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 京
明朝南京的政区管辖范围是在洪武元年(1368)之前逐步形成的,在丙申年(1356)七月朱元璋已在应天府设置了江南行中书省。但是由于平定各地的时间相差很大,江南行省初置时的辖区还很小。随着各地的相继平定,元末各路相继改设为府,江南行省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至洪武元年八月己巳罢行省设南京时,周围归其管辖的府有17个,元代河南江北行省东半部及江浙行省北部尽归其下。洪武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改称南京,洪熙元年(1425)三月戊戌仍为京师,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甲午复改称南京。
洪武元年之后除广兴府于洪武四年改为直隶州,湖州府和嘉兴府洪武十四年改隶浙江布政司外,其他府及直隶州的变化都与临濠府(后改中立府、凤阳府)有关。和州、徐州、滁州先是从其他的府改属临濠府,后又陆续划出改为直隶州;寿州、泗州则是经历了划入—划出—再划入的过程。洪武二十二年滁州改直隶州后,南京的府级政区固定了下来。
明代南京县级政区大多是沿用元末的县,元末众多的散州也都被降为县。洪武二十二年之后,南京新设置的县寥寥无几。南京直辖的政区与周边布政司的边界除凤阳府与河南布政司交界处因州县改属在洪武年间发生过大的变动外,其余基本在洪武元年已经确定下来。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南京有府14、直隶州4、属州17、县97,下文以此为时间断限叙述南京府州县变迁。
府
(一)应天府
朱元璋于丙申年三月辛卯改元江浙行省集庆路为应天府,仍领集庆路下的上元(附郭)、江宁(附郭)、句容3县与溧水、溧阳2州。当年七月己卯以应天府为江南行中书省治。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明朝在应天府建都,称南京。
洪武二年,溧水、溧阳2州降为县。九年三月随着江浦县的设置,应天府开始向江北扩展。二十二年二月扬州府六合县的改属使应天府在江北进一步发展。弘治四年(1491),从溧水县析出高淳县,此后应天府一直领8直辖县。府治在今江苏南京市。
上元县,倚。太祖丙申年迁县治于今南京市东南的淳化镇,第二年复还治南京。
江宁县,倚。治在今南京市。
句容县,治在今江苏句容市。
溧阳县,元集庆路溧阳州,丙申年三月隶应天府,洪武二年降州为县。治在今江苏溧阳市。
溧水县,元集庆路溧水州,丙申年三月隶应天府,洪武二年降为县。治在今江苏溧水县。
高淳县,弘治四年以溧水县高淳镇置,治在今江苏高淳县。
江浦县,洪武九年三月乙丑“置江浦县,割滁、和二州及六合县之地属之,隶应天府” (1)。治在南京西北蒲镇,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己酉移于今江苏江浦县。
六合县,元为扬州路真州属县,明初仍属真州。洪武二年废真州,六合县改直隶扬州府。洪武二十二年二月丙辰“以扬州府六合县属应天府” (2),治在今江苏六合县。
(二)凤阳府
作为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府的设置受到了极端的重视。洪武前的吴元年(1367)凤阳府的前身临濠府得以设置,虽然《明史》卷40《地理志一》记载该府是在元安丰路濠州的基础上设置的,但是由于寿州、泗州等州的归属,使吴元年临濠府的管辖范围与州县数目远远超过了元濠州,它占有了元末安丰路全部、淮安路西部。洪武六年九月府名改为中立府,七年八月又改为凤阳府。
洪武四年二月癸酉,朱元璋以“临濠为朕兴王之地,今置中都,宜以傍近州县通水路漕运者隶之”,于是“以原寿、邳、徐、宿、颍、息、光、六安、信阳九州,五河、怀远、中立、定远、蒙城、霍丘、英山、宿迁、睢宁、砀山、灵璧、颍上、泰和、固始、光山、丰、沛、萧一十八县悉隶中都” (3),隶于信阳州的罗山县也随州改隶临濠府。洪武五年泗州由直隶州重新隶于临濠府;七年,滁州、和州改隶本府。虽然在洪武十三年前信阳州、光州划归汝宁府,也新设或废除了一些县,但洪武七年至十三年仍是凤阳府管辖面积最大、州县最多的时期。洪武十三年和州改直隶京师。这一年年底,凤阳府共有6直辖县、9州、18州辖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省北部与西部,徐州、滁州等军事重地尽归其下。
但因凤阳府的管辖范围过大,一些州县距府城较远,事务处理不便。另外,当明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后,在南京北部控制交通要道之地设置面积如此之大的凤阳府也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所以从洪武七年起,一些州县逐渐从凤阳府中划出,或归周边各府,或改直隶州。洪武二十二年滁州改直隶州后,凤阳府只余下6直辖县、4州、8州辖县,管辖范围大大缩小,但仍是南京下面积最大的府。
弘治九年颍州亳县升为州。此后至明末,凤阳府有6直辖县、5州、7州辖县。
凤阳府(临濠府、中立府参见),元安丰路濠州,太祖吴元年升为临濠府,隶江南行省,后直隶南京。洪武六年九月戊午改为中立府,七年八月庚子又改为凤阳府。初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洪武八年十月丙申迁于今凤阳县府城镇。弘治九年十月后领州5、县13。
凤阳县,倚。洪武七年八月庚子析临淮县地置。初治在今凤阳县东北临淮关,洪武八年十月丙申迁于今凤阳县府城镇。
临淮县(钟离县、中立县参见),元为濠州附郭的钟离县。洪武二年九月改名中立县,三年十一月改名临淮。洪武八年十月前相继为临濠府、中立府、凤阳府附郭县。治在今凤阳县东北临淮关。
怀远县,治在今安徽怀远县。
定远县,治在今安徽定远县。
五河县,元淮安路泗州属县,太祖吴元年随泗州改属临濠府,洪武二年九月随泗州改直隶南京。五年三月乙酉泗州还属临濠府,五河县则改直隶于府。旧治在今安徽五河县南浍河南岸,永乐元年圮于水,徙治西北。嘉靖二十五年迁于浍河北,即今五河县治。
虹县,元淮安路泗州属县,太祖吴元年随泗州改属临濠府,洪武二年九月随泗州改直隶南京,五年三月乙酉又随泗州还属临濠府。洪武七年七月己丑“以泗州所属虹县直隶中立府” (4),治在今安徽泗县。
1.寿州(寿春府、寿州直隶州、寿春县、下蔡县、安丰县参见)
元安丰路,属河南江北行省,下直辖寿春(附郭)、安丰、下蔡、霍丘、蒙城5县和濠州,濠州下领钟离、定远、怀远3县。太祖丙午年(1366)改安丰路为寿春府,隶江南行省,所领州县依旧。吴元年濠州升为临濠府,寿春府则降为寿州,属临濠府,领寿春(附郭)、安丰、下蔡、霍丘、蒙城5县。洪武二年九月癸卯“以临濠之泗州、寿州直隶中书省” (5),是改州为直隶州。洪武四年二月癸酉还属临濠府,寻以州治寿春县省入。安丰、下蔡2县于洪武中废,州下余霍丘、蒙城2县。寿春府、寿州、寿春县治在今安徽寿县,下蔡县在今安徽凤台县,安丰县在今寿县南板桥集东安丰塘北岸。
霍丘县,丙午年隶寿春府,吴元年起隶临濠府寿州,洪武二年九月隶寿州直隶州,四年二月仍隶临濠府寿州,后随州隶中立府、凤阳府。治在今安徽霍邱县。
蒙城县,隶属变迁同霍丘县。治在今安徽蒙城县。
2.泗州(泗州直隶州、临淮县参见)
元淮安路泗州,下辖临淮(附郭)、虹、五河、盱眙、天长5县。丙午年属淮安府,太祖吴元年属临濠府。洪武二年九月州改直隶中书省,为直隶州。五年三月乙酉又“以泗州隶临濠府” (6),五河县改直隶于府,州治临淮县省入州。洪武七年七月虹县改直隶于府,州下余盱眙、天长2县。泗州、临淮县治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洪泽湖中。
盱眙县,吴元年起隶临濠府泗州,洪武二年九月隶泗州直隶州,五年三月仍隶临濠府泗州,后随州隶中立府、凤阳府。治在今盱眙县。
天长县,隶属变迁同盱眙县。治在今安徽天长县。
3.宿州
元属归德府,领灵璧县。洪武元年改归德府为开封府归德州,宿州亦改直隶开封府,仍领灵璧县。洪武四年二月癸酉改属临濠府。州治在今安徽宿州市。
灵璧县,洪武元年隶开封府宿州,四年二月隶临濠府宿州,后随州隶中立府、凤阳府。治在今安徽灵璧县。
4.颍州
元属汝宁府,领太和、颍上、沈丘3县。洪武元年依旧设汝宁府颍州,废沈丘县。洪武四年二月癸酉,颍州与颍上、太和2县改隶临濠府。洪武六年至弘治九年十月间亳县隶于本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市。
颍上县,洪武元年隶汝宁府颍州,四年二月随州改隶临濠府,后随州隶中立府、凤阳府。治在今安徽颍上县。
太和县,隶属变迁同颍上县。治在今安徽太和县。
5.亳州(亳县、城父县、谯县参见)
元属归德府,领谯县、鹿邑、城父3县。洪武元年改归德府为开封府归德州,亳州则降为县,与鹿邑县同隶于归德州,同年废谯县和城父县。六年亳县改属临濠府颍州。弘治九年十月癸卯复升为州,隶凤阳府,下无属县。治在今安徽亳州市。
信阳州及所属罗山县洪武四年至七年,息州及息县、光州及所属固始、光山2县洪武四年至十三年一度属于凤阳府,详见“河南布政司”。邳州及所属宿迁、睢宁2县和六安州及英山县洪武四年至十五年属凤阳府,分别详见淮安府邳州、庐州府六安州。和州洪武七年至十三年间隶凤阳府,详见和州直隶州。滁州及其所属2县洪武七年至二十二年曾隶于凤阳府,详见滁州直隶州。徐州及所属4县洪武四年二月至十四年十一月属临濠府、中立府、凤阳府,详见徐州直隶州。
(三)淮安府
明太祖丙午年四月大军克淮安,改元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为淮安府,淮安路下的山阳(附郭)、清河、盐城、桃园4直辖县和海宁州(下辖朐山、沭阳、赣榆3县)、泗州(下辖临淮、虹、五河、盱眙、天长5县)、安东州尽归府下。府治在今江苏淮安市。
吴元年泗州及所辖5县改属临濠府。洪武初,海宁州改名为海州,附郭的朐山县被废除,沭阳县改直隶于府。洪武二年安东州降为县。桃园县在洪武初改名为桃源县。洪武十五年,邳州及所辖宿迁、睢宁2县自凤阳府来属,此后,淮安府一直领6直辖县、2州、3州辖县。
山阳县,倚。治在今江苏淮安市。
清河县,县治本滨黄河,在今淮安市淮阴区西旧县。崇祯末,迁治于县东南之甘罗城,在今江苏淮阴西南。
盐城县,治在今江苏盐城市。
安东县(安东州参见),元淮安路安东州,明初属淮安府,洪武二年正月甲子降为县。治在今江苏涟水县。
桃源县,元淮安路桃园县,洪武初改名桃源。治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城厢。
沭阳县,元淮安路海宁州属县,洪武初改直隶于淮安府。治在今江苏沭阳县。
1.海州(海宁州、朐山县参见)
洪武初改元淮安路海宁州为海州,以州治朐山县省入,沭阳县改直隶于淮安府。州下余赣榆县。州治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
赣榆县,治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赣榆镇。
2.邳州(下邳县参见)
元邳州属归德府,领下邳(附郭)、宿迁、睢宁3县。洪武元年,归德府降为河南开封府归德州,邳州也变为开封府属州,并省下邳县。洪武四年二月邳州与所属宿迁、睢宁2县改隶临濠府,六年九月隶中立府,七年八月隶凤阳府。十五年邳州由凤阳府改属淮安府。州及下邳县治在今江苏邳州市西南古邳。
宿迁县,随州变迁。治在今江苏宿迁市。
睢宁县,随州变迁。治在今江苏睢宁县。
泗州及所属五县沿革见临濠府。
(四)扬州府(淮海府、维扬府参见)
丁酉年(1357)十月甲申朱元璋改元扬州路为淮海府,辛丑年(1361)十二月戊寅改为维扬府,丙午年正月又改为扬州府。治在今江苏扬州市。
元末扬州路所属州县俱隶扬州府。辛丑年,元末被废的江都县得以复置。洪武元年闰七月高邮府降为扬州府属州。泰州附郭的海陵县,通州附郭的静海县,滁州来安、全椒及附郭的清流县,高邮附郭的高邮县都在洪武元年被废除。洪武二年废真州,改扬子县为仪真县,与六合县及崇明州改设的崇明县直隶于府。此时扬州府的辖区基本与元末扬州路相当。
洪武七年,滁州改属凤阳府,后改为直隶州;八年,崇明县改属苏州府;二十二年六合县改直隶于应天府。这几次改动,使扬州府的面积不断缩小,只余3直辖县、3州、4州辖县,州县数目无法同元扬州路相比。
江都县,倚。元末废。太祖辛丑年复置。治在今扬州市。
泰兴县,治在今江苏泰兴市。
仪真县(真州、扬子县参见),本为元扬州路真州,辖扬子(附郭)、六合2县。洪武二年,州废,改扬子县名为仪真县,与六合县一起改直隶于扬州府。真州、扬子县、仪真县治在今江苏仪征市。
1.高邮州(高邮府、高邮县参见)
元为高邮府,领高邮(附郭)、兴化、宝应3县。太祖丁酉年亦设高邮府,领县依旧。洪武元年闰七月丙辰降府为州,隶扬州府,以州治高邮县省入州。州只领兴化、宝应2县。治在今江苏高邮市。
宝应县,治在今江苏宝应县。
兴化县,治在今江苏兴化市。
2.泰州(海陵县参见)
元为扬州路属州,辖海陵(附郭)、如皋2县。洪武初,以州治海陵县省入州。州仅领如皋县。州、海陵县治在今江苏泰州市。
如皋县,治在今江苏如皋市。
3.通州(静海县参见)
元为扬州路属州,辖静海(附郭)、海门2县。洪武初,以州治静海县省入。州领海门县。州、静海县治在今江苏南通市。
海门县,旧治在今南通市东,圮于海,正德七年(1512)徙治余中场,在今江苏海门县东北。嘉靖二十四年八月迁于金沙场以避水患,在今南通市东南。
崇明州、崇明县洪武八年前属扬州府,沿革见苏州府太仓州。滁州及所属县洪武七年前属扬州,见滁州直隶州。六合县洪武二年前属扬州府真州,后改直隶扬州府,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改直隶应天府,详见应天府。
(五)苏州府
吴元年九月乙酉改元江浙行省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府治在今江苏苏州市,仍领平江路下的吴县、长洲2县及吴江、昆山、常熟、嘉定4州。洪武二年4州降为县。八年崇明县自扬州府来属。弘治十年正月设太仓州,以崇明县隶于州。从此至明末,苏州府领6直辖县、1州、1州辖县。
吴县,倚。治在今江苏苏州市。
长洲县,倚。治在今苏州市。
吴江县(吴江州参见),元平江路吴江州,明初属苏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治在今江苏吴江市。
昆山县(昆山州参见),元平江路昆山州,明初属苏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治在今江苏昆山市。
常熟县(常熟州参见),元平江路常熟州,明初属苏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万历末因避明光宗朱常洛讳,一度改县名为尝熟。治在今江苏常熟市。
嘉定县(嘉定州参见),元平江路嘉定州,明初属苏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治在今上海市嘉定区。
太仓州
弘治十年正月己巳置州于太仓卫城,析昆山、常熟、嘉定3县地益之,领1县。治在今江苏太仓市。
崇明县(崇明州参见),元扬州路崇明州,明初属扬州府,洪武二年降为县,八年改属苏州府,弘治十年正月来属太仓州。县治因海岸崩塌,屡次迁移,旧治在县东北东沙,为海所圮,永乐十九年,嘉靖八年、三十三年三迁,亦俱圮于水。万历十三年(1585)迁于平洋沙巡检司。
(六)松江府
元松江府直隶江浙行省,领华亭、上海2县,明太祖吴元年正月元官员出降,仍设为府,领县依旧,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嘉靖二十一年增设青浦县,后废,万历元年复设。府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区。
华亭县,倚。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区。(www.daowen.com)
上海县,治在今上海市老城厢。
青浦县,嘉靖二十一年四月辛酉置,三十二年废为青龙镇,治即今上海市青浦区北旧青龙镇。万历元年复于唐行镇置县,即今上海市青浦区。
(七)常州府(长春府参见)
太祖丁酉年三月丁亥改元常州路名为长春府,同月己丑又改为常州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常州路下的武进、晋陵2县改名为永定、京临,与无锡、宜兴2州仍隶于府。寻省京临县。壬寅年(1362)永定又改名为武进。吴元年,江阴直隶州降为县,改属于府。洪武二年,无锡、宜兴2州也降为县。成化七年(1471)增设靖江县。此后,府领5直辖县。万历末,因避讳改为尝州府。府治在今江苏常州市。
武进县(晋陵县、永定县、京临县参见),倚。晋陵县元代时与武进县同治一城。太祖丁酉年三月己丑改武进县名为永定,晋陵县名为京临。寻以京临省入永定。壬寅年六月甲戌仍改永定为武进。武定、永定、晋陵、京临县治均在今常州市。
无锡县(无锡州参见),元常州路无锡州,明初属常州府,洪武二年四月甲戌降为县。治在今江苏无锡市。
宜兴县(宜兴州、建宁州参见),元常州路宜兴州,太祖戊戌年(1358)十月戊寅改名建宁州,寻复为宜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治在今江苏宜兴市。
江阴县(江阴直隶州、连洋直隶州参见),元为江阴直隶州,直隶江浙行省。太祖甲辰年(1364)改名连洋州,寻复名江阴州,直隶江南行省。吴元年四月壬申“改江阴州为县,隶常州府” (7),治在今江苏江阴市。
靖江县,成化七年闰九月辛亥以江阴县马驮沙置。治在今江苏靖江市。
(八)镇江府(江淮府参见)
元镇江路,属江浙行省,领丹徒(附郭)、丹阳、金坛3县。丙申年三月己亥改名江淮府,十二月丙午又改为镇江府,仍领3县。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府治在今江苏镇江市。
丹徒县,倚。治在今镇江市。
丹阳县,治在今江苏丹阳市。
金坛县,治在今江苏金坛市。
(九)庐州府
甲辰年(1364)七月己卯改元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为庐州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寻罢行省,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庐州路下的合肥、舒城、梁3县及无为州(下辖无为、庐江、巢3县)、六安州(下辖六安、英山2县)、和州(下辖历阳、含山、乌江3县)仍隶于本府。府治在今安徽合肥市。
洪武元年,梁县、无为县、和州及所辖含山、乌江2县俱废,历阳与庐江2县改直隶于府。二年,改历阳县为和州。洪武四年废六安县,六安州与英山县改隶临濠府,十五年改回。洪武七年和州改隶凤阳府,后改为直隶州。弘治二年,六安州下增设霍山县。此后至明末庐州府领3直辖县、2州、3州辖县。
合肥县,倚。治在今合肥市。
舒城县,治在今安徽舒城县。
庐江县,元属庐州路无为州。洪武初,改直属府。治在今安徽庐江县。
梁县,元为庐州路属县,洪武初废。治在今安徽肥东县东北梁园。
1.无为州(无为县参见)
元为庐州路属州,辖无为(附郭)、庐江、巢3县。洪武中,以州治无为县省入州,庐江县改直隶于庐州府,州下只领巢县。州及无为县治在今安徽无为县。
巢县,治在今安徽巢湖市。
2.六安州(六安县参见)
元为庐州路属州,辖六安(附郭)、英山2县。明初属庐州府,洪武四年二月改属中都临濠府,以州治六安县省入州。十五年又改属庐州府。弘治二年增设霍山县。州及六安县治在今安徽六安市。
英山县,随州隶属。县治本直河乡,崇祯十二年(1639)徙于西北之章山,十六年又迁于北境之添楼。
霍山县,弘治二年设县。治在今安徽霍山县。
和州及所辖县洪武七年前属庐州府,详见和州直隶州。
(十)安庆府(宁江府参见)
元末安庆路,属河南江北行省,领怀宁(附郭)、宿松、望江、太湖、桐城、潜山6县。辛丑年八月壬寅改路为宁江府,壬寅年四月癸未改名安庆府,仍辖6县。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府治在今安徽安庆市。
怀宁县,倚。治在今安庆市。
桐城县,治在今安徽桐城市。
潜山县,元末废,洪武初复置。治在今安徽潜山县。
太湖县,治在今安徽太湖县。
宿松县,治在今安徽宿松县。
望江县,治在今安徽望江县。
(十一)太平府
元末江浙行省太平路,领当涂(附郭)、芜湖、繁昌3县。乙未年(1355)六月丁巳改路为太平府,丙申年七月属江南行中书省,后隶南京。府仍领3县,府治在今安徽当涂县。
当涂县,倚。治在今当涂县。
芜湖县,治在今安徽芜湖市。
繁昌县,治在今安徽繁昌县。
(十二)池州府(九华府参见)
元末江浙行省池州路,领贵池(附郭)、青阳、建德、铜陵、石埭、东流6县。辛丑年八月壬寅改名九华府,寻改为池州府,仍领6县。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府治在今安徽池州市。
贵池县,倚。治在今池州市。
青阳县,治在今安徽青阳县。
铜陵县,治在今安徽铜陵县。
石埭县,治在今安徽石台县东北广阳镇。
建德县,治在今安徽东至县东北梅城。
东流县,治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
(十三)宁国府(宣城府、宣州府参见)
元江浙行省宁国路,领宣城(附郭)、南陵、泾、宁国、旌德、太平6县。丁酉年四月丁卯改为宁国府,辛丑年四月辛巳改名宣城府,丙午年正月辛卯又名为宣州府,吴元年四月壬申仍为宁国府。府治在今安徽宣城市,领6县。
宣城县,倚。治在今安徽宣城市。
南陵县,治在今安徽南陵县。
泾县,治在今安徽泾县。
宁国县,治在今安徽宁国市西南城关镇。
旌德县,治在今安徽旌德县。
太平县,治在今安徽黄山市东北仙源镇。
(十四)徽州府(兴安府参见)
元末江浙行省徽州路,领歙(附郭)、休宁、祁门、黟、绩溪5县和婺源州。丁酉年七月乙酉改名兴安府,吴元年又改为徽州府。洪武二年正月婺源州降为县,此后府一直领6县。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府治在今安徽歙县。
歙县,倚。治在今歙县。
休宁县,治在今安徽休宁县。
祁门县,治在今安徽祁门县。
黟县,治在今安徽黟县。
绩溪县,治在今安徽绩溪县。
婺源县(婺源州参见),元婺源州,明初依旧。洪武二年正月甲子降为县。治在今江西婺源县。
直隶州
(一)徐州直隶州
元为归德府属州,下领萧县,吴元年丰、沛、砀山3县改属本州。洪武元年归德府降为河南开封府归德州,徐州也变为开封府属州,洪武四年二月徐州改属中都临濠府,十四年十一月丁亥直隶京师。州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洪武元年至二年七月济宁府鱼台县一度改属本州。
萧县,旧治在今安徽萧县西北,万历五年徙今萧县。
沛县,元属济宁路济州,太祖吴元年废济州,县改属徐州。治在今江苏沛县。
丰县,元属济宁路,太祖吴元年来属。治在今江苏丰县。
砀山县,元属济宁路,太祖吴元年来属。治在今安徽砀山县。
鱼台县,洪武元年至二年七月属徐州,详见“山东布政司”兖州府。
(二)滁州直隶州(清流县参见)
元末扬州路属州,辖清流(附郭)、来安、全椒3县。明初属扬州府。洪武初,省3县。七年州改属凤阳府,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全椒、来安2县。二十二年二月戊午直隶京师。州与清流县治在今安徽滁州市。
全椒县,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治在今安徽全椒县。
来安县,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治在今安徽来安县。
(三)和州直隶州(历阳县、乌江县参见)
元末庐州路属州,辖历阳(附郭)、含山、乌江3县。明初隶庐州府。洪武元年废州入历阳县,废乌江县、含山县,历阳县直隶于府。二年九月乙巳因“时历阳县知县陈善言,历阳县为和州,今以为县,隶庐州,公务期会遥远不便” (8),复改历阳县为和州,州仍属庐州府。七年州改属凤阳府,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其下复置含山县,寻州改直隶京师。州与历阳县治在今安徽和县,乌江县治在今和县北乌江镇。
含山县,洪武元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复置,随州改隶。治在今安徽含山县。
(四)广德直隶州(广兴府、广德州、广德县参见)
元末江浙行省广德路,领广德(附郭)、建平2县。丙申年六月乙卯改为广兴府,隶江南行省,后隶南京。洪武四年十月乙未府降为广德直隶州。十三年四月乙丑以州治广德县省入州,州下只领建平县。广兴府、广德州、广德县治均在今安徽广德县。
建平县,治在今安徽郎溪县。
湖州府、嘉兴府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前隶南京,详见“浙江布政司”。
【注释】
(1) 《太祖实录》卷105。
(2) 《太祖实录》卷195。
(3) 《太祖实录》卷61。
(4) 《太祖实录》卷91。
(5) 《太祖实录》卷45。
(6) 《太祖实录》卷62。
(7) 《太祖实录》卷23。
(8) 《太祖实录》卷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