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山东布政司:行政区划演变

明代山东布政司:行政区划演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山东布政司山东在元代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六月改山东行省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移治济南。下文以弘治二年为时间断限,叙述山东布政司府州县的变迁(见图1)。

明代山东布政司:行政区划演变

第四章 山东布政司

山东在元代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1368)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益都,即今山东青州市。洪武九年六月改山东行省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移治济南。

元末除山东半岛外,在今山东各地的路、直隶州交错纵横,大小相去甚远,边界互相纠合,其间又有数处飞地,管理较为混乱。朱元璋的军队于吴元年(1367)攻入山东后,就开始对当地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重新布置府州县,逐步奠定了明代山东省的政区与范围。

面对元末遗留下的复杂的政区,明政府首先取消路制,以府代替路,重新划分府界,迅速废除了直隶州、飞地,使其变成各府的一部分。至洪武九年形成了以济南府、济宁府(后改兖州府)、东昌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6府控制整个山东的局面,改变了洪武元年初5府、11直隶州交错的混乱形势。

明代对山东府、直隶州的调整均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济宁府改兖州府之前。除了山东半岛的登、莱、宁海之地外,山东的濮、德、曹、恩、冠、淄川、高唐、泰安8个直隶州在洪武元年至四年间或废或改县或改为府下的属州。洪武七年前山东还曾有一个只辖有6县的东平府,后被改为济宁府下的属州。

山东半岛在洪武元年至六年间俱属莱州府管辖,六年改为由宁海、莱、登3直隶州分别统辖。洪武九年五月,“上以登、莱二州皆濒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1),划山东半岛为登州府和莱州府,至明末未变。

明代山东省的政区有以下特点。

第一,洪武九年之后再无直隶州。

第二,属州众多。《明史》卷41《地理志二》记山东“属州十五”,这是弘治二年(1489)之后的情况。洪武初年山东先后共拥有过26个属州,主要是由于元末的许多直隶州也被改成了属州。但是一些属州下无县或只有一二县,很快就被废除了。洪武二十二年设平度州时只剩下13州,加上正统十年(1445)和弘治二年分别设置的曹州、临清州,共15属州,如下所示。

济南府——德州、泰安州、武定州、滨州,兖州府——济州、东平州、曹州、沂州,东昌府——高唐州、临清州、濮州,青州府——莒州,莱州府——胶州、平度州,登州府——宁海州。

第三,与元代当地政区相比,明代山东政区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府一级上,6府的设置,使得政区设置更为合理。

第四,在山东半岛地区,登、莱二府与其下的州县和沿海的卫所一起对地方施行行政管理

第五,洪武十八年后县级政区非常稳定。洪武十八年之前,县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直隶州的附郭县被废,部分州降为县,县的隶属变化复杂。洪武十八年任城县废除后,山东的县的名称与数目已和《明史》卷41《地理志二》中所载的“县八十九”相同。此后变化仅发生在正统十年、弘治二年设曹州、临清州时,曹、定陶馆陶、丘4县由直隶于府改为州辖县。

下文以弘治二年为时间断限,叙述山东布政司府州县的变迁(见图1)。

(一)济南府

史书在记载明初济南府的设置时,总提到它是由元代济南路发展而来的,实际明代济南府的辖地要比济南路广阔得多。元末济南路仅有4直辖县、2州、7州辖县,而明代洪武十三年之后的济南府在经过明初的调整后拥有15直辖县、4州、11州辖县,是元末济南路、德州直隶州、泰安直隶州和般阳路、济宁路、河间路、曹州直隶州各一部分共同形成的。15个直辖县中齐河、齐东、禹城、临邑、青城5县在元末是政区中的飞地。通过调整,元末济南路扭曲的边境也不复存在。

济南府,元代为中书省济南路。吴元年改为济南府,洪武元年四月起隶山东行省。府治在今山东济南市。明代中后期领州4、县26。

历城县,倚。治在济南市历城区。

章丘县,治在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

邹平县,治在今山东邹平县。

济阳县,治在今山东济阳县。

淄川县(淄川直隶州参见),元代为般阳路治,吴元年改路为淄川直隶州,元末般阳路下的登、莱2州亦变为直隶州,故淄川州下仅有原般阳路直辖的淄川(附郭)、长山、新城、蒲台4县。洪武元年四月起州直隶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七月戊戌,州废,“以淄川州长山、新城、淄川三县……隶济南府……淄川州之蒲台县隶滨州” (2)。州及淄川县治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

长山县,元属般阳路。吴元年起隶淄川直隶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直隶济南府。治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

新城县,元属般阳路。吴元年起隶淄川直隶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直隶济南府。七年十二月癸丑“革济南新城县,析其地入长山、高苑二县” (3),后复置。嘉靖《山东通志》卷2建置沿革上记新城县“洪武十二年改属济南府”,疑县于洪武十二年复置。治在今山东桓台县西新城镇。

齐河县,元代属德州直隶州的飞地。洪武元年属济南府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德州齐河县、济宁肥城县俱隶济南府” (4),治在今山东齐河县。

齐东县,元代是河间路在外的一块飞地。洪武初改属山东济南府。治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

禹城县,元属曹州直隶州的飞地。《明史》卷41《地理志二》、嘉靖《山东通志》卷2均记“洪武二十年”县由曹州改属济南府,但是明朝对元代中书省遗留的飞地在洪武元年、二年间绝大部分已处理,禹城县当也不例外,况曹州在洪武四年废为济宁府曹县,所以禹城县应是在洪武初已改属济南府。治在今山东禹城市。

临邑县,元代为河间路飞地。明初这一带政区上的飞地多在洪武元年改正,临邑县当在此间改属济南府。治在今山东临邑县。

长清县,元属泰安直隶州,洪武元年属济南府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泰安州长清县……俱隶济南府” (5),治在今山东长清县。

肥城县,元属济宁路。吴元年设济宁府,县属之。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属济南府。治在今山东肥城市。

青城县,元代与齐东县一起为河间路在外飞地,当于洪武元年改隶济南府。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2县。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济南府青城、陵二县” (6),治在今山东高青县西青城。

陵县,元为河间路陵州。洪武元年降州为陵县,改属济南府。二年七月“以……陵县隶德州” (7)。七年七月“庚辰……革德州陵县,就于陵县置德州治” (8)。十三年十一月复置陵县,直隶济南府。洪武七年七月前陵县治在今山东德州市,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后的县治在今山东陵县。

1.泰安州(奉符县参见)

元末泰安州直隶中书省,领奉符(附郭)、长清、莱芜、新泰4县。洪武元年改隶山东济南府,以州治奉符县省入州,而莱芜县改直隶济南府。洪武二年七月戊戌长清县改直隶济南府,莱芜县又改隶于州。此后,泰安州只领新泰、莱芜2县。治在今山东泰安市。

新泰县,治在今山东新泰市。

莱芜县,《明史》卷41《地理志二》记“洪武初改属济南府。二年仍来属”,嘉靖《山东通志》卷2则记为“洪武元年直隶济南府,三年改隶泰安州”,应是在长清改隶于府后不久,莱芜重新划归州。治在今山东莱芜市。

2.德州(安德县、清平县参见)

元末德州,治安德县,直隶中书省,下有安德(附郭)、齐河、清平、平原、德平5县。洪武元年德州改隶济南府,省安德县入州,清平县改属恩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齐河县改直隶济南府,而济南府陵县改隶于州;洪武七年七月陵县省。从此,明代德州只领德平、平原2县。原治在今山东陵县,洪武七年七月移州于故陵县,即今山东德州市。

德平县,治在今山东临邑县北德平。

平原县,治在今山东平原县。

3.武定州(乐安州、厌次县、无棣县参见)

本为元棣州,属济南路,领厌次(附郭)、阳信、商河、无棣4县。洪武元年废无棣县和附郭的厌次县,洪武二年七月乐陵县由直隶济南府改隶于州。《太祖实录》洪武六年六月乙卯记“置山东乐安州,以所属之地南析为海丰县,隶滨州,北析为庆云县,隶沧州(9),应是改棣州为乐安州,领乐陵、阳信、商和3县,后海丰县也改属本州。宣德元年(1426)八月因平汉王之乱,改名为武定州。州与厌次县治在今山东惠民县。

阳信县,治在今山东阳信县。

海丰县,洪武六年六月乙卯置,属滨州,后改属本州,改属时间不明。《宣宗实录》宣德元年四月提到“山东济南府乐安州及阳信、商河、海丰、乐陵四县” (10),可见在此之前海丰县已改属乐安州。治在今山东无棣县。

乐陵县,元属沧州,洪武元年改直属济南府,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属棣州。旧治在咸平镇,在今山东乐陵西南,洪武二年移治富平镇,即今乐陵市。

商河县,治在今山东商河县。

4.滨州(渤海县参见)

元末济南路滨州下有渤海(附郭)、利津、沾化3县,洪武元年,废附郭的渤海县;二年七月戊戌“淄川州之蒲台县隶滨州” (11);洪武六年六月新置海丰县,不久改归乐安州。此后,滨州一直领利津、沾化、蒲台3县。州治在今山东滨州市。

利津县,治在今山东利津县。

沾化县,治在今山东沾化县西沾城镇。

蒲台县,本属淄川直隶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属滨州。治在今滨州市南浦城。

洪武五年至七年十二月青州府沂州及其下的郯城、费县一度改属济南府,详见青州府。

(二)兖州府

明代兖州府是在洪武十八年封鲁王于兖州后改济宁府设置的。济宁府前身为元末的济宁路,洪武初年又陆续划入曹州、东平路一部分和益都路东南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州县调整,逐渐形成了明初的济宁府。到洪武十七年,济宁府已有12直辖县、2州、9州辖县,如下所示。

直辖县:任城县、郓城县、巨野县、滕县、峄县、金乡县、鱼台县、单县、嘉祥县、城武县、曹县、定陶县。

州辖县:兖州——曲阜县、宁阳县、邹县、泗水县,东平州——汶上县、东阿县、平阴县、阳谷县、寿张县。

洪武十八年鲁王就封兖州,移府治于兖州,并改府名为兖州府。由于兖州本为济宁府下辖有4县的属州,州改府之后,这些县的隶属也要重新调整,从而引起了州县隶属的大变化。沂州及其属县则从青州府来属。明末兖州府有11直辖县、4州、12州辖县,除曹州是正统十年设置外,其他均是在洪武十八年设兖州府时确定下来的,如下所示。

直辖县: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邹县、泗水县、滕县、峄县、金乡县、鱼台县、单县、城武县。

州辖县:曹州——曹县、定陶县,沂州——郯城县、费县,东平州——汶上县、东阿县、平阴县、阳谷县、寿张县,济宁州——郓城县、巨野县、嘉祥县。

洪武七年之前,山东行省一度设置过东平府,其沿革见东平州条。

兖州府(兖州参见),元代兖州,属济宁路。吴元年济宁路改济宁府,州仍隶之。洪武十八年封鲁王于兖州,升州为府,改济宁府为兖州府下属州。治在今山东兖州市。正统十年后兖州府领州4、县23。

滋阳县,倚。元为兖州嵫阳县,洪武元年省县入州。洪武十八年复置,直属兖州府。成化年间,改名滋阳。治在今兖州。

曲阜县,本属兖州,洪武十八年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曲阜市。

宁阳县,本属兖州,洪武十八年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宁阳县。

邹县,元属益都路滕州,吴元年属青州府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以“滕州邹县隶兖州” (12)。洪武十八年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邹城市。

泗水县,本属兖州,洪武十八年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泗水县。

滕县(滕州参见),元益都路滕州,领滕(附郭)、邹2县。吴元年为青州府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戊戌“寻改滕州、单州俱为县,隶济宁” (13),滕县与邹县改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直属兖州府。治今山东滕州市。

峄县(峄州参见),元峄州,属益都路。吴元年益都路改为青州府,州属之。洪武二年降州为县,改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起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枣庄市南峄城镇。

金乡县,元属济宁路。吴元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起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金乡县。

鱼台县,元属济宁路济州。吴元年直属济宁府,洪武元年改属徐州,二年七月戊戌“徐州之鱼台县隶济宁” (14),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起直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鱼城镇。

单县(单父县参见),元济宁路单州。吴元年属济宁府。洪武元年省附郭的单父县入州。二年七月戊戌降州为县,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起直属兖州府。旧城在南,正德十四年(1519)五月因河决改迁今山东单县。

城武县,元为曹州直隶州属县。明初亦属曹州,洪武四年州废,县改直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起直属兖州府。县城在今山东成武县。

1.济宁州(济宁府、任城县参见)

元末为济宁路,治任城县,即今山东济宁市。济宁路下有巨野、郓城、肥城、金乡、砀山、虞城、丰县7直辖县和济州(领任城、鱼台、沛县3县)、单州(领单父、嘉祥2县)、兖州(领嵫阳、曲阜、泗水、宁阳4县)3州。吴元年改路为济宁府,废济州,任城、鱼台2县改直隶于府,沛县改隶徐州。

吴元年至洪武十八年之间,济宁府的州县变化复杂:吴元年至洪武二年间,砀山、虞城、丰、沛、鱼台5县改属河南开封府归德州、徐州,鱼台县后又改回;洪武元年单州与兖州附郭的单父、嵫阳2县被省,定陶县由隶曹州改直隶于府;洪武二年肥城县改属济南府,当年七月单州降为单县,与其下嘉祥县改直隶于府,同时峄县、滕县也来属府,邹县来属兖州;洪武四年城武县、曹县改直属于府;洪武元年至五年沂州及郯城、费县一度属于济宁府;洪武七年十一月府下又增加了东平州及其属县。洪武十八年济宁府降为州,以附郭的任城县省入州,除嘉祥、巨野、郓城3县外,府下其余8直辖县、2州、9州辖县俱改隶兖州府。

嘉祥县,元属济宁路单州。洪武二年七月单州改单县,嘉祥县改直隶于济宁府,洪武十八年属济宁州。治在今山东嘉祥县。

巨野县,元末为济宁路属县。吴元年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隶济宁州。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郓城县,变迁同巨野县。治在今山东郓城县。

2.东平州(东平府、须城县参见)

元东平路,直隶中书省,下有须城(附郭)、汶上、阳谷、东阿、平阴、寿张6县。吴元年改为东平府,洪武元年四月起隶山东行省,下仍领6县。洪武三年,寿张县废。洪武七年十一月戊寅“改山东东平府为州” (15),属济宁府,省附郭的须城县,州共领4县。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自此,东平州一直领5县。洪武十八年起州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东平县。

汶上县,治在今山东汶上县。

东阿县,故城在今山东东阿县南旧城,洪武八年徙于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

平阴县,治在今平阴县。

阳谷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

寿张县,洪武三年省入须城、阳谷2县,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元时县治在今山东梁山县北寿张集。洪武十三年徙置王陵店,即今阳谷县寿张镇。

3.曹州(曹州直隶州、济阴县、楚丘县参见)

元曹州,直隶中书省,下有济阴(附郭)、城武、定陶、楚丘、禹城5县,明初仍为直隶州。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镇,省济阴、定陶、楚丘□□(当为“三县”二字)入州” (16),实省济阴、楚丘2县,定陶改直隶济宁府,同时在外的飞地禹城县改直隶济南府,所以到洪武四年州废之前,只余有城武1县。洪武元年治今山东菏泽西南安陵。二年,州治自北徙于盘石镇,即今山东曹县。洪武四年州降为曹县,与城武县俱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丁未复置州,隶兖州府,以曹县、定陶县属州。这之后,曹州一直领2县。

曹县,洪武四年曹州降为曹县,属济宁府。正统十年十二月复置州,以县属之。治在今山东曹县。

定陶县,元属曹州,洪武元年改属济宁府。十年五月戊寅“山东并济宁之定陶县入城武县” (17),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仍属济宁府。十八年直属兖州府。正统十年十二月改属曹州。治在今山东定陶县。

禹城县见济南府。

4.沂州(临沂县参见)

元属益都路,领临沂(附郭)、费2县。吴元年州属益都路改设的青州府。洪武元年省附郭的临沂县入州,另设郯城县,州改属济宁府。五年2县随州改属济南府。七年十二月癸丑“以沂州及郯城、费县属青州府” (18)。十八年后属兖州府。治在今山东临沂市。

郯城县,嘉靖《山东通志》卷2记“洪武元年置郯城”,属沂州。治在今山东郯城县。(www.daowen.com)

费县,治在今山东费县。

砀山、丰、沛3县详见南直隶徐州,虞城县详见“河南布政司”归德府。

(三)东昌府

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下领聊城(附郭)、堂邑、莘、茌平、博平、丘6县。洪武元年改设为东昌府,下仍领6县。洪武元年至三年间临清、馆陶、冠县、清平4县相继改直属府,原本直隶行省的高唐州、濮州也改属于府,2州之下经过明初的变革,也各领3县,所以在弘治二年正月之前,东昌府下有10直辖县、2州、6州辖县。

弘治二年正月,临清县改州,丘、馆陶2县改属其下,这之后东昌府领7直辖县、3州、8州辖县。

东昌府,洪武元年改元东昌路为府。治在今山东聊城市。弘治二年正月后领3州、15县。

聊城县,倚。治在今聊城市。

堂邑县,治在今聊城市西北堂邑。

博平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治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博平。

茌平县,治在今茌平县。

莘县,治在今山东莘县。

清平县,元属德州。洪武元年改属直隶山东行省的恩州,二年恩州降为县,七月戊戌清平县改属东昌府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改直属东昌府。治在今山东高唐县西南清平镇。

冠县(冠州直隶州参见),元冠州,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直隶山东行省。洪武三年降州为县,改直属东昌府。治在今山东冠县。

1.临清州(临清县参见)

元濮州临清县。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直属东昌府。弘治二年正月丙戌升为州。旧治在今山东临清西南,洪武二年徙治临清闸,景泰元年(1450)又于闸东北三里筑城,即今临清市。领2县。

丘县,元直隶东昌路。明初隶东昌府,弘治二年正月改属临清州。治在今河北邱县南丘城镇。

馆陶县,元属濮州。洪武元年仍属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直属东昌府,三年三月省,寻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正月改属临清州。治在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

2.高唐州(高唐县参见)

元高唐州,直隶中书省,领高唐(附郭)、夏津、武城3县。洪武元年以州治高唐县省入,州改属东昌府。洪武二年恩县、清平县改属高唐州,三年三月夏津县、清平县曾一度被省,但不久即复置,清平县改直隶于府,所以明代大多数时间内高唐州领恩、夏津、武城3县。高唐州及高唐县治在今山东高唐县。

恩县(恩州直隶州参见),元恩州,直隶中书省,下无属县。洪武元年仍为山东行省恩州直隶州。洪武二年降为县,改属东昌府高唐州。原治在山东平原县西旧城,洪武七年七月徙于许官店,即今平原县西恩城。

夏津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治在今山东夏津县。

武城县,治在今山东武城县。

3.濮州(濮州直隶州、鄄城县参见)

元濮州,直隶中书省,下领鄄城(附郭)、朝城、馆陶、临清、观城、范6县。洪武元年直隶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以附郭的鄄城县废入州,州改隶东昌府,七月临清、馆陶2县改直隶东昌府。洪武三年三月后州下的朝城、观城、范3县曾被废,不久即复置。这之后,濮州一直领此3县。州治本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景泰三年以河患迁于王村,即今河南濮阳东濮城。

范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治本在今山东范县东南旧范县,洪武二十五年城圮于河,迁今山东阳谷县南古城镇。

观城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治在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镇。

朝城县,洪武三年三月省,寻复置。治在今莘县西南朝城镇。

(四)青州府

青州府的前身是元朝的益都路,益都路在元末有益都(附郭)、临淄、高苑、乐安、寿光临朐6直领县,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8州,8州下另有15个州辖县。洪武元年沂州及其下郯城、费县改属济宁府,五年改属济南府,七年十二月至十八年间沂州一度又改属青州府,后属兖州府;洪武二年滕、峄2州改直属济宁府,密州被废,博兴州改为直隶于青州府的博兴县;胶州、潍州于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八年之后,青州府只有莒州1州。

洪武元年潍州昌乐县改直隶于府,洪武二年博兴州改为博兴县,加之密州下的诸城、安丘2县和原属莒州的蒙阴县,青州府在明朝洪武十八年之后共领11直辖县、1州、2州辖县。

青州府,元益都路。太祖吴元年为青州府,洪武元年四月属山东行省。治在今山东青州市。洪武十八年起领州1、县13。

益都县,倚。治在今青州市。

临淄县,治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区。

高苑县,治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

乐安县,治在今山东广饶县。

寿光县,治在今山东寿光市。

临朐县,治在今山东临朐县。

博兴县(博兴州参见),元益都路博兴州,下无属县。吴元年为青州府博兴州。洪武二年降州为县,直隶于府。治在今山东博兴县。

昌乐县,元末为潍州属县。洪武元年改直属青州府。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于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

诸城县(密州参见),元益都路密州下有诸城(附郭)、安丘2县。吴元年州隶青州府。洪武二年七月戊戌“密州安丘、诸城二县俱隶青州” (19),州废,2县改直属青州府。密州、诸城县治在今山东诸城市。

安丘县,元为密州属县。洪武二年七月戊戌,州废,县改直属青州府。治在今山东安丘市。

蒙阴县,元莒州属县,洪武二年七月戊戌改直属府。治在今山东蒙阴县。

莒州(莒县)

元属益都路莒州,下有莒(附郭)、日照、蒙阴、沂水4县。吴元年州属青州府。洪武元年以州治莒县省入州。蒙阴县于洪武二年七月改直隶于青州府,州遂领2县。治在今山东莒县。

沂水县,治在今山东沂水县。

日照县,治在今山东日照市。

(五)莱州府

元般阳路莱州,领掖(附郭)、胶水、招远、莱阳4县。洪武元年升为府,同时宁海州、文登县、登州及其下的黄县、福山、栖霞3县改隶莱州府。六年莱州府降为州,直隶山东行省。登州、宁海州也同时改为直隶州。九年五月壬午复升莱州为府,招远、莱阳2县割隶于新设的登州府,文登县改属登州府宁海州,而以原属于青州府的潍州、胶州和昌邑、高密、即墨3县充入莱州府,高密、即墨2县最初直隶于莱州府,不久即成为胶州属县。潍州于洪武十年改为县,二十二年与直隶于府的昌邑县一起改隶于由胶水县改设的平度州。

洪武二十二年之后,莱州府下有1直辖县、2州、4州辖县。

莱州府(莱州参见),元般阳路莱州,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直隶山东行省。九年五月壬午复升为府。洪武二十二年之后领2州、5县。治在今山东莱州市。

掖县,倚。洪武元年属莱州府,六年属莱州直隶州,九年五月后仍属莱州府。治在今莱州市。

1.平度州(胶水县参见)

元莱州下有胶水县,洪武元年莱州府仍设胶水县,六年县属莱州直隶州,九年五月后仍属莱州府,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为平度州。治在今山东平度市。领2县。

潍县(潍州、北海县参见),元潍州,属益都路,领北海(附郭)、昌乐、昌邑3县。吴元年属青州府,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县省入州,昌乐县改直属青州府。洪武九年五月潍州改属莱州府,十年五月“莱州府以即墨县隶胶州,改潍州为潍县,以昌邑县并入之” (20),降潍州为直隶于府的县,其下的昌邑县同时废除。二十二年正月县改属平度州。治即今山东潍坊市。

昌邑县,元潍州属县,明初依旧。洪武十年五月戊寅省入潍县,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改隶于平度州。治在今山东昌邑市。

2.胶州(胶西县参见)

元属益都路,下领胶西(附郭)、即墨、高密3县。吴元年隶青州府,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州。洪武九年五月州改属莱州府,即墨、高密2县改直隶莱州府,寻复隶于州。此后,胶州一直领这2县。治在今山东胶州市。

高密县,元属胶州。吴元年属青州府胶州。洪武九年五月改直属莱州府,寻复属州。治在今山东高密市。

即墨县,元属胶州。吴元年随州属青州府。洪武九年五月直属莱州府,十年五月戊寅仍属州。治在今山东即墨市。

(六)登州府(莱州府登州、登州直隶州参见)

元般阳路登州,下领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4县。洪武元年改属莱州府,附郭的蓬莱县当于此年废除。六年直隶山东行省。九年五月壬午“改登州为府,置蓬莱县。时上以登、莱二州皆濒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遂割莱州府文登、招远、莱阳三县益登州为府,置所属蓬莱县,复以青州府之昌邑、即墨、高密三县补莱州府” (21)。府领直属县6、州1、州辖县1。治在今山东蓬莱市。

蓬莱县,倚。洪武元年废。九年五月复置。治在今蓬莱市。

黄县,洪武元年属莱州府登州,六年属登州直隶州,九年五月起属登州府。治在今山东龙口市城关镇。

福山县,隶属变迁同黄县。治在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

栖霞县,隶属变迁同黄县。治在今山东栖霞市。

招远县,洪武元年属莱州府,六年属莱州。洪武九年五月壬午来属登州府。治在今山东招远市。

莱阳县,变迁同招远县。治在今山东莱阳市。

宁海州(宁海直隶州、牟平县参见)

元为直隶州,下领牟平(附郭)、文登2县。洪武元年州改属莱州府,以附郭的牟平县省入州,文登县也改直隶于莱州府。洪武六年莱州府改莱州后,宁海州也改直隶山东行省。洪武九年五月改属新设的登州府,仍领文登1县。州治在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

文登县,元属宁海州。洪武元年改直属莱州府,九年五月仍属登州府宁海州。治在今山东文登市。

【注释】

(1) 《太祖实录》卷106。

(2) 《太祖实录》卷43。

(3) 《太祖实录》卷43。

(4) 《太祖实录》卷43。

(5) 《太祖实录》卷43。

(6) 《太祖实录》卷95。

(7) 《太祖实录》卷134。

(8) 《太祖实录》卷91。

(9) 《太祖实录》卷83。

(10) 《宣宗实录》卷16。

(11) 《太祖实录》卷43。

(12) 《太祖实录》卷43。

(13) 《太祖实录》卷43。

(14) 《太祖实录》卷43。

(15) 《太祖实录》卷94。

(16) 嘉靖《山东通志》卷2。

(17) 《太祖实录》卷112。

(18) 《太祖实录》卷95。

(19) 《太祖实录》卷43。

(20) 《太祖实录》卷112。

(21) 《太祖实录》卷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