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汉学第12辑:《亚洲创造的欧洲》第一、二、三卷序言

国际汉学第12辑:《亚洲创造的欧洲》第一、二、三卷序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洲创造的欧洲》第一、二、三卷序言(编译)□杨双杨《亚洲创造的欧洲》一书的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F.Lach等人,他对欧洲近代史的很多方面及当代亚洲国际关系均颇有造诣。亚洲的胡椒种植、瓷器及宝石加工技术对欧洲影响颇大。第一辑介绍亚洲的绘画和工艺品,第二、三辑分别论述亚洲传统文化对欧洲各国文学创作和欧洲学术界的影响。

国际汉学第12辑:《亚洲创造的欧洲》第一、二、三卷序言

《亚洲创造的欧洲》第一、二、三卷序言(编译)

□杨双杨

《亚洲创造的欧洲》一书的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F.Lach等人,他对欧洲近代史的很多方面及当代亚洲国际关系均颇有造诣。这部巨著未及全部问世,就已被西方评论界称为“学识渊博之杰作”。该书破除了西方历史界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多少看到一些亚洲的史实及对欧洲的影响。书中保存的一些关于亚洲的史料,竟然都是在亚洲已经失传的。欧洲与亚洲的接触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艺术文学科学宗教的发展进程。作者F.Lach在芝加哥大学做学生的时候,听到的都是欧洲如何在亚洲扩张,如何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到亚洲的讲授,古代亚洲对欧洲文明的反作用没有人探究,难道亚洲对欧洲就没有影响吗?他的想法得到几位教授的鼓励,出于无比强烈的兴趣,作者遂将这一领域作为终生的学术事业。

第一、二卷序言

第一卷的书名叫《大发现》,概括论述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在16世纪发现亚洲的进程及由此引起的反响和变化。关于欧洲对亚洲的贸易扩张和传教活动,欧洲各国各教派都有详尽的记载。作者在当代西方亚洲研究的最高成果基础上,对16世纪关于亚洲的材料进行了一番甄别鉴定。

西方的殖民扩张并不完全是一个把亚洲国家西方化的过程。正如作者所言,一次日食不会是永久的,而且亚洲的这次也不是日全食,其光辉并没有被欧洲完全遮掩。事实上在1500—1800年间,欧洲商人只能在亚洲大国的沿海徘徊,很少能深入到内陆的重要城市;除了个别殖民地,绝大多数在亚洲的欧洲人都在经历磨难。尽管欧洲不断向亚洲派遣使节和传教士,亚洲却一次也没有向欧洲派遣人员。其间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有这么一些:

欧洲人直接面对亚洲的现实是始自于和亚洲的贸易活动,欧洲那些作为贸易中心的港口城市,后来也成为出版有关亚洲的书册的中心。作者专辟一章,叙述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贸易、传教和出版印刷是欧洲了解亚洲的三大渠道。亚洲的胡椒种植、瓷器宝石加工技术对欧洲影响颇大。最初到达亚洲的商人和传教士都被亚洲的发达文化所震撼,莱布尼茨伏尔泰都盛赞中国。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完整记载了东方的科技文明向西方的传播。但“中国热”很快退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成功,理性主义成为主流,中国历代王朝的先进文明被认为已经走向腐朽,东方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变得黯淡起来。对东方的研究虽已不占主导地位,但仍在一批对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的现实不满的学者中开展。爱默生(R.W.Emerson)极为推崇印度的古典哲学,19世纪末崇拜日本在欧洲也成为时尚,有一批学者试图探索日本的民族性根源。同时,正因为欧洲在亚洲的扩张成功,欧洲的亚洲历史学得以建立,在此之前欧洲的历史学中还没有亚洲这一块。黑格尔根据他能掌握的材料,把亚洲假设成一个与欧洲对立的社会,即欧洲社会是运动的、充满活力的,而亚洲是静止的、毫无生气的。总之,在19世纪欧洲的亚洲史学中,亚洲是落后的,并顽固排斥基督教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第二卷的书名叫《亚洲奇景》,作者在前言中说,由于长年的学术研究,他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充满着航天新发现的20世纪,一个是16、17世纪的欧洲。20世纪航天科学的新进展反而启发他对16、17世纪的欧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20世纪的人们虽已在电视上看到了月球、火星等天外世界,但日常生活依旧如故一样,当年的欧洲虽然已普遍知道亚洲的存在,但这一新文化对他们固有文化的影响却是极其缓慢的。

第二卷分为三辑。第一辑介绍亚洲的绘画和工艺品,第二、三辑分别论述亚洲传统文化对欧洲各国文学创作和欧洲学术界的影响。

在当时欧洲的工艺品展览中,也常常有来自遥远国度的“洋玩意儿”。作者通过特定的方法,考察传入欧洲的亚洲绘画和工艺品是否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结论是微乎其微。然而,新传入的艺术品毕竟改变了一些人们对亚洲的认识,增添了欧洲装饰设计中的东方情调。亚洲的工艺中含有当时正在兴起的自然主义表现主义(Mannerism)绘画的某些因素。

为了充分占有材料,作者足迹遍布欧洲大陆,把六十多所最重要的图书馆中16、17世纪出版的关于亚洲的书籍都摸清了。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亚洲文化首先传入意大利,然后向西传播到德国、法国和葡萄牙,最晚传入荷兰和英国。作者还特意考察了发现亚洲以前欧洲文学中的亚洲形象,结果发现在有关亚洲的新信息已经传遍欧洲的时候,传统的亚洲形象并没有多少改变。亚洲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不但极其缓慢,而且十分零碎。作者采用一种特定的方法考察作品的来源,他认为,通过观察作品中亚洲人名的特殊拼写法及典故的引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断定作品源自何处。这些拼写痕迹还可用来判定作者是否使用了新发现的材料。第二辑按国别依次分成数章。

在第三辑中,作者着重探究了那些亚洲影响最为明显的学术领域:自然科学和技术、航海学、天文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地理学和地图学。至于语言学,虽然海外探险遇到了无数的新语种,但并没有引起理论上的革命,亚洲的语言对欧洲的影响在16世纪仅限于外来词汇。(www.daowen.com)

作者强调,欧洲16世纪有关亚洲的材料对研究亚洲国家的历史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欧洲历史的进程也与其在亚洲的扩张运动息息相关。作者除了做书本工作外,还展开了实地的调查。然而作形象和影响研究须十分小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欧洲人对关于亚洲的信息十分感兴趣。跟第三卷一样,关于中国和东亚的章节被安排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即第一卷的第二分册(Book Two)。在序言的最后,作者说:

大多数时候,我听从各行业专家的忠告和建议,不过有时候,在尊重他们建议的基础上,我有意按照我的想法和感觉行事。我肯定在事实、理解以及强调的重点等方面出了很多错儿,但是当我完成这份16世纪调查报告的时候,我已经坚信,在欧洲近代史开端第一个世纪里,亚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和思想。

第三卷序言

在17世纪,北欧和亚洲的大国都处于鼎盛时期。欧洲列强逐鹿于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运动,商人和传教士进一步深入亚洲各国。欧洲人征服了亚洲的一些小国和岛国,在许多重要的商业港口——马尼拉、大阪、澳门、孟买、加尔各答等——得以立足。但是对于亚洲的大国,欧洲人在领土上并没有更多的收获。各派传教士对了解东方文化和学术思想都作出了贡献。

从1600年左右,俄国开始向东西伯利亚扩张,在耶稣会士的帮助下和清帝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向南的贸易扩张趋于停止。1700年以前俄国没有出版任何关于东西伯利亚和亚洲的材料。所以本卷的参考书目中没有俄语文献

然而在同时期的欧洲,有关亚洲的报道从商人、传教士和探险家的笔下纷至沓来,亚洲的物产也源源不断涌入欧洲。17世纪的印刷品大多出自北欧,尤其是荷兰。天主教教会出版了大量的耶稣会士书简和传教报告。欧洲人对亚洲的大国——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了解大大加深了,特别是在宗教方面:印度教佛教和儒学。在这个世纪,欧洲文化的侵入也曾遭受亚洲各国的拒斥。到1640年为止,除荷兰人以外,所有的欧洲人都被赶出了日本。20年之后连荷兰人也被驱逐出日本。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穆斯林教定期监测基督教的进展并威胁归化基督教的教徒。在盛行佛教的地方,人们对宗教普遍持无所谓态度,即使最能干的传教士也对此感到棘手。而越南却是一个宗教、文化混杂的国家,天主教的扩张在那里最为成功。到了1700年,除了极少数地区以外,欧洲商人、探险家和传教士的足迹已遍布亚洲和太平洋各国。

和第一卷一样,17世纪欧洲的原始材料也在当前最好的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了甄别。作者在第三卷序的最后说:

对于亚洲某些地方,惟一的史料(包括日期和数据)是来自欧洲。由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欧洲的文献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关于亚洲人生活的材料。亚洲学者身在其中,往往忽略这些方面,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至于17世纪的欧洲人在对亚洲的了解加深之后,对欧洲艺术、科学、思想、体制、经济、司法等诸多方面造成的冲击,将放在下一卷——第四卷中论述。作者计划用第五卷、第六卷来研究18世纪。这样,每个世纪用两卷书覆盖,前一卷书叙述史实,即关于亚洲的信息如何在欧洲传播及当时的欧洲人对亚洲是怎样一种认识。第二卷则在理论上分析、阐明亚洲在本世纪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作者希望,覆盖了三个世纪学术成果的这六卷书能为各个学科深入的分科研究提供一个整体的背景。

(译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