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元朝灭亡之后,梁王盘踞于偏处一隅的云南,明初朱元璋将其暂搁一边,集中精力平定其他地区,至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征伐云贵。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当年十二月傅友德兵下曲靖,不几天蓝玉、沐英即下昆明,到十五年闰二月已克楚雄、临安、大理、丽江、金齿,车里等地亦降,云南主要部分都已平定。
军队一进入云南,朱元璋就开始筹划其地的日常军备。洪武十五年正月,他遣使谕傅友德等曰“比得报,知云南已克,然区划布置尚烦计虑,前已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然其地去云南尚远,今云南既克,必置都司于云南,以统率诸军” (462),于是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当月即下令置云南左、右、中、前、后,建昌,临安7卫及曲靖、会川2守御千户所,其中会川所隶建昌卫,曲靖所直隶都司。同时设置的东川、乌撒、乌蒙、芒部、普安5卫最初亦隶于云南都司,不久或废或改,不复为云南都司所有。闰二月,改曲靖所为曲靖军民指挥使司,置楚雄卫,三月置大理卫,又改曲靖军民司为卫。十月建昌卫及会川所改隶四川都司。另外,十五年初还设有霑益、盘江2守御千户所,直隶都司,其中霑益所当年改为霑益卫。
至洪武十五年底,不包括东川、乌撒、乌蒙、芒部、普安5卫在内,云南都司有10卫、1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这一年是云南都司历史上第一个设置高潮。10卫中有5卫治于云南府,另有4卫皆治于元末路治所在,形成以云南府为中心,东至曲靖,西至大理,东南至临安的分布趋势,后世虽然增设过许多卫所,但这个大致趋势却未发生改变。其原因则很清楚:这一片是云南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府州县设立最多的地区,政府的控制也就最强。
都司设立之初的管辖区域仅限于卫所分布的临安以北、大理以东地区。这以南的诸宣慰司、宣抚司等还未完全归属。洪武十五年、十六年间,建昌、会川、东川、乌蒙、乌撒、普安诸地尽归相邻的四川、贵州所有,使得都司的北界向南收缩。
洪武十六年至二十一年间设置的卫所甚少,仅2卫、4所,其中只有1所直隶都司,不久还被废除。
洪武十七年霑益卫又改为守御千户所,不久即废。
洪武十五年初永昌降,指挥使王真镇守该地,但他不恤民情,引起叛乱,当地少数民族“引麓川思可发夷兵数万来攻,生擒王真,尽夷其城而去” (463)。后朱元璋赐旧元云南右丞观音保名李观,任命其为金齿指挥使,调发南京各处军士充实军伍,于洪武十八年二月立金齿卫,与永昌府同治。十九年设金齿千户所,隶金齿卫。
今云南祥云县地,元末名品甸,战乱之后,“人民流亡,室庐无复置着” (464),洪武十九年四月立洱海卫,又名品甸卫。
洪武十八年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叛,次年又有一些土司相继叛乱,虽然不久都被平息,但说明政府的统治还不够稳固,因此,洪武二十年十一月“壬午,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往云南总制诸军于定边、姚安等处立屯营种,以俟农隙征进” (465),立定远、姚安2守御千户所,隶楚雄卫,以做征讨的准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属于贵州都司的乌撒卫后千户所于洪武十七年调至霑益守备 (466),使该地的行政与军事不属一省所有,形成管理上的犬牙交错之势。
从洪武二十一年起云南都司的卫所设置进入第二个高潮,其推动力是该年发生的以越州土酋阿资为主的叛乱。阿资屡降屡叛,明朝派傅友德、沐英率领大军在这一带与其周旋,直至二十七年底叛乱才彻底平定。当洪武二十二年二月阿资第一次投降后,在沐英的建议下在当地设立了众多卫所。当年四月设平夷卫,“当南北冲要,四面皆蛮夷部落” (467),是云贵交通要道。二十三年相继设立了陆凉卫、越州卫和马隆卫,以“扼其冲要” (468)。
由于阿资叛乱地距云南府治很近,所以明政府在昆明周围通向各个方向的要道上设置了一系列守御千户所,全部直隶于都司。西北部,洪武二十二年四月置木密关守御千户所于寻甸府易龙驿;东南部,二十三年五月置宜良守御千户所;西部,二十四年在碧鸡关外通向楚雄的大道上设安宁守御千户所;同年在西南置易门守御千户所;二十五年又于昆明、木密之间设杨林守御千户所。这5个所是昆明城的防御屏障。
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以外亦设置了一些卫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将金齿卫改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二年底李观病故,胡渊为指挥使,二十三年十二月他以军多民少奏革永昌府,改卫为军民司,仍隶云南都司,“将永昌府之民并入永昌、金齿二千户所。尚有附府良民无编,立东西太和、六军等里,径属本卫。原本府所属施甸等县、续立镇夷等州,俱革为长官司、百夫长等衙门。惟永平一县……民不可革,遂概隶指挥司统属” (469),金齿司成为大理以南主要的行政及军事管理机构。
洪武二十四年在通海、永平、鹤庆这3个交通重地立千户所,以守御地方,每一地有2千户所,通海为临安卫前前所、右右所,永平为金齿卫前前所、右右所,鹤庆为大理卫前前所、右右所,史书对它们的称呼也很复杂,或合称,或分称,由于隆庆《云南通志》卷7、天启《滇志》卷7均把其列入“分隶于卫守御千户所”,其地位应不同于一般的卫下的千户所,故本编亦作为二级守御千户所处理。
云南原由西平侯沐英镇守,阿资叛乱后,朱元璋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征镇之” (470),把自己原封于陕西岷州的儿子岷王朱楩迁至云南。洪武二十六年五月先立云南中护卫,为迁府作准备。至二十八年九月,以云南左、右2卫为云南左、右2护卫,当月又因云南左、右2卫官军在云南日久,习于征战,正值镇压阿资叛乱的用兵之际,改成护卫后不便于都司调遣,让2卫复旧,另改马隆卫为云南左护卫,由该卫余下的官军别置马隆守御千户所,直隶于都司;另抽景东、蒙化2卫军士立云南右护卫。
洪武二十八年四月调原岷府西河中护卫于姚安府境内屯种,立姚安中屯千户所,隶楚雄卫。自此楚雄卫即领有定远、姚安、姚安中屯3千户所。
越州卫于洪武二十四年底迁治于陆凉州,后因阿资累叛,洪武二十八年废越州时亦废除该卫。
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立澜沧军民指挥使司,同时调云南后卫于广南府立广南卫。云南府治只剩下云南左、右、前3卫和3王府护卫。
至洪武二十八年底,云南都司共有13卫、2军民指挥使司、6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10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3王府护卫,结构如下图所示。
洪武二十八年(1395)云南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洪武三十年至永乐初,由于政局动荡,云南都司的卫所亦进入剧烈变动期。建文初许多亲王被废为庶人,其中便包括云南的岷王,云南左、中、右3护卫被废除。云南前卫亦于此间被废。朱棣夺取政权后朱楩又复为岷王,再置3护卫。随即因其与云南守臣不合,又屡为不法之事,永乐元年(1403)九月再次废3护卫,改为云南中、前、后3卫。自此,虽王位相继,但再无护卫之设。永乐元年九月还重设了建文中被废的广南卫、平夷卫及洪武二十八年废的越州卫,因广南府地处瘴疠之地,官兵无法适应,迁广南卫治于云南府城。按《孝宗实录》弘治十六年(1503)六月巡抚云南都御史陈金奏“云南广南府设一卫五所官军保障,沿途设驿站、哨堡接送,其后官军苦于瘴疠奏调回城,遂致城郭空虚……” (471)即指广南卫虽治云南府,但其守备之地仍是广南府地。广南卫改治后,云南府城有云南左、中、右、前、后,广南6卫。(www.daowen.com)
思伦发降后,洪武三十年底立腾冲守御千户所,以镇其地,所隶金齿军民司。三十二年云南都司在金齿招集山寨僰人之无籍者立永昌千户所,亦隶金齿军民司。
永乐元年之后云南都司卫所的变动慢了下来,直至正德年间,新设卫所极少。
永乐三年十月设洱海千户所,隶洱海卫。十五年闰五月,为了控制云南与交阯的通道,在归化州置北闲守御千户所,隶云南都司,宣德二年(1427)明军被迫放弃交阯,该所亦废。
宣德六年,因腾冲所为隶于卫的二级所,它的缓急事务都要经过金齿军民司才能到达云南都司,“往复旬余,事多违误” (472),为了方便管理,改直隶都司。后因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叛服不常” (473),一个千户所兵力有限,离金齿军民司亦远,如有危急应援不及,增设腾冲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守御千户所改隶于军民司,又成为二级所。
宣德六年至正统三年(1438)间金齿军民司的永昌千户所一度改为潞江州,后仍复旧。
至景泰中云南都司“领卫一十有九,守御千户所六” (474),与《大明一统志》卷86卷首所载16卫、3军民司(合为19卫)、6守御千户所正合。除了16卫、3军民司、6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外,当时尚有隶于卫的二级千户所13个,其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景泰年间云南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宣德六年十月沐晟所奏“云南都司二十四卫所去岁收屯军子粒米四十九万……” (475)中的“二十四卫所”指在洪武二十八年底的13卫、2司、6所的基础上加上云南中卫、云南后卫、越州卫。
《宪宗实录》载成化十三年(1477)五月巡抚云南左都御史王恕奏“今临安密弥安南,虽设一卫,见在城守官军仅二百余之,通计云南二十五卫,不过万三千人……” (476)这里的卫包括卫、军民司、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
弘治六年,因“云南镇巡等官奏宾川大罗城诸种夷罗所聚,盗贼所穴,官军疲于戍守,民夫困于转输” (477),遂设州置大罗卫。
但当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治趋于成熟后,便要改设府州县进行管理。随着辖地不断有州县析出,金齿、腾冲、澜沧3军民司逐渐丧失了对普通居民的管理权,遂设府州并改军民司为卫。3军民司改府州是明代中后期云南行政区划最大的变动。
最先改卫的为澜沧司,其下本辖有永宁、北胜、蒗蕖3州。永乐四年永宁州升为府,改隶布政司;正统七年北胜州改隶布政司,且于弘治九年徙于军民司同治,于是改司为澜沧卫,蒗蕖州亦改隶布政司。
自此金齿、腾冲2司亦有了设府州改卫所之议。景泰年以后,军民司官员纵横取索,供给甚繁,军民及少数民族诸部族深受其害,“弘治中,巡按官请复永昌府,增置腾冲县,改司为卫,文武并用,稍变夷风,议久不决”,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守臣会议,国初已为州郡,后以军多民少,改置二司,各设儒学,科贡不乏……若复设府,建官增俸给,民甚不便,请宜仍旧,诏从之” (478)。至嘉靖元年(1522),云南巡抚何孟春等坚持设府改卫,朝廷下令“金齿僻处遐方,因无流官抚治,风俗颓坏……而又外彝不时侵扰为地方之害,近因云南镇抚等官奏请如洪武间事例开设府治,铨除流官,以为经久之计,今从其请,将金齿司所属永昌、金齿二千户所彝民并附郭各里百姓仍旧,设立永昌军民府……另行奏请铨官降印,并腾冲司或改为州、为县、为卫如金齿司,亦听尔奏请……” (479)设置隶于布政司的永昌府后,金齿司改为永昌卫,金齿、永昌、永平前前、永平右右4千户所亦改隶于卫。
嘉靖三年十月,在腾冲设腾冲州,隶永昌府。但是腾冲军民司一直拖到嘉靖十年十二月才改为腾冲卫,原隶于军民司的腾冲千户所亦改隶于卫。
正德至万历末除上述军民司改为军卫外,其他添设的均为守御千户所,其中直隶于都司的有4个,隶于卫的亦有4个。明代中后期,云南偏远之地的少数民族还不稳定,经常有反抗之举,迫使政府不得不增加兵力,诸千户所皆是在此基础上设立的。正德年间,蒙自土舍禄祥争袭父职,鸩杀了他的嫡兄禄仁,安南长官司土舍那代助之以兵,“遂称乱,守臣讨平之” (480),正德十四年命革土官,改长官司为新安守御千户所,调临安卫中所官军戍守,仍隶临安卫。嘉靖元年设弥勒州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直隶都司。嘉靖六年寻甸府土酋安小铨叛乱,进攻嵩明、杨林、木密、马隆、武定等地,并逼近云南府城,火烧西门外的市舍,“云南大震” (481),七年十月,朝廷下令于寻甸府设凤梧守御千户所,直隶都司,但是由于当地人认为军人及家属会和他们争夺本来就少的土地,反对设所,一直到嘉靖十年才择地建立所城。隆庆三年(1569)设武定军民千户所,直隶都司。万历十三年(1585)五月,为镇压孟密宣抚司而设镇姚、镇安2守御千户所,隶永昌卫,调金齿、永昌2所军士戍守。万历十四年九月平土酋者继荣叛后,移曲靖卫中左所于罗平守备,名定雄守御千户所,隶曲靖卫。万历三十年在顺宁府境设立右甸土守御千户所。除金齿、永昌2所被废外,洱海千户所亦在嘉靖前后废除。
图29 万历三十年(1602)后云南都司辖区及卫所图
万历末至明亡云南都司再未设置过任何卫所,都司维持在20卫、8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15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1土守御千户所(见图29),其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万历末后云南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由于云南都司的守御千户所较多、情况复杂,造成了明代史书记载的多样性。在列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时,隆庆《云南通志》卷7不言金齿、永昌、腾冲3所,天启《滇志》卷7不言腾冲所,盖因金齿、永昌2所与永昌卫同治,腾冲所与腾冲司(卫)同治。正德《明会典》卷108载有通海所,却不载永平、鹤庆2所,不知何因。
云南都司卫所的地理分布趋势从一开始便定型了,即全部治于云南中部和北部,景东至临安以南无一卫所,虽然南部的土司名义上或隶于布政司,或隶于都司,实际上只能以土制土,羁縻控制。而在中、北部,被称为“坝子”的山间盆地成为卫所驻扎屯田的最佳选择,而明代早期云南人口的稀少,亦为这种亦兵亦农的驻扎方式提供了可能。广南卫发展到正统七年时已达“男妇六万余口” (482),照此比例,整个云南都司卫所人口数目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