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陵寝制度
古代帝王推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即死后也要如同生前一样,既要满足奢侈的享受,又要推崇皇权,维护身份等级的尊严。于是皇帝的陵墓,也成为皇帝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秦陵兵马俑坑
君王处于人间等级最高的地位,死后的坟墓也必须造得最高,才能体现其身份。自战国起,君王的坟墓被比作崇高的山陵,因此君王的坟墓也称“陵”[12]。如上所述,宗庙是君王供奉祖先的场所,它仿宫殿规模建筑,前有“庙”,后有“寝”[13]。后来历朝把宗庙里的“寝”与陵墓造到一起,作为墓主灵魂生活起居的场所,而把“寝”建筑在陵周围或陵之上,这就是陵寝制度。陵寝制度包括陵墓的规模和布局,以及一整套的礼制。帝王死后的陵号也是根据死去皇帝生前的行事活动特点概括而成,诸如汉高祖的长陵、汉文帝的霸陵、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
秦跪射俑
从秦始皇起至明清各代皇帝,无不大兴土木,营建陵墓。秦始皇即位之初,就下令在骊山预建陵墓。统一全国后,建陵工程更加扩大,征调七十万人,费时三十六年之久,直到秦亡,陵园还未竣工。陵墓土高五丈,周围五里多,分内外两城。内城为方形,周长二千五百米,外城呈长方形,周长六千二百米,是一座穿凿很深的豪华地下宫殿。陵内有各色“奇器珍异”,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4]。为了防止盗墓,特地命工匠制作了机关弩矢,有人接近,立即射击。可以说,秦始皇把生前的威风搬到了死后的地下宫殿。
秦始皇陵园面朝东方。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在陵墓周围的兵马俑陪葬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一号、二号、三号俑坑共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其中一号坑为“右军”,规模最大,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几乎同样大小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兵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一辆,陶马四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秦俑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生动而真实地展示了秦的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再现了秦这一军事帝国的气势与辉煌。值得注意的是,秦皇陵坐西向东,正对着秦都咸阳正东方。同时,秦又在千里之外的今连云港市西南,立“秦东门阙”[15]。东门阙又正对咸阳和秦始皇陵园的东门大道。这样,秦都咸阳、陵园、东门阙正好建置在从西向东的一条直线上。在这条坐西向东的通道以北,又排列着规模宏大、整齐雄伟的兵马俑坑。这一排排成向东排列的庞大军容,既表示了东向为尊的礼制,又表现了胁镇东方的威严。这种精心设计的陵墓格局,可谓独具匠心。
乾陵翼马
西汉十一个皇帝的陵墓[16],除文帝的霸陵、宣帝的杜陵外,其余九个陵墓都安置在长安东北到西北的咸阳原上。从陵墓的布局看,也都是坐西向东。西汉诸陵一般为汉尺十二丈,其中汉武帝的茂陵规模尤为宏大,墓高汉尺二十丈(四十六点五米),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起修建,是西汉诸帝陵墓中建造得最为奢侈华丽的一个。这同样是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反映。唐代诸陵也大多依山为陵。二十一个君王的陵墓中,除昭帝、哀帝葬于河南、山东外,其余帝陵均沿渭水北的汉帝陵北边一线排列。西起乾县的梁山,东至蒲城县的金粟山,延伸二百余里,形成气势恢弘的陵园建筑群。(www.daowen.com)
唐“昭陵六骏”之一——青骓
唐陵以太宗的昭陵和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最为著称。唐代皇帝以山为陵,不起封土,华表与巨石雕像卫立于神道两侧,比起汉陵来更加气势磅礴,史有“关中十八陵”之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众多唐陵中规模最大,它建筑在长安北醴泉县九嵕山(今陕西礼泉东北约25公里),周围60公里,面积达2万平方米,整个九嵕山便是一座硕大的陵园。周围167座小山峰是生前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沙场或谋取政权的亲将爱相、夫人公主的陪葬墓。唐十八陵石刻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之宝库,有圆雕、浮雕,题材多样,造型各异,其中“昭陵六骏”更是别具风格,为石雕艺术之精品。它创作于公元636年,分别代表了唐太宗生前最喜爱的六匹战马[17]。秀丽的乾陵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呈圆锥形,远看像天然的墓冢,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山头上各有土阙,当地称之为“奶头山”,远远眺望乾陵形状恰似一个仰卧的女人。进入神道第二门后,立“无字碑”一块,两旁分别列着外国君长和少数民族首领石像六十一座,显示了大唐帝国的威严。唐代陵寝制度的重要变化是把“寝”分割开来,分造三处,即神游殿、献殿(寝殿)和寝宫(下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上陵朝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活的需要,使得上陵朝拜祭祀典礼更显出其重要性。
乾陵无字碑
明十三陵石牌坊
坐落在北京西北四十五公里昌平县北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基本格局是明太祖在南京修建明孝陵时定下的。明陵地下墓室是全部采用巨室发卷构成若干墓室相连的“地下宫殿”,其中尤以定陵为典型。定陵的陵寝建筑是皇宫建筑的格局,其中地面建筑相当于皇宫的外朝部分,玄宫建筑相当于皇宫的内廷部分,象征人君之居的特点十分明显。清代的东陵和西陵,基本上按明陵格局建造,变化不大,亦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帝王陵园。
历代帝王之所以十分重视陵寝制度,一是为了推崇皇权的需要,二是为了维护身份等级,因此陵寝制度在皇帝制度中占重要地位。为了保护这些规模巨大的陵墓,历代都设有专门的护陵机构,负责陵墓的守护和日常洒扫祭祀,如秦汉时设置“陵令”、“寝庙令”、“园长”等官吏,负责管理、保护陵园。清代帝后的陵墓,分为盛京陵(兴京及盛京城郊)、东陵(河北省遵化)和西陵(河北省易县)三处,东、西二陵,由礼部、工部、内务府设官管理,盛京陵则由盛京礼部、工部、内务府管理[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