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燕山和北平都卫建置过程

燕山和北平都卫建置过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类是随着常遇春北征在燕山山脉北端所建立的开平卫、宜兴卫。第二类是设立在北平西北部及东北部的卫所,即密云卫、永平卫。

燕山和北平都卫建置过程

一、燕山都卫及北平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北平为元大都,攻取它既是彻底消灭元政权关键的一步,也是明大军北征朔漠与辽东、西征山西王保保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军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居庸、古北、山海等关隘是通往宣府一带及塞外的要道。当时的元政府已经没有什么抵抗能力,徐达所领军队迅速攻占直沽、通州,洪武元年八月庚午,进入大都,从此在附近陆续设置卫所,随后相继建立燕山都卫、北平都司对其进行管理,成为洪武中太行山以东主要的地方军事机构。按《太宗实录》所载,一直到永乐元年(1403)二月才正式废除北平都司 (275),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自建文元年(1399)燕王起兵始,北平都司已名存实亡。各卫所在相继归朱棣控制之后,追随其北征南战,早已不再需要通过一个中介来指挥;另外燕王为巩固统治,还设置了许多新的卫所驻扎重地进行防守,同时把山西行都司、北平行都司的大批卫所调至北平周围,永乐元年该地区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60余卫、守御千户所中,只有16卫、1所为北平都司旧属,剩下的全部为建文元年至永乐元年间新置或移设。建文帝为抵挡朱棣,又设置了所谓“河北都司”,使得卫所隶属更加混乱。所以在追述北平都司发展过程时,只能比较清晰地述至建文元年(即洪武三十二年)。

攻占大都之后最紧要的两件事,一是守住其地,防止元军反扑;二是使北平成为稳固的后方,以便大军从这里进取山西,如此便有必要在当地迅速建立一些军卫,以作日常防守之用。洪武元年八月,在攻下大都的当月朱元璋就诏徐达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并设置了燕山左卫、燕山右卫、大兴左卫、大兴右卫、永清左卫、永清右卫6卫,分布于北平城内,“以守御北平” (276)。6卫都是由从征的飞熊、淮安、济宁等卫直接改置,所以设立速度才能如此之快。

徐达攻下大都伊始,派傅友德、薛显等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九月遣将“发北平,取未下州县” (277),然后十一月即率兵取山西。但是北平6卫及留守的少许军马既要巡边,又要守城,“北平守兵单寡,通州城中亦不满百人” (278),显然不足以守备。洪武二年二月故元丞相了速侵通州,屯兵白河,守将曹良臣便言“吾兵少,不可以战” (279),只有用计退兵。这次危机及蒙古兵复欲入寇的消息使得朱元璋开始注意增强北平的军力,他一面派常遇春北讨“余寇”,一面加紧设置卫所,所以二年、三年是该地在洪武时卫所设立较多的年份。

这两年中所建立的诸卫所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及军事作用的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随着常遇春北征在燕山山脉北端所建立的开平卫、宜兴卫。2卫皆设于洪武二年,其中宜兴卫在三年六月改设为守御千户所。在明初期的历史上,开平卫的地位是其他卫所无法比拟的,它设在元上都城,“山川纠纷,地险而狭,气势完固,素号易守” (280),更为重要的是开平卫的存在说明明朝在军事上仍处于主动进攻的态势。太祖、成祖都非常重视开平,所以该卫也是塞外诸卫所中最后内迁的一卫。宜兴卫、所守备之地位于古北口北,虽无法同开平卫相比,但也位于塞外进入北平的通道上。

第二类是设立在北平西北部及东北部的卫所,即密云卫、永平卫。二者紧临边墙,位于蒙古诸部南下的重要隘口或交通要道上,面对的是明初政权的主要敌人。二年三月了速退兵之后立即设立了密云卫,该卫及其北部诸隘口在地形上向北突出,此时仍是北防前沿。永平卫立于三年正月,主要防范从东北南下的敌人,与前者相似之点是二者背后都有宽阔的河谷同北平腹地相连。

第三类是设在北平城的燕山前、后卫,彭城卫,济阳卫,济州卫及附近的通州卫、真定卫。7卫同设于洪武三年。前5卫设于八月,是为了增强北平在城的防守,这样北平城内便有了7卫,军事实力大增。通州是运河上的要冲,真定卫位于陆路要道上,都为保证北平城与南部的联系而设。

这三类卫所从北向南构成三个防御带,永乐元年前北平都司所属卫所都可以归入三类之中。

到洪武三年底北平及附近地区已经拥有16卫、1守御千户所,有必要建立高一层地方军事组织来管理,十二月北平都司的前身燕山都卫成立。其始设时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洪武三年(1370)底燕山都卫卫所统辖结构图

从诸卫所的治地来看,当时都卫辖区西至居庸关外,西北至开平,北到宜兴,东北达山海关,南则以北平布政司河间府为限,与青州都卫相接,后来北平都司的范围也是以此为基础,所设卫所只是在这个区域内添补。

在《太祖实录》中多次提到“燕山卫”,如“燕山卫指挥朱杲” (281)、“燕山卫指挥曹兴” (282)等,实际上当时二人皆为都卫的都指挥使,所以“燕山卫”即指都卫。

为了充实卫所的兵力,朱元璋派商暠收取故元汉军,“按籍凡十四万一百十五户,每三户令出一军分隶北平诸卫” (283),仅这次就得军4万余人。另外,在取得燕山山脉以北的大片土地之后,明朝开始把当地百姓大批南迁至北平腹地,其中一部分也用来充军。洪武四年徐达奏“山后顺宁等州之民密弥虏境,虽已招集来归,未见安土乐生,恐其久而离散,已令都指挥潘敬、左傅高显徙顺宁、宜兴州沿边之民皆入北平州县屯戍” (284),朱元璋很赞同他的行为,徙民速度加快,根据《太祖实录》该年六月的记载,徐达这次共移197 027口,或籍为军,或安为民,置屯254处 (285),大大充实了已有卫所的军力,促进了北平一带的繁荣。洪武五年之后又相继革掉隆庆、宜兴、兴、云、瑞诸州,民之近边者皆徙内地,“少壮者隶各卫” (286)。所以北平诸卫军士在早期以北方人居多,洪武九年开始才“选江淮军参之” (287)。(www.daowen.com)

与明朝军事实力上升相对的是蒙古军进攻的削弱,所以在都卫设立之后,其地卫所的设置大大放慢了脚步,从洪武四年至二十八年间共新设5卫、3所:四年二月设蓟州卫,五年设居庸关守御千户所,六年设紫荆关守御千户所,十年置遵化卫,十二年设永宁卫、古北口守御千户所,十四年设密云中卫、山海卫。其中蓟州、遵化、密云中3卫及古北口1所与原有卫所像屏障一样均匀分布在燕山南麓。山海卫倚山面海,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288),是当时辽东同京师联系的孔道,女真等部与高丽入贡也要经过此关。至于居庸关的军事地位则是不言自明的,它“切近京师,天险莫比” (289)。紫荆关为太行山上山西与北平间一个重要的隘口。永宁卫则是北平都司在居庸关外的第一个军卫,设立不久便被废除。

朱元璋派燕王朱棣坐镇北平,先立燕山护卫,洪武十一年后相继改设为左、右、中3护卫,并废大兴右卫、燕山后卫军为护卫军。初护卫“俱无统属” (290),洪武十五年始由都司兼管。

燕山都卫改名北平都司是在洪武八年,伊始都司辖有17卫、3所,只比洪武三年底多了蓟州1卫。《太祖实录》在记载都卫改都司时还言“北平卫为燕山前卫指挥使司” (291),但燕山前卫早在洪武二年已设,且诸史从未提过所谓“北平卫”,所以推测这是指北平城一些卫署的调整。

除3护卫外,北平都司从洪武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保持19卫、4守御千户所的设置,由此可以看出正德《明会典》、《明史》卷90《兵志二》在开列洪武年间北平都司卫所时遗漏了开平卫、密云中卫、宜兴所、古北口所、紫荆关所。

洪武二十年之后在北平都司北部设立了北平行都司(大宁都司)及诸多卫所,都司的压力减轻,但是其所辖独石以北地区长期以来只有开平一卫戍守,且守地居民早已尽数内迁,一卫孤悬塞外,家属众多,由于路途艰远,粮食供应困难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所以二十九年后军都督府请立五屯卫于此,以缓和军士粮草供应及守军的缺乏,立刻得到批准。五月开平左、右、中、前、后五屯卫迅速建立起来,分布在开平卫周围地区。

兴和(今河北张北)位于塞外通往宣府、怀安、万全的要道上,明初的几年中,明军与元遗兵在这里展开了拉锯战,直到洪武七年四月才算彻底控制了该地区。但是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南面阳和、天城、万全、怀安、宣府一带没有一个卫所,居民稀少,所以兴和也没有设兵守备的必要。洪武二十六年起南部建立了众多的卫所,以北又增加了开平五屯卫,兴和作为交通孔道,骤然重要起来,所以三十年正月置兴和守御千户所于此。同时居庸与宣府之间也设置了怀来守御千户所。为了增加古北口的防守,这一年还将密云卫及古北口所取消,改在古北口设密云后卫。

至洪武三十年初,北平都司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洪武三十年(1397)初北平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这是北平都司发展的鼎盛期。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惠帝即位,第二年(即建文元年)燕王起兵,北平都司、行都司,山西行都司许多卫所卷入战争,追随作战南北,几年中北平都司原辖地内新设和迁置了众多卫所,虽然《明史》卷40《地理志一》把它们都归入北平都司,但实际上都司的统治已名存实亡,而且这几年中卫所变迁极为混乱,又有“河北都司” (292)的设置,另由于资料缺乏,虽然都司是在永乐元年二月正式废除,对于北平都司卫所的变迁只述及洪武三十一年为止(见图19)。该地其他卫所将放在后文“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建置沿革”一节中论述。

图19 北平都司辖区及卫所图

在第三节“大宁都司(北平行都司)建置沿革”中已分析过开平卫、兴和所、宜兴卫及所是隶于北平都司的,这里不再赘述。开平卫是北平都司中最重要的一卫,在前面几节中也已尽叙。

从分布密度上讲,洪武间北平都司所辖卫所以北平在城与边墙一线最为密集,北平城以南仅有真定卫、紫荆关所,在广阔的区域内别无其他卫所设置。造成这种分布状态的主导因素是当时的军事形势。洪武间元人虽然北退,但仍不断南下侵扰,所以朱元璋非常重视北平及其以北地区的防御,在北平行都司成立之前的近二十年中,这一地域一直是军事冲突的前沿。而对于北平以南来说,很少受到武力威胁,经过元末的战争破坏之后,人口减少,“道路蔽塞,人烟断绝” (293),没有必要设置众多卫所。永乐以前的北平地区虽说也属军事重地,但毕竟远离统治中心,到朱棣取得皇位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北京在城及附近卫所骤增,北直隶南部也有所增加,但是整个分布北密南稀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从数目上讲,北部还是远远超过南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