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后妃与外戚的权力干政变革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后妃与外戚的权力干政变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当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贵地位被确立以后,她们中的某些人便会运用手中的权力干预政治,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女后专权的政治局面——后妃、外戚干政。后妃指皇后、皇妃;外戚,通常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以及帝王姐妹、女儿的夫族。同时,历史上有些帝王,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限制、减少后妃、外戚干政。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后妃与外戚的权力干政变革

一、后妃与外戚

后宫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秦始皇建立的后宫,其规模远远超过先秦,两汉以后,因袭秦的后宫制度,并使嫡庶等级制度进一步严格。隋唐以后,直至明清,随着皇帝制度的完备,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空前提高,形成了一套以皇后为中心的,由皇后、妃嫔、女官等组成的,配合各种礼仪的,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作为国家首脑的皇帝在法理上可以拥有三宫六院,《礼记·昏义》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由于确定后妃的嫡庶关系着皇位继承问题,而如此众多的妻妾,如宫教不修,后妃之制不定,就无法确立皇位继承权。因而秦王朝在创建皇帝制度的同时,也建立了后宫制度。秦制规定:皇帝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妾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号,皇太后有玺印,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后世。汉代的妃妾增至十四级[46]清朝也规定,皇后以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再下面有“贵人”、“常在”等。此外,皇帝还可选进数以千计的美女进宫,武帝时“凡诸宫美人可有七八千人”。这样,在皇帝制度下又形成了庞大的后宫制度,后宫主要包括两部分:皇太后宫和皇后、妃妾的后宫。

后宫组织庞杂,俨然一小朝廷。后宫官属称宫官或中官,秦汉时后宫的高级官员有詹事和将行。詹事掌皇太后、皇后和太子宫事务,故三宫均有詹事。詹事分左右,实为后宫总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称少府(中少府)。皇太后詹事因居宫不同而称谓也不同,汉初皇太后居长信宫,则称长信詹事(后称长信少府),后居长乐宫,称长乐少府,下有中太仆和卫尉。中太仆掌后宫乘舆;卫尉掌后宫警卫治安,故有长信卫尉、长乐卫尉。皇后宫詹事兼掌太子家务,其属官有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丞等。皇后宫官卿另有将行,秦置,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长秋。后宫官属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汉武帝后以中人居多。皇太后、皇后皆有食邑,汉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除皇后詹事外,并属大长秋。

唐代皇后以下,皇帝的妃嫔主要有贵妃、惠妃、丽妃、华妃,以及昭仪、美人、才人等,称为内官。此外还有宫官,为女官之首,并仿朝廷,设六尚、二十四司、二十四典等,分工主管宫中的宫女和办理各种事务。如果说宦官是皇帝的家奴,那么宫官(宫女)则是皇帝的婢女,而内官则是皇帝的妻妾。明代永乐以后,重用宦官,女官之职大多并于宦官衙署,仅存尚服一局所统辖的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清代取消女官之职,由内务府统管,宫女事务由宦官统一负责。

由于确立后妃的嫡庶与皇位继承者联系在一起,因此历代后妃中争嫡立后的斗争,在宫闱深墙后面层出不穷。谁立为皇后,意味着她生的儿子将继承皇位;而一旦皇太子即位,其生母就成为太后,地位随之提高。而当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贵地位被确立以后,她们中的某些人便会运用手中的权力干预政治,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女后专权的政治局面——后妃、外戚干政。后妃指皇后、皇妃;外戚,通常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以及帝王姐妹、女儿的夫族。

女后影响政治,自古就有。夏桀沉溺酒色以致丧失天下,商纣王迷恋妲己而国败身亡,周幽王贪褒姒一笑而都迁稷绝,这些事例为后人所戒心。但只要有专制集权,外戚干政的现象就不可能制止,因为它是集权制度的产物,是皇权极端化的折射表现。西汉时的吕、窦、傅、王太后,东汉时的邓、窦、阎、梁、窦、何太后以及唐代的则天皇后,清末的慈禧太后专权,都是中国历史上后妃干政的典型表现。

历史上后妃、外戚干政大致有两种情况。

王朝上升时期,国君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大多较关注后妃、外戚干政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她(他)们专权,历史上并不乏贤明仁慈,能识大体,协助国君治国安邦的后妃。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不仅协助太宗立国治政,且竭力警惕胞兄长孙无忌干政,时常以汉代吕后、霍氏兴衰作为自己的“切骨之戒”。北魏冯太后、辽朝的萧太后,是少数民族中卓有见识的后妃,冯太后在帮助魏孝文帝改革,萧太后在使辽国强盛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初,马皇后在协助朱元璋安邦定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历史上有些帝王,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限制、减少后妃、外戚干政。汉武帝晚年立幼子弗陵为皇太子的同时,赐其母钩弋夫人死于云阳宫。其目的是吸取吕后专权的教训,“鉴于诸吕,先诛其母,以绝祸源”[47]。东汉光武时,鉴于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的情况,采取限制外戚地位,不使他们掌权的做法,马援功勋很大,理应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中,但因他是外戚身份被排除在外。东汉初年,几个皇帝对外戚干政的警惕性也很高,梁松、窦穆娶了皇室公主为妻,因为干预政事,被明帝处死。魏文帝曹丕鉴于两汉女主干政的历史教训,于黄初三年(222年)九月下诏:“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48]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朝后,也有不准后妃、外戚干政的禁令。

而当皇权较弱时,后妃、外戚或利用皇帝的年幼、无能、懦弱,或因皇嗣中断,而与政决策、临朝称制以至篡位称帝。(www.daowen.com)

1.干预朝政,影响决策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遭到窦太后的反对。窦太后信黄老之术,做了二十三年皇后、十六年皇太后、六年太皇太后,前后达四十五年之久。她不仅干预朝廷政事,也干预武帝私事,以致到她死后,作为尊儒的主要形式——《五经博士才得以设置。唐开元时,杨贵妃以色貌得宠于玄宗,杨氏一门一贵妃、二公主、三郡主、三夫人。玄宗游宴后宫,荒怠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宦官高力士也乘机擅权。其结果是朝政腐败、危机四伏,爆发了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2.控制皇帝,临朝称制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皇帝昏聩、年幼或皇嗣中断时。汉初惠帝仁弱,“不听政,政事一决于吕太后”[49]。西汉后期元帝皇后王氏一家控制朝政,皇后王政君的父、兄、弟、侄,或为大司马大将军,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相继辅政专权。成帝时,王氏兄弟五人同日封侯,至后来,王风、王音、王商、王根相继专权,最后王莽控制汉政,先后立汉家九岁、二岁小孩为帝,自称安汉公。东汉章帝后,历代皇帝都年幼即位,太后临朝者更多[50]。其中尤以外戚梁冀干政最为突出,梁冀靠了两个当皇后的妹妹做了大将军,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51]。梁氏在位二十余年,一手拥立冲帝、质帝、恒帝上台,甚至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礼比萧何。清慈禧太后利用自己是载淳(同治皇帝)生母的地位,经过一系列的阴谋策划,先后立光绪宣统二帝,实行垂帘听政,控制国家最高权力三十余年。

3.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称帝

西汉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汉,建国号“新”,当了皇帝。唐武则天以后妃身份改唐为“周”,自称“神圣皇帝”。这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事例。当外戚权力过大,影响皇权时,作为抑制外戚势力的宦官,又在皇帝的支持下走上政治舞台。

吕后玉玺

武则天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