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发展

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武十二年至二十六年行都司再次重设于甘州这段时间内当地所设诸卫皆是在甘州至庄浪间添补。洪武二十八年肃王就国甘州后,中、右2护卫才迁治于甘州城,隶于陕西行都司。三年之后,即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肃府又迁往兰州,2护卫亦迁,自此改属陕西都司。

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发展

二、洪武十二年之后的陕西行都司

洪武十二年起行都司又经历了两次变迁。

十二年正月复设陕西行都司于庄浪。再设的目的史书不载,估计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河西所设卫所日多,皆属陕西都司,但“甘肃去陕西都司绝远” (166),陕西都司东西跨度过大,管理不便。庄浪与河州相比,前者为通往河西的要冲,地理位置更利于西部的防守及与甘肃诸卫的联系。二是河州卫地日狭。朝廷先后派邓愈、沐英前去河州征讨反叛,为了加强控制,东部岷州、洮州大块地域被分割出来另置岷州卫、洮州卫,河州卫东界西缩,只剩下卫南一片地。

由于洪武十年前的行都司与此时所设之行都司在辖区与治地上迥然不同,所以后世对陕西行都司的记载多从十二年始。

在行都司重设之时河西已置诸多军卫,有甘肃卫、庄浪卫、西宁卫、凉州卫、碾北卫(不久即废),原皆属陕西都司,至此应改属行都司。但是当年行都司又被废,随着它的废除,这些卫又改属陕西都司。

洪武十二年至二十六年行都司再次重设于甘州这段时间内当地所设诸卫皆是在甘州至庄浪间添补。

当时凉州与甘州间的广阔地带内没有其他卫所,军事防御过于稀疏,乃于洪武十五年三月设永昌卫。该卫的设置使得守备力量在地域上趋于平衡。出于同样的目的,二十三年九月又立山丹卫。同年十二月废掉了甘肃卫,置甘州左卫。二十五年四月又分设甘州中、右、中中卫,随后又置前、后2卫。在甘州设6卫与肃王二十四年封于此有很大关系。朱元璋让肃王建府于此,坐镇一方,以加强对西北的控制。甘州正好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6卫军士至少有3万人,加上军人家属、当地原有居民及安置的降人,人口众多,同凉州、山丹、肃州等地相比,俨然成为河西的军事与政治中心。甘州地位的骤升,为行都司设治于此地做了铺垫。由于当时甘州以西再无其他卫所,这里就是防御的最前沿了。

洪武二十六年四月陕西行都司重置于甘州,从此稳固了下来,有明一代皆治于此。设置之初行都司共辖有11卫,其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洪武二十六年(1393)陕西行都司重设之初卫所统辖结构图

设立行都司后,嘉峪关一带的军事地位凸显了出来。肃州(酒泉)是西出河西的重镇,为行都司“门庭” (167),城西不远便为嘉峪关,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甘州左卫调于此,改为肃州卫。自此行都司辖区的西界稳定了下来。嘉峪关以东为明朝军事力量的实际控制区。此后关西地区陆续设有沙州、哈密、曲先、阿端、赤斤蒙古、罕东、罕东左等卫,但其与关东诸卫性质是不同的,属羁縻卫所,名义上虽归行都司兼制,但实际上二者只有在朝贡或关西发生叛乱的时候才有联系。

与西界相比,行都司的北界经历了大幅度的涨缩。洪武年间明军多次扫荡居延海周围,冯胜、沐英、宋晟曾先后率兵攻下亦集乃,但都随即撤出,没有长驻军队守备。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张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洪武二十六年之后,明朝在离亦集乃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在肃州与居延海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这一卫二所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威远所成为洪武年间行都司控制区的最北界。所以嘉靖《陕西通志》载行都司疆域“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洮府之兰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 (168),应指洪武后期的辖区,这也是洪武二十六年至明末陕西行都司辖区面积最大的一段时期。

按《太祖实录》所载,洪武二十七年九月“遣中使谕陕西都指挥使司训练将士,北自延安、绥德,西自兰州,从魏国公徐辉祖等节制” (169),可见陕西都司西界至兰州,即从洪武二十六年行都司设立伊始,其东界至兰州黄河与都司相临,这条边界是固定的。行都司南至雪山,西南至西宁卫之黄河,在明代也没有发生过变化。

洪武二十八年应都指挥使陈辉奏,又改甘州中中卫为甘州左卫。甘州城即有左、右、中、前、后5卫,在明朝没有再发生过变动。(www.daowen.com)

洪武二十九年置临河卫于凉州北,第二年正月更名为镇番卫。同年于黑河北设镇夷守御千户所。这一卫一所向北突入沙漠,作用同威虏卫、白城子所,是为了防止蒙古人由白亭海沿三岔河南下。

除诸卫外,陕西行都司还曾拥有过3个王府护卫。明太祖第十三子朱柍于洪武二十四改封肃王,当年在临清设立了甘州中护卫,但是此时肃王并未就国,所以中护卫治地不在甘州。二十六年“甘肃以陕西诸卫调戍士马未集,命肃王且驻平凉” (170),按明制一王府3护卫,此年又立左、右2护卫,3护卫随肃王驻西凉。左护卫军士原是调府军前卫有罪将士立卫,因明朝有例,负罪者不可为亲王扈从,于是军士尽徙于宁夏,左护卫废。洪武二十八年肃王就国甘州后,中、右2护卫才迁治于甘州城,隶于陕西行都司。三年之后,即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肃府又迁往兰州,2护卫亦迁,自此改属陕西都司。

建文中行都司的卫所有所变化,其中比较大的变化是镇番、庄浪2卫被废,改设庄浪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三年镇夷千户所罢。但是由于这2卫、1所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所以成祖朱棣在执掌政权后又恢复了设置。洪武三十五年废庄浪所重建庄浪卫,永乐元年六月以“镇番地接胡虏,守御不可废” (171)复置镇番卫,同时应总兵官宋晟奏请再设镇夷所。威虏卫废于洪武三十二年,估计威远所、白城子所也是在建文中被废,只有威虏卫永乐元年重设,但三年时又废。自此行都司的北界也逐渐稳定了下来(见图23)。永乐时解缙描述行都司“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元勋大臣先后至其处,军卫既肃,夷戎率服,通道置驿,烟火相望” (172)

永乐三年以后直至正统三年(1438)之前,行都司共有13卫所,除西宁卫在宣德八年(1433)改为军民指挥使司外,其余12卫所没有大的变化。《英宗实录》载宣德十年十二月“甘肃总兵官太保宁阳侯陈懋奏:甘肃边方时有达贼入境……乞于陕西行都司所属一十三卫所屯守军士内选精壮者相兼哨备” (173),正统三年又记“甘肃去陕西都司绝远,又其属卫十有三处” (174),都说明这一阶段卫所数保持不变。

正统三年六月为增加防守又在庄浪卫与凉州卫之间设置了古浪守御千户所。正统十一年十二月陕西总兵官、宁远伯任礼等奏:“按察司陈嶷巡管行都司一十四卫所水利……” (175)景泰六年(1455)撰《建雷坛庙碑记》言行都司“统十四卫所” (176),均指正统三年至景泰六年这一时期卫所数。

景泰七年设高台守御千户所于甘州西北。从此陕西行都司拥有12卫、3守御千户所,即明中叶以后各史所言甘州“一十五”卫所。这些卫所一直沿用到明亡。

图23 陕西行都司北部边界变迁略图

现根据嘉靖《陕西通志》总结明中期行都司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明中期陕西行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成化三年(1467)三月在当时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的建言下,朝廷曾拟在凉州建凉州中卫。据《宪宗实录》这一月载:“王复言:‘……又言甘肃所属十五卫所地方虽有远近不同,然自永昌迤西与西宁、镇番颇有险隘可据,贼亦不敢久留,庄浪虽有通贼路径,山密地狭,军马颇易战守,惟凉州地方四际宽广散漫,紧阙冲要最先受敌,又兼水草便利,贼一入境,辄经年不出。往岁虏犯本城,止是一卫军马战守不敷,不免差人远调甘肃等卫军士策应,相去六七百里,为虏邀遮,未能即至,比到人马疲弊,极不济事,所以往往挫损兵威,以致失机误事。天顺元年至五年累调在京官军远为策应,劳民动众,糜废粮草不可胜计,若非无事之时豫为远图,何以善后!访得甘州在城五卫,设置年久,生齿日繁,各家户下军之外,余六七丁,或一二十丁者有之。除供给所继外,中间多有愿投军者,招集四五千名亦可编成一卫,立于凉州,殷实地方。然恐其人恋土有误调用,宜于在城五卫内每卫摘一千户所全伍旗军,五卫选拨指挥十员、卫镇抚二员,五所凑成一卫,名曰凉州中卫,于本城内开设衙门,请给印信……’上皆是之,命兵部即移文所司施行。” (177)所记内容与王复的《处置甘州疏》 (178)完全相同。但是现存其他明代史料皆未提及凉州中卫,所以推测设置该卫的计划并未得到实施,因为就在下一个月——成化三年四月王复即由兵部尚书改为工部尚书,调回北京,他在甘肃时的变革大多为地方官员所反对,很多都未实施,凉州中卫的设置计划也就流产了。另《宪宗实录》成化三年六月载巡抚甘肃右佥都御史徐廷章所上的边议三事中仍言“陕西行都司所属一十五卫所”,卫所数也没有任何改变。

永乐三年之后,新设的古浪所、高台所都没有使行都司的辖区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是说北界再无变迁。威虏卫废除后的一段时间内,边墙以外的部分土地仍由行都司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