二十三年三月蒙将鲁勒旧改立云南平夷卫,将本所官军移守香罗山,仍立为本卫(指普安卫)千户所” (519),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的记载与之相同 (520),则是在原平夷千户所治地立平夷卫,而将千户所调于他地,并不是改所为卫。另外,《普安府志》记载的置卫时间有误。《诸司职掌》将卫归入云南都司。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霑益州)南有平夷卫,本平夷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置,二十三年四月改为卫,后废,永乐元年复置卫”,《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九月亦载“复设越州、平夷、广南三卫” (521),据康熙《平夷县志》卷2《沿革》“惠帝建文元年筑平夷卫城。二年省平夷卫归曲靖州。……成祖永乐元年复设平夷卫”,则卫在建文二年(1400)曾废。

《寰宇通志》卷112载卫“在霑益州南百二十里”,即指“鲁勒旧”,又称“厄勒”。《孝宗实录》载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己丑,云南守臣请移平夷卫于多罗之地以便戍守,并筑城以处之” (522),则此年卫迁治,按乾隆《云南通志》卷6《城池》言平彝(夷)县城“旧为平彝(夷)卫,明弘治七年自厄勒村移卫于此……”这里记载的迁治时间有误,但说明迁治后的卫治即清代平夷县城,即今云南富源县。厄勒“在县东五十里” (523),今富源县南二十公里恩乐“明清名厄勒铺” (524),即平夷卫最初治地。

2.陆凉卫(六凉卫、陆梁卫参见)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置陆凉卫指挥使司。初,越州阿资叛,西平侯沐英等讨平之,以陆凉西南要冲之地,请设卫屯守,至是命云南指挥佥事方用、洱海卫指挥佥事滕聚于古鲁昌筑城置卫守之” (525)。《明史》卷46《地理志七》亦载“西南有陆凉卫,洪武二十三年二月以古鲁昌地置”。卫隶云南都司。

洪武二十三年八月“(沐英)又言曲靖卫副千户哈剌不花乃故元守御六凉州千户,改授前职,今置六凉卫,宜调本官于本卫镇守,庶绝后患,诏从之” (526)。此六凉卫即陆凉卫。《寰宇通志》卷112载“陆梁卫指挥使司”亦指陆凉卫。

明代陆凉州治现名旧州,在今云南陆良县北。明代时卫不与州同治,按《寰宇通志》卷112载卫“在陆梁州西南二十五里”,即今日之陆良县城。康熙年间迁州治于卫城。

3.越州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二月“西平侯沐英遣都督宁正从颍国公傅友德击阿资于越州,败之。……英乃请置越州、马隆二卫,扼其冲要,又分兵追捕,至是势穷遂降” (527)。但是直到洪武二十三年七月才立卫,“置越州卫,指挥何鉴、焦真竹、泰仙童领长沙右护卫军士守之” (528)。卫隶云南都司,本治越州,即今云南曲靖市越州镇。

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徙越州卫于陆凉州,时西平侯沐英以云南诸蛮皆降服,惟阿资恃其险阻,累服累叛,未易遽平,请置卫守之,于是命徙越州卫于陆凉州” (529)。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徙长沙护卫官军于越州训练” (530),二月“并长沙护卫于越州卫” (531),疑卫改治陆凉后不久又迁回越州。明代陆凉州在今云南陆良北旧州。

按《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霑益州)州东南又有越州卫,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四年十二月徙于陆凉州,二十八年与州同废,永乐元年九月复置”,洪武二十八年正月越州废,则卫亦于洪武二十八年至永乐元年间一度被废。至永乐元年九月“复设越州、平夷、广南三卫” (532)

4.马隆卫、马隆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二月“请置越州、马隆二卫” (533),但是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才“置马隆卫,初西平侯沐英以越州阿资叛服不常,马隆地当冲要,故请置卫以镇之” (534)。卫隶云南都司。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壬子,谕西平侯沐春曰:前改云南左、右二卫为护卫,盖此二卫官军久居云南,习于征战,若为护卫,则不可调遣,宜仍为旧,可改马隆卫为左护卫,余军置马隆千户所,分调越州卫官军补之” (535),废卫为守御千户所。按《大明一统志》卷86云南卷首所列6个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中有马隆所,正德《云南志》卷7亦将其列入直隶都司的千户所中,但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将其列入属卫的守御千户所,言所隶曲靖卫,则在正德以后该所改为二级所。

马隆又作马龙,《寰宇通志》卷112言“马龙守御千户所,在马龙州治北”,明马龙州即今云南马龙县西南旧县。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北有马隆守御千户所,本马隆卫,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十月改为所”,记载月份有误。《读史方舆纪要》卷114云南二载“明初置马龙卫,后废,永乐二年复置千户所于此”,误。《大明一统志》、《明实录》均未记所曾被废,查《云南图经志书》卷2马龙州公廨条言千户所“在州治之北,永乐二年建”,盖《读史方舆纪要》不明马龙卫因何改为千户所,只好依据方志把公署建筑时间作为立所时间。

5.木密关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置木密关守御千户所于寻甸军民府之甸头易龙驿,又设置屯所于甸头里、果马里,联落耕种,以为边备” (536)。按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的记载,该所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6《地理志七》所载设卫年代采用《太祖实录》的说法,“(寻甸府)东南有木密关,一名易龙堡,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木密关守御千户所于此”。《寰宇通志》卷113寻甸军民府公廨条言木密关所“在府城东南七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建”,则建筑时间与设所时间同。今云南寻甸县南有易隆,应即所治。

方国瑜依据正德以后的云南通志及诸地方志断定该所“洪武十五年” (537)设置,误。

6.宜良守御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五月“戊申,置宜良千户所,宜良去云南布政司百里,西平侯沐英遣千户许文、吴善等领兵镇守,文等乃筑城堡控制诸蛮,屯田以给军饷,民皆悦服输赋” (538)。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言该所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卫所。

所治“在宜良县治西” (539),即今云南宜良县。

7.杨林守御千户所

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言所“在嵩明州治南,洪武二十四年建,直隶都指挥使司”,但《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又东有杨林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1公廨条言所“洪武二十五年建置”,盖二十四年设所,二十五年建筑公署。

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言该所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寰宇通志》卷111言所治“在嵩盟州南三十五里,洪武二十五年建”,明初设有杨林县,即今云南嵩明县南杨林堡。

8.安宁守御千户所

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言所“洪武二十四年建,直隶都指挥使司”,康熙《云南府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千户朱寿筑安宁所城,在州城南,久废” (540),故以二十四年为设卫时间。

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记该所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守御千户所。所治“在安宁州治西南” (541),今云南安宁县政府在连然镇,从唐代始一直为州、县治地,安宁所治亦应在此。

9.易门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易门州,西南有易门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置,旧县治在焉。万历三年复还县治于此”,故以二十四年为设所时间。隆庆《云南通志》卷7归其入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则该所为一级所。

按万历《迁建易门县治碑记》,“洪武十五年滇平……易门治乃娘当村,三十三年设易门县守御千户所,隔县治四十余里,军民多梗。……万历二年,乃建县治于所之上” (542),这里的设所时间有误差,但说明洪武中至万历二年前所与县并不同治,这之后所、县同治。万历二年后所、县同治之地即今云南易门县政府驻地。

除上已考证过的曲靖军民司外,云南都司其他3个军民司及万历以前与其相关的卫、一级所、二级所情况复杂,考述如下。(www.daowen.com)

1.金齿卫、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卫

洪武十八年二月至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为金齿卫(永昌卫),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至嘉靖元年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至明末为永昌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六年二月“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遣人送故元云南右丞观音保、参政刘车车不花……等……至京……以观音保为金齿指挥使,赐姓名李观” (543),但是“十七年闰十月,朝廷降到永昌府印,又发南京各处军充实军伍,府卫相参,军民安堵” (544),直到洪武十八年二月“己未,置金齿卫指挥使司” (545)。由于卫治永昌府,故史书亦称其为“永昌卫”。

对于最初设卫年代,亦有洪武十五年之说。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洪武十五年置永昌府,立金齿卫以镇之” (546),《明史》载“洪武十五年定云南,立金齿卫” (547)。《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1141页即采用这种说法。考《太祖实录》的记载,《云南图经志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庚申,罢永昌府,改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时西平侯沐英言永昌居民鲜少,宜以府卫合为军民指挥使司,故有是命” (548)。对于卫改军民司的时间史书记载多一致,《大明一统志》言“至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549),云南巡抚何孟春更具言“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奏革永昌府,改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兼管军民” (550)

天启《滇志》载“(正德)十五年,巡抚何孟春疏复永昌府治,从之。……嘉靖元年,改金齿指挥使司为永昌军民府,仍置永昌卫” (551)。从此,军民司废。故隆庆《云南通志》卷7、万历《明会典》卷124、天启《滇志》卷7在列当时云南都司卫所时已俱不载该司,只录永昌卫。

军民司、卫皆隶云南都司,治于永昌府,即今云南保山市。

金齿千户所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6言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公廨有“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金齿、永昌一十千户所”,正德《明会典》录有金齿所和永昌所,故金齿、永昌2所为金齿司下的二级守御千户所。

康熙《永昌府志》言“(洪武)十九年设中、前、后、中左、金齿五千户所” (552),则金齿所置于此年。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前所隶金齿卫,这之后隶金齿军民司,嘉靖元年废司后隶永昌卫。按《明史》卷46《地理志七》保山“本金齿千户所,洪武中置”,明代保山即今保山市。

《世宗实录》言嘉靖三年三月“改云南永昌、金齿二千户所为保山县” (553),《明史》卷46《地理志七》亦言“嘉靖三年三月改二所为保山县”,但隆庆《云南通志》卷7永昌卫下仍有2千户所,推测嘉靖三年只是改2所辖地为县,并未废所。万历《明会典》卷124言镇安千户所“旧为金齿千户所。万历十三年改驻守猛淋”,则金齿所废于万历十三年。

永昌守御千户所 《太宗实录》载永乐元年九月“甲午,设云南腾冲、永昌二守御千户所” (554),但是康熙《永昌府志》卷3沿革条言“(洪武)三十二年招集山寨僰人无户籍者设永昌千户所”,说明所在建文初已立。按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等方志记载,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为二级守御千户所。

宣德八年十月“改云南金齿、永昌千户所为潞江州,隶云南布政司,以千夫长刀珍罕为知州……” (555)所废。正统三年五月“命……潞江州百夫长,仍还永昌千户所……从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晟等奏请也” (556),又再置。嘉靖元年后所改隶永昌卫。

万历《明会典》卷124言镇姚所“旧为永昌千户所。万历十三年改驻守老姚关”,则所废于此年。所与军民司同治,即今保山市。

永平前前千户所、永平右右千户所 与鹤庆2所、通海2所同设于洪武二十四年三月,隶金齿司。治在明永平县,即今云南永平县。

《大明一统志》卷87《关梁》载“永平御:在永平县治东北……洪武十九年建(指公署建筑时间),内有金齿前前、右右二千户所”,万历《明会典》卷124云南都司下记为“永平前前千户所”、“永平右右千户所”,而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又称为“永平御”。永平2所属金齿司,嘉靖元年废司立永昌卫,2所亦改隶永昌卫。

《英宗实录》载正统七年三月“设云南永平军民指挥使司,以广南卫官军实之,从总兵官都督同知沐昂等议也” (557)。当年七月“先是靖远伯王骥等奏云南永平地方蛮出没,欲将广南卫调于永平。至是云南按察司使赖巽等言永平地狭田少,原有二所守御,累年缺食,若又将广南全卫男妇六万余口调去设卫,实难全活。上命不必立卫,惟将广南卫精壮官军委官管领前去轮番操备,家口不动……务在边方有备,军不失所” (558)。永平仍是2所守御,并未改成军民司。

康熙《永昌府志》卷13《兵制》载“洪武十五年设永平御,隶永昌卫,领二所……”所言设所年代误。

2.澜沧军民指挥使司、澜沧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壬子,谕西平侯沐春曰:……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 (559),但《寰宇通志》卷113澜沧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载“洪武二十九年于州南筑城,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北胜、永宁、蒗蕖三州,永乐四年永宁升为府,正统六年以北胜州改隶布政司。领州一,隶云南都指挥使司”,天启《滇志》卷2《沿革》郡县名北胜州亦如此言。正德《云南志》言“洪武……二十九年于州南筑城置今卫……” (560)下令置卫已是在二十八年九月,真正筑城置卫也应到二十九年了,故卫始置便为军民指挥使司,治在今云南永胜县。

万历《明会典》卷124言澜沧卫“以澜沧军民指挥使司改”,即在废司后置军卫。按《明史》卷46《地理志七》“弘治九年徙(北胜)州来同治。寻罢军民司,止为卫”,则废司应在弘治九年后不久。

3.腾冲守御千户所、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卫

洪武三十一年至明末为腾冲守御千户所,正统十年三月至嘉靖十年十二月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十年十二月至明末为腾冲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年十一月“谕思伦发曰:……朕今送尔至云南……立卫腾冲,以观其势……” (561)《寰宇通志》载“(洪武)三十一年改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562),说明派思氏建立的为千户所,而不是卫。下谕已是三十年底,立所应如《寰宇通志》所言为三十一年。《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九月又载“甲午,设云南腾冲、永昌二守御千户所” (563),疑应是建文时未颁印信,至永乐初才颁,故记作设所。

宣德六年八月“以云南腾冲守御千户所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永乐中析其地置南甸州,宣德初又析置腾冲州,俱隶云南布政司,独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每有缓急,二州经达布政司,而千户所必由金齿始达都司,往复旬余,事多违误,至是奏乞径属都司为便。从之” (564)。可见宣德六年前腾冲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为二级所;这以后改直隶云南都司。

正统《新筑腾冲司城记》载“迨壬戌七月,上以麓贼平谂,无西顾矣,但云南遐荒,去京万里,百蛮杂处,叛服不常……谓腾冲去镇二十有二程,山川限隔,险恶悬绝,夷獠环处,甲于西陲,实诸夷出入要害地。旧有千户兵防御,力不支,为贼窃袭,今复其地……乃请于上,可其奏,改立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调都指挥李界控守以兵。乙丑十月……筑城故址……落成戊辰年甲寅月甲午日……” (565)正统壬戌即正统七年,乙丑为正统十年,戊辰为十三年,即正统七年七月始立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十年始筑城。《英宗实录》即以筑城时间为立军民司时间,正统十年三月“设云南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先是靖远伯王骥、都督沐昂以腾冲为云南要地,宜置军卫以镇之。……上悉从之,仍命筑腾冲城,昂同宁及三司官提督用工,事竣,起调官军屯守,务在酌量人情,以抚恤之,勿逼迫失所” (566),《明史》卷46《地理志七》亦采用此年说。据《大明一统志》卷86、正德《明会典》卷108,该司隶于云南都司。

《寰宇通志》记所“正统十四年升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 (567),实误。以后诸云南通志及地方志多沿袭这种说法。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司治:在城之中……领左、右、中、前、后、腾冲六千户所” (568),由此可推断设腾冲司后,原直隶于云南都司的腾冲守御千户所亦改隶腾冲司,成为二级所。

《世宗实录》载嘉靖三年十月“复云南腾冲司为腾越州,属永昌军民府,从知府严而泰之请也” (569),万历《明会典》卷124腾冲卫下载“以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改”,但是设州后并未立即废司,直到嘉靖十年十二月才“改云南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为腾冲卫” (570)

天启《滇志》卷7在腾冲卫下录有腾冲千户所,则在腾冲司废除后,腾冲所又隶于腾冲卫。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今洪武三十三年立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正统十四年升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直隶布政司。领六千户所,仍为腾冲千户所治” (571),其记载的设所与军民司的时间及隶属关系有误,但可以断定司与千户所同治,嘉靖三年后的腾冲卫也应治于同地,即今云南腾冲县。

除上述卫、军民司、守御千户所外,洪武十五年之后云南在其他地方设置的卫所沿革如下。

1.洱海卫(品甸卫参见)

洪武十九年四月“置云南洱海卫指挥使司并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以赖镇为指挥佥事……洱海本品甸地,经兵之余,人民流亡,室庐无复存着,(赖)镇至,修浚城隍,建谯楼,创庐舍,分市里,立屯堡……民始安辑” (572)。卫隶云南都司。

按《太祖实录》在洪武二十年五月提到“庚申,遣使赍敕谕……楚雄卫指挥袁义、大理卫指挥郑祥、品甸卫指挥赖镇、金齿卫指挥李观、储杰等曰……” (573)《诸司职掌》等史无品甸卫之名,按品甸即洱海卫治地,指挥皆为赖镇,则品甸卫应即洱海卫。《寰宇通志》卷111言卫治“在云南县治西”,明云南县即今云南祥云县。

洱海千户所 永乐三年十月“丙戌,设云南洱海千户所” (574)。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言洱海卫“在云南县治之西,洪武二十年创建,其左、右、中、前、中左、中右、洱海千户所七……” (575)则所隶洱海卫,为二级所。

正德《云南志》卷3大理府公署条卷下还提到洱海卫下有洱海所等7所,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相同。但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均言洱海卫有6所,即“左、右、中、前、中左、中右”,应是已废洱海所,具体时间不明。

2.景东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卯,置景东、蒙化二卫。先是永昌侯兰玉驭大理,命景川侯曹震驻兵楚雄,景东土官俄陶来降……后百夷土酋思伦发叛,率兵据景东,俄陶去大理白崖川,西平侯沐英讨之,大败其众,思伦发惧,请降,遂复景东之地,至是英奏景东乃百夷要冲,蒙化州所管火头宗青等亦梗化不服,俱宜置卫,以锦衣卫指挥佥事胡常守景东府,前卫指挥佥事李青守蒙化。上从之。命守洱海卫都督佥事祝哲领兵会都督马诚往置二卫,就以胡常等守之,俄陶仍其旧职” (576)。卫属云南都司。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载“景东、蒙化二卫以一卫为(云南)右护卫” (577),但并未言具体是哪一卫改右护卫,且除《太祖实录》这句记载外,各史亦无景东、蒙化2卫改护卫的记载,疑只是抽去2卫部分军丁。

《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景东卫)西有景董山,洪武中筑景东卫城于其上”,治即今云南景东县。

3.蒙化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卯,置景东、蒙化二卫” (578)。对此各史无异议。卫隶云南都司,治在今云南巍山自治县。

4.广南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调……云南后卫于广南府,置广南卫” (579)。《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九月又载“复设越州、平夷、广南三卫,而以广南瘴疠之地,命置于云南城中” (580)。可见卫在洪武末或建文中曾被废过。

对于卫治,隆庆《云南通志》言广南卫“旧在广南府。洪武二十九年建。永乐元年迁建于云南府治东” (581),卫原治广南府,即今云南广南县,永乐复置后改治云南府,即今昆明市。按《大明一统志》卷86公署条言卫“在(云南)府治东南”,今昆明东南有广卫村,“系明代广南卫驻军屯田的地方,后简称广卫村” (582)

永乐五年至宣德二年明军占领交阯期间所设北闲守御千户所,亦隶云南都司。

北闲守御千户所

《太宗实录》载永乐十五年闰五月丙寅“设北闲守御千户所于交阯归化州,隶云南都司” (583)。为一级所,交阯归化州在今越南安沛省、老街省境。

《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云南部分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俱不载该所,则在景泰前已废。所址在交阯境内,明朝宣德二年十一月诏弃交阯,“官军各回原卫所” (584),北闲所也应在此之前或此时废除。

除永昌卫、腾冲卫、澜沧卫上已考述外,成化以后新设的卫与千户所大多因刚刚平息地方少数民族叛乱而置。

1.大罗卫

《孝宗实录》载弘治六年四月“开设云南大理府宾川州及大罗卫,云南镇巡等官奏宾居川大罗城诸种夷罗所聚,盗贼所穴,官军疲于戍守,民夫困于转输,乞置一州。割赵州云南、太和县普茹等十二里升之,设知州吏目各一员,并增置一卫及左、右千户所。户、兵二部覆奏,从之” (585),此即大罗卫设置之始。《明史》卷46《地理志七》作“(宾川州)又东有大罗卫,在钟英山下,弘治六年四月与州同置”。卫隶云南都司,治为明清州治所在,即今云南宾川县州城乡。

嘉靖《大理府志》载“(弘治)七年置宾川州大罗卫” (586),隆庆《云南通志》言“弘治……七年置宾川州,城大罗卫” (587),亦不为误。

2.新安守御千户所

正德十四年设,隶临安卫。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言所“在蒙自县西南,正德十四年调临安卫中所建,隶临安卫”。乾隆《云南通志》卷16上言“正徳十四年设新安守御千户所,隶临安卫”。

方国瑜《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1144页认为“应作东南十五里,今犹称新安所地名”,即今云南蒙自县东南新安所镇。

3.十八寨守御千户所

《世宗实录》载嘉靖元年正月“调拨云南陆凉卫后所千百户镇抚等官于十八寨,新建千户所” (588),拟建所,至二月“设云南弥勒州十八寨守御千户所” (589)。《明史》卷46《地理志七》的记载与《世宗实录》相同。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记该所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守御所。

治即今云南弥勒县虹溪镇,原名十八寨,光绪二年(1876)改今名。

4.凤梧守御千户所

《世宗实录》载嘉靖七年十月“巡抚云南都御史欧阳重议奏:寻甸府先年草创土墙,故为叛贼所陷,近询之居民,佥谓凤梧山下地形颇便,及此兵燹之后未有屋庐,宜即迁立府治于其地,仍设守御千户所,则文武并用,可以久安……若准令设所,分拨官军,令其三分操守,七分屯种,岁入租赋以供军饷,人不告扰而乐从矣。得旨俱如议行,名其所为凤梧守御千户所” (590)。但是按嘉靖《新建寻甸府城记》载“嘉靖丁亥,安氏裔子小铨作乱……云南大震。戊子三月征兵四集,始歼之。时按察使徐君集议,谓筑城复县,立千户所,以兵守之。总兵……(等)皆是之。乃遣按察副使欧阳君往相度,归言旧制隘,不可城……唯筑城置所于旧治之左何见村为宜,遂以疏闻,报可。是戊子十月也。将事事,寻民胥怨,谓村地苦硗狭……而民情牢不可破。……自是寝,不复议者几三年矣。辛卯五月,巡抚都御史顾公至,闻之……合千户所于城北坎位……” (591)可见朝廷设所之令并未立即实施,辛卯即嘉靖十年,则所最终设于该年。

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记该所为直隶于云南都司的守御千户所,治在今云南寻甸县。

5.武定守御千户所

隆庆《云南通志》卷1载“隆庆元年灭武定逆酋,巡抚尚书吕光洵奏设流官,改治、立御、建学、作城” (592),“立御”即指设千户所。乾隆《云南通志》卷16上载“隆庆三年设武定守御千户所,直隶都指挥使”,则所立于此时。

隆庆《云南通志》卷7已载该所,并归入直隶于都司的千户所一类。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言千户所“在武定府城内西,隆庆三年建,直隶都司”,即今云南武定县。

6.镇安千户所

《神宗实录》载万历十三年五月“(置)千户所二,一居姚关,一居猛淋砦,皆名之曰镇安,并铸印记” (593),按万历《明会典》卷124镇姚所“旧为永昌千户所。万历十三年改驻守老姚关”,镇安所“旧为金齿千户所。万历十三年改驻守猛淋”,两地两所,并非《神宗实录》的“皆名之曰镇安”。

按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记所“在永昌府治西南十二外三百五十里,万历十三年改金齿所建,隶永昌府”,这里的永昌府应是永昌卫,所为二级所。《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施甸长官司……东南有猛淋寨”,治应在今云南龙陵县镇安镇。

7.镇姚千户所

万历十三年五月置所。

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载所“在永昌府治南一百五十里,万历十三年改永昌所建,隶永昌府”,这里的永昌府应是永昌卫,所为二级所。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所“旧为永昌千户所。万历十三年改驻守老姚关”。《明史》卷46《地理志七》言“(潞江安抚司)又西有镇姚守御千户所”,即在今云南施甸县姚关。

8.定雄守御千户所

《神宗实录》载万历十四年九月“兵部题:看得云南抚镇官刘世曾等题称,罗雄州向为者酋窃据,虽设流官并治,惟寄居府城,今逆贼已平,要将本州相度地形,建筑砖城一座……仍移曲靖卫中左一所,汉土官军调赴防御,该所另颁印信,直隶都司……(神宗)有旨,该州准建城移所,改设流官管理,所名与做定雄” (594),设定雄守御千户所。

因天启《滇志》卷7把其归入属于曲靖卫的守御千户所,则该所并未直隶都司。所治在罗雄州,即今云南罗平县。

康熙《滇考》载“(万历)十四年九月倡乱,据州治,执知州驿丞大肆猖獗,巡抚檄越州守备张先声掩诛之,始改州为罗平,调曲靖中左所为定雄所,附州守御” (595),《明史》卷46《地理志七》载“(罗平州)南有定雄守御千户所,万历十四年九月置”,记载皆与《神宗实录》同。

天启《滇志》卷1《总部沿革》载“(万历)十五年,罗雄酋者继荣叛。抚镇刘世曾、沐昌祚雕剿,斩继荣,罗雄平。改设流官,赐州名罗平,所名定雄”,所言时间误。卷7载定雄所“旧在曲靖府治东,为中左所,万历十三年调建于罗平州” (596),亦误。

9.右甸土守御千户所

天启《滇志》卷7《兵食志》载“右甸土千户所:在顺宁府治西矣堵十三寨之中,万历三十年巡抚陈用宾题建”。《明史》卷46《地理志七》亦载“(顺宁府)又西南有矣堵寨,万历三十年置右甸守御土千户所于此”。称“土”,则官军多土著。治在今云南昌宁县政府所在地右甸镇。其隶属情况不明,可能直属都司。

岷王原封陕西岷州,有西河中护卫,洪武中改封云南,设立3护卫。

云南左护卫、云南中护卫、云南右护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六年五月“置云南中护卫,调长沙卫将士守之” (597)。因洪武二十六年已准备迁岷府于云南,故先立中护卫以为迁府作准备。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甲午,诏岷王楩之国云南,改西河中护卫为云南中护卫……云南左卫为云南左护卫……云南前(应为右)卫为云南右护卫……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故命岷王改都焉” (598),中护卫早已设立,此年应是将西河中护卫军士补充入中护卫,左、右2护卫为新设。

但是就在当月“壬子,谕西平侯沐春曰:前改云南左、右二卫为护卫,盖此二卫官军久居云南,习于征战,若为护卫,则不可调遣,宜仍为旧,可改马隆卫为左护卫,余军置马隆千户所,分调越州卫官军补之;景东、蒙化二卫以一卫为右护卫……” (599)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旧有马隆卫,后改云南右护卫”,与《太祖实录》所载“改马隆卫为左护卫”有出入,今从《太祖实录》。右护卫应是抽调景东、蒙化之军士立,而不是废除其中某卫立右护卫,因2卫明代时一直存在。

康熙《大理府志》卷16《封建》记载汝南王“高帝第五子楩,洪武二十六年建邸云南,二十八年之国,建文时废为庶人,靖难初复国,与守臣交恶,文皇赐书谕王,召守臣戒之,未几又不法,上恕罪其僚属,夺册宝,寻复与之。永乐元年镇大理……洪熙元年(1425)徙封武冈州”。则建文初3护卫亦废,朱棣夺位后因复国再设,与守臣不合,至永乐元年九月“改云南左、中、前(应为右)三护卫为云南中、前、后三卫,以岷王楩有罪革之” (600),至此云南3护卫彻底被废除。

云南都司下曾拥有过一些宣抚司、安抚司和长官司,明代中后期大多改隶云南布政使司。除剌和庄等5个始终隶于都司的长官司外,本节将其他土司均放在“云南布政司”中进行考述。

剌和庄长官司,永乐四年十月癸卯“设剌和庄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601)。治在今云南维西县北。

促瓦长官司、散金长官司,永乐六年四月癸未置,隶云南都司 (602)。治地不详。

里麻长官司,永乐六年七月丙辰“设里麻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603)。治在今缅甸克钦邦恩梅开江畔。

八寨长官司,永乐十二年九月壬午“设八寨长官司,隶云南都司” (604)。治在今云南马关县西八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