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西安行都卫与陕西行都司的通史

明代西安行都卫与陕西行都司的通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要追溯到洪武七年七月设立于河州的西安行都卫,到洪武九年十一月该行都卫被罢为第一个时期。洪武八年十月西安都卫改为陕西都指挥使司,行都卫也相应改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由于改名,明清以来人们将西安行都卫混称为“陕西行都卫”、“陕西行都司”、“西安行都司”。

一、洪武十年之前的西安行都卫与陕西行都司

陕西行都司的历史可以根据其辖区与治地的不同划分为两个时期。最早要追溯到洪武七年七月设立于河州的西安行都卫,到洪武九年十一月该行都卫被罢为第一个时期。在这两年多时间中该行都卫(行都司)的辖区与后世的陕西行都司迥然不同,这一点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视。

洪武七年所置之行都卫是相对于西安都卫(陕西都司前身)而言的,当时西安都卫治西安,辖嘉峪关以东今陕、宁、甘、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行都卫治河州,“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三卫” (161)。虽然朵甘、乌思藏随即亦升为行都卫,但仍属西安行都卫监理。《太祖实录》关于西安行都卫第一任都指挥使韦正的一段记载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七年改置西安行都司于河州,以正为都指挥使,进阶骠骑将军,提调朵甘、乌思藏都卫。” (162)由此可以断定西安行都卫初设之时并不辖兰州以西西宁、甘肃诸卫,而主要督理河州以南诸部,管辖地域很辽阔(见图22)。

其下河州卫早在洪武四年正月已设立,该卫在洪武十一年之前的辖区是后世的河州卫所无法比拟的。初设卫时“置所属千户所八,曰铁城、曰岷州、曰十八族、曰常阳、曰积石州、曰蒙古军、曰灭乞军、曰招藏军;军民千户所一,曰洮州;百户所七,曰上寨、曰李家五族、曰七族、曰番客、曰化州等处、曰常家族、曰爪黎族;汉番军民百户所二,曰阶文扶州、曰阳咓等处” (163),虽后阶州、文州改为千户所,不属河州卫,但根据可考地名分析,在行都卫成立时河州卫辖地东至岷州境,西至归德,北与临洮府界,南与朵甘行都卫界,所控之地汉番杂处,是行都卫的实际控制区。

图22 洪武七年(1374)西安行都卫图

朵甘、乌思藏行都卫控制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当地许多部族都接受朝廷的授印,但是地方完全处于自治状态,对于西安行都卫而言是羁縻辖区。而设卫时所辖诸所部分为正规千户所,由朝廷派军;部分属少数民族部落,洪武四年十一月至永乐元年(1403)间的必里千户所、洪武八年正月设的失宝赤千户所等是此类。对于由少数民族各部组成的千户所、百户所本文暂时不加讨论。至于洪武八年正月在河州西置的归德守御千户所,最初为安置蒙古降人而设,隶河州卫,亦有羁縻之意,永乐四年由朝廷派军士守备,才变成正规军卫。(www.daowen.com)

洪武八年十月西安都卫改为陕西都指挥使司,行都卫也相应改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十二月被废,十二年正月复设于庄浪。由于改名,明清以来人们将西安行都卫混称为“陕西行都卫”、“陕西行都司”、“西安行都司”。

从洪武五年到十二年之间河州设立了河州府,辖宁河一县(即今甘肃和政县),由于其地各所俱归卫辖,所以包括军事及家属在内,河州卫亦辖有大量人口,在属行都卫(司)时为准实土卫。

从辖境及所辖诸所名称可以看出,设西安行都卫是为了控制青藏高原上的诸部族,而洪武十二年以后的陕西行都司位于河西,主要是控御西北诸部,其次才是北部蒙古人及南部的族落,两次设立行都司虽然名称一致,但设置目的不同。造成这种状况是由洪武早期的军事形势所决定的。由于河西平定稍迟,在洪武五年平定之后设置卫所的速度也较慢。洪武七年之前河西零星分布着庄浪、甘肃、西宁诸卫,相去甚远,由于战争,这一带人口损失严重,整个地区人烟稀少,凉州等城在军队到达之时已成空城;且洪武初同嘉峪关外部族接触尚少。而洪武三年邓愈即率兵至河州,何琐南普归附,第二年初即设河州卫及众千户所、百户所,辖地汉番杂居,人口较多,各部族频繁入贡授印,有必要设立一个高级的军事机构来进行管理。此外,一些部落时有叛乱,设立行都卫也有震慑作用。

关于行都司被废的原因史无所载,《太祖实录》载洪武九年时“川藏戎为盗” (164),盖当时诸部族为乱,行都司势单力孤,故废 (1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