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湖广布政司:行政区划通史

明代湖广布政司:行政区划通史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湖广布政司明代的湖广布政司是在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和湖广行省北部基础上形成的,大致相当于今日湖南、湖北二省,地域辽阔,治于武昌府。洪武九年六月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图8洪武八年湖广行省图图9崇祯十二年湖广布政司图明代湖广的土司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地区。下文即以崇祯十二年为断限,考述湖广布政司下府州县的变迁(见图9)。

明代湖广布政司:行政区划通史

第十章 湖广布政司

明代的湖广布政司是在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和湖广行省北部基础上形成的,大致相当于今日湖南、湖北二省,地域辽阔,治于武昌府。元代时这里有着复杂且数量众多的不同层级政区,在长江以南尤其如此。在明代湖广布政司辖境内,元末路与路、路与府之间的辖区及路府州下属县的数目相差甚远,像汉阳府只有2县,而天临路却有6州、6县;部分直隶州和属州没有属县,管辖范围很小。甲辰年(1364)二月乙卯 (1)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后,明初对湖广行省(见图8)政区的调整主要集中在统县政区上,措施主要有二。

一是废除大部分直隶州。多数直隶州被降为府下的属州,耒阳、常宁、茶陵等无属县的直隶州则直接降为县。

二是部分辖区小、县数少的府相继被改为其他府的属州。明军占领湖广之初,元末的路无论大小、所辖州县无论多少,全部改成了府。洪武元年(1368)时,湖广的府数多达24府。从洪武九年开始对湖广的府进行了大规模合并,武冈府变为宝庆府武冈州,道州府、全州府分别成为永州府下的道州、全州,沅州府成为辰州府沅州,澧州府变为常德府澧州,兴国府降为州后属武昌府。

洪武九年六月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明初湖广行政区划大的调整基本结束,布政司下拥有武昌、汉阳、黄州、岳州、荆州、常德、衡州、长沙、辰州、襄阳、德安、永州、宝庆13府,沔阳、安陆、靖州、郴州、镇远5直隶州,桂阳、沅、道、全、武冈、澧、兴国、均、蕲、夷陵、归、随、荆门13属州。全州洪武二十七年改属广西,沔阳直隶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属郧阳府,成化十八年改茶陵县为州,明末湖广共有14属州,《明史》卷44《地理志五》言“属州十七”是错误的。洪武年间的调整奠定了湖广明代统县政区的基本数量与地理范围。这之后,只有成化十二年从襄阳府分出郧阳府时和嘉靖十年(1531)改安陆直隶州为承天府时引起过较大的变化。

图8 洪武八年(1375)湖广行省图

图9 崇祯十二年(1639)湖广布政司图

明代湖广的土司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地区。洪武前后,各土司相继归附,明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大量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官职,名目繁多。最初这些土司或隶四川行省,或隶湖广行省,后又有隶于都司的,隶属情况复杂。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政府对湖广的土司也不断进行调整,减少数目,改变隶属关系。至永乐以后,湖广的土司绝大多数改隶湖广都司管辖。在《明史》卷44《地理志五》中有确切记载的土司都放在本卷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湖广都司建置沿革”里加以考述。

《明史》卷44《地理志五》湖广部分记载的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之后的府州县,在卷首记载的县数“一百有八”有误,应为110县。下文即以崇祯十二年为断限,考述湖广布政司下府州县的变迁(见图9)。

(一)武昌府

武昌府是甲辰年在元末武昌路基础上设置的,最初只领原武昌路下的江夏、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武昌7县。洪武九年四月,兴国府降为武昌府兴国州,其下大冶、通山2县也随州隶府;同时汉阳府也改为武昌府下的汉阳州,汉阳、汉川2县随之改隶,这是明代武昌府面积最大、州县最多的时期,有直辖县7、州2、州辖县4。

洪武十三年五月,汉阳州又升为府,汉阳、汉川2县改属于汉阳府。武昌府从此有直辖县7、州1、州辖县2。

武昌府,元武昌路,甲辰年二月乙卯立湖广行省时改路为武昌府。治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洪武十三年五月后领州1、县9。

江夏县,倚。治在今武汉市武昌。

武昌县,治在今湖北鄂城市。

嘉鱼县,治在今湖北嘉鱼县。

蒲圻县,治在今湖北赤壁市。

咸宁县,本治今湖北咸宁市陈友谅盘踞时改治于金水北岸,洪武年间又迁回今咸宁市。

崇阳县,治在今湖北崇阳县。

通城县,治在今湖北通城县。

兴国州(兴国府、永兴县参见)

元兴国路,领永兴(附郭)、大冶、通山3县。甲辰年二月设湖广行省时改路为兴国府,仍领3县。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兴国府为州,隶武昌府,革所属永兴县” (2),州下大冶、通山2县随州隶武昌府。兴国府、州,永兴县治在今湖北阳新县。

大冶县,甲辰年二月至洪武九年四月属兴国府,之后属武昌府兴国州。治在今湖北大冶市。

通山县,变迁同大冶县。治在今湖北通山县。

洪武九年四月至十三年五月间汉阳州及所属汉阳、汉川2县属武昌府,详见汉阳府。

(二)汉阳府

汉阳府(汉阳州参见),元末为湖广行省汉阳府,下辖汉阳(附郭)、汉川2县。甲辰年仍设府。洪武九年四月甲午降府为武昌府属州,2县亦随州改属。十三年五月辛卯“复以湖广汉阳州为汉阳府” (3),仍领2县。州治在今武汉市汉阳区。

汉阳县,倚。甲辰年二月至洪武九年四月属汉阳府,九年四月至十三年五月间属武昌府汉阳州,之后仍属汉阳府。治在今武汉市汉阳区。

汉川县,变迁同汉阳县。治在今湖北汉川市。

(三)黄州府

甲辰年初设黄州府时,下领元末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下的黄冈麻城黄陂3县。洪武九年四月,蕲州府降为黄州府蕲州,其下的蕲水、罗田、广济、黄梅4县随州改属;德安府降为德安州,其下的云梦孝感应城3县与州一起改属黄州府,原属于德安府的随州降为随县后,与原属随州的应山县改直隶黄州府。这是黄州府面积最大、州县最多的时期,共领5直辖县、2州、7州辖县。洪武十年五月,应城、随、孝感3县被废。十一年十月蕲水、罗田改直隶于府。

洪武十三年五月复升德安州为府,云梦县、应山县及重设的随州、应城县、孝感县改隶德安府。嘉靖四十二年黄州府下添设黄安县,直隶于府。此后,黄州府共领6直辖县、1州、2州辖县,再未添设州县。

黄州府,甲辰年改元末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为湖广行省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市。嘉靖四十二年后领州1、县8。

黄冈县,倚。治本在今黄冈市南,洪武初迁至治今黄冈市。

麻城县,治在今湖北麻城市。

黄陂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

黄安县,嘉靖四十二年三月辛卯“诏设湖广黄安县,割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地益之,隶黄州府” (4)。治在今湖北红安县。

蕲水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前属蕲州府,之后改隶黄州府蕲州。十一年十月“以蕲水、罗田二县隶黄州府” (5),改直隶于府。治在今湖北浠水县。

罗田县,变迁同蕲水县。治在今湖北罗田县。

蕲州(蕲州府、蕲春县参见)

元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领蕲春(附郭)、罗田、蕲水、广济、黄梅5县。甲辰年改路为湖广行省蕲州府,领县依旧。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蕲州府为蕲州,隶黄州府,革所属蕲春县” (6)。十一年十月,蕲水、罗田改直隶于黄州府,蕲州下仅余广济、黄梅2县。蕲州府、蕲州、蕲春县治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州镇。

广济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前属蕲州府,之后改隶黄州府蕲州。治在今湖北武穴市北梅川镇,崇祯末年迁治于江中的中洲,不久又迁回。

黄梅县,变迁同广济县。治在今湖北黄梅县。

德安州及云梦、孝感、应城、随县、应山县详见德安府。

(四)承天府

嘉靖十年之前治在今湖北钟祥的统县政区为安陆直隶州,它本是元末河南江北行省的安陆府,朱元璋在乙巳年(1365)将府改隶于湖广行省,当时府下只有京山1县。洪武三年设附郭的长寿县。洪武九年四月安陆府改直隶州时,长寿县又被废。

洪武二十四年安陆直隶州曾一度改隶河南布政司。

弘治四年(1491)之后兴王府迁于安陆,嘉靖皇帝便出于这一支,他视安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于嘉靖十年改安陆州为承天府,新设钟祥县为附郭县,同时增设显陵县,荆州府荆门州及其下的当阳县、沔阳直隶州及所属景陵县、直属荆州府的潜江县俱归本府。承天府下有4直辖县、2州、2州辖县,辖区比安陆州广阔。明末废显陵县。

承天府(安陆府、安陆直隶州参见),乙巳年改元末河南江北行省安陆府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安陆府为安陆州,革所属长寿县”,州为直隶州。二十四年六月丙子“诏以襄阳、德安、安陆三府(注:安陆应为州)及随州隶河南……未几,复以襄阳等四府州顺流下武昌为便,复隶湖广” (7)。嘉靖十年八月辛丑改州为承天府,“附郭县曰钟祥,割荆州之荆门州,当阳、潜江二县及沔阳州、景陵县隶之” (8)。明末显陵县废后,府领州2、县5。治在今湖北钟祥市。

钟祥县(长寿县参见),倚。元为安陆府附郭的长寿县,元末废,洪武三年复置,九年四月又废。嘉靖十年八月复置,改名钟祥。治在今钟祥市。

京山县,治在今湖北京山县。

潜江县,本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改属承天府。治在今湖北潜江市。

显陵县,嘉靖十年八月置,明末废除。治在今钟祥市东北明显陵。

1.荆门州(荆门州直隶州、荆门县、长林县参见)

甲辰年二月乙卯改元代河南江北行省荆门州直隶湖广行省,仍领长林(附郭)、当阳2县。洪武九年四月改州为荆门县,省长林县入之,荆门县与当阳县俱改直隶于荆州府。十三年五月辛卯“升荆门县为州,以当阳县属焉” (9),州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州改属承天府,仍领当阳县。荆门州、荆门县及长林县治在今湖北荆门市。

当阳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前属荆门直隶州,九年四月至十三年五月改直隶荆州府。十三年五月后隶于荆州府荆门州。嘉靖十年八月随州隶承天府。治在今湖北当阳市。

2.沔阳州(沔阳府、沔阳直隶州、玉沙县参见)

元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下辖玉沙(附郭)、景陵2县。明初依旧设府,改隶湖广行省,领县如故。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沔阳府为沔阳州,革所属玉沙县” (10),州直隶湖广行省及后来的湖广布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八月改隶承天府。治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

景陵县,洪武九年四月前属沔阳府,之后隶沔阳直隶州。嘉靖十年八月随州改隶承天府。治在今湖北天门市。

(五)德安府

洪武元年依元旧设德安府,改隶湖广行省,仍领安陆(附郭)、云梦、应城、孝感4直辖县,随州及所属随县、应山县。二年废随县。

洪武九年四月德安府降为黄州府属州,附郭的安陆县被废;同时随州降为随县后与应山县改直隶于黄州府,德安州下仅余云梦、孝感、应城3县。洪武十年五月应城、孝感废。

洪武十三年德安州又升为府,安陆、应城、孝感3县得以复置。府下重设随州,应山县也重隶于随州。从此,德安府下领4直辖县、1州、1州辖县。

洪武二十四年,德安府曾一度改属河南布政司。

德安府(德安州参见),洪武元年十月庚寅“以德安府隶湖广” (11),九年四月甲午“改德安府为德安州,随州改随县,隶黄州府” (12),十三年五月辛卯“复以……德安州为德安府” (13),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布政司,不久改回。府治在今湖北安陆市。洪武十三年后府领州1、县5。

《太祖实录》洪武九年十一月戊寅记“以德安州隶武昌府” (14),但十年五月戊寅又记应城、孝感隶黄州府 (15),且他史无德安州曾属武昌府的记载,《太祖实录》的记录有误。

安陆县,倚。洪武元年属德安府,九年四月德安府改黄州府属州后废县,十三年五月“复设德安府孝感、安陆、应城三县及随州应山县” (16)。治在今安陆市。

云梦县,洪武元年至九年四月属德安府,九年四月起为黄州府德安州属县,十三年五月直隶德安府。治在今湖北云梦县。

应城县,洪武元年至九年四月属德安府,九年四月起为黄州府德安州属县,十年五月“以……户粮多不及数……湖广并黄州府之随县入应山县,应城县入云梦县,孝感县入德安州” (17)。十三年五月重设,直隶德安府。治在今湖北应城市。

孝感县,变迁同应城县。治在今湖北孝感市。

随州(随县参见)

元德安府随州,下辖随(附郭)、应山2县。洪武元年依旧,二年正月甲子“并随县于随州” (18)。九年四月“改随州为随县” (19),与应山县一起改直隶黄州府。十年五月省随县入应山县。十三年五月重设随州,属德安府,领应山1县。随州、随县治在今湖北随州市。

应山县,洪武九年四月前为随州属县,之后直隶黄州府。十三年五月又改属德安府随州。治在今湖北广水市。

(六)岳州府(岳州直隶州参见)

甲辰年改元末湖广行省岳州路为府,仍领巴陵(附郭)、临湘、华容3县及平江州。洪武三年平江州降为县。九年四月甲午“改岳州府为岳州,革所属巴陵县……俱隶湖广行省” (20),岳州为直隶州,领临湘、华容、平江3县。十四年正月戊子“复改湖广岳州为岳州府” (21),同时复置巴陵县。洪武三十年,原属常德府的澧州及所属安乡、石门、慈利3县归属本府。府下共有4直辖县、1州、3州辖县。岳州府、岳州治均在今湖南岳阳市。

巴陵县,倚。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属岳州府,九年四月省县入岳州,十四年正月复置,仍隶岳州府。治在今岳阳市。

临湘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属岳州府,九年四月至十四年正月隶岳州直隶州,十四年五月之后仍隶岳州府。治在今湖南临湘市西北陆城。

华容县,变迁同临湘县。治在今湖南华容县。

平江县(平江州参见),元为岳州路平江州,甲辰年为岳州府平江州。洪武三年改州为县,九年四月至十四年正月平江县隶岳州直隶州,十四年五月之后仍隶岳州府。治在今湖南平江县。

澧州(澧州府、澧阳县参见)

甲辰年改元末澧州路为澧州府,领澧阳(附郭)、石门、安乡3直隶县和慈利1州,废柿溪州。洪武二年降慈利州为县。九年四月甲午“改澧州府为澧州,隶常德府,革所属澧阳县” (22),州领石门、安乡、慈利3县。三十年三月“己未,以常德府澧州隶岳州府” (23)。元末澧州府、澧阳县治移于新城,在旧治“东南三十里” (24),洪武五年还旧治,即今湖南澧县。

安乡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属澧州府,九年四月至三十年三月属常德府澧州,三十年三月后随州改属岳州府。治在今湖南安乡县。

石门县,变迁同安乡县。治在今湖南石门县。

慈利县(慈利州参见),甲辰年为澧州府属州,洪武二年降为县,九年四月至三十年三月属常德府澧州,三十年三月后随州改属岳州府。治在今湖南慈利县。

(七)荆州府

荆州府,元为河南江北行省中兴路,下领江陵(附郭)、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潜江7县,甲辰年改荆州府,属湖广行省,领县依旧。洪武九年四月,峡州直隶州改名夷陵州,和其下的长阳、宜远、远安、秭归兴山巴东6县来属本府(兴山、巴东原属于归州,九年四月归州降为秭归县后,3县一同隶于夷陵州),同时,荆门直隶州降为荆门县,与原属荆门州的当阳县俱改直隶于荆州府。是时荆州府下有9直辖县、1州、6州辖县,辖区基本为元末中兴路、峡州路、归州直隶州、荆门直隶州之和。

洪武十年五月,枝江县废,秭归改名长宁县。洪武十三年五月,复置枝江县,改长宁县为荆州府归州,兴山县改直属州;同时升荆门县为荆州府荆门州,以当阳县属州。

嘉靖十年八月,潜江县、荆门州及当阳县改属新设的承天府。隆庆四年(1570)巴东县改隶于本府归州。此后,府有直辖县6、州2、州辖县5。府治在今湖北荆州市。

江陵县,倚。治在今荆州市。

公安县,原治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北油口,崇祯元年迁于今公安县西南祝家冈故县城。

石首县,元末治在楚望山北,洪武中迁于今湖北石首市。

监利县,治在今湖北监利县。

松滋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老城。

枝江县,洪武十年五月“复并荆州府之枝江县入松滋县” (25),十三年五月复置。治在今湖北枝江市东南枝城。

1.夷陵州(峡州府、峡州直隶州、夷陵县参见)

甲辰年改元河南江北行省峡州路为峡州府,隶湖广行省,仍领夷陵(附郭)、长阳、宜都、远安4县,九月乙酉“寻改夷陵为峡州” (26),即改府为直隶州。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峡州为夷陵州、归州为秭归县,隶荆州府” (27),同时废除附郭的夷陵县,长阳、宜都、远安3县则随州隶荆州府,秭归县和原属归州的兴山、巴东3县改属夷陵州。十年三月乙未秭归县改名为长宁县。十三年五月辛卯复设归州,废长宁县,兴山县改属归州,夷陵州领长阳、宜都、远安、巴东4县。隆庆四年,巴东县改属归州。此后,夷陵州领3县。峡州府、夷陵州、夷陵县治在今湖北宜昌市。

长阳县,甲辰年九月前属峡州府,甲辰年九月至洪武九年四月属峡州直隶州,九年四月之后属荆州府夷陵州。治在今湖北长阳县。

宜都县,变迁同长阳县。治在今湖北宜都市。

远安县,变迁同长阳县。治本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旧县镇,成化四年迁于今远安县治,崇祯十三年迁于今县西鸣凤山。

2.归州(归州直隶州、秭归县、长宁县参见)

元湖广行省归州直隶州是一块飞地,领秭归(附郭)、兴山、巴东3县。甲辰年州依然直隶湖广行省,3县依旧。洪武九年四月废州,3县改属荆州府夷陵州。十年三月乙未改秭归县名为长宁县,十三年五月辛卯以……长宁县为归州,州隶荆州府,领兴山1县。兴山县正统九年(1444)三月至弘治三年五月一度被废。隆庆四年巴东县改属归州。此后,州领兴山、巴东2县。据《明史》卷44《地理志五》,归州“旧治江北,后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阳,四年徙长宁,在江南楚王台下,嘉靖四十年复还江北旧治”,经过多次变动,嘉靖四十年后治在今湖北秭归县。

兴山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属归州直隶州,九年四月至十三年五月属荆州府夷陵州,十三年五月起改属荆州府归州。正统九年三月癸亥省入归州,弘治三年五月戊午因“民言远役不便故也” (28),复置县,仍属州。治在今湖北兴山县。

巴东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属归州直隶州,九年四月起属荆州府夷陵州。隆庆四年改属归州。治在今湖北巴东县。

潜江县嘉靖十年八月前属荆州府,详见承天府。荆门州及当阳县亦见承天府。

(八)襄阳府

襄阳府,乙巳年改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为湖广行省襄阳府,仍辖襄阳(附郭)、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6直领县,均州及所属武当(附郭)、郧2县,房州及其下房陵、竹山2县。府治在今湖北襄樊市。

洪武二年省均州附郭武当县。八年置上津县,直隶于府。十年五月,枣阳、光化、上津、房陵、竹山5县一起被废除;同时,房州降为房县,直隶于府。枣阳县寻即复置,光化、上津、竹山也于洪武十三年五月复设,复置后的竹山县改直隶于府。这次变动并未改变襄阳府的辖区。洪武十三年五月起府共领9直辖县、1州、1州辖县。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丙子府改属河南,寻改回。

襄阳府辖区大的变化发生在成化十二年,该年十二月为加强对荆襄山区流民的控制而划出襄阳府的西部,增设了郧阳府,襄阳府下的上津、房、竹山、郧4县归郧阳府。襄阳府下只余6直辖县、1州。

襄阳县,倚。治在今襄樊市。

宜城县,治在今湖北宜城市。

南漳县,治在今湖北南漳县。

枣阳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襄阳府光化县并入谷城县,枣阳县入宜城县,上津县入郧县,改房州为房县,以竹山县并入之” (29),寻复置枣阳县。治在今湖北枣阳市。

谷城县,治在今湖北谷城县。

光化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辛卯“复设……襄阳府上津、光化、竹山三县” (30)。旧治在今湖北老河口市光化镇西北,隆庆末年迁至今光化镇。

均州(武当县参见)

元代襄阳路均州,领武当(附郭)、郧2县。乙巳年均州属襄阳府,仍领2县。洪武二年七月丁未“并武当县入均州”,州下只余郧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郧县割隶于新建的郧阳府。州及武当县治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岸。

郧县、房州、房陵县、房县、竹山县、上津县一度也属于襄阳府,具体见郧阳府。

(九)郧阳府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乙丑分襄阳府郧、房、竹山、上津4县置郧阳府,同时增设郧西竹溪、白河3县。十三年九月白河县改属汉中府金州。弘治十年十一月设保康县,从此府领7县。治在今湖北郧县。

郧县,倚。乙巳年起隶襄阳府均州。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属郧阳府。治在今郧县。

房县(房州、房陵县参见),元襄阳路房州,乙巳年起隶襄阳府,领房陵(附郭)、竹山2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省房陵县,又改房州为房县,省竹山县入房县。房县直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属郧阳府。治在今湖北房县。

竹山县,洪武十年五月前隶襄阳府房州,十年五月戊寅省入房县,十三年五月辛卯复置,直隶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属郧阳府。治在今湖北竹山县。

竹溪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设府时置。治在今湖北竹溪县。

上津县,元朝无此县,《大清一统志》卷272记“洪武八年复置,属襄阳府”,指在唐代上津县基础上重置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省入郧县,十三年五月辛卯复置。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隶郧阳府。治在今湖北郧西县上津镇。

郧西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分郧县置。治在今郧西县。

保康县,弘治十年十一月乙丑“开设湖广郧阳府保康县” (31),分房县地置。治在今湖北保康县。

白河县详见“陕西布政司”兴安直隶州。

(十)长沙府(潭州府参见)(www.daowen.com)

甲辰年改元湖广行省天临路为潭州府,领天临路原有的长沙(附郭)、善化(附郭)、衡山宁乡、安化5县和由湘乡州改设的湘乡县,以及湘阴、湘潭、浏阳、醴陵、攸、益阳6属州,元末的茶陵直隶州也降为了潭州府属县。府6属州皆无属县,管辖范围又小,所以在洪武四年之前,陆续改为同名的县。衡山县于洪武初改属衡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戊戌……改潭州府为长沙府” (32)时,府下共有12县。成化十八年十月茶陵县升为长沙府属州后,府领州1、直领县11。治在今湖南长沙市。

长沙县,倚。治在今长沙市。

善化县,倚。洪武十年五月戊寅善化县入长沙县,十三年五月辛卯复设。治在今长沙市。

湘阴县(湘阴州参见),元为天临路湘阴州,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元年降为县,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湘阴县。

湘潭县(湘潭州参见),元为天临路湘潭州,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三年三月甲辰“改……湖广之龙阳州、湘潭州、常宁州、攸州俱为县” (33),五年六月起县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湘潭市。

浏阳县(浏阳州参见),元为天临路浏阳州,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浏阳市。

醴陵县(醴陵州参见),元为天临路醴陵州,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醴陵市。

宁乡县,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宁乡县。

益阳县(益阳州参见),元为天临路益阳州,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元年降为县,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益阳市。

湘乡县(湘乡州参见),元为天临路湘乡州,甲辰年降为县,属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湘乡市。

攸县(攸州参见),元为天临路攸州,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三年三月降为县,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攸县。

安化县,甲辰年属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治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梅城镇。

茶陵州(茶陵县参见)

元为直隶州,下无属县。甲辰年降州为茶陵县,属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起隶长沙府。成化十八年十月丁丑“升湖广茶陵县为州,巡抚都御史马驯奏茶陵卫官军恃强虐民,县官职卑,莫敢与抗,乞升县为州……从之” (34),仍属长沙府。治在今湖南茶陵县。

衡山县在洪武初一度隶于长沙府,见衡州府。

(十一)常德府

甲辰年改元湖广行省常德路为府,仍领原路下的武陵县(附郭)、桃源州、龙阳州及其所属沅江县,府治在今湖南常德市。洪武二、三年间,桃源州、龙阳州相继降为县,与沅江县一起直隶于府,府下共领4县。洪武九年四月,澧州府降为州,与其下的安乡、石门、慈利3县改属于本府,洪武三十年三月又改隶于岳州府。洪武十年五月至十三年五月间沅江县一度被废。洪武三十年三月后府仍领4县。

武陵县,倚。治在今常德市。

桃源县(桃源州参见),甲辰年依元例设桃源州,隶常德府,洪武二年降州为县。治在今湖南桃源县。

龙阳县(龙阳州参见),甲辰年依元例设龙阳州,隶常德府,下辖沅江县。洪武三年三月甲辰降州为县,与沅江县一起改直隶常德府。原治在今湖南汉寿县东,景泰元年(1450)十二月迁于今汉寿县。

沅江县,洪武三年三月前属常德府龙阳州,后直隶于常德府。十年五月省入龙阳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治在今湖南沅江市。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至三十年三月澧州及其下的安乡、石门、慈利3县隶常德府,见岳州府。

(十二)衡州府

甲辰年改元衡州路为衡州府,仍领原路下的衡阳(附郭)、安仁、酃、新城4县,府治在今湖南衡阳市。洪武初衡山县自潭州府来属。洪武三年,耒阳、常宁2直隶州降为县,改直隶于府。洪武十年五月省新城县入衡阳。洪武十三年五月,桂阳州及所属临武、蓝山2县归于本府。从此,明代衡州府的辖区再无大的变化,面积基本是元末衡州路与常宁、耒阳、桂阳3直隶州之和。崇祯十二年,桂阳州下又添设了嘉禾县,至此府下共有6直辖县、1州、3州辖县。

衡阳县,倚。治在今衡阳市。

衡山县,元属天临路,甲辰年隶潭州府,洪武年间改属衡州府。治在今湖南衡山县。

耒阳县(耒阳直隶州参见),元为湖广行省直隶州,甲辰年依旧为直隶州,洪武三年三月降为耒阳县,隶衡州府。治在今湖南耒阳市。

常宁县(常宁直隶州参见),元为湖广行省常宁直隶州,甲辰年依旧为直隶州,洪武三年三月州降为常宁县,隶衡州府。治在今湖南常宁市。

安仁县,治在今湖南安仁县。

酃县,治在今湖南炎陵县。

新城县,《明史》卷44《地理志五》记“又东有新城县,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为新城市”,《太祖实录》洪武十年五月戊寅亦载“(并)新城县入衡阳县” (35)。治在今耒阳市北新市。

桂阳州(桂阳府、平阳县、桂阳县参见)

洪武元年改元桂阳路为桂阳府,下领平阳(附郭)、临武、蓝山3县。九年四月甲午“……改郴州府为郴州,罢桂阳府,以其地益之” (36),同时省除平阳县,临武、蓝山改属郴州。十三年五月于原桂阳府地置桂阳州,改隶衡州府,临武、蓝山2县隶于州。崇祯十二年又增置嘉禾县。桂阳府、桂阳县、桂阳州、平阳县治均在今湖南桂阳县。

临武县,洪武九年四月前属桂阳府,九年四月至十三年五月属郴州,之后属衡州府桂阳州。治在今湖南临武县。

蓝山县,隶属变迁同临武县。治在今湖南蓝山县。

嘉禾县,崇祯十二年分临武县及桂阳州地置。治在今湖南嘉禾县。

(十三)永州府

洪武元年设永州府时,仅领零陵(附郭)、祁阳、东安3县。九年四月道州府与全州府同时降为永州府下属州,道州下的宁远、江华、永明3县及全州下的灌阳县一起随州改隶于府。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位于湖广、广西交界处的全州及灌阳县改隶于桂林府。此后,永州府下领3直辖县、1州、3州辖县。崇祯十二年,道州下新设新田县,《明史》卷44《地理志五》记永州府“州一,县七”,即指崇祯十二年之后而言。

永州府,洪武元年改元湖广行省永州路为永州府。治在今湖南永州市。崇祯十二年后领州1、县7。

零陵县,倚。治在今永州市。

祁阳县,治本在今湖南祁阳县西,景泰元年迁于今县治。

东安县,治在今湖南东安县西南紫溪市。

道州(道州府、营道县参见)

洪武元年改元道州为道州府,领营道(附郭)、宁远、江华、永明4县。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道州府为道州,隶永州府,革所属营道县” (37),州下辖宁远、江华、永明3县,崇祯十二年增设新田县。道州府、道州、营道县治在今湖南道县。

宁远县,洪武元年至九年四月属道州府,之后属永州府道州。治在今湖南宁远县。

江华县,变迁同宁远县。治本在江华县沱江镇东南,天顺六年(1462)迁今湖南江华自治县治(沱江镇)。

永明县,变迁同宁远县。治在今湖南江永县。

新田县,崇祯十二年分宁远县新田堡置。治在今湖南新田县。

全州(全州府、清湘县参见),洪武元年改元全州为全州府,领清湘(附郭)、灌阳2县。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全州府为全州,隶永州府,革所属清湘县” (38),州下只领灌阳县。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壬申全州及灌阳县改属广西桂林府。详见“广西布政司”。

(十四)宝庆府

洪武元年改元宝庆路为宝庆府,仍领邵阳(附郭)、新化2县,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洪武九年四月,武冈府降为州,与其下的新宁县一起隶于宝庆府。弘治十六年三月府下增设城步县。此后,府下州县再无变化,领3直辖县、1州、1州辖县。

邵阳县,倚。治在今邵阳市。

新化县,治在今湖南新化县。

城步县,弘治十六年三月丁亥“开设湖广城步县,隶宝庆府……以备苗寇” (39)。治在今湖南城步自治县。

武冈州(武冈府、武冈县参见)

洪武元年改元武冈路为武冈府,领武冈(附郭)、新宁、绥宁3县。绥宁县于洪武三年改属靖州府。九年四月甲午“改武冈府为武冈州,隶宝庆府,革所属武冈县” (40),州下仅余新宁县。武冈府、州、县治在今湖南武冈市。

新宁县,洪武元年至九年四月属武冈府,之后属宝庆府武冈州。治本在今湖南新宁县东,景泰二年迁于今新宁县。

绥宁县见靖州直隶州。

(十五)辰州府

甲辰年改元辰州路为辰州府,依旧领沅陵(附郭)、辰溪、卢溪、溆浦4县,府治在今沅陵县。洪武九年四月,沅州府改沅州,与其下黔阳、麻阳2县一起改隶于辰州府。从此,辰州府下有直辖县4、州1、州辖县2。

沅陵县,倚。治在今湖南沅陵县。

卢溪县,治在今湖南泸溪县。

辰溪县,治在今湖南辰溪县。

溆浦县,治在今湖南溆浦县。

沅州(沅州府、卢阳县参见)

甲辰年改元沅州路为府,领卢阳(附郭)、黔阳、麻阳3县。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沅州府为沅州,隶辰州府,革所属卢阳县” (41),州领黔阳、麻阳2县。州治在今湖南芷江县。

黔阳县,甲辰年至洪武九年四月属沅州府,之后属辰州府沅州。治在今湖南洪江市。

麻阳县,变迁同黔阳县。治在今湖南麻阳自治县西南锦和镇。

直隶州

(一)郴州直隶州(郴州府、郴阳县参见)

洪武元年改元郴州路为郴州府,领郴阳(附郭)、永兴、宜章、兴宁、桂阳、桂东6县。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郴州府为郴州,罢桂阳府,以其地益之,革所属郴阳县” (42),郴州为直隶州,桂阳府下临武、蓝山改属郴州直隶州。十三年五月临武、蓝山2县又改归新置的衡州府桂阳州。郴州直隶州领永兴、宜章、兴宁、桂阳、桂东5县。郴州府、郴州、郴阳县治在今湖南郴州市。

永兴县,洪武元年至九年四月属郴州府,之后属郴州直隶州。治在今湖南永兴县。

宜章县,变迁同永兴县。治在今湖南宜章县。

兴宁县,变迁同永兴县。治在今湖南资兴市。

桂阳县,变迁同永兴县。治在今湖南汝城县。

桂东县,变迁同永兴县。治在今湖南桂东县。

临武、蓝山2县见衡州府。

(二)靖州直隶州(靖州军民安抚司、靖州府、永平县参见)

乙巳年七月庚辰“置靖州军民安抚司……皆隶湖广行省” (43)。洪武元年改为靖州直隶州,领永平(附郭)、通道、会同3县。洪武三年升州为府,武冈府绥宁县来属。九年四月甲午“改靖州府为靖州,革所属永平、通道二县” (44),州直隶湖广行省。洪武十三年五月复设通道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增设天柱县,此后靖州共领会同、通道、绥宁、天柱4县。靖州府、靖州及永平县治即今湖南靖州自治县。

会同县,洪武元年至三年隶靖州直隶州,三年至九年四月隶靖州府,之后隶靖州直隶州。治在今湖南会同县。

通道县,洪武元年至三年隶靖州直隶州,三年至九年四月隶靖州府,九年四月县废,十三年五月复置,隶靖州直隶州。治在今湖南通道县西北县溪镇。

绥宁县,洪武元年至三年隶武冈府,三年改隶靖州府,九年四月起隶靖州直隶州。治在今湖南绥宁县西南在市。

天柱县(龙塘县参见),万历二十五年析绥宁、会同2县地置天柱县。治本在今贵州天柱县,崇祯十年迁东塘,改名龙塘县。后东迁雷寨,不久迁回旧治,又改名天柱县。

镇远直隶州及所属洪武五年六月至永乐十二年三月间隶湖广行省及布政司,详见“贵州布政司”镇远府;思南宣慰司及所属洪武五年至永乐十二年三月间隶湖广,详见“贵州布政司”思南府;思州宣慰司及所属永乐十二年三月前属湖广,详见“贵州布政司”思州府;黎平府及所属县、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至三十一年四月间隶湖广布政司,详见“贵州布政司”黎平府。

【注释】

(1) 《太祖实录》卷14。

(2) 《太祖实录》卷105。

(3) 《太祖实录》卷131。

(4) 《世宗实录》卷519。

(5) 《太祖实录》卷120。

(6) 《太祖实录》卷105。

(7) 《太祖实录》卷209。

(8) 《世宗实录》卷129。

(9) 《太祖实录》卷131。

(10) 《太祖实录》卷105。

(11) 《太祖实录》卷35。

(12) 《太祖实录》卷105。

(13) 《太祖实录》卷105。

(14) 《太祖实录》卷131。

(15) 《太祖实录》卷131。

(16) 《太祖实录》卷131。

(17) 《太祖实录》卷110。

(18) 《太祖实录》卷112。

(19) 《太祖实录》卷38。

(20) 《太祖实录》卷105。

(21) 《太祖实录》卷105。

(22) 《太祖实录》卷135。

(23) 《太祖实录》卷251。

(24) 《大清一统志》卷287。

(25) 《太祖实录》卷112。

(26) 《太祖实录》卷15。

(27) 《太祖实录》卷105。

(28) 《孝宗实录》卷38。

(29) 《太祖实录》卷112。

(30) 《太祖实录》卷131。

(31) 《孝宗实录》卷131。

(32) 《太祖实录》卷74。

(33) 《太祖实录》卷50。

(34) 《宪宗实录》卷233。

(35) 《太祖实录》卷112。

(36) 《太祖实录》卷105。

(37) 《太祖实录》卷105。

(38) 《太祖实录》卷105。

(39) 《孝宗实录》卷197。

(40) 《太祖实录》卷105。

(41) 《太祖实录》卷105。

(42) 《太祖实录》卷105。

(43) 《太祖实录》卷105。

(44) 《太祖实录》卷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