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陕西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西安都卫是陕西都司前身,故洪武八年前建立的卫所皆记为“隶西安都卫”。在庆阳卫废除期间,环县所应改直隶于陕西都司。《诸司职掌》、《大明一统志》卷32在列陕西都司卫所时皆有该所,可见该所的确直隶于都司,为一级所。

陕西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四、陕西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西安都卫置于洪武三年十二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指挥使司” (34),始隶大都督府。八年九月改“西安都卫为陕西都指挥使司” (35),自此一直到明末,该都司一直存在。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都司隶右军都督府。

洪武八年九月前西至甘州、东至潼关的西安都卫辖境内前后设立过诸多卫所(其中甘肃卫、永昌卫、庄浪卫、凉州卫、永昌卫、山丹卫、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甘州中中卫12卫在下文“陕西行都司建置沿革”一节中加以考订)。因西安都卫是陕西都司前身,故洪武八年前建立的卫所皆记为“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分述其沿革如下。

1.延安卫

置于洪武二年十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乙酉,置延安卫,命怀远卫指挥使许良领兵守之” (36)。后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卫治延安府。

塞门守御百户所,《明史》卷42《地理志三》载安塞“又北有塞门守御百户所,洪武十二年置”,所隶延安卫。《大明一统志》卷36延安府公署条记所“在安塞县北一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建”,明代安塞县在今陕西安塞西南旧安塞,塞门百户所当在其北。

安定守御百户所,《大明一统志》卷36延安府公署记安定守御百户所“在安定县治北,洪武二年建”,虽所言为所公署建筑时间,设所也可能在此时。明代安定县治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安定。

保安守御百户所,《大明一统志》卷36延安府公署条记保安守御百户所“在保安县治南,洪武十二年建。以上三所俱隶延安卫,分守于此”。明代保安县在今陕西志丹县。

2.临洮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年四月“命立临洮卫” (37)。后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治临洮府。

《大明一统志》卷36临洮府公署条下言“临洮卫,在府治东,洪武三年建”,指卫治建筑时间。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雍大记》卷26、万历《临洮府志》卷3《沿革考》把三年作为设卫时间,实误。

3.凤翔卫、凤翔守御千户所

《大明一统志》卷34凤翔府公署条载“凤翔千户所,在府治东,洪武二年建卫,四年改为所”,按乾隆《凤翔府志》所引旧志亦言“洪武二年置凤翔卫,后改凤翔守御千户所”,与《大明一统志》所载基本一致。他史记载不多,今故从《大明一统志》。

凤翔卫隶西安都卫,凤翔守御千户所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又,洪武间有一京卫亦以“凤翔”为名。

4.兰州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四月“置兰州卫”,其他史籍同。卫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治兰州。

5.巩昌卫

设于洪武三年正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巩昌、平凉二卫指挥使司” (38)。卫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治巩昌府,即今甘肃陇西县。

6.平凉卫

洪武三年正月置。卫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治即今甘肃平凉市。

7.绥德

《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正月“置绥德卫” (39),但是《太祖实录》在洪武三年时已多次提到该卫,如七月“故元参政脱火赤等自忙忽滩来归,诏赐冠服,置忙忽军民千户所,隶绥德卫” (40),十二月“延安卫指挥李恪、绥德卫指挥朱明等追败故元……” (41)可见该卫最迟洪武三年已存在,三年至六年间变化不明。

卫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卫治即今陕西绥德县,明朝时地属延安府。

忙忽军民千户所,置于洪武三年七月,据上引言“故元参政脱火赤等自忙忽滩来归,诏赐冠服,置忙忽军民千户所,隶绥德卫”。治地不明。

8.庆阳卫、环县守御千户所

《雍大记》卷5载“洪武四年设庆阳卫于府城内,隶陕西都司”,按《大明一统志》卷6庆阳府公署条言“庆阳卫,在府治西北;守御环县千户所,在环县治东南,本庆阳卫前千户所守御于此。俱洪武四年建”。由此可见庆阳卫的确设于洪武四年,且这一年其前千户所调环县防守,嘉靖《庆阳府志》记为“洪武间拨前千户所守御环县,仍隶本卫”。

庆阳卫在洪武间曾一度被废,二十八年四月“陕西都司调庆阳卫为庆王宁夏左护卫” (42),但是永乐元年二月又重置,“改宁夏右卫为庆阳卫” (43)。在庆阳卫废除期间,环县所应改直隶于陕西都司。

9.金州守御千户所、兴安守御千户所

嘉靖《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设金州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 (44)。《诸司职掌》、《大明一统志》卷32在列陕西都司卫所时皆有该所,可见该所的确直隶于都司,为一级所。所治即今陕西安康市。

万历《明会典》卷124陕西都司兴安千户所条下言“旧为金州千户所,万历十年改”,万历十一年(1583)八月金州改为兴安州 (45),所以千户所改名亦应在十一年。

天顺本和刻本《大明一统志》卷34言“兴安守御千户所”,应是后人所改。

10.文州汉番千户所、文县守御千户所、文县军民千户所

洪武四年四月至六月为文州汉番千户所。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七年、成化十一年二月至明末为文县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至成化十一年为文县军民千户所。

在明代文县之地最早设立的千户所为文州汉番千户所,《太祖实录》洪武四年四月“置文州汉番千户所,以王均谅为副千户……至是来朝贡马,因授以职,使还戍其地” (46)。所隶西安都卫。

洪武四年六月“戊戌,伪夏平章丁世真率众寇陷文州,指挥佥事朱显忠死……千户王均谅被执不屈,蜀人磔之于文州东门” (47),文州汉番千户所不复存在。

嘉靖《雍大记》卷6载,“洪武六年设守御千户所,土官千户赵达垛集土民收军,隶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七年千户张者作乱,命平羌将军宁政率兵擒诛,本所军士俱调浙江海门等卫。洪武二十八年改设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直隶陕西都司。成化九年都御史马文升奏复文县”,嘉靖《陕西通志》卷8所记与之基本相同。《大明一统志》亦言“本朝洪武四年改为文县,属阶州,二十三年省入阶州,二十八年建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隶陕西都司” (48),按《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有派平羌将军讨伐张者的记载 (49),二十八年正月平之 (50),故《雍大记》所言应是可靠的。

据《宪宗实录》载成化十一年二月“丙申,设陕西文县守御千户所”,当是在成化九年重设文县之后,把军民千户所也改为守御千户所。

在洪武六年至十四年、洪武二十八年至明末两个阶段中文县所为一级所,洪武十五年至二十七年为二级所。洪武二十三年至成化九年前千户所为实土,成化九年起重设文县,所名去“军民”二字,变为无实土。

《明史》卷42《地理志三》言“(洪武)二十三年改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误。

11.礼店守御千户所

最早置于洪武四年十一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礼店千户所。以孙忠谅、赵伯寿为正千户……忠谅本文州汉军,为西番万户府正万户……傅友德征蜀,师次秦州,率所部降。与文州汉番千户王均谅俱从友德,克阶、文二州,至是蜀平,忠谅率其军民千户……等入朝贡马……遂置千户所并所属百户所。” (51)

《明史》卷42《地理志三》言礼店所“(洪武)十一年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嘉靖《陕西通志》亦作此载。因此,该所在洪武十一年前应为一级所,十一年后为二级所。另《大明一统志》卷35及其他一些史籍中将其称为“礼店守御前千户所”,可见曾从秦州卫中拨前所军隶于该所。所治在今甘肃礼县。

12.阶州守御千户所

最早置于洪武四年十二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永宁、贵州二卫及瞿塘关、汉中、阶州三守御千户所” (52)。所治在今甘肃武都县。

《大明一统志》记“礼店守御前千户所……阶州守御右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四年建,俱隶秦州卫”,但是按《明史》卷42《地理志三》礼店所洪武十一年起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阶州尚在礼店之南,在十一年时也有可能一起改属岷州卫,或是该所十五年之前一直是直属都司,为一级所,十五年改隶秦州卫,为二级所。至于哪一个卫的右所军拨属于阶州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资料证明。

嘉靖二十二年八月,阶州所改直隶都司,为一级所。《世宗实录》载:庚寅“改陕西阶州千户所为阶州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先是所隶秦州卫,相距千四百余里,文移迂滞,有言其不便者,兵部议覆改之” (53)

嘉靖《陕西通志》言“(洪武)二十五年设阶州守御千户所” (54),实误。

另外正德《明会典》卷108在列陕西都司卫所时提到“阶州卫”,但同时亦有阶州所,万历《明会典》卷124因袭言“旧……有阶州卫……今俱革”,按嘉靖《陕西通志》、《雍大记》等书都未提过该卫,另外在明代同治地即设卫又设守御千户所的情况极少,应是《明会典》记载有误。

13.汉中守御千户所、汉中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永宁、贵州二卫及瞿塘关、汉中、阶州三守御千户所” (55),洪武十三年三月“置长沙护卫、汉中卫” (56),卫由所改置。所、卫皆治汉中府,所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卫隶陕西都司。

14.西安前卫

置于洪武六年五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西安前卫” (57)。卫治西安,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15.西安后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十月“是月,置西安后卫” (58)。卫治西安,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16.西安左卫、西安右卫

2卫设置年代不明,但既然西安前、后2卫都是六年建,左、右2卫也应在此前后不久设置。《太祖实录》最早提到左卫是在洪武七年二月,“大都督府奏近以西安左卫兵分隶河州卫,宜以凤翔卫兵调补左卫,从之” (59)。2卫皆治西安,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六年三月“诏并西安左卫于西安中护卫” (60),但是在明史上并无废左卫的记载,反是西安右卫被废除,《明实录》永乐以后没有提过右卫,右卫应在洪武后期罢,故推测二十六年时可能是右卫军补中护卫。

17.西安中卫

《太祖实录》最早提及该卫是在洪武二十四年二月“置……西安中卫中右千户所……各铸印给之” (61),估计应与前、后2卫同置于洪武六年。卫治西安,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作于洪武二十五年的《诸司职掌》未载该卫,疑当时已废。

18.华山卫

置于洪武六年六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华山、秦川二卫于西安城中” (62),二十六年三月“改华山卫为西安左护卫” (63)。卫治于西安,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19.秦川卫

洪武六年六月置于西安城中,二十六年三月“改秦川卫为西安右护卫” (64)。卫治于西安,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正德《明会典》卷108录《诸司职掌》及《明史》卷90《兵志二》所载洪武时陕西都司卫所俱把此卫误作“泰山卫”。

20.秦州守御千户所、秦州卫

洪武六年五月置守御千户所,十五年改卫。《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五月“置秦州守御千户所” (65)

《雍大记》卷6载“洪武二十五年设秦州卫于州城内,隶陕西都司”,但是该卷礼州条与嘉靖《陕西通志》卷8礼州条均言礼州所“洪武十五年分属秦州卫”,《大明一统志》卷35巩昌府公署条载秦州卫“在州治东,洪武十五年建”,可以推测十五年时千户所改为卫,《雍大记》之“二十五”当作“一十五”。关于秦州所的隶属情况史书无载,估计应直隶于西安都卫(陕西都司),秦州卫则隶陕西都司。所、卫治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秦城区。

《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正月“耀州宜君县群盗作乱,自称大王,伪署官属,焚掠县治,秦州卫指挥佥事王溥等捕斩之” (66),明代宜君县在延安府南部、耀州以北,去秦州尚要跨越西安府、凤翔府,当时其周围已有凤翔守御千户所、延安卫、庆阳卫,跨越山水舍近求远调秦州卫来平乱似乎是不可能的,且此时秦州所、卫尚未建,所以估计这是《太祖实录》记载之误。

21.潼关守御千户所、潼关卫

洪武七年设潼关守御千户所,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九年改卫,改隶河南都司。永乐六年改直隶中军都督府。

嘉靖《陕西通志》卷7、《雍大记》卷3载“(洪武)七年开设潼关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九年改设潼关卫,隶河南都司。永乐六年改隶中军都督府”,康熙《潼关县志》也作此载,《太祖实录》洪武九年十一月载“改潼关守御千户所为潼关卫指挥使司” (67),《太宗实录》永乐六年六月载“甲申,改潼关卫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 (68),可见嘉靖《陕西通志》及《雍大记》对时间的记载是基本无误的。

关于永乐六年改隶之事,仅《太宗实录》永乐六年六月、万历《明会典》卷124、《明史》卷90《兵志二》记载潼关卫为直隶后军都督府的军卫,且万历《明会典》卷124、《明史》卷90《兵志二》所记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中亦有潼关卫,今查嘉靖《陕西通志》卷7、《雍大记》卷3、《春明梦余录》卷43、正德《明会典》卷108、康熙《潼关县志》、雍正《陕西通志》卷3、《明史》卷42《地理志三》、《大清一统志》、毕沅《关中胜迹图》等明清诸多文献均把潼关卫归入中军都督府,因此《太宗实录》永乐六年的记载应是错误的,该卫此年改隶的当是中军都督府。

卫治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黄河南岸。

洪武八年前西北还有以元降部设立的岐宁卫,明史相关记载甚少,但朝廷曾派汉官任卫经历,所以该卫应与沙州卫等羁縻卫所不同,应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岐宁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七年二月“置岐宁卫指挥使司。以故元平章答立麻、国公买的为指挥同知,枢密院判官古巴、平章着实加亦怜直为指挥佥事” (69),九年六月“遣使召岐宁卫经历熊鼎还京师,鼎行次中途,西戎朵儿只班使人要劫之,不屈而死。……八年西戎朵儿只班率其部落内附,上以鼎老成历事,授岐宁卫经历……鼎至岐宁知西戎狙诈,有再叛意,密疏谕之……上……遣中使赵成复召之还朝。鼎行至西凉打班驿,朵儿只班果叛……” (70)由这段文字推测,可能在九年六月朵儿只班叛后卫即废。

其他史籍关于此卫的记载极少,具体位置不明,既然熊鼎还朝要经过西凉打班驿,则卫应在凉州以西,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陕西都司西南的卫所控制着当地少数民族部落,大多被称为“军民指挥使司”或“军民千户所”,河州卫在下文“陕西行都司建置沿革”一节中论述,阶州所、文县所、礼店所的变迁在上文已考证,洪武八年以后这一片其他卫所考实如下。

1.岷州千户所、岷州卫(又称西河卫)、岷州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四年正月至洪武十一年七月为岷州千户所(二级所)。洪武十一年七月至洪武十五年四月、嘉靖二十四年四月至明末为岷州卫。洪武十五年四月至嘉靖二十四年四月为岷州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四年正月设岷州千户所,属河州卫,此所与洮州所史书大多不载。《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一年七月“辛巳,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属卫军士城岷州,置岷州卫镇之” (71),废所改卫。对于设卫年代,嘉靖《陕西通志》、《雍大记》及康熙《岷州志》等书的记载与《太祖实录》一致。

洪武十五年四月“乙巳,改岷州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72),“降其人号为属番,其在前元降者为土民,总为里十有六,又徙内地民一里以实之,不堪为州” (73)。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康熙《岷州志》卷2《沿革》皆直接将洪武十一年的卫称为“军民指挥使司”,实误,十一年时卫虽也是军民共管,但尚无“军民指挥使司”之名。

嘉靖二十四年四月巡抚御史朱征议置岷州,“增置岷州治,属巩昌府” (74),卫去“军民指挥使司”,成为无实土卫。四十年闰五月复裁州,卫复军民共管。

《明史》卷42《地理志三》对岷州卫的变迁记载非常准确。

《明太祖文集》中有《劳西河卫指挥敕》言:“西河之地,势控戎羌,番汉同居,仪风不一,土民性劲,动以兵加,昔君命守斯地,非恩威兼著者,何能畏服者耶!尔某官自朕命往戍几年于兹,威声远振,番汉宁居,近悦远来,皆尔之功,特敕劳之,故兹敕谕。又河州之域也,羌戎杂自,番汉同居,鸟鼠一穴之地亦迩焉。其土人性务为盗,杀伐无时,非智谋不御,卿当守此,必外张威武,内怀多仁,则羌戎服矣。尔其慎哉。” (75)该西河卫在河州附近,又岷府护卫称西河中护卫,而各史无建西河卫的记载,此卫应指岷州卫。

2.西固城等处千户所、西固城军民千户所

明代西固城最早在洪武七年三月已置千户所,“置巩昌西固城等处千户所,以故元番汉军民世袭韩文质为正千户” (76)。所隶西安都卫、陕西都司。

洪武十五年四月,“改……西固城千户所为军民千户所” (77)。按嘉靖《陕西通志》卷9和《明史》卷42《地理志三》的记载,此年所改隶岷州卫,从一级所变为二级所,故《诸司职掌》未录该所。该所亦为实土所。

嘉靖二十四年置岷州后,所似应去“军民”衔,但史书无载。

《明史》卷42《地理志三》言洪武七年设置的所“属巩昌府”,实误。当时巩昌与西固城之间还有隶于河州卫的岷州所,所以按嘉靖《陕西通志》的记载,此时的西固城千户所属“陕西都司” (78),即当属早已设立的西安都卫,洪武八年后隶陕西都司。所治在今甘肃舟曲县。

3.洮州军民千户所、洮州卫、洮州军民指挥使司

原为洮州军民千户所,设于洪武四年正月,隶河州卫。《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二月载“征西将军沐英等兵至洮州故城……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地势筑城戍守,遣使来报捷,且请城守事宜。上曰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矣,遂命置洮州卫” (79),所改为卫,隶陕西都司。根据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沿革条,该卫是调河州右卫而设的(见下节“陕西行都司建置沿革”)。

按《太宗实录》永乐十七年五月曾提到该卫为“洮州军民指挥使司”,可见该卫同岷州卫一样也曾加“军民指挥使司”,具体时间不明,《明史》卷42《地理志三》则将十二年所立之卫直接称为“洮州军民指挥使司”。洮州卫、军民司一直是军民共管,为实土卫。治在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

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将洪武四年置军民千户所当作是设卫时间。

陕西都司北部延绥一带除延安卫、绥德卫、忙忽所在明初即存在外,其他诸卫所一直到成化以后才开始陆续设立。

1.榆林卫

始置于成化六年三月,《宪宗实录》这一月载“巡抚延绥等处右副都御史王锐陈言边事:其一增兵以守地方,谓延绥榆林城、镇羌、安边二营堡俱系要地,城堡草创,军马单弱,难以御贼,宜于榆林城添设三卫,于镇羌、安边二营各设一卫,增兵防守。……上曰添筑城堡正系守边急务,其令镇守等官参酌举行,务期成功” (80),这是榆林卫设置之始,《明史》卷42《地理志三》即将此作为设卫时间。卫治在今陕西榆林市。

嘉靖《陕西通志》卷9载,“洪武初平定陕西,分拨绥德卫千户刘宠屯治,正德中北虏屡入河套为患,特敕右军都督王祯镇守延绥等处,始建议筑榆林城及沿边塞堡墩台以控制之。……成化七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八年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万历《延绥镇志》卷1《建置沿革》、王越《屯御疏》 (81)、王晋溪《晋溪本兵敷奏》卷4及王任重《边务要略》 (82)都作此载,因为从朝廷下令置卫到卫官员、公署等配备齐全总需一定的时间,所以它们的记载也不为误。

康熙《延绥镇志》载成化六年闰九月置卫 (83),这一年无闰九月,所记实误。

2.镇羌卫、镇羌千户所

《宪宗实录》载成化六年三月“巡抚延绥等处右副都御史王锐陈言边事:……宜于榆林城添设三卫,于镇羌、安边二营各设一卫,增兵防守” (84)。《皇明弘治六年条例》十二月“在京并陕西、河南、山西等处问拟充军罪囚暂发延绥等卫差操例”亦言“成化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兵部为陈言事……榆林城委的合当设立三卫,安边、镇羌二营堡合当设一卫,其榆林新立卫分并安边卫,缺少军数……”由此可见成化六年安边、镇羌设置的应为卫。镇羌为卫时应直隶都司。

但是其他史书几乎没有镇羌卫的记载,嘉靖时巡抚延绥都御史王轮在《因事掳愚亟图整饬疏》中言“先任巡抚答余子俊改驻榆林,真为远虑,彼时敌未入套,防冬为急,因设安边所于西路,隶庆阳卫,镇羌所于东路,隶榆林卫” (85),万历《延绥镇志》亦言千户所“在神木堡,属榆林卫” (86),皆未提到镇羌卫,这只能说明卫存在时间极短,不久即改为守御千户所,隶榆林卫,为二级所。所治神木堡在今陕西神木县。

万历年间所刻《大明一统志》 (87)卷36延安府公署条云“镇羌守御千户所,在神木县治西,正德二年建,隶陕西都司”,指公署建筑时间。四库本《明一统志》卷36记为“镇羌守御百户所”,误。

3.安边卫、安边守御千户所

卫开设于成化六年三月,隶陕西都司,不久改为守御千户所,隶庆阳卫,为二级所。具体考证参见镇羌卫条。

嘉靖二十二年正月“增置陕西延绥西路安定二堡,初西路参将虽移驻旧安边卫,然地势孤危,西至定边营、东至安(宁?)塞营各里许,总督尚书杨守礼请于中道各设一堡以便策应。从之” (88)。由旧安边卫的位置来看,成化时所设之安边卫治应在旧安边营,在今陕西定边县安边镇。

成化十一年余子俊改筑新安边营堡,“撤旧安边兵守之”,军兵迁往新堡,嘉靖《庆阳府志》载所“在(庆阳)卫治北三百里新安边营,成化间开设,千户李俊建,辖六百户所” (89),虽然史书对卫改所的具体时间无载,估计应发生在迁往新安边营之时或稍后。嘉靖时巡抚延绥都御史王轮《因事掳愚亟图整饬疏》中言“先任巡抚答余子俊……因设安边所于西路,隶庆阳卫” (90),可见卫改所后隶庆阳卫,为二级所。新安边营在今陕西吴旗西北新安边。(www.daowen.com)

《明史》卷42《地理志三》言安边所“环(县)……西北有安边守御千户所,弘治中置”,《边政考》则言“……驻新安边营,国朝正德设千户所” (91),因缺乏史料,对设所年代不能作出判断。

《读史方舆纪要》卷59巩昌卫条言“又安边守御千户所,在成县城内,嘉靖初建”,顾氏可能是将新安边营之安边千户所误记于成县之下。

4.靖边守御千户所

建于隆庆元年二月。《明史》卷42《地理志三》载,陕西延安府“又西有靖边守御千户所,隆庆元年二月置”,《穆宗实录》这一月记“兵部覆总督陕西三边侍郎霍冀陈经略延绥五事:……一请建延安靖边守御千户所于靖边营……俱从之” (92)。明代靖边所治据万历《延绥镇志》载“在靖边营,属延安卫” (93),在今陕西靖边县南镇靖。所属延安卫,为二级所。

明代中后期陕西中南部所建卫所甚少。

1.宁羌卫

该卫设于洪武三十年九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宁羌卫于汉中沔县之大安,迁汉中卫右千户所于沔县屯守。先是长兴侯耿炳文奏沔县大安之地连接一百八渡及虞关等处,盗贼出没皆由此路,宜置卫镇守之,仍迁汉中卫所属右千户所于沔县屯守。至是诏从其言” (94)。卫治所在地于成化中设宁羌州,在今陕西宁强县。

2.沔县千户所

同宁羌卫同时置于洪武三十年九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宁羌卫于汉中沔县之大安,迁汉中卫右千户所于沔县屯守” (95)。明代的沔县在今陕西勉县西北老城。

按《大明一统志》言“守御沔县右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中建,隶汉中卫” (96),则该所为二级所,故《大明一统志》卷32卷首、嘉靖《陕西通志》卷7在列陕西都司诸所时不列该所。

3.汧阳千户所

正德《明会典》卷108载有该所,但万历《明会典》在提旧有卫所时并未言该所,他史亦无载,疑或是正德时设立,存在时间极短。汧阳即今陕西千阳。

陕西都司西北的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宁夏前卫、宁夏后卫、宁夏中卫、宁夏左卫、宁夏右卫、靖虏卫、花马池所、灵州所、兴武营所、宁夏平虏所、固原所、固原卫、西安州守御千户所、镇戎所、固原平虏所、宁夏群牧所史料记载较多,变迁脉络清晰,且鲁人勇等著《宁夏历史地理考》卷14《明朝》(以下简称《宁考》)已对以上卫所的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订,故本部分采用该书的成果,省略引用文献及具体考证部分,对《宁考》考证持不同意见的将在各卫的叙述中论证;另对该书未考的靖虏卫加以考证。

1.宁夏卫

《宁考》第217页考证:“明洪武九年创设宁夏卫。二十八年四月改右护卫。永乐元年正月再置。隶陕西都司,治在今银川老城。”

《宁考》第217页言卫“二十六年七月整治之”,所据资料为《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七月“置宁夏卫,调甘州左护卫军士守之。初发府军前卫将士之有罪者隶甘州左护卫,既而以负罪者不可为亲王扈从,遂徙于宁夏置卫” (97),从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地除宁夏卫外,至少已有左、右、中三屯卫及宁夏前卫,而且三屯卫是二十五年新置的,所以甘州左护卫的军士应是补充入诸卫。

另外《宁考》第220页“考辨”中为证明宁夏卫早已存在,即言灵州所、宁夏三屯卫归宁夏卫辖,“若无军卫统辖之,这些屯田卫和千户所皆无所归属”,但是实际上除了灵州所在宣德以后及万历时曾两度归属过宁夏卫,其余时间灵州所、三屯卫与宁夏卫都直隶于陕西都司,它们之间是平级的关系,并无任何统辖关系。

2.宁夏左屯卫

《宁考》第221页考证:“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卫,后废。建文四年十二月复置。隶陕西都司,治在今银川老城。”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置宁夏卫及前、左、中屯四卫指挥使司儒学” (98),可见此时左屯卫尚存,疑第一次被废是在建文初。

3.宁夏右屯卫

《宁考》第224页考证:“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卫,后废。建文四年十二月复置。隶陕西都司,治在今银川老城。”

疑第一次被废是在建文初。

4.宁夏中屯卫

《宁考》第227页考证:“洪武二十五年改直隶和州卫置宁夏中屯卫,后废。建文四年复置,永乐四年十二月并入宁夏卫。正德五年八月革庆王中护卫,改置中屯卫,隶陕西都司。治在今银川老城。”

疑第一次被废是在建文初。

正德《明会典》卷108记录洪武时期卫所时未提到宁夏三屯卫,应误。

5.宁夏前卫

《宁考》第229页考证:“洪武十七年置,后废,建文四年十二月复置,隶陕西都司,治在今银川老城。”

疑第一次被废是在建文初。

《宁考》第230页关于《明实录》将前卫误记为前屯卫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它认为前卫为宁夏北部地区,军事险要,又排灌不畅,不宜耕作,因此断定“宁夏前卫不置屯卫是有原因的”,却不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6.宁夏右卫

该卫设置年代不明,应在洪武中后期,《太宗实录》载永乐元年二月“改宁夏右卫为庆阳卫” (99),卫废。治在今宁夏银川老城。

7.宁夏左卫

《太祖实录》没有载过此卫,但按惯例有右卫,就应有过左卫,在永乐前可能已废。

8.宁夏中卫

《宁考》第231页考证:“永乐元年正月,以庆王右护卫改置宁夏中卫,属陕西都司,治在今中卫县城关。”

9.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

《宁考》第234页考证:“弘治七年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升为宁夏后卫。所、卫皆隶陕西都司,治在今盐池县城关。”

10.灵州守御千户所

《宁考》第239页考证:“洪武十六年十月置灵州河口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诸司职掌》未录)。宣德三年复在城东五里建新城,改灵州河口守御千户所为灵州千户所,属宁夏卫,即今灵武县城。弘治十三年九月曾升置灵州,十七年八月革州,仍为灵州千户所。正德元年九月改为灵州守御千户所,还属陕西都司。万历以后又归属宁夏卫,为灵州千户所。”

杨一清在正德元年的奏书中曾言,“查得灵州洪武年间原设守御所,径属陕西都司管辖,后因拜进表笺官员数多不敷差用,奏革守御名目,隶宁夏卫带管。……先该巡抚衙门奏设州治……近又革去州治,仍隶宁夏卫管辖。……必须复设守御千户所……径隶陕西都司……” (100)与《宁考》所考相合。

《宁考》第239页言“弘治十三年九月升置灵州……十七年八月革州”,则除此段时间外,灵州所均为实土。洪武十六年至宣德三年、正德元年至万历年间灵州所为一级所,其余时间应为二级所。

正德十一年时曾有人奏“将灵州守御千户所改为灵州军民指挥使司,惠安堡改为小盐池千户所” (101),但《明实录》无载,应是未得到实施。

既然该所在正德元年改为一级所,那么正德《明会典》卷108陕西都司下就该录有此所,但是查四库本正德《明会典》只有“灵山千户所”,概是误写,应为“灵州千户所”。万历《明会典》卷124因袭言“旧……有……灵山千户所,今俱革”,实误。

所治当在今宁夏灵武市。

11.兴武营守御千户所

《宁考》第247页考证:“正德元年改兴武营为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之宁夏卫。治今盐池县兴武营。”

嘉靖《宁夏新志》卷3载兴武营所属陕西都司,应是可靠的。《宁考》言其属宁夏卫,实误。《宁考》第249页对于千户所是正德元年还是二年所建的考证是没有必要的,方志比《明实录》记载迟一年的情况很多,这是因为中央的命令下达到地方并执行总需要一定的时间。

12.平虏守御千户所(宁夏)

明朝陕西都司有二平虏所,一在宁夏,一在固原。此处指宁夏的平虏所。

《宁考》第249页考证:“嘉靖三十年改设平虏守御千户所,直隶陕西都司。治即今平罗县城关。”

该页又言“洪武中分拨宁夏前卫后千户所于此”,但是它在“征引”中抄录的有关记载并无此言,嘉靖《宁夏新志》卷1载“景泰六年奏拨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可见《宁考》所言年代不确。

《宁考》第251页言平虏守御千户所为“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特别建置”,与分拨于平虏的宁夏前卫后所“两者虽为同地而性质不同,不可混淆”,实际上二者皆为军政合一,只是卫所的等级不同,平虏所直隶于陕西都司,前卫后所隶于宁夏前卫。清朝时平虏所又名平罗所。

13.固原守御千户所、固原卫

《宁考》第253页考证:“景泰三年闰九月,设固原守御千户所。成化五年十月升所为卫,隶陕西都指挥使司。治即今固原县城关。下辖西安、镇戎、平虏三守御千户所。”

按《宁考》第253页该千户所、卫本位于平凉府开城县境,弘治十五年升县为固原州,那么千户所、卫俱为无实土。《英宗实录》载景泰三年闰九月“镇守陕西刑部右侍郎耿九畴奏,平凉府固原州古城地通虏境,最为要冲,乞摘平凉卫一所官军于彼守御。兵部议宜令九畴再会都指挥费铭参酌处治。从之” (102),嘉靖《平凉府志》载“三年改右所为固原守御千户所” (103)。这两条史料亦是固原所为平凉卫右所改置的佐证。

14.西安州守御千户所

《宁考》第258页考证:“成化五年设,隶固原卫,治即海原县西安乡。”

15.镇戎守御千户所

该所最早筹建于成化十二年,但直到成化十八年才真正筑治设所。生活在成化、弘治间的刘珝的《镇戎千户所记》中说明了该所的设置过程:“成化丙申(即成化十二年),巡抚右都御史西蜀余子俊建白欲设置千户所守御于其地,事未举,以兵部大司马召赴京。越三年,庚子(成化十六年)右副都御史阮公勤为巡抚时,整饬兵备按察司副使王继以前事闻,上以为然。未几继升山西宪使去,而继兵备者副使翟廷、惠宝相与共图之,方伯鲁能、宪使左钰相与始终之,于是因遗址循定制筑垒焉。……千户所置于街之中……其经始自壬寅(成化十八年)夏四月,而告成之期则癸卯(成化十九年)秋八月也。” (104)所隶固原卫。

《宁考》第259页认为成化十二年置所,误。但其对该所治地的考证是有道理的,即在今宁夏固原县七营乡北嘴古城。万历《固原州志》言所“成化……十二年巡抚余子俊题设守御千户所” (105),亦是不完全正确的。

16.平虏守御千户所(固原)

《宁考》第260页考证:“弘治十八年置,隶固原卫,治即今同心县豫旺乡。”

杨一清《为咨访群策以裨边务事》完整陈述了平虏所的设置过程:“成化年间都御史余子俊建议于豫望城、葫芦硖口二处添设镇戎、平虏二所,甚为得策。后止设镇戎所,其平虏所因循未举。弘治十四年大虏侵犯固原,总制尚书秦纮查奏举行,旋即去任。臣接管总制,始奏铨官降印,召募军人,设仓积粮,又于旧红古城修盖营房,募军积粮,委官操守,于是二城遂为扼虏要地。” (106)

因此万历《固原州志》记“弘治十四年总制秦公纮修筑,题设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 (107),是不完全正确的。

明代史书中曾提到“红古城守御千户所”,但是从史料来看,在弘治、正德年间屡次有人建议设置该所,但最后并未实施。弘治十八年后杨一清在奏折中曾言“……红古城应该设立所分,俱听后来总制等官奏请定夺” (108),但这并不是最早的建议,据正德十一年王晋溪的奏折来看,弘治四年已提议设所,“……查勘弘治四年有无将添设红古城守御千户所,缘由俱奏,仍公同镇巡三司官计议即今应否设立,明白其奏定夺……” (109)嘉靖初的《固原东路建修白马池记》中亦提到弘治中杨一清只是在“西路红古城增设一堡” (110),因此虽然设千户所的提议很早,但一直未实施,故诸《明会典》、嘉靖《陕西通志》与《雍大记》均未载该所。

17.宁夏群牧千户所

又称韦州群牧所。

《宁考》第260页考证:“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宁夏群牧千户所即韦州群牧所,治韦州,即今同心县韦州镇。”

嘉靖《陕西通志》载:“韦州群牧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庆藩分封居此……韦州地土高凉,宜畜牧,至辛巳冬始迁国于河外宁夏城中,今韦州只留群牧千户所居地。” (111)《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又记“置陕西宁夏、甘州二群牧千户所” (112),设所需一定时间。

《宁考》第251页言该所属宁夏卫,第253页又言“本应归陕西都司或宁夏卫管辖”,对于该所名义上的归属史书无载,估计应属陕西都司。

《宁考》一书第252页关于韦州并未设过守御千户所的推论,是正确的。杨一清的《为经理要害边防保固疆场事》 (113)作于正德元年,其中言韦州仍是群牧所在此守备,“本城群牧所官军不多,实难倚托”,乞求从宁夏其他卫分选拔官军“与群牧千户所官军相兼防御”,并未提过“韦州守御千户所”;且正德、万历《明会典》、嘉靖《陕西通志》等皆未提及该所。由此可见弘治十五年史琳在此设卫或所的建议实际并未实施。

18.靖虏卫

置于正统元年(1436)十二月。《英宗实录》这一月先载“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又言:‘巩昌府迭烈孙巡检司地方密迩沙漠,止赖黄河为之限隔,每遇河水冰冻合,辄调官军往戍,岁复一岁,秪为烦劳,乞将巡检司改设一卫,拓其城垣,修其墩隘,分兵屯守,庶几兵政有备,边境永安。’上命行在兵部会议行之” (114),后又载“立陕西靖虏卫,革迭烈孙巡检司” (115)。可见卫初治迭烈孙地。

正统二年十二月,“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奏,靖虏卫新城西枕黄河,被水冲激,去河仅丈许,又地多沙硷,不堪耕牧,其南不百里有旧会州城,地势宽平,耕牧俱利,请俟来春修筑徒居,庶可经久。从之” (116),卫迁治旧会州城。《明史》卷42《地理志三》言靖虏卫“南有乌兰山,北有大河,西南有祖厉河,东北有亥剌河……西南有会宁关”,《大明一统志》卷37载卫“南至郭城驿九十里,北至黄河五里”,郭城驿在今甘肃靖远东南,地名犹存,因此根据这两条记载来看,卫城所迁古会州地应指元代以前的会州治地,在今甘肃靖远县城。那么最初所建的靖远卫城即迭烈孙地应在今靖远北黄河岸边。正统元年之前,元遗寇屡犯甘宁,多次从迭烈孙附近入侵,明朝在此本设有巡检司,按《大明一统志》卷37载,“迭烈孙堡,在卫城北九十里”,与旧会州城正好“不百里”。

由于卫治于迭烈孙的时间极短,所以嘉靖《陕西通志》卷9、《雍大记》卷6、《明史》卷42《地理志三》及部分明代地方碑记 (117)皆把正统二年作为设卫时间。

正统十年八月,又有移靖虏卫于凉州的提议 (118),但没有实施。

清朝时该卫又作靖边卫、靖远卫、靖卤卫。

宁夏、甘州、安东3群牧千户所是为王府养马的机构,名义上亦归陕西都司所辖。宁夏群牧所前已考证。

1.甘州群牧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九年四月“置陕西宁夏、甘州二群牧千户所” (119),其中宁夏群牧所在洪武二十七年已设置,二十九年四月只设了甘州群牧所。最初该群牧所应治甘州,属陕西行都司,实为肃府服务。洪武三十一年肃府迁往兰州,群牧所也随之东迁,改属都司。

2.安东群牧千户所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年四月“置安东、潘阳二群牧千户所” (120),最初韩府在辽东开远,安东群牧千户所亦应治于此,属辽东都司。洪熙末宣德初随韩府西迁凉州,隶陕西都司。嘉靖《平凉府志》卷9载所“掌藩卫刍牧之事,宣德初年建” (121)

西安等护卫在洪武十五年闰二月改由都司兼管,这之前“俱无统属,文移未定其式” (122)

1.西安护卫、西安中护卫、西安左护卫、西安右护卫

4护卫皆为秦王府护卫。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建国西安,五年正月“置西安、太原、广西三护卫” (123),这是秦府设护卫之始,又称“陕西护卫”、“秦府护卫”。《太祖实录》所载洪武八年十二月“癸卯,置西安中护卫指挥使司” (124),疑即将原西安护卫改名为中护卫。

但是最初秦王并未就国,其护卫也就没有设在西安。洪武九年开始在西安建造秦王府 (125),十一年二月“诏秦王樉、晋王之国,其护卫军士秦府三千七百四十八人……” (126)指中护卫也随之调往西安,由兵力来看此时秦府仍只有一个护卫。此后又增左、右2护卫,具体时间不明。按《寰宇通志》卷92言西安右护卫公廨“在府治东,洪武十三年建”,则右卫应在此前不久设立。

宣德四年十二月,因受安定王谋逆事件的牵连 (127),又有人告秦府阴谋造反,“秦王志洁奏辞三护卫”,宣宗命“听留一卫以备使令,其二护卫令兵部调来北京” (128),于是西安中、左2护卫被调往京畿。五年三月,“改新调陕西中护卫官军为神武前卫,居定州;左护卫为神武右卫,居真定” (129),2护卫不再隶于陕西都司,秦府只剩下右护卫。所以嘉靖《陕西通志》卷5皇明藩封条与万历《明会典》卷124只录该护卫。

2.西河中护卫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朱楩被封为岷王,治岷州,五月置“岷王西河中护卫” (130),又称岷府中护卫。

《太祖实录》载二十八年四月“敕岷府西河中护卫并仪卫司官军校尉往云南镇守,赐钞四万锭” (131),九月,“诏岷王楩之国,改西河中护卫为云南中护卫……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故命岷王改都焉” (132)。正德《明会典》卷108所录《诸司职掌》陕西都司西河中护卫条下亦言“后改云南中护卫,革”。

天启《滇志》云“二十六年,徙岷王于云南” (133),实误。

3.宁夏中护卫、宁夏左护卫、宁夏右护卫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朱被封为庆王,原封国陕西庆阳,但庆王初住于庆阳,不久即迁韦州。盖治庆阳时间极短,他史多无记载。五月,置“庆王宁夏中护卫” (134)

洪武二十八年四月,“陕西都司调庆阳卫为庆王宁夏左护卫,改宁夏卫为右护卫” (135),这是庆府左、右护卫设立之始。3护卫皆治韦州。

庆王在韦州“居之凡九年,徙宁夏” (136),弘治《宁夏新志》卷1记为洪武“三十四年”,嘉靖《宁夏新志》卷1作“三十五年”,按《宣宗实录》所载庆王奏书“洪武中自庆州徙居韦州,洪武三十四年十二月复令移居宁夏” (137),可见下令移居已是三十四年底,应是三十五年彻底迁走。《明史》卷42《地理志三》言庆府“二十六年迁于宁夏卫”,实误。3护卫也随王府迁往原宁夏卫治地,在今宁夏银川老城。

左、右2护卫存在时间较短,按《太宗实录》永乐元年正月“改宁夏左护卫为宁夏卫,宁夏右护卫为宁夏中卫” (138),此后庆府只剩下中护卫。弘治、嘉靖《宁夏新志》,《明史》皆不提二者沿革。

庆府后一直在宁夏,宣德间一度欲移回韦州,但未得到准许 (139)

正德五年八月,庆府一支安化王置反,“降敕切责庆王台浤,革其护卫并禄米三之一……上曰:‘台浤当置反叛之时,朝廷意其必不通谋,及奏为置阻截,已累有敕旨慰劳,今乃委身从叛,国典难容……降敕切责。’……中护卫革为宁夏中屯卫,隶陕西都司” (140)。八年四月,“庆王台浤请复护卫,不许。初安化王置反,台浤稽首,行君臣礼,廷议革禄米三分之一,并削护卫。至是奏护卫乃先世所遣,请复之。诏责王受辱从叛,已薄示罚治,不许” (141)。嘉靖《宁夏新志》卷1亦载“革中护卫为中屯卫”。

万历《明会典》卷124将宁夏中屯卫与中护卫同时列出是不正确的。

4.平凉中护卫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朱楹被封为安王,建府平凉。二十五年五月置平凉中护卫,但是安王永乐六年才就藩平凉,中护卫应亦于此时迁往平凉,属陕西都司。所以《诸司职掌》未录该护卫。安王永乐十五年薨,无子封除,护卫亦废。

5.安东中护卫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朱松被封为韩王,建府辽东开元。二十五年五月“丁酉,置韩、潘、安三王府护卫,沈阳为沈府中护卫,安府为平凉中护卫,韩府为开元中护卫,兵部言开元及肃慎渤海东夷之地,遂改为安东中护卫” (142)。卫始治亦在开元。属辽东都司。

永乐二十二年韩府自辽东迁往陕西平凉,安东中护卫随往,改隶陕西都司,所以才有《大明一统志》“安东中护卫,在府治东,洪熙元年(1425)为韩府置” (143)之言。韩府一直只有中护卫一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