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介入与苏联对华政策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孤立主义立场,向被侵略各国提供援助。为此,美国于11月4日修改了中立法案,取消了约束性的武器禁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舆论开始向同情中国的一边转变,美国显然不愿意介入中国抗日战争,但它出于在华利益的考虑,也希望中国有能力抵抗日本的进攻。
美国于1938年2月向中国提供了一笔25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该款兑现后,中国政府又几次向美国提出借款之事,但因当时中立法修正案正在国会批准之中,故几次请求都未成功。中立法修正案通过之后,情况立即出现了改观。1939年12月6日,中国政府驻美代表陈光莆会见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说明中国形势困难,急需巨额资金援助,摩根索当场表示可以商量。蒋介石也于19日致电罗斯福,寻求援助。罗斯福很快回电并主动表示愿意提供适宜而实用的援助。因此次向美国借款是以滇锡作为抵押,故称滇锡借款。1940年4月20日双方达成借款合同,美国向中国提供2000万美元的借款。
1940年6月初,驻美大使胡适致电蒋介石,称罗斯福表示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更多的援助。蒋介石获此消息后,派担任过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使美,争取美援。宋子文抵美后,立即向美政府游说,提出以中国向美国出口钨砂来抵押贷款。经过屡次努力,美国同意向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虽然贷款数量与国民政府的要求相去甚远,但此次是由中国政府出面担保,并且是美元现金支付,所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对中国方面都是相当有利的。另外,整个钨砂贷款从9月3日宋子文向联邦债务署正式提出到10月22日最后签订生效,其行动之迅速也是前所未有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贷款恰值德意日三国同盟签订之时,美国援华因此而发生重大改变,此次贷款遂成为美国对华巨额贷款的滥觞。
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签订,世界法西斯国家和民主国家的阵线更趋明朗。日本与德意结盟,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危险与日俱增,这也使得中国作为美国潜在的盟友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美国政策中援华制日的倾向进一步增强。(www.daowen.com)
1940年11月30日,也就是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承认南京汪精卫伪政权的当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一项重大声明:美国政府正在与国会有关委员会磋商,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美国陆军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同意从英国的订货单上调拨100架飞机用于帮助保卫滇缅公路。
美国宣布巨款援华之后不久,罗斯福总统于12月29日公开发表了“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的“炉边讲话”[41]。之后,罗斯福更进一步在1941年1月6日国会致辞中,宣布了美国的三大政策,即(1)全面加强国防;(2)全面资助抵抗侵略的一切勇敢民族;(3)决不以他国的自由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和平。1941年3月8日和11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租借法案”。几天后,罗斯福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全面援助英国、希腊和中国等国。美国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美国政府担心苏联会因此而停止援华,进而使中国的抵抗瓦解,罗斯福当即于4月15日会见宋子文和胡适,接着又于两天后通知国民政府,说他已正式批准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42]。5月6日,罗斯福又肯定租借法案同样适用于中国。5月18日,第一批包括300辆汽车在内的价值110万美元的“租借”物资从纽约运往中国。5月23日,美国再度批准援助中国价值4540万美元的武器弹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更加感觉到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重新审查了自己的远东战略。1941年和1942年之交,美英领导人在华盛顿会商反法西斯总体战略时,再次确定了集中力量实施“先欧洲后亚洲”,即“先德后日”战略。这一战略要求中国抗战拖住日军主力,使美英得以集中全部力量投入对德作战。同时,美国还看到,中国战场在这方面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是远东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抗日斗争难以相比和替代的。但美国也清楚,要使中国战场真正起到这种作用,自己必须加强对它的援助。1942年2月,罗斯福宣布:“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43]至此,美国终于将中国完全纳入其战略轨道,对中国的援助迅速显著增加。
随着美国对中国战场重视的不断加强和介入,对苏联抱有不信任感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失去苏联援助后,对苏联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大。苏联军援的终止造成联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的消失,而美国在支持中国抗战方面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国民政府着手调整对外政策,将争取外援的侧重点从苏联转向美国,苏中关系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逆转,逐渐由冷漠转向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