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河南布政司
明朝洪武元年(1368)五月在开封设置中书分省,又称河南分省,二年四月始设河南行省,九年六月改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分省、行省与布政司最初只拥有元河南江北行省的西北部,经过明初的调整,洪武十三年后,河南的管辖区域除磁州外,基本与今日之河南省相似。
洪武元年明大军占领河南,明朝立即开始进行政区调整,设置开封、河南、汝宁、南阳、怀庆、卫辉、彰德7府及信阳直隶州,刚刚攻下元中书省而设的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也归于河南,这是河南分省面积最大的时期,北到保定,东至邳州。
洪武二年,保定等6府归北平行省;四年,汝宁府及开封府东部划归中都,河南行省的面积大大缩小。洪武十三年,光州重新改归汝宁府后,河南布政司的辖区基本确定了下来。洪武二十四年,湖广安陆、德安、襄阳3府曾改属河南,但很快又改回。
洪武四年,信阳直隶州改隶临濠府,虽然于洪武七年改回,但不再是直隶州;成化十二年(1476),南阳府汝州升为直隶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开封府归德州升为府。此后,河南布政司下一直领开封、河南、汝宁、南阳、怀庆、卫辉、彰德、归德8府,汝州1直隶州。
《明史》卷42《地理志三》记载的河南布政司8府、1直隶州及属县是万历三年钧州改名禹州后的情况。下文以此为断限,叙述河南布政司府州县的变迁。
府
(一)开封府
开封府是明代河南布政司变化最大的政区(见图4)。洪武初年的开封府由元代汴梁路与归德府合并而成。元末汴梁路有直辖县17、州5、州辖县21,归德府有直辖县4、州4、州辖县8,虽然吴元年(1367)至洪武元年一些县和各州的附郭县被废,部分县的隶属也发生了改变,新置的只有安城县,至洪武元年末开封府仍有直辖县16、州9、州辖县26,西至钧州,东至邳州宿迁县,地域辽阔,州县众多。洪武二年正月,济宁府虞城县改隶归德州,至洪武二年四月设河南行省时,开封府的政区结构如下。
府辖县:祥符县、陈留县、杞县、通许县、太康县、尉氏县、洧川县、鄢陵县、扶沟县、中牟县、阳武县、原武县、封丘县、延津县、安城县、兰阳县。
州及州辖县:陈州——西华县、项城县,许州——长葛县、郾城县、临颍县、襄城县,钧州——新郑县、密县,郑州——荥阳县、荥泽县、河阴县、汜水县,归德州——夏邑县、宁陵县、鹿邑县、亳县、永城县、虞城县,睢州——仪封县,徐州——萧县、丰县、沛县、砀山县、鱼台县,宿州——灵璧县,邳州——宿迁县、睢宁县。
洪武二年七月鱼台县改属山东济宁府。洪武四年之后,有两次大的变化影响到了开封府的辖区。洪武四年二月,徐、邳、宿3州及其下属县改隶中都临濠府,从此不再隶于河南,开封府的东界西缩。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归德州升为归德府,原州下属县除亳县早已于洪武六年改属颍州外,其余5县隶于归德府,睢州及其下洪武中复置的考城、柘城2县也改隶归德府。归德府的设立,使得开封府的东界比元末汴梁路还靠西。
洪武四年复设的商水县和弘治十年(1497)复置的沈丘县俱隶陈州,仪封县、新郑县分别在洪武十年和隆庆五年(1571)改直隶于府,安城县则于正统年间废除。万历三年(1575)钧州因避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名讳而改为禹州,此后,开封府的州县再未发生过变化,有直辖县17、州4、州辖县13。
开封府,元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辛卯“改汴梁路为开封府” (1),隶河南分省,为省治。洪武二年四月隶河南行省,九年六月隶河南布政使司。洪武元年八月至十一月为明“北京”。万历三年后领州4、县30。治在今河南开封市。
祥符县,倚。治在今开封市。
陈留县,治在今开封市陈留镇。
杞县,治在今河南杞县。
通许县,治在今河南通许县。
太康县,治在今河南太康县。
尉氏县,治在今河南尉氏县。
洧川县,原治在今尉氏县洧川镇南,洪武二年以水患迁今洧川镇。
鄢陵县,治在今河南鄢陵县。
扶沟县,治在今河南扶沟县。
中牟县,原治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天顺中迁今中牟县城。
阳武县,治在今河南原阳县。
原武县,治在今原阳县西南原武。
封丘县,治在今河南封丘县。
延津县,治在今河南延津县。
兰阳县,治在今河南兰考县。
仪封县,元属汴梁路睢州,《太祖实录》洪武十年五月戊寅条载“改睢州为睢县,以仪封县隶南阳” (2),仪封去南阳甚远,应是改属开封府。原治在今兰考仪封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黄河冲圮城池,迁于今兰考县东仪封。
新郑县,洪武元年起为开封府钧州属县,隆庆五年七月乙丑改直属于府。治在今河南新郑市。
1.陈州(宛丘县参见)
元末为汴梁路属州,领宛丘(附郭)、商水、西华、项城、南顿5县。洪武元年隶开封府,省商水县、南顿县和附郭宛丘县。洪武四年七月复置商水县。弘治十年复设沈丘县,改隶陈州。这之后州一直领商水、西华、项城、沈丘4县。陈州及宛丘县治在今河南淮阳县。
商水县,洪武元年废,四年七月己巳“置陈州商水县” (3)。治在今河南商水县。
西华县,治在今河南西华县。
项城县,原治在今河南沈丘县,宣德三年(1428)迁于今河南项城市南老城。
沈丘县,元为汝宁府颍州属县,洪武元年废。弘治十年复置,改属开封府陈州,治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老城镇。
南顿县,洪武元年废,治在今项城市西南南顿镇。
2.许州(长社县参见)
元末为汴梁路许州,领长社(附郭)、长葛、郾城、襄城、临颍5县。洪武元年属开封府,省附郭的长社县,州下余4县。治在今河南许昌市。
临颍县,治在今河南临颍县。
襄城县,治在今河南襄城县。
郾城县,治在今河南郾城县。
长葛县,治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老城。
3.禹州(钧州、阳翟县参见)
元末为汴梁路钧州,领阳翟(附郭)、新郑、密县3县。洪武元年为开封府钧州,省阳翟县,只领新郑、密县2县。隆庆五年七月乙丑,新郑县改直属于府。万历三年四月庚辰“以钧州犯御名” (4)改名禹州。治在今河南禹州市。
密县,治在今河南新密市城关镇。
4.郑州(管城县参见)
元末为汴梁路郑州,领管城(附郭)、荥阳、河阴、汜水4县。洪武元年为开封府属州,省管城县,而原直隶于汴梁路的荥泽县则改隶于州。治在今河南郑州市。
荥阳县,治在今河南荥阳县。
荥泽县,元末直隶于汴梁路,洪武元年改隶郑州。原治在今郑州市西北古荥镇附近,洪武八年又向南徙,成化十五年正月戊寅徙治于今古荥镇。
河阴县,原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因水患迁于今荥阳北广武镇。
汜水县,明代县治因黄河水患屡次迁移,都大约在今荥阳县汜水镇附近。
开封县,元代为汴梁路附郭县,洪武元年省。治在今开封市。
安城县,洪武初置,正统中废 (5),直隶开封府,治在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东南。
徐州及其下萧、沛、丰、砀山4县,宿州及灵璧县,邳州及宿迁、睢宁2县在洪武四年二月前属开封府,详见“南京”。鱼台县在洪武元年至二年七月间属徐州,详见“山东布政司”兖州府。归德州及其下诸县洪武元年至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属开封府,永城县在洪武元年五月至十一月曾直隶于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前睢州及其下属县隶开封府,详见归德府。
(二)河南府
元末的河南府路东西狭长,领有1州、12县,其中洛阳(附郭)、宜阳、永宁、登封、巩县、孟津、新安、偃师8县直隶于府,陕县、渑池、灵宝、阌乡4县则隶于陕州。洪武元年河南府路改河南府时,除陕州附郭的陕县被废和渑池县改直隶于府外,其他州县情况依旧。
洪武二年四月南阳府嵩州降为县,改直隶于河南府;三年三月,南阳府下的卢氏县改隶陕州,万历初直隶于河南府。万历以后,河南府下有直辖县11、州1、州辖县2。
河南府,洪武元年改元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府路为河南府。万历以后领州1、县13。治在今河南洛阳市。
洛阳县,倚。治在今洛阳市。
偃师县,治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老城。
巩县,治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老城。
孟津县,原治在今河南孟津县老城东,嘉靖十四年七月丙寅迁至今孟津县老城。
宜阳县,治在今河南宜阳县。
永宁县,治在今河南洛宁县。
新安县,治在今河南新安县。
渑池县,治在今河南渑池县。洪武初年由陕州改直隶河南府。
登封县,治在今河南登封市。
嵩县(嵩州参见),洪武元年为南阳府嵩州,所领卢氏县改直隶于南阳府。洪武二年四月甲戌“改南阳府嵩州为嵩县,隶河南府” (6)。治在今河南嵩县。
卢氏县,元末为南阳府嵩州属县,洪武元年四月癸亥“以陕州(应为嵩州)卢氏县隶南阳府” (7)。洪武三年三月甲辰“割南阳府之卢氏县隶陕州” (8)。万历初年改直属河南府,治在今河南卢氏县。
陕州(陕县参见)
元属河南府路,洪武元年隶河南府,省附郭的陕县,渑池县则改直隶河南府,陕州下只领灵宝、阌乡2县。治在今河南陕县旧城。
灵宝县,治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老城。
阌乡县,治在今灵宝市西北文乡。
(三)归德府
明初改元归德府为开封府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州升为归德府。元归德府下有睢阳(附郭)、宁陵、下邑、永城4直辖县及徐、邳、宿、亳4州,宿州下有灵璧县,邳州下有下邳(附郭)、宿迁、睢宁3县,徐州下有萧县,亳州下有谯(附郭)、鹿邑、城父3县。明太祖吴元年(1367)丰、沛、砀山3县改属徐州。洪武元年归德府改为开封府归德州时,城父县和各附郭县被废;徐、邳、宿3州也改直属于开封府;亳州则降为县,和鹿邑县直隶于归德州;下邑改名为夏邑。归德州只领宁陵、夏邑、永城、鹿邑、亳5县,洪武二年正月,济宁府虞城县改隶于州。六年亳县改隶于颍州。
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归德州升为府,除原有宁陵、夏邑、永城、鹿邑、虞城5县外,新设商丘县为府附郭县,以睢州为属州,考城、柘城2县随州改属本府。府下共有6直辖县、1州、2州辖县。
归德府(归德州参见),洪武元年五月“戊戌,改归德府为州,隶开封府” (9)。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子州又升为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后府领州1、县8。治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商丘县(睢阳县参见),倚。元朝时名为睢阳县,洪武元年五月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子复置县,改名商丘。治在今商丘市南。
宁陵县,洪武元年五月戊戌起为开封府归德州属县,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子隶归德府。治在今河南宁陵县。
鹿邑县,元属归德府亳州,洪武元年改属开封府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改属归德府。治在今河南鹿邑县。
夏邑县,元下邑县,洪武元年改名夏邑,属开封府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改属归德府。治在今河南夏邑县。
永城县,元末为归德府属县,洪武元年五月改直隶开封府,十一月改属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属归德府。治在今河南永城市。
虞城县,元济宁路虞城县,洪武二年正月“甲辰,复以济宁府虞城县隶归德州”,县随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属归德府。原治在今河南虞城县北旧县西南,弘治九年移治今虞城县旧县,今名利民镇。
睢州(襄邑县、睢县参见)
元为汴梁路属州,领襄邑(附郭)、仪封、考城、柘城4县。洪武元年州属开封府,以襄邑县省入州,并废考城、柘城2县,州下仅余仪封县。四年八月复置考城、柘城2县,直隶于开封府。十年五月戊寅“改睢州为睢县,以仪封县隶南阳(应为开封)” (10),十三年十一月复升睢县为州,仍属开封府,同时复置后的考城、柘城2县改隶于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2县随州改属归德府,治在今河南睢县。
考城县,洪武元年废。洪武四年八月癸巳“置开封柘城、考城二县,时人民逋逃者皆归复业故也” (11),直隶开封府。洪武十年五月戊寅“开封府之考城县(省)入归德州,柘城县(省)入宁陵县” (12),十三年十一月复置2县,改属睢州。原治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正统十三年迁今民权县东北葛冈北。
柘城县,变迁同考城县,治在今河南柘城县。
亳县洪武六年前隶于归德州,见“南京”亳州。仪封县详见开封府。
(四)汝宁府
明初汝宁府位于河南行省东南部,与中都临濠府为邻,州县变化较为复杂。洪武元年始设汝宁府时,因战乱人口损失或逃亡,汝阳、上蔡、新蔡、沈丘4县被废,光州附郭的定城县亦废,信阳州则改为直隶州,经过调整,洪武元年底,汝宁府只余西平、确山、遂平3直辖县,颍、光、息3州,真阳(隶息州)、光山(隶光州)、固始(隶光州)、太和(隶颍州)、颍上(隶颍州)5州辖县。
洪武四年是汝宁府辖区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朱元璋立中都,汝宁府下的颍、光、息3州及所属州县除息州真阳县被废入汝阳外,全部改归中都临濠府,汝宁府下加上当年复置的汝阳、上蔡、新蔡3县,只有6直辖县,辖区只相当于元末汝宁府的西北部(见图5)。
洪武七年至十三年间,光州、信阳州所属州县及由息州改置的息县陆续又改隶于汝宁府,其中信阳州洪武七年与罗山县一起改直隶于府,后信阳州又降为县。经过一系列设废变化,到洪武十三年底,汝宁府下有8直辖县(西平县、确山县、遂平县、汝阳县、上蔡县、新蔡县、信阳县、罗山县)、1州(光州)、3州辖县(光山县、固始县、息县)。
洪武十四年至成化十一年前,汝宁府的州县没有发生过变化。
成化十一年,信阳县又升为汝宁府信阳州,罗山、确山2县改属于州,同年新置光州商城县。弘治二年,确山县改直隶于府。弘治十八年,复置真阳县,直隶于府。此后,汝宁府一直领7直辖县、2州,另有5州辖县(见图6)。
汝宁府,洪武元年设,弘治十八年十二月后领州2、县12。治在今河南汝南县。
汝阳县,倚。洪武元年废,洪武四年七月戊辰“置汝宁府汝阳县” (13),直隶于府。治在今汝南县。
图5 洪武五年(1372)至七年汝宁府界
真阳县,元汝宁府息州属县,洪武初依旧,四年省入汝阳县。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丁丑复置县,直隶于府。治在今河南正阳县。
上蔡县,洪武初废,四年五月戊午“置汝宁府上蔡、新蔡二县” (14),直隶于府。治在今河南上蔡县。
新蔡县,元汝宁府息州属县,洪武初废,四年五月戊午复置,改直属府,治在今河南新蔡县。
西平县,治在今河南西平县。
确山县,洪武元年直隶汝宁府。十年五月戊寅“并确山县入汝阳县” (15),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成化十一年九月辛未改属汝宁府信阳州。弘治二年八月庚寅又改直属府。治在今河南确山县。(www.daowen.com)
遂平县,治在今河南遂平县。
图6 洪武元年(1368)至四年、洪武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汝宁府示意图
1.信阳州(信阳直隶州、信阳县参见)
元有信阳州,下辖信阳(附郭)、罗山2县。洪武元年十月丙戌“置信阳州及罗山县,隶河南分省” (16),废附郭的信阳县,州为直隶州。四年二月癸酉“上谓中书省臣曰:临濠为朕兴王之地,今置中都,宜以傍近州县通水路漕运者隶之。于是省臣议以原寿、邳、徐、宿、颍、息、光、六安、信阳九州,五河、怀远、中立、定远、蒙城、霍丘、英山、宿迁、睢宁、砀山、灵璧、颍上、泰和、固始、光山、丰、沛、萧一十八县悉隶中都” (17)。罗山县也随信阳州改隶于临濠府。洪武七年八月庚申“以罗山去凤阳远,命隶河南汝宁府” (18),则是改信阳州及罗山县属汝宁府。十年五月戊寅“改汝宁府信阳州为信阳县,并罗山县入汝阳县” (19),罗山县与信阳县一起改直隶汝宁府,并未废除。成化十一年九月辛未复升信阳县为州,仍领罗山县。州及信阳县治在今河南信阳市。
罗山县,洪武元年十月属信阳直隶州。四年二月至七年八月随州改隶临濠府。七年八月至十年五月随州隶汝宁府。十年五月州废后,直隶汝宁府。成化十一年九月辛未后隶汝宁府信阳州。治在今河南罗山县。
2.光州(定城县参见)
洪武元年为汝宁府光州,省附郭定城县,只领光山、固始2县。洪武四年二月癸酉2县随州改隶中都临濠府,十三年仍归属汝宁府,息县归于其下。成化十一年增设商城县,此后州领4县。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光山县,随州改隶。治在今河南光山县。
固始县,随州改隶。治在今河南固始县。
息县(息州参见),元末为汝宁府息州,领真阳县、新蔡县。洪武元年废新蔡县。洪武四年二月息州改属中都临濠府,真阳县省入汝阳县,寻改息州为息县,六年改属中都临濠府颍州,七年改属光州,十三年随光州一起改隶汝宁府。治在今河南息县。
商城县,成化十一年四月癸未分固始县地设。治在今河南商城县。
颍州元末属汝宁府,领太和、颍上、沈丘3县。洪武元年依旧设州,沈丘县废入太和县。洪武四年二月癸酉,颍州与颍上、太和2县改隶临濠府。详见“南京”。
(五)南阳府
洪武元年依元旧制设南阳府,原有的2直辖县、5州、11州辖县中,卢氏县洪武元年由嵩州改直隶于府,三年又改隶河南府陕州,嵩州也于洪武二年改隶河南府。卢氏县与嵩州的改属,使南阳府的北界南缩。其余邓、裕、汝、唐4州的穰、方城、梁、泌阳4个附郭县在洪武元年、二年相继废除。
洪武三年设唐州唐县;十年废镇平县;十三年复置泌阳、穰、镇平3县,废唐州,唐县改直隶于府;十四年穰县再次被废。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南阳府的州县没有发生变化,结构如下。
府辖县:南阳县、镇平县、唐县、泌阳县。
州及州辖县:邓州——内乡县、新野县,裕州——舞阳县、叶县,汝州——鲁山县、郏县。
成化六年增设邓州淅川县,十一年新置汝州宝丰县。成化十二年汝州改为直隶州,其下鲁山、郏、宝丰3县随之划出,南阳府在西北部边界有所缩小;同年,南阳府下新置桐柏、南召2县。此后,明代南阳府的州县再无变化,领6直辖县、2州、5州辖县。
南阳府,洪武元年设,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后领州2、县11。治在今河南南阳市。
南阳县,倚。治在今南阳市。
镇平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并镇平县入南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治在今河南镇平县。
唐县,洪武三年置,初隶唐州,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州废,县改直隶于府。治在今河南唐河县。
泌阳县,元为南阳府唐州附郭县,洪武元年依旧,洪武二年二月壬辰“并泌阳县于唐州,穰县于邓州” (20)。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唐州废,复置泌阳县,直隶于府。原治在今唐河县,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后治在今河南泌阳县。
桐柏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分唐县地置,治在今河南桐柏县。
南召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分南阳县地置,治在今河南南召县东云阳。
1.邓州(穰县参见)
元南阳府邓州,领穰(附郭)、内乡、新野3县。洪武元年依旧。二年二月壬辰,省穰县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五月庚寅“革邓州之穰县” (21)。成化六年增设淅川县,此后州领3县。州治在今河南邓州市。
内乡县,治在今河南内乡县。
新野县,治在今河南新野县。
淅川县,成化六年十一月甲午分内乡县地置。治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老城。
2.裕州(方城县参见)
元末南阳府属州,领方城(附郭)、舞阳、叶3县。洪武元年省方城县入州后,州领2县。州治在今河南方城县。
舞阳县,治在今河南舞阳县。
叶县,治在今河南叶县城关镇。
唐州,元末南阳府唐州,领泌阳(附郭)县,明初依旧。洪武二年二月泌阳县废,三年增设唐县。十三年十一月州废,唐县改直隶于府。治在今河南唐河县。
嵩州,洪武二年四月前属南阳府。所领卢氏县洪武元年四月改直属于府,三年改属河南府陕州。沿革见河南府。
汝州及所辖县沿革详见汝州直隶州。
(六)怀庆府
洪武元年十一月庚寅以元中书省怀庆路为怀庆府,隶河南分省 (22),怀庆路下原有的河内(附郭)、修武、武陟3直辖县,孟州及所属河阳(附郭)、济源、温3县,除孟州附郭的河阳县被废外,其余州县依旧设置。洪武十年五月孟州降为县,与济源、温2县一起改直隶于府。自此,怀庆府下有6直辖县。府治在今河南沁阳市。
河内县,倚。治在今沁阳市。
济源县,元怀庆路孟州属县,洪武元年十一月后随州隶怀庆府,洪武十年五月戊寅“改怀庆府之孟州为孟县,以温、济源二县隶怀庆府” (23)。治在今河南济源市。
修武县,治在今河南修武县。
武陟县,治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阳城。
孟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以孟州改置。治在今河南孟州市。
温县,元孟州属县,隶属变化同济源县。治在今河南温县。
孟州(河阳县附),元末怀庆路属州,下辖河阳(附郭)、温、济源3县,洪武元年十一月隶怀庆府,废河阳县。洪武十年五月降州为孟县。州及河阳县治在今孟州市。
(七)卫辉府
洪武元年八月癸巳“改卫辉路为府,以获嘉隶之” (24),十月属河南分省。路下原有的汲、胙城、新乡、获嘉4县仍属于府,淇州、辉州则改为同名之县,直隶于府。洪武十年五月至十三年十一月间,胙城、获嘉一度被废。此后,卫辉府直领6县。府治在今河南卫辉市。
汲县,倚。治在今卫辉市。
胙城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河南卫辉府胙城县并入汲县,获嘉县入新乡县” (25),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治在今河南延津县北胙城。
新乡县,治在今河南新乡市。
获嘉县,洪武十年五月戊寅省入新乡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治在今河南获嘉县。
淇县(淇州参见),洪武元年九月癸丑“置卫辉府之辉州、淇州,彰德府之林州及安阳、汤阴、临漳三县” (26),这几个州县元时皆有,此时应是依旧设置。十二月丙戌改河南辉州、淇州俱为县。治在今河南淇县。
辉县(辉州参见),变迁同淇县。治在今河南辉县市。
(八)彰德府
洪武元年闰七月改元中书省彰德路为彰德府,十月属河南分省,路下原有的安阳、临漳、汤阴3县和林州俱归于府下。洪武二年林州降为县,同时广平府磁州及所属武安、涉2县改隶本府。此后,府下共领4直辖县、1州、2州辖县。府治在今河南安阳市。
安阳县,倚。洪武元年九月置县。治在今安阳市。
临漳县,洪武元年九月置县。治在今河北临漳县。
汤阴县,洪武元年九月置县。治在今河南汤阴县。
林县(林州参见),洪武元年九月置林州,隶彰德府。二年四月甲戌“以广平府磁州及武安县隶彰德府,真定府涉县隶磁州,改彰德府林州……俱为县……” (27),县直隶于府。治在今河南林州市。
磁州
洪武元年十一月甲辰“置磁州及武安县,隶广平府” (28),武安县隶磁州。洪武二年四月甲戌,州县改隶彰德府,同时真定府涉县隶磁州。治在今河北磁县。
武安县,洪武元年十一月甲辰置,隶广平府磁州,二年四月甲戌随州隶彰德府。治在今河北武安市。
涉县,洪武元年十一月置,隶真定府,二年四月甲戌改属彰德府磁州。治在今河北涉县。
直隶州
汝州直隶州
元末为南阳府汝州,领梁(附郭)、鲁山、郏3县。洪武元年仍旧设南阳府汝州,梁县废。成化十一年四月析置宝丰县。十二年九月乙卯改汝州为直隶州,十二月己丑置伊阳县,自此,汝州领鲁山、郏、宝丰、伊阳4县。治在今河南汝州市。
鲁山县,治在今河南鲁山县。
郏县,治在今河南郏县。
宝丰县,成化十一年四月置,治在今河南宝丰县。
伊阳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置,治在今河南汝阳县。
另,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后襄阳、德安、安陆3府及随州曾在短暂时间内隶河南布政司,其沿革见“湖北布政司”。
广平府、真定府、保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及所属州县在洪武二年三月前属河南分省,沿革见“京师”。
【注释】
(1) 《太祖实录》卷32。
(2) 《太祖实录》卷112。
(3) 《太祖实录》卷67。
(4) 《神宗实录》卷37。
(5) 《明史》卷42《地理志三》。
(6) 《太祖实录》卷41。
(7) 《太祖实录》卷31。
(8) 《太祖实录》卷50。
(9) 《太祖实录》卷32。
(10) 《太祖实录》卷112。
(11) 《太祖实录》卷67。
(12) 《太祖实录》卷67。
(13) 《太祖实录》卷112。
(14) 《太祖实录》卷65。
(15) 《太祖实录》卷112。
(16) 《太祖实录》卷35。
(17) 《太祖实录》卷61。
(18) 《太祖实录》卷92。
(19) 《太祖实录》卷111。
(20) 《太祖实录》卷39。
(21) 《太祖实录》卷137。
(22) 《太祖实录》卷35。
(23) 《太祖实录》卷111。
(24) 《太祖实录》卷34。
(25) 《太祖实录》卷112。
(26) 《太祖实录》卷35。
(27) 《太祖实录》卷41。
(28) 《太祖实录》卷36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