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万全都司卫所沿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万全都司卫所沿革: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万全都司诸卫所的沿革相对比较简单,且万全左、右2卫,宣府前、左、右3卫,怀安卫,蔚州卫,广昌所已在山西行都司一节中作过详细考述,此不赘言,只将其他相关卫所加以考述。

二、万全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万全都司设于宣德五年六月,“时关外卫所皆隶后军都督府,上以诸军散处边境,猝有缓急无所统一,乃命于宣府立都司” (243)。九月,“万全都指挥马升奏:办设万全都司,未有治所,请以宣府前卫为之,而以故都督马兴居第为宣府前卫,从之” (244),可见从一开始都司便治于宣府城。都司隶后军都督府。

《续文献通考》、《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全边略记》、《皇明九边考》、《读史方舆纪要》都把洪武二十六年作为都司建立时间,查《太祖实录》卷230洪武二十六年任命各都指挥使,并未提到万全都司,应是错把此年建立的万全左、右2卫当为都司设置之始。

万全都司诸卫所的沿革相对比较简单,且万全左、右2卫,宣府前、左、右3卫,怀安卫,蔚州卫,广昌所已在山西行都司一节中作过详细考述,此不赘言,只将其他相关卫所加以考述。

第一,除万全左、右2卫,宣府前、左、右3卫,怀安卫,蔚州卫外,万全都司设立时已有卫所的沿革。

1.开平

此卫是万全都司中最早建立的卫。嘉靖《宣府镇志》载洪武二年常遇春克开平,“因置开平卫指挥使司”。此时,“属北平都司” (245)。开平,即元上都路,在今内蒙古正蓝旗滦河北岸,遗址已被发掘。

明史》卷40《地理志一》载“永乐元年二月徙卫治京师,直隶后军都督府,四年二月还旧治”,据《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开平卫确是同大批卫所一起内迁,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246)。也许是这一迁移时间短的缘故,明代史书大多未见记载,所以治地不明。

永乐四年迁回原地后,该卫仍为后军都督府在外军卫,至宣德五年改隶万全都司。

永乐以后,大宁、兴和皆弃不守,开平孤悬塞外,“运道难远” (247),洪熙元年七月阳武侯薛禄便言,“开平与独石相距五站,城垣不坚,且使命往来道路荒远” (248),请移卫于独石。宣德元年又言“开平官军家属众多,月给为难,宜于独石筑城……移开平卫于此,俾其人自种自食……” (249)第二年五月,“开平备御都指挥唐铭等又奏:孤城荒远,薪刍并难,猝遇寇至,别无应援,请添拨官军神铳守备。下其事,太师英国公张辅及文武大臣议,皆以为欲添官军愈难馈给,宜准阳武侯薛禄初奏于独石筑城立开平卫,以开平备御家属移民新城。……命俟秋成后为” (250),可见当时移卫乃众心所愿,已开始筹备。宣德五年独石等城筑完,六月太祖命“以兵护送开平卫所印信及军士及家属置于独石等城堡,且屯且守” (251),这样卫才彻底迁至独石,即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改隶万全都司。《明史稿》载“永乐中,开平徙独石” (25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永乐十二年九月,成祖以开平“孤城临边” (253),还要求加强防守,并无内迁之意。此后,成祖北征时,也多次驾临开平。

开平卫内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独石以北前除东胜、大宁两地卫所外,开平附近尚有开平5屯卫、宜兴所、兴和所,永乐元年除兴和所与中屯卫内迁外,其余4屯卫、1所尽废,使得开平卫在军事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二是按明制,开平卫军士带有家属同住,上万人在如此荒凉之地生存,最紧要的问题便是粮食供给,在诸屯卫或废或迁后,该卫的供给主要靠从内地运输,道路艰险,极其困难;三是朱棣在位时重视开平,兵力尚盛,还可支撑,一旦他去世,再无强有力的人支持该卫的存在,只因事情重大,关系到整个边防线的退缩,所以当时宣宗认为“废置非易事,当徐议” (254),但内迁的趋势是无法阻扼的。

2.怀来卫(保安左卫、怀来守御千户所参见)

该地最初设立的是怀来守御千户所,《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年正月“置兴和、怀来二守御千户所,调大兴左卫、永清右卫官军守之” (255)。永乐十五年保安左卫立,这一年《太宗实录》载“新设保安左卫,五所居怀来者俱有家,宜于每所拨五百户往守四堡” (256),其卫军士及家属多在怀来,即可推知怀来为卫治所在。怀来所的官军充入其中,所废,因此《大明一统志》卷5、《明史》卷40《地理志一》皆言千户所改保安左卫。怀来所原隶北平都司,永乐初都司废,所与后来的保安左卫皆直隶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六年十月“改保安左卫为怀来卫” (257),仍直隶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大明一统志》卷5言“本朝洪武初县废,置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五年改左卫,十六年改为怀来卫”,未言明是由保安左卫改,以至于《明史》卷40《地理志一》及清代《畿辅通志》以为是由“怀来左卫”改,《读史方舆纪要》卷18更是错误地记为“怀来右卫”。

宣德五年六月改属万全都司。

卫治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怀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怀来县。

3.隆庆左卫、隆庆右卫(即延庆左、右2卫)

置于永乐元年二月,《太宗实录》这一月载“(改)营州左护卫为隆庆左卫,右护卫为隆庆右卫” (258),《西关志》记为“永乐元年,添设隆庆左、右二卫……俱直隶京师” (259)。《大明一统志》卷5言“旧在居庸关”,是2卫初与隆庆卫一起治居庸关,直隶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其他史籍对此无异议。后直隶后军都督府。

据《西关志》记载,宣德四年,在尚书赵云翰建议下,调左卫于永宁,右卫于怀来 (260)。《大明一统志》卷5记右卫公署为“宣德五年移建”,今查《宣宗实录》五年三月“宣府总兵官都督谭广等奏永宁卫永宁县皆在平川,又有隆庆卫军相杂屯住……” (261)此处即指左卫,可见五年初已迁徙完毕。当年六月,卫改隶万全都司。嘉靖《隆庆志》卷2载左卫“在永宁城东南隅”,即今河北延庆县永宁镇。右卫则“在怀来卫城内东北” (262),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怀来。

除左、右2卫外,尚有隆庆卫,该卫治于居庸关,一直直隶后军都督府。《英宗实录》卷49正统三年十二月“给万全都司隆庆卫弓三百”,此处之隆庆卫指隆庆左、右2卫,因为一个月前李庸曾奏称隆庆左等卫缺军器。

隆庆元年(1567),因避讳2卫改名为延庆左、右卫。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5载左卫治“在居庸关”,忽视了宣德年间治所的变化。

《明史》卷40《地理志一》把右卫记为“永乐二年”置,误。

4.永宁卫

关于此卫建置年代,明代的史书上众说纷纭。《太祖实录》卷126载洪武十二年九月“丙辰,置北平永宁卫指挥使司及古北口守御千所”,可知洪武时此卫曾立,《明史》卷40《地理志一》亦把此作为置卫时间。但是《太宗实录》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又提到“设永宁卫以统戍口北长安岭等处刑徒(263),说明永宁卫曾撤销过,但其变迁已无从考订。《大明一统志》卷5记为“永乐十五年置”,指卫公署建立时间。

嘉靖《宣府镇志》和《隆庆志》记为“永乐十三年”,皆误。

卫治即今北京延庆县东北永宁镇,为居庸关外防御重地。永乐元年前卫隶北平都司;之后,改隶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后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隶万全都司。

5.保安卫(www.daowen.com)

设于永乐十二年,这一年闰九月《太宗实录》卷156载“设保安卫及经历司并五千户所,命工部筑卫城”,治在元保安州废城,即今河北涿鹿。其时宣府诸卫已直隶行后军都督府,该卫也不例外

宣德五年,改隶万全都司。

永乐十三年复置保安州于卫城,景泰二年州移治今河北怀来西北新保安,卫也相应迁往新州治北。《寰宇通志》卷7载卫“在州治西北,景泰二年自旧城移建于此”,《大明一统志》卷5、《宣府镇志》对此变迁都有记载,查《英宗实录》载正统十年八月“巡抚大同、宣府右副都御史罗亨信言:宣府至怀来几二百里,其间空阔无城壁,而保安卫仍在鸡鸣山南二十里,阻隔大河,美峪千户所又在卫南六十里……乞于驿路沙城西、雷家店东,移保安卫及美峪所合为一城,而保安州就附其间,诚为便利。……上曰:……其言移城及设关事,兵部移文宣府、独石总兵等官熟议可否……” (264)可见此年已筹划徙卫,一直到景泰二年才迁走。

《明史》、《畿辅通志》把置卫时间记为“永乐二年闰九月”,与《太宗实录》、嘉靖《宣府镇志》不符,“二”当为“十二”。清代《保安州乡土志》记作“十三年”,是把复设保安州的时间当作了卫设立时间。

6.保安右卫

王圻《续文献通考》载“本朝永乐十五年以天策卫为保安右卫,治顺圣川”,《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所载与其相同,《宣府镇志》更记其“治顺圣东城”,即今河北阳原东北东城。清朝林盛在《保安卫考》中亦言“维时州县废后,人民稀少,各卫皆抽内地余丁实之,而保安右卫则调天策右卫充”。卫直隶行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改属万全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5载卫城永乐“十七年调西沙城,二十年移建于此(指怀安)”,可见该卫又迁徙了两次,到怀安卫城固定了下来。

《太宗实录》永乐十四年十一月载,成祖发现汉王高煦有异志,“革其左、右二护卫,其官军悉调居庸关北,立保安左、右二护卫以处之” (265),第二个“护”应为衍字,因保安左、右二卫皆立于永乐十五年,而且当时保安并无封王,所以高煦二护卫军士应调改为二卫兵。

明代的保安州离顺圣东城很远,至于卫名保安,只因该城在元末的保安州境内。

7.兴和守御千户所

建于洪武三十年,《太祖实录》载这一年正月“庚辰,置兴和、怀来二千户所,调大兴左卫、永清右卫官军守之” (266),《明史》卷40《地理志一》所载与之同。原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改直隶行后军都督府 (267),治于元兴和路,即今河北张北县。

永乐二十年,卫徙于宣府城内,《宣府镇志》、《明史》卷40《地理志一》对此记载相同。宣德五年,卫改隶万全都司。

《寰宇通志》卷7、《大明一统志》卷5皆言该所是“永乐元年移大兴左卫所建于此”,这里的“此”指宣府,谬甚。

8.美峪守御千户所

设于永乐十三年,《太宗实录》载这一年十二月“设美峪守御千户所,并置吏目一员,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初上置保安卫,立五千户所,命于隘口择地别设守御千户所,以聚兵为守,从之” (268)。所治在旧保安州南美峪岭,永乐十六年移于附近之董家庄。所直隶行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改属万全都司。

《明史》卷40《地理志一》言“十六年二月徙于董家庄,景泰二年又移于此,与山西蔚州界”,《太宗实录》记永乐十六年二月“徙美峪巡检司于董家庄” (269),盖时同移千户所于此,应在旧保安卫南“南六十里” (270),与美峪岭相距不远;又该所应是于景泰二年移于雷家店东,与新保安州治相隔不远。天顺《大明一统志》卷5载“在(保安)卫西,景泰二年建”,可见该所治在卫附近,而《明史》卷40《地理志一》中的“此”指保安州南与山西蔚州接界之地,其言为误。嘉靖《宣府镇志》也载“后于州北二十里城漯家店,移卫并美峪所治焉”,这里的漯家店应即雷家店。

《明史》卷40《地理志一》、《宣府镇志》又载所与保安卫同置于永乐十二年,按《太宗实录》所记立卫时便筹建所,但真正设立是在第二年。

第二,万全都司建立之后新置的1卫、4所沿革。

1.龙门卫、龙门守御千户所

俱建于宣德六年,隶万全都司。《宣宗实录》这一年七月载“总兵官左都督谭广奏:比者副总兵都督佥事方政言故龙门县及李家庄地当要冲,宜于故龙门县立一卫,李家庄堡立一千户所,修筑城池并烟墩十五座,分兵屯守,命复勘之,政所言实便利”,宣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敕其“设龙门卫于龙门县,以山西护卫官军调在大同宣府者各一千往守之;设龙门守御千户所于李家庄,以山西护卫官军在宁化千户所者五百七十五人、在代州振武者内拨五百人往守之” (271)。这便是龙门卫、所设置之始,二者皆隶万全都司。龙门县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龙关,卫治此;所治即赤城东,今仍名龙门所。

2.云州守御千户所

嘉靖《宣府镇志》载“景泰四年置云州守御千户所于废州” (272),今河北赤城县北云州,元代设为州,明初废,所当设于此。所隶万全都司。

《明史》卷40《地理志一》云州堡条言当地“景泰五年置新军千户所”,应即指云州所,今时间从《宣府镇志》。《明史》卷90《兵志二》、《明会典》录有“云川千户所”,当为“云州千户所”。

3.四海治守御千户所

《宣府镇志》载“(弘治)七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治四海治”,此即守御千户所设立之时。所隶万全都司,在今河北延庆县东北四海。

4.长安守御千户所

嘉靖《宣府镇志》载“弘治三年置长安守御千户,治枪竿岭”,清康熙《龙门县志》卷8武略条所记年代与之相同。所隶万全都司。治在今河北怀来县北长安岭。

《明史》卷40《地理志一》置所时间作“弘治二年”,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