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大同都卫及卫所设置

明代大同都卫及卫所设置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武八年之前,山西并无都司、行都司之称,而是以太原、大同2都卫来统辖卫所。早在洪武二年,明政府已开始设立大同府及州县,试图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以前,大同的卫所设置都是相对稀疏的。至当月,新立的大同都卫下应辖有蔚州、朔州、大同左、大同右、东胜5卫及官山等6所。

明代大同都卫及卫所设置

一、大同都卫及其卫所的设置

大同都卫是山西行都司的前身。洪武八年(1375)之前,山西并无都司、行都司之称,而是以太原、大同2都卫来统辖卫所。

山西曾是元将王保保盘踞之地。洪武元年九月徐达越过太行山开始攻打山西,十二月攻下太原,王保保北退,后“遂走甘肃” (4)明朝军队迅速向北推进,到洪武三年初,已经攻下东胜、兴和。但是在明初的二十多年,宁武以北一直处于连绵战事之中,北退的元人各部不断南下,力图恢复统治,匿藏于晋西北山地以“四大王”为首的元残余势力,也是相机行事,对明朝在北方统治的稳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将领经常率重兵在北边巡视。

随着元人的北退,其对宁武以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辖也土崩瓦解了。早在洪武二年,明政府已开始设立大同府及州县,试图进行有效的管理。据《太祖实录》洪武四年春正月记载“戊申,山西丰州、东胜州、太原府、兴县以去年旱灾诏免其田租” (5),可见最初其区划基本沿袭元末之制,依然有丰州、东胜等州。但是明初由于战争损耗,“荒残累年” (6),加之政府不断把居民徙于内地,这里的人口大大减少,据《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十月“丙子,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 (7),十一月,又“送边民寡妇及遗弃人口六十一户至京师(8)朱元璋令以卫所统辖士卒、安抚边民,废掉了许多州县建置。所以明初除了在这一带临时驻守的大批将士外,在地方上也推行了卫所制度,但是由于连年战争,地方不靖,这种兵农结合的方法并未迅速在此地普遍施行。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以前,大同的卫所设置都是相对稀疏的。

大同一带设立最早的卫所为洪武三年正月始置的蔚州卫和大同左、右2卫,八月又在“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 (9)的朔州置朔州卫。当年九月,故元宗王扎木赤等自官山来降,明设立了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官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中旗,距大同很远。该所后隶于官山卫,因《太祖实录》洪武八年三月明确记载官山卫属大同都卫,则官山所也应隶于大同都卫,为都卫辖区北界。洪武四年正月,故元枢密都连帖木儿等自东胜州来降,遂置失宝赤、五花城、幹鲁忽奴、燕只、瓮吉剌5千户所,5所治地不明,应在东胜附近,《明史》卷41《地理志二》把这5所归入大同都卫(山西行都司)。因有羁縻性质,史书对这蒙古6所缺乏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还设立了东胜卫。至当月,新立的大同都卫下应辖有蔚州、朔州、大同左、大同右、东胜5卫及官山等6所。《太祖实录》洪武六年六月载“癸酉,赐山西大同都司(“司”应为“卫”)左、右五卫及陕西河、兰、北平等卫将士皮裘战袄” (10),大同都卫下辖5卫即东胜等5卫。

洪武初年由于人口内迁、战争损耗,大同府下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所辖人口无几,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朔、蔚2州的口数才达15 807 (11);但是以一户3人来计算,二卫军士及其家属应不少于33 000人,是州口数的2倍。根据《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三月癸巳的记载,当月朱元璋下令:“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皆极边沙漠,宜各设十百户所统率士卒,收抚边民。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所储粮草,就给本管,不必再设有司,重扰于民。” (12)此时东胜、武、丰、云内诸州已废,东胜卫为实土卫所,而朔州卫、蔚州卫也是当地更为有效的管辖机构。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大同地区的元残余势力被扫尽后,开始大规模籍军立卫,地面宁寂,州县行政职能才得以凸显。(www.daowen.com)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五月载,“以北平兴和府天城、怀安二县隶山西大同府” (13),则此时大同府应在怀安—黄河、大同县—朔州之间。而大同都卫在大同以北的辖区北至官山、西达东胜卫。

洪武七年二月“置大同前卫” (14)。七月,诏立察罕脑儿卫指挥使司,以安置蒙古降人,这是大同都卫最北的羁縻卫,尚在官山之外。

洪武八年三月,故元知院乃儿不花等来降,“于是诏置官山卫指挥使司,隶大同都卫,以乃儿不花为指挥同知” (15),该卫为羁縻卫。

洪武八年十月,改太原都卫为山西都指挥使司,大同都卫相应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