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下省
门下有长官侍中,秦已置,是侍从和备皇帝顾问等有关天象、文学、封建礼仪的小吏。同时,他们还“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也是专管皇帝溲器的侍从人员。侍中西汉属少府,具有加官性质,但因能接近皇帝而得到重用,常在“天子左右,备切近答,拾遗补阙”。东汉时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常以侍中身份出入殿中,参与朝政。如窦宪以侍中身份“内干机密,出宣诏命”[42]。两汉时的侍中因能侍奉天子,为皇帝之近臣,常代皇帝批阅章奏,顾问应对,参与机密,出宣诏命。
曹魏时侍中常与尚书共参机衡,西晋时侍中独立发展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应对,其长官称侍中。门下省的设置,在某些方面侵夺了中书的职权,《文献通考》卷五十四云“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位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到南北朝时,凡属重要政令,皇帝每每征求侍中意见,顾问应对,成为参与国政的枢密之臣。侍中与中书的职责分工在于:中书出令,侍中审议,共具宰相之任。南朝时的侍中常与帝“接膝共语,貂拂帝手”[43],亲密无间,其亲信程度要超过“坐而论道”的三公。北魏、北齐尤重门下省,多以侍中辅政。北魏高祖时“(彭城王)勰除侍中,长直禁内,参决军国大政,万机之事,无不预焉”后。于忠迁为侍中后,“又总禁卫,遂秉朝政,权倾一时”[44]。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四人,其下有给事黄门侍郎四人、散骑常侍四人、给事中和谏议大夫数人至数十人不等。(www.daowen.com)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制的初步形成对古代国家的政治体制有深远影响,它不仅是皇权不断削弱相权、制约相权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机构得到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书制令,门下审议应对,尚书行政执行的中央政府机构的分工和制约,是隋唐以后封建国家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制。这种群相制比之秦汉的独相制,从政治体制上来说是一大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