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后军都督府和外直隶卫所的沿革考述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后军都督府和外直隶卫所的沿革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正德《明会典》卷108,卫为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永乐元年二月起为后军都督府在京军卫。宣德五年“调陕西中护卫官军为神武前卫,居定州” ,卫由后军都督府在京军卫改为在外直隶军卫。后军都督府在外卫所除了在其他节中与上文已考证的外,尚新设了以下数军卫。卫治天津,直隶后军都督府。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后军都督府和外直隶卫所的沿革考述

二、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沿革考述

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数目众多,仅万历《明会典》卷124录万历时尚有39卫、9守御千户所(潼关卫、蒲州所、宽河所不隶于后府,顺德千户所为百户所,不计入内)。开平卫、怀安卫、永宁卫、隆庆左卫、隆庆右卫、保安卫、保安右卫、怀来卫、怀来所、兴和所、美峪所沿革见“万全都司建置沿革”,隆庆卫、真定卫、遵化卫、通州卫、蓟州卫、密云中卫、密云后卫、永平卫、开平中屯卫、山海卫、沈阳中屯卫沿革见“北平都司建置沿革”,宁山卫、平定守御千户所见“山西都司建置沿革”,洪熙元年十一月高山、玉林、镇虏、云川迁回山西,改隶山西行都司,其沿革见“山西行都司建置沿革”,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宣府左卫、宣府前卫、宣府右卫、定边卫、镇朔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大同中屯卫、蔚州卫、广昌守御千户所沿革见“山西行都司建置沿革”,兴州五屯卫见“大宁都司建置沿革”,德州卫、德州左卫、乐安守御千户所沿革见“山东都司建置沿革”。

《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的记载并没有分清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在京和在外卫所,但是根据《明会典》、《明实录》等记载,燕山等20余卫在最初应为后军都督府的在京军卫。与京卫同名的军卫中只有以下4个治所或原本就不在北京城中,或后世由北京迁治他地,成为在外军卫。

1.忠义中卫

大明一统志》卷1载“忠义中卫,在遵化县治东南,永乐元年建”,虽所言为建筑时间,但是忠义、神武、武成诸卫都是朱棣在建文中或永乐元年建置,该卫也当于此时设置。万历之前,忠义中卫治在遵化城中。

《日下旧闻考》卷152引《边庭硕画》载“万历元年(1573)侍郎汪道昆阅视蓟镇,条奏善后事宜:以三屯营总兵所治,惟近设守备一员,原无军卫……查忠义中卫设在遵化,该卫三百户所屯地则在三屯营,营由此得名,遵化城附卫一所不为不足,请以忠义中卫移置三屯营,就于三屯营城内空地盖造衙门廨舍居之”,戚继光的《重修三屯营城记》 (353)也记“公于元年条其便宜,制以忠义中卫移之三屯城内……遂置卫增营及缮建公署”,万历元年迁卫治于三屯营,即今河北遵化市东三屯营。

据正德《明会典》卷108,卫为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2.神武中卫

《大明一统志》卷1公署条言中卫“在通州治南,洪武三十三年添设”,《读史方舆纪要》卷11记为“建文二年(1400)燕王所置”。初设时的神武左、右、中、前、后5卫,除中卫外,治所都在北京城中。

万历《顺天府志》卷2《营建志·公署》言中卫“在(通州)钟鼓楼后西北”,由此可知卫治在通州城中。据正德《明会典》卷108,卫为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3.神武右卫

根据《太宗实录》永乐早期关于神武诸卫的屡次记载,可以推断神武左、右、前、后4卫和中卫一样都是在建文中添设的。右卫最早可能与神武中卫一起设置于建文二年。永乐元年二月起为后军都督府在京军卫。治在北京。

后世文献中的神武右卫大多只是从宣德五年开始记载。《宣宗实录》宣德五年三月载“改新调陕西中护卫官军为神武前卫,居定州,左护卫为神武右卫,居真定,而以神武前、右二卫合为义勇左卫” (354),新设的神武右卫治真定。

嘉靖《真定府志》记神武右卫“在府治东南,原系陕西华州卫,洪武二十六年改为西安右护卫,宣德五年起调赴京,改今名,移置真定” (355),这里的“右护卫”应为左护卫。

4.神武前卫

最早应与神武中卫一起设于建文二年,永乐元年二月起为行后军都督府在京军卫。根据宣德三年六月“……于是在京……神武前卫、神武后卫……经历司增置经历各一员” (356)的记载,早期神武前卫治应在北京。

宣德五年“调陕西中护卫官军为神武前卫,居定州” (357),卫由后军都督府在京军卫改为在外直隶军卫。原在京的神武前、右卫合为义勇左卫。明代定州在今河北定州市。

万历《明会典》卷124记武骧左、右及腾骧左、右4卫“宣德八年以各卫养马军士及神武前卫官军开设”,在腾骧右卫下记“旧为神武前卫”,则神武前卫在宣德八年废除。

后军都督府在外卫所除了在其他节中与上文已考证的外,尚新设了以下数军卫。

1.定州卫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改大同中护卫为定州卫” (358),建文元年时代王朱桂废,大同中护卫也随之废除,洪武三十五年当是调原大同中护卫兵立定州卫。治在今河北定州市。

嘉靖《真定府志》卷16《兵防·卫伍》记定州卫“在州治西……永乐初拨真定卫后千户所守御□□□(原文不清晰)所治,仍隶真定卫。永乐中调大同中护卫,遂改为定州卫”,大同中护卫洪武三十五年已改为定州卫,这里的“永乐初拨真定卫后千户所……”是错误的,可能应是“建文初”。

2.天津

该卫置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太宗实录》这一月载“设天津卫。上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 (359),万历《顺天府志》卷6《武备志》记为“永乐二年十一月设天津卫”,《明史》卷40《地理志一》亦采用此说。

《大明一统志》卷2《公署》记天津三卫“俱在静海县小直沽”,即今天津,直隶后军都督府。

康熙《天津卫志》言“永乐三年调补天津卫、左卫” (360),应为永乐二年。

3.天津左卫

嘉靖《河间府志》卷4言“永乐二年调天津卫并天津左卫(于小直沽)”,该卫当是与天津卫一起设于永乐二年底。卫治天津,直隶后军都督府。

4.天津右卫

《太祖实录》载永乐四年十一月“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 (361),按万历《明会典》卷124记山东都司“旧有青州左护卫,后改天津右卫”,左护卫五月已废除,这里应是改青州右护卫为天津右卫。

嘉靖《河间府志》卷4记天津三卫“俱在(静海)县北九十里小直沽。永乐二年调天津卫并天津左卫,四年复调天津右卫以守备”。

卫治天津,直隶后军都督府。

雍正《畿辅通志》卷14《建置沿革》言“永乐二年置天津、左、右三卫”是错误的,右卫并没有与左卫同时设置。

《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 (362)在记载归属后军都督府的卫所时已提到该卫和其他几个此时尚未设置的军卫,应是后世在编写《太宗实录》时未仔细考订,以致犯错。

5.抚宁

《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载归隶北平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61卫中有抚宁卫,《明史》卷40《地理志一》载卫“永乐元年二月置”是依靠《太宗实录》这条记载而言的。但是根据《设抚宁卫记》“永乐三年创设抚宁卫” (363),《大清一统志》卷14“抚宁故城……明洪武十三年移治县西北兔耳山东,永乐三年于故县置抚宁卫”,卫当设于永乐三年。

卫与抚宁县本不同治,按康熙《永平卫志》卷22《艺文上·抚宁县新城记》 (364)言“洪武十一年知县娄大方以避寇故,请迁治于兔耳山之阳,永乐中复即旧治置抚宁卫,而卫与县相去十里许,皆未有城……时提督左都御史李公……乃具疏,请城卫,并复县治、学校于一城,制曰可……”城卫在成化年间,在此之前卫、县并不在一处,所以《大明一统志》卷5公署条记卫“在抚宁县北十里,永乐三年建”,而弘治《永平府志》卷5《兵制》却记卫“在抚宁县城内西北”。据前引《大清一统志》卷14“抚宁故城……明洪武十三年移治县西北兔耳山东,永乐三年于故县置抚宁卫,成化三年议者请复县于旧址,乃于卫东立县,合为一城,即今治也”,则卫县同治一城发生在成化三年(1467),此后卫治之城即县所在,即今河北抚宁县。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第44~45页明朝京师图将万历十年“抚宁卫”、“抚宁”绘在不同的地方是错误的。

6.卢龙卫

弘治《永平府志》卷5《兵制》记卢龙卫“永乐四年建”,虽指建筑时间,但根据《太宗实录》永乐四年五月“置北京卢龙卫经历司经历一员” (365)的记载,卫当在此时或之前不久设置,直隶行后军都督府。

《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 (366)在记载归属后军都督府的卫所时已提到该卫,和天津右卫的错误一样,是后人误记。

康熙《永平卫志》卷9军卫条言“卢龙卫,在永平卫南,永乐四年建”,治在永平府城内,即今河北卢龙县。

7.武清

《太宗实录》载永乐三年十月“置北京武清卫经历司经历一员” (367),卫当在此前不久设置。

《大明一统志》卷1公署条言“在武清县治东,永乐四年建”,指公署建筑时间。卫治即今天津西北武清区名叫城关的地方,又名旧武清。

8.通州左卫

设于永乐五年十一月,“时上以淮安、河南漕运皆至通州,特命增设左卫,建仓廪以贮所漕运之粟” (368)。卫治通州,“在通州卫东南” (369),即今北京市通州区。

通州左卫、通州右卫、通州卫、神武中卫、定边卫称为通州5卫 (370),除通州卫永乐四年改为亲军卫外,其余4卫设置之后俱为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371)

9.通州右卫(www.daowen.com)

《太宗实录》永乐七年九月记“改安吉右卫为通州右卫” (372),明朝其他史料中并无安吉右卫之说,应是改河南安吉卫为通州右卫。

卫治“在通州东南二里” (373),为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10.涿鹿卫

《太宗实录》永乐七年七月载“置涿州卫经历司经历” (374),卫应在此前设置。直隶后军都督府。

《大明一统志》卷1公署条言“在涿州治西北,永乐七年建”,卫治即今河北涿州市。

11.涿鹿左卫

始设于永乐七年冬十月,《太宗实录》这一月载“改宁国卫为涿鹿左卫” (375),直隶后军都督府。万历《明会典》卷124涿鹿卫条下言“旧为河南宁国卫”,应置于左卫条下。

万历《顺天府志》卷2《营建志·公署》言“涿鹿左卫,在(涿州)州治西”。

12.涿鹿中卫

永乐十七年三月丙寅“置涿鹿中卫” (376)

万历《顺天府志》卷2《营建志·公署》言“涿鹿中卫,在(涿州)州治东南”,与涿鹿卫、涿鹿中卫同治涿州城中,直隶后军都督府。

13.河间卫

《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年二月壬戌“置河间卫,命兵部凡今北京之民见在远卫为军者,遇有亡故,其户丁就于河间新卫补伍” (377)

《大明一统志》卷2公署条言卫治“在府治南”,明代河间府在今河北河间市。

建文中至明末北京周围添设了9处守御千户所,按年代顺序考证如下。

1.梁城守御千户所

洪武三十三年设。《明史》卷40《地理志一》载“宝坻……县东南有梁城守御千户所。建文二年燕王置”,《大明一统志》卷1记载的公署建筑时间与设所时间相同:“梁城守御千户所,在宝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洪武三十三年建,属后军都督府。”

雍正《畿辅通志》卷13《建置沿革》言宁河县“本宝坻县梁城所地,本朝雍正九年(1731)置县”,清代宁河县城在今天津宁河县北部,地名为“旧宁河”。

2.武定守御千户所

宣德元年设。《宣宗实录》载宣德元年八月四日甲申“命置武定守御千户所,调德州卫前所官军实之” (378),嘉靖《武定州志》兵防志第八也记“明洪武元年置乐安守御千户所。宣德元年平汉庶人,改为武定守御千户所,直隶后军都督府”。

卫治武定州,即今山东惠民县。

嘉靖《山东通志》卷11兵防条言“武定守御千户所,在州治南,洪武元年建乐安守御千户所,宣德五年改为武定守御千户所”,“五年”当为“元年”。

3.倒马关守御千户所

景泰元年(1450)五月始设,这一月“设紫荆关、倒马关、白羊口三守御千户所……俱从内官武艮言也” (379)。《西关志·倒马关》卷1沿革载“景泰二年……改调真定卫中千户所官军守御于此”,于谦《忠肃集》卷八景泰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的上奏言“……后因侍郎江渊具奏,已将保定真定右卫中所调去紫荆,真定卫中所调去倒马关,涿州中卫后所调去白羊”,则倒马关所是调真定卫中所官军设置,《西关志·倒马关》所记“景泰二年”应作“景泰元年”。

《大明一统志》卷3公署条言“守御倒马关中所,在定州西倒马关,属真定卫”,则所仍隶属于真定卫,治即今河北唐县倒马关。

4.白羊口守御千户所

与倒马关所同时置于景泰元年五月,调涿鹿中卫后所设。《西关志·居庸关》言“涿鹿中卫守御白羊口后千户所,景泰二年调设于此”,“二年”应作“元年”。

据《大明一统志》卷1载“白羊口后千户所,属涿州中卫(即涿鹿中卫)”,则所仍隶涿鹿中卫,治即今北京昌平区西白羊城。

5.潮河川守御千户所

弘治十七年(1504)正月庚寅,“改密云中卫后所为潮河川千户所,以便防御,仍隶原卫,从巡抚都御史洪钟奏也” (380)。卫仍隶密云中卫,正德《明会典》卷108记载该所为后军都督府在外守御千户所。

《大清一统志》卷7载“潮河川营城,在密云县东北一百里,南去石匣城四十里,西有小城曰潮河川堡,旧设潮河川守御千户所,今改把总,其东为龙王峪,亦有堡”,所治在今北京密云古北口附近。

6.沧州守御千户所

置于成化十一年。成化、弘治年间的程敏政所著《篁墩文集》卷24《赠守御沧州正千户赵良玉诗序》言:“成化乙未朝廷始用议者言,徙河间卫一军于沧州,号守御千户所,以渐复前代之旧,有牧以养,有兵以卫,民有所恃以无恐。”成化乙未即成化十一年。疑所仍隶于河间卫。

四库本《大明一统志》卷2公署条提到“沧州守御千户所”,今查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卷2河间府公署条并无沧州所,前者的记载乃后人添加。

乾隆《沧州志》卷6《兵防》提到“永乐二年立沧州守御千户所”,误。

嘉靖《河间府志》卷4言所治“在州城内”,沧州在今河北沧州市。

7.渤海守御千户所

弘治年间设置。雍正《畿辅通志》卷40《关津·渤海》言所城“在昌平州东北一百里,明弘治中置千户所,万历初移驻于慕田峪,四年复还旧治”,移驻于慕田峪的时间据《明史》卷40《地理志一》,“万历元年移于慕田峪,四年复故”。

《大明一统志》卷1言所“在昌平州境黄花镇”,《大清一统志》卷7言“黄花路城东,在昌平州东北一百里,旧名白海所”,即今北京怀柔西北渤海镇。

8.镇边城守御千户所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先是经略边关右副都御史李瓒以居庸关西路灰岭口、上常峪地方外接怀来,所辖隘口计一十二处,曾经鞑虏出没,请添设城堡以控险要。乃筑灰岭口城六百八十丈有奇,上常峪城减十之五,各立楼橹铺舍,至是功讫,议名灰岭口曰镇边城,上常峪曰常峪城,调别堡军士屯守,灰岭口千人,上常峪三百人,改设守御千户所。……兵部覆奏,从之” (381)

《西关志·居庸关》记镇边城所“隶隆庆卫,正德十六年添设于此”,则所隶隆庆卫。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的镇边城。

《明史》卷40《地理志一》言“(昌平府)西有镇边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筑,各置守御千户所。又有白阳(羊)守御千户所,亦正德中置”。对3所设置时间的记载都是错误的。

9.常峪城守御千户所

正德十六年设。由于万历《明会典》卷108、《明史》卷90《兵志二》俱无该所,疑所设立不久即废。所“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横岭城南” (382),即今北京市西北长峪城。

万历《明会典》卷124与《明史》卷90《兵志二》均有“顺德千户所”,但《大明一统志》卷4顺德府公署条言“顺徳守御百户所,在府治东”,雍正《畿辅通志》卷50也记载“旗纛庙,在府城百户所治内”,顺德府设置的应为百户所。

《太宗实录》永乐七年六月提到“设北京宣化、清平、居庸、榆林、怀来、宣城、宁远、威远、德胜等卫” (383),但是《明实录》及明代史书的其他地方均未提及除怀来卫外的8卫,且怀来卫是永乐十七年由保安左卫改设,所以《太宗实录》这条记载应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