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地方官职:道和节度使

唐代地方官职:道和节度使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的道,最初以地方监察区出现,后演变成地方行政区。道的性质与汉代的州相仿,是地方大监察区。如有违法失职官员,即应奏明皇帝,由皇帝决定惩处方法。都督常带使持节,可全权处置军事,称节度使。节度使后又称方镇、藩镇、节镇,是中唐后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发展的表现。

唐代地方官职:道和节度使

三、唐代地方监司——道和节度使

1.道

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道,最早出现在秦汉,是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种地方制度。唐代的道,最初以地方监察区出现,后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地形分天下为十道监察区,分别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无论是皇帝直接委派至各地的按察使、黜陟使,还是由御史台派出的巡察使,都只是以考校、督察地方官员为主要内容,没有固定治所,是临时派出的官员,事毕即回。道的性质与汉代的州相仿,是地方大监察区。(www.daowen.com)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将各道监察官改名为“按察采访处置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进一步完善地方监察,又分十道为十五道[56],每道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对辖区内官员的督察工作。与此同时,采访处置使有了固定治所,始置僚属,并授印办公[57]。从此,采访处置使由分散的临时委派变成固定的常制。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中央派出人员或加采访处置使,或加观察处置使、黜陟处置使等名目,常以文官充任,管理地方民政。采访、观察处置使这些官员的出现,也是中央为抑遏都督权力过重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各道监察官的职责是监察本道内各州(府)、县的官员有无违法失职行为。如有违法失职官员,即应奏明皇帝,由皇帝决定惩处方法。各道监察官还应于每年八月考察本道内各州(府)政绩,分别等第,向皇帝报告。后随着职事的增多,权力的扩大,道内一级官员逐渐由监察官向职事官演进,道逐渐成为州以上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前后,节度使地位提高,往往兼任采访、观察及度支、营田、经略诸使等职,成为既掌军,又治民、理财的地方行政长官。道作为地方一级区划具有的行政职能,已毋庸置疑了。宋人洪迈说:“唐世于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于所部之大郡。既又改为观察,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然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58]

2.节度使

节度使可追溯到魏晋时的都督制,当时都督大多带节,是掌军、政的地方长官。唐在沿边地区设大都督,其职掌限于军事,若有事出征,则另派大总管统率。高宗永徽以后,征战日多,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族,加重了都督的职权。都督常带使持节,可全权处置军事,称节度使。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以凉州都督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是节度使成为固定制度的开始。此时的节度使仍只能统军而不治民,然节度使往往由名臣权相出任,位高权重。加之采访使设置后,节度使常以兼采访使身份出巡地方,成为事实上道一级的长官。更有甚者,有的节度使还身兼数州,如安禄山一人兼平卢(治所营州,今辽东锦西)、范阳(治所幽州,今北京)及河东(太原府)三节度使,同时还兼河北道采访使。也就是说,安禄山一人掌今辽宁、河北、山西三省的军、政、财大权,领兵十六万四千人。开元时,唐先后在边地设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及岭南五府(广州)经略使,共有边兵四十八万六千人。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后又称方镇、藩镇、节镇,是中唐后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发展的表现。唐代地方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前期内重外轻,后期内轻外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权衡关系,标志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安史之乱”虽经平定,但藩镇势力非但没有消弭,反而恶性膨胀。节度使由边镇扩大到内地,发展到四十有余。藩镇擅权的政治形势一直到唐末都未能改变,它导致了唐的灭亡和五代的割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