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股取士,窒息人才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已十分严密和完备,但至明清不论从考试内容还是形式来看,其弊病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明清科举考试内容承前代,主要有经义、诗赋和策论,但专重经义。重经义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改革考试内容,废诗赋、重经义,并以其撰定的《三经新义》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元代蒙古贵族为控制汉族知识分子思想又规定科举考试必取自四书五经,并以程朱理学指导考试策文。明承元制,要求更严,规定以朱熹所注《四书集注》为各级学校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且考试的经义文章必须用古代圣贤的语气立言,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其结果是使考生思想完全束缚在儒家圣人的章句之中,士子只会因陈守旧,空发议论,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不懂世务的腐儒、迂儒。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其次,考试形式八股化,窒息人才。八股文原是文章写作的一种程式,文“体用排偶”,通常俗称八股文,它把文章分成八段:破题(点破题目要旨,共二句)、承题(承题破题,进一步说明题意,用三至四句)、起讲(总论全篇,属议论开始)、入手(即领题、将论点逐步铺开)、起股(即提比)、中股(即中比)、后股(即后比)、束股(即束比)。后四部分为议论的中心。它还规定每一部分必须用两股互相排偶文字,格式一律,并限定文章字数(清代限定七百字以下,三百字以上)。八股文又称“制义”,创始于明宪宗成化末年,直至清末,先后流行达三四百年之久。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或指导学生练习作文的一种方法,本无不可。八股文用作科举考试的程式,其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个在客观上容易评阅试卷的一种标准。因为应试者太多,且文无定法,各有风格。而阅卷者各有所好,很难有统一评分标准。于是明初仿唐代考诗赋用韵律平仄来评分的方法,用八股文体来统一考试标准,如有违反即落第。但与唐代考诗赋用韵仄而不限内容不同,明代不仅规定八股文体,将之格律化,且限定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唯一内容。这样以经文为内容的八股文体,就成为禁锢思想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士子为求仕途不得不把一生精力用于苦读儒经,练习毫无价值的八股文体,使他们头脑僵化,思想腐迂,脱离实际。唐代科举考试中一些精辟之见,切中时弊之策文,至明清已很难见到,思想文化界陷入“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境地。
宋代刻本《论语》
最后,考题割裂经义,偏、难、奇、奥。八股文空洞无物,不切实用的弊病,清初统治者已有觉察。康熙二年(1663年)曾下诏废八股文,但仅隔两科又恢复,至后且变本加厉。清代在考试命题上又任意强截句读,破碎经义,尽出些偏、难、奇、奥的试题来刁难考生,有大题、小题之分。
大题,包括连章题(即摘取儒经中两章或三、四章合题)、全章题(仅出一章题)、数节题(即每章内数节)、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二扇三四五扇题(扇指章节中的排句)等。小题,包括截上题(从一句中截取上半段文字)、截下题、截上下题(截取上一句后半段和下一句前半段文字)、承上冒下题、上全下偏题等。例如,《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命题时,以“皆雅言也”为承上题,“子所雅言”为冒下题,两者相加则为承上冒下题;以“子所雅言诗书”为题,即后为全句,前为偏句,构成上全下偏题。此外,尚有半面题、上下俱偏题。在截搭题中又分长搭、短搭,还有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等。通常乡试、会试出大题,而院试常出小题。为顺应考生需要,嘉庆时还出现过《小题正鹄》等选本,专选各种小题作文给士子模仿学习。这样,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都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之中。
更有甚者,一些考官鉴于考生日益增多,故意割裂经书文句命题,使严肃的考试命题成为荒唐可笑的文字游戏。嘉庆时,鲍桂星任河南学政,以割裂文句命题而著称。一次他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样的命题,学子拿到以后哭笑不得。士人诗评曰:“广大何容一物胶,满肠文字乱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鱼包变草包。”士人把鲍姓拆为鱼包,讽刺其是草包。在这种风气影响下,通过科举入仕的经世致用之才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式的举子和头脑冬烘、知识贫乏的官僚。
【注释】
[1]《汉书》卷四《文帝纪》。
[2]《汉书》卷七《昭帝纪》:始元五年(82年)“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3]《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4]《汉书》卷六《武帝纪》。
[5]《汉书》卷六《武帝纪》颜师古注。
[6]《汉书》卷六《武帝纪》。
[7]《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
[8]茂才,西汉时称秀才,后因避汉光武刘秀名讳,东汉后改称茂才。(www.daowen.com)
[9]汉平帝时又分为甲、乙、丙三科。
[10]《汉仪注》,引《西汉会要》卷五十四《选举下》。
[11]《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
[12]《汉书》卷十一《哀帝纪》。
[13]《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14]《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15]《汉书》卷五十五《荀彘传》颜师古注云:“以善御得见,因为侍中,御谓御车也。”
[16]《汉书》卷五十八《儿宽传》。
[17]《汉书》卷五十《汲黯传》。
[18]《晋书》卷八十五《刘毅传》。
[19]《晋书》卷八十五《刘毅传》。
[20]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八《九品中正》。
[21]《通典》卷十四《选举下》。
[2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考五》。
[23]陈傅良《止斋文集》。
[24]怯薛,是蒙古语轮番宿卫的意思。成吉思汗组建万人怯薛,充禁卫亲兵,兼有宫廷服侍和行政差遣职能,后发展成为蒙元王朝政治体制中的特殊组织,元代高级官员多出身怯薛,怯薛出仕后仍保留原先职务,而且怯薛世职是他们真正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