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称号及尊号的名称、含义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称号及尊号的名称、含义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后称“省中”。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朱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崩”、“驾”或“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等。皇帝之印称“玺”。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尊号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给皇帝的美称,又称徽号,一般在登基时称皇帝,上尊号。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称号及尊号的名称、含义

二、皇帝制度的称号

1.名号

为了维护皇权,皇帝的命曰“制”,令曰“诏”。此外,“旨”、“谕”、“敕”等也代表皇帝的命令。皇帝自称“朕”,谦称“寡人”、“孤”。臣下对皇帝称“陛下”、“万岁”、“皇上”、“明君”等。史官记事称皇帝曰“上”。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后称“省中”。服食之物皆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朱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崩”、“驾”或“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等。皇帝之印称“玺”。秦皇帝有六玺,“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之外,还有一种蓝田玉玺,书鸟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5],后世称为“传国玺”。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所有这些专称,都是为严格区分“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

2.谥号、庙号、尊号、国号、年号

谥号

皇帝除了名号之外,生前死后还要加其他一些名号,即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加之表也”,即历代帝王根据其生前事迹、功过等给予的一种称号。谥法相传周公所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皆用之。秦王嬴政称帝后认为,上古帝王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后以在世行为为谥,是使子议父、臣议君,不成体统,决定“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6]。但谥法至汉代又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不废。根据谥法,谥号可分为褒扬、批评与同情三类。如表扬其功劳的有: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批评其怠政的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同情其政的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等。谥号一般用一个字,但也有用二三字的。唐以前一般在一二字之间,唐以后多用推崇和恭敬的词语,字数也越来越多,且多用炫耀和溢美之词,失去谥号原有的褒贬之意。

清代雕龙钮玉玺

庙号

帝王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宗庙里祭祀时追尊的称号。此制肇始于殷代,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秦始皇无庙号,汉代承前制立庙号,按规定,每个朝代的第一代皇帝的庙号称“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的嗣君则一般称“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这样,一个皇帝死后既有庙号,又有谥号。例如刘邦的全号是“汉太祖高皇帝”,刘恒的全号是“汉太宗孝文皇帝”,刘彻的全号是“汉世宗孝武皇帝”[7]。按制,不是每个皇帝都加庙号,要有功有德者,才被追称为“祖”、“宗”。如西汉十二帝,称祖、宗者五帝东汉十三帝,称祖、宗者七帝。但南北朝时“宗”已滥,至唐代则无帝不“宗”了。此外,嗣君也有称“祖”者,如明代朱棣为第三个皇帝,但他的庙号为“明世祖”,清爱新觉罗·福临不是开国之君,但也被称为“清世祖”。(www.daowen.com)

尊号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给皇帝的美称,又称徽号,一般在登基时称皇帝,上尊号。不管是谥号还是尊号,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皇权神圣化。因此不管皇帝生前是圣明君主,还是迂腐昏君,或者是淫逸之君,都可以加上大圣大德之类的尊号或谥号。李世民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谥号为“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尊号多为尊崇褒美之词,即使是骄奢淫逸的国君,也会有各种溢美之词加在头上。唐懿宗在位时“贤良贬窜,凶竖当国,人满朝”[8],就是这样一个昏君,生前尊号是“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所加尊号超出他的祖宗李世民。尊号至后历代越加越多,如清圣祖康熙的尊号多至二十三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完全成了赞美词的堆砌。这样的尊号除了为皇帝歌功颂德,使其更加神化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一般来说,唐以前对皇帝的简称用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唐以后用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以后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万历、康熙、雍正等。

此外,皇后、皇太后也有尊号、徽号和谥号。如慈禧的尊号和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这些字不是一次加上的,而是在有皇室大事(一般是喜寿庆日)时逐渐加上的。慈禧的谥号有二十五个字,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在清代各皇后的谥号中字数最多。

国号、年号

国号是一个王朝立国后的标志,是由酋邦社会进入国家制度后才产生的。夏为最早有国号的王朝。自夏之后,历商、周,经秦、汉,入唐、宋,相承至明、清,一直沿袭了三千余年。国号,或出乎姓氏的起源,如战国时的韩、赵、魏等;或出于地理方域的位置,如春秋战国时的吴、越、燕、秦等;或出于建国前帝王的封爵称号,如汉、三国中的魏,及隋、唐等;或出于历史的依托,如北朝的东魏、北齐、北周,武则天代唐建国号为周等。总之,国号的确立,均有着一定的政治、历史、文化及地理作为背景和依据。

以年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纪年,要比国号晚,约始于汉武帝。据说汉武帝即位后十九年,即公元前122年,他率领文武百官到雍县祭祀五帝,途中猎获一匹纯白色、头上长一只角的“白麟”怪兽,群臣都把它看作是天降祥瑞。为表示庆祝,该年就定为元狩元年,帝王年号就此产生;并以该年为准,以六年为段,向上推延,分别以建元、元光、元朔作为年号加以追记。因此一般把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即汉武帝即位之年,作为我国有年号的开始。但严格地说,年号纪年实始于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时每隔六年更换年号,除上述外,还有元鼎、元封等。太初后每隔四年改年号一次,计有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此后历朝各代皇帝的年号变更时间不等,有二三年,四五年,甚至十几年更换一次的。年号一般用两个字来表意,但也有用三四个字,甚至六个字的。三个字的,如南朝梁武帝年号“中大通”;四个字的,如汉哀帝时年号“太初元将”,武则天的后周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六个字的,如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年号“天授礼法延祚”。

皇帝在位时,可用一个年号,也可采用多个年号。历史上改年号次数最多的为武则天。她在位二十年中,先后下诏改年号达十七次之多。至元明清后,年号渐趋简化,基本上一个皇帝仅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仅用康熙年号,此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直至清末宣统,都只使用一个年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