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行都司卫所沿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四川行都司卫所沿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都司历史上的6卫(军民司)沿革如下。至此,建昌卫改隶四川都司。司初属四川都司,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改隶行都司。

四川行都司卫所沿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二、四川行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于建昌府,以建昌军民指挥使司及建昌前卫、宁番、越嶲、会川、盐井六卫隶之” (356)。建昌即今四川西昌。行都司建立之初拥有的6卫直至万历三年建昌前卫被废,才变为5卫(司)。

明史》卷43《地理志四》载“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罢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领卫五,所八,长官司四”,这里的“卫五”即指万历三年后的情况。

行都司历史上的6卫(军民司)沿革如下。

1.建昌卫、建昌军民指挥使司

建昌卫置于洪武十五年正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云南左、右、前、后,普定,黄平,建昌,东川,乌撒,普安,水西,乌蒙,芒部,尾洒一十四卫指挥使司” (357)。因元末建昌路属云南行省,故初置时卫亦隶云南都司,《明史》卷43《地理志四》便作此载。卫治在今四川西昌市。

洪武十五年冬十月“割云南建昌府所属建安、永宁、泸礼、里、阔、邛部、隆、苏八州,中、北舍、泸沽三县,德昌府所属德昌、威、龙、普济四州,会昌府所属武安、黎溪、永昌三县,俱隶四川布政使司。以会川千户所隶建昌卫,卫隶四川都指挥使司” (358)。至此,建昌卫改隶四川都司。由于卫隶云南时,尚为云南诸制度初建期,所以《大明一统志》卷73、嘉靖《四川总志》卷15都忽略了这一变化,直接言卫初隶四川都司。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置建昌、苏州二军民指挥使司及会川军民千户所,调京卫及陕西兵万五千余人往戍之。时上以月鲁帖木儿叛,故置卫镇守,仍谕将士曰:‘今僰人、百夷、啰啰、摩些、西番诸番皆背弃月鲁帖木儿,散乡还里,宜阅实户数,户以一丁编伍为军,令旧军领之,与民杂居,惟有警则赴调,无事则听其耕牧。从其为乱者,悉捕送京师,匿隐者罪之……’” (359)建昌卫改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在建昌设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司亦改隶之。领“守御礼州(后、中中)、德昌、打冲河(中前)四千户所” (360),再加上洪武二十六年前的柏兴千户所、二十五年之前的会川千户所,建昌卫、司曾拥有过6个二级千户所。

《明史》卷43《地理志四》记载的时间与《太祖实录》同。

2.柏兴千户所、盐井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十九年设柏兴千户所,隶建昌卫。二十六年六月改盐井卫。治在今四川盐源县东,今仍名“卫城”。洪武二十七年前卫隶四川都司,之后隶四川行都司。

寰宇通志》言“(洪武)十九年改为柏兴千户所,隶建昌卫。二十五年改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守御打冲河一千户所” (361),这是关于柏兴所的最早记载之一,《大明一统志》及诸贵州方志多不言具体设所时间,因此采用《寰宇通志》的说法,所为二级所。

关于设卫年代,《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六年六月“设四川盐井卫指挥使司” (362),《明史》卷43《地理志四》亦采用这种说法,比《寰宇通志》迟一年,今从《太祖实录》。当时建昌诸卫已改称军民指挥使司,此时所立盐井卫亦为军民司。

3.苏州卫、苏州军民指挥使司、宁番军民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一年冬十月“置四川苏州卫指挥使司。初土官怕兀它为知州,抚其夷民,至是,命羽林右卫指挥佥事陈起领军至苏州,筑城置卫以镇之” (363)。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置建昌、苏州二军民指挥使司及会川军民千户所” (364),卫改军民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改苏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宁番卫” (365)。按《明史》卷43《地理志四》记宁番卫为“宁番军民指挥使司”,即是该卫继为军民指挥使司。

《大明一统志》卷73记为“洪武二十二年立苏州卫,二十七年改宁番卫”,皆比《太祖实录》迟一年,今从《太祖实录》。

元末建昌路的苏州即今四川冕宁县所在。

《明史》卷311载“洪武间,土官怕兀它从月鲁帖木儿为乱,废州置卫。环而居者,皆西番种,故曰宁番。有冕山、镇西、礼州中(中)三千户所”,治地原已有苏州卫,月鲁帖木儿乱后改为宁番卫,另外镇西、礼州中中2所不属该卫。

4.会川守御千户所、会川军民千户所、会川军民指挥使司

《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冬十月记“以会川千户所隶建昌卫,卫隶四川都指挥使司” (366),明洪武十五年初才平云南,会川千户所应在十月前不久设立。因为会川地原属云南,那么该所初亦随建昌卫隶云南都司,十月改隶四川都司,为二级所。《明史》卷43《地理志四》所载“本会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属建昌卫”无误。治在今四川会理县。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置建昌、苏州二军民指挥使司及会川军民千户所” (367),所加军民衔,应直属四川都司。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改会川军民千户所为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 (368),司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改隶行都司。

《明史》卷43《地理志四》的记载与《太祖实录》同。

《大明一统志》卷73记卫“领守御迷易千户所”。

5.越嶲军民指挥使司

设于洪武二十五年。卫治在今四川越西县。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秋七月“置越嶲军民指挥使司于邛部州,命指挥佥事李质领谪戍军士守之” (369)。二十六年春正月又言“置四川越嶲卫” (370),是由于设军民司需一定时间。

司初属四川都司,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改隶行都司。

6.建昌前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建昌前卫。先是,西平侯沐春奏:‘层台卫地多山林,少平衍,难于耕稼,军饷不给。’至是命置卫于建昌,徙层台卫官军实之” (371)。《大明一统志》卷73对设卫年代的记载与之相同。卫与建昌卫同治。(www.daowen.com)

万历初当地少数民族反叛,后被平息,“建昌军民得安矣” (372),万历三年巡抚都御史曾省吾、巡按御史郭庄奉命将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

《明史》卷43《地理志四》记“又有建昌前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与建昌军民卫同城,九月属四川行都司,万历三年省”,记载与《明实录》大体同。

史料无该卫改军民指挥使司的记载。

《明史》卷43《地理志四》言“又东有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对于该土卫记载很少,疑为少数民族土司

万历《明会典》卷124列举的四川行指挥使司下有8守御千户所,这8所并不都是在行都司设立之初就拥有的,而是陆续设立的,其沿革如下。

1.德昌守御千户所

洪武二十五年置。所治在今四川德昌县。

《寰宇通志》卷70记“洪武十五年归附,改德昌路为德昌府,仍以土酋守其地,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五年罢德昌府始置(所)”,《大明一统志》卷73亦言“本朝洪武中改路为府,隶四川布政司,后废府置德昌千户所,属建昌卫”。

《明史》卷43《地理志四》言“洪武十五年置”,与罢府置卫的记载不符。

2.礼州守御后千户所、礼州守御中中千户所

《寰宇通志》载“洪武……改设守御礼州后千户所并守御礼州中中千户所,属建昌府(应为卫)” (373)。《大明一统志》卷73、《明史》卷43《地理志四》等对设所时间均无记载,当地其他千户所多置于洪武二十七年前后,该2所亦应于此时置。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复诏(设)四川建昌卫中前、中中所二千户所” (374),则守御礼州中中所曾被废过,具体时间不明。

2所隶建昌卫,为二级所,对此各史无异议。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前,随建昌卫属四川都司,之后隶四川行都司。2所“在建昌卫城北六十里” (375),即今四川西昌市礼州镇。

3.迷易守御千户所

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置会川卫迷易守御千户所” (376)。《明史》卷43《地理志四》记载的时间与之相同。治即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米易县。所隶会川卫 (377)

《寰宇通志》言所“在会川卫城西八十里……洪武十五年设会川守御千户所,隶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五年改置,仍隶建昌卫,寻改属会川卫” (378),似迷易所由会川所改,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改会川军民千户所为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 (379)及《寰宇通志》卷70会川卫条的记载不同,今从后者。

4.打冲河守御中前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建昌卫前千户所,守御打冲河” (380),但他史俱记为建昌卫打冲河中前所,故《明实录》此处漏“中”字。《明史》卷43《地理志四》记载与《明实录》同。《寰宇通志》载“国朝洪武十五年拨官军守御,二十八年始置,属建昌卫”,亦不为误。

洪武三十五年十月“设四川建昌卫中前、中中二千户所” (381),中前所即打冲河中前所,可见洪武三十五年之前所曾被废过,具体时间无考,疑发生在建文中。

所隶建昌卫,为二级所。按《大明一统志》卷73打冲河二所在建昌城西一百四十里,在盐井卫城北一百六十里,按嘉靖《四川总志》卷15山川条打冲河从中前千户所治西流过,则治约在今四川盐源县与西昌间雅砻江东岸一带。

5.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

诸史对该所设立时间的记载存在着矛盾,《寰宇通志》言“洪武二十八年始置,属盐井卫”,《明史》卷43《地理志四》言所在“(盐井)卫东北。洪武二十五年置”。今暂从《寰宇通志》。

《大明一统志》卷73言“在盐井卫城北一百六十里……本朝洪武中始置千户所,属盐井卫”。按雍正《四川通志》卷24,“守御中左所在河西,中前所在河东”,则中左所位于雅砻江西岸。

《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九月“四川行都司盐井卫中左千户所副千户欧遵奏本所与本卫相隔二程(382),即指打冲河中左所。

6.冕山桥后千户所

《英宗实录》载正统六年八月“设四川宁番卫冕山桥堡,调本卫后千户所官军哨守” (383)。治在今四川喜德县冕山镇。

《大明一统志》卷73言“在宁番卫城东一百二十五里,元为苏州地,本朝为宁番卫之冕山堡,正统七年始置千户所,仍属宁番卫”,《寰宇通志》、《明史》卷43《地理志四》所记与之相同。这并不与《英宗实录》相悖,因为从朝廷下令到地方上真正实施总有一定的时间差。

7.镇西千户所

《宪宗实录》载成化十六年六月“置四川海棠坪守御千户所,调越嶲卫后千户所官兵隶之,仍设镇西仓。从四川镇守巡抚等官奏请也” (384)。明代其他史料并无海棠坪守御千户所的记载,只有镇西后千户所,因此《宪宗实录》这条资料应指镇西后所的设立。所治应在今四川甘洛县西海棠镇一带。正德、万历《明会典》录有该所。

万历《四川总志》卷21中言行都司当时领守御千户所6,即礼州、打冲河、德昌、冕山、打冲河中左、迷易所,并无镇西所 (385),查其关于行都司卫所沿革的记载全部抄自天顺朝《大明一统志》,当时该所尚未立,故万历《四川总志》亦无载。《明史》卷43《地理志四》言“镇西后千户所,(越嶲)卫北,弘治中置”,所言设所时间有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