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第八章经世致用的文化教育

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第八章经世致用的文化教育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经世致用的文化教育邢台县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各类学校迅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幼儿、小学、中学、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具有博大人文情怀的教育家、思想家。夫子柳与圣母庙二、文盲皇帝石勒与文化教育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目不识丁。建国后,他推行多项举措,尊崇儒教,重视文化,兴办教育。

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第八章经世致用的文化教育

第八章 经世致用文化教育

邢台县文化教育源远流长。自公元前1439年,商王祖乙迁都于邢,即设立官“庠(xiánɡ)”管理教育。周立国学“泮(pàn)宫”。春秋始有私学,以吏为师。汉初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私学并举。汉平帝时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邢“庠序”盈门。石勒在邢称帝后,在首都襄国(邢台)兴建太学,并建小学10余所。隋文帝倡科举。唐太宗广设学校。宋、元、明、清历朝设书院、义院、书馆、私塾及各类官办、私办学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兴学堂,义学、私塾、书院均被学堂所取代,教学内容也由孔孟经书转向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文学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教育瘫痪。山区抗日根据地政府积极发展小学教育,每村都建立了小学,并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支持下,吴玉书、李庆俊、尚书绅等知识分子先后办起了下寺、浆水、内阳、北坡等抗日高小,为邢台山区教育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各类学校迅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幼儿、小学、中学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一、夫子岩与孔子回车

夫子岩又名夫子岭,位于邢台县西南边缘天河山景区,是山西省左权县、和顺县和河北省邢台县的边界分水岭。据《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记载,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带领爱徒子路、颜回周游列国时,曾“至此以避雨”,“夫子岩”因此而得名。

孔子

山体呈南北走向,有南北二主峰,两峰之间为关口,原设有夫子岭关,为邢台县太行山11处关口之一。关下古道是古代晋冀交通要道。古道西侧有夫子庙,庙极小,高不过2尺。清康熙十一年(1272)《邢台县志》记载:“岩下有夫子石像,前水一泓,清澄可爱,世传孔子周游至此涌出。”现庙内已不见石像,仅有一个木板牌位。

夫子岩北峰又称“灵应顶”,顶上建有“西天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庙前有1棵古柳,据说是当年孔子游学至此亲自栽种的,已有2500多年历史,人称“夫子柳”。树身需2人合围,树皮粗黑,树根似龙爪,深深扎入土中,浑身有多个朽洞,但仍抽条挺枝,直刺云天。站在夫子岩上,既可观赏三晋风光,也可欣赏冀南秀色

夫子岩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曾应赵简子的邀请游访晋国。游访晋国之前,专程从卫国到古邢地游历,并在天河梁西侧的黑虎岭村讲学。附近的老百姓听说孔子来了,纷纷赶来,送来吃的用的,孔老夫子深受感动。在黑虎岭村逗留数日后,启程准备入晋,此时,窦大夫的家丁赶来告诉孔子,窦大夫等人被赵简子杀害了(窦大夫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他非常推崇孔子学说,希望在晋国推行)。孔子听到窦大夫被害的消息非常伤心地说:“他们都是晋国贤良的大夫,赵简子未得志时,与他们政见相同,一旦得志,却杀掉他们推行自己的新政。我听说不论何时何地,剖腹取胎,麒麟就再也不会降临;竭泽而渔,蛟龙就再也不会出现;覆巢倾卵,凤凰就再也不来飞翔。我还听说,君子总是对同道的不幸遭遇特别伤感,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避开,更何况我孔丘呢。”于是,孔子立马回车返邢。黑虎岭村因为住过孔圣人,后来就把村名改成“夫子岭”,一直叫到今天。

据《顺德府志》记载:“夫子岭,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其岩石上有夫子回车辙迹在。”

孔子返回邢地后,想起古帝王尧舜二人的风德,便继续东行,到尧山祭拜尧帝。在过隆尧县境内的泜水河时,河水浸湿了车子,打湿了车上的书简,弟子们把车推上岸,一边在岸边冈上晾书,一边让孔老夫子在冈上歇息,这里便留下了孔冈晾书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具有博大人文情怀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古邢地游历时,把他的儒家思想撒播在邢台大地上,对邢地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夫子柳与圣母庙

二、文盲皇帝石勒与文化教育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目不识丁。在多年的闯荡经历中,深感知识的重要。建国后,他推行多项举措,尊崇儒教,重视文化,兴办教育。

石勒在国内建立了一所太学,这是邢台高等教育的开始。他在襄国城设立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10余所小学,这也是邢台小学正规教育的起始。他让自己部下将领的子弟带头进校读书学习。他命令属下凡是捉到读书人,都不许杀死,一定要交给他亲自处理。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石勒还在国内实行了考试制度。他亲自到太学、小学去考试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给予奖励。他还以经学作为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考试,作为测评九品的标准。他在国内实行推荐保送制度,如果发现饱学之士,可向上级保送,但并非所有被推荐的人都予以重用。为了防止下边的人作弊,各地保送上来的人,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测评,经考察合格之后方能被录用。

顺德府儒学旧影

另外,他还组织力量撰写了《辛亥制度》等许多史志和法典。石勒本人也非常渴望探求知识,由于他不识字,经常找来一些读书人给他读书,他边听边思考,而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后人留下了“石勒听书”的著名典故。比如,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当听到汉高祖封六国贵族后代的时候,便说:“刘邦采取这样错误的做法,还怎么能得天下呢?”读书的人立刻给他解释说,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并没有这样做。石勒这才点头称道:“这就对了嘛!”

石勒是个典型的文盲皇帝,但他的教育意识和眼光却很独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中国和世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三、紫金山书院与“邢州五杰”

紫金山书院是元代闻名全国的书院,因其位于邢台西部的紫金山而得名。据传紫金山书院始建于元代,有大门、书房、操场、宿舍、读书台、观象台共六部分。现山顶上还存有“紫金山书院”石碑1块、十几间房屋、数十丈长的围墙遗迹和1眼水井,它们是这里700多年前辉煌盛况的见证。

邢州五杰

紫金山书院在我国文化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数学天文、历法重要研究基之一。元代名相刘秉忠早年在此讲学,培养出郭守敬张文谦、王恂、张易等一大批在科学和政治领域有伟大建树的人才,带出一个“邢州学派”。

他们在“紫金山书院”共同学习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科技知识和治国之道,主要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在政治与科技两个方面。

政治上以刘秉忠为首,他们用儒学的治国安邦之道全力辅佐忽必烈,成功建立了元王朝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结束了宋金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全面交融,使各族人民在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休养生息并进行经济与文化建设。

科技上以郭守敬为首,他们为创制《授时历》,完成了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四海测量、数学研究等一系列高水准高难度的科研活动。正是他们的这些科技成就,将元初中国科技文明推向了世界最高水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因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师徒五人在科学和政治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人称其为“元初五杰”、“邢州五杰”或“紫金山五杰”。

四、明清时期的科举教育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作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开始实行,明朝进入鼎盛时期,清朝走向衰亡,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科举殿试场所

明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实行了四级考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在府县进行,中试者称秀才。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凡子、午、卯、酉年八月乡试,由于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试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在京城进行,每三年一次,凡辰、戌、丑、未年二月会试,因在春季二月举行,故又称“春闱”,中试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仅取3人,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取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而一、二、三甲考中者统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时间为各会试年的三月初十,俗称“跳龙门”。在乡、会、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为考场佳话,称为“连中三元”。

明代士子进入仕途,还有“荐举”与“铨(quán)选”两种途径。凡被荐举之士称乡贡,可入国子监,即太学读书深造,然后进入仕途。顺德府及其辖县自廪(lǐn)膳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中两岁一贡,各有定额者,称岁贡;岁贡之外,另行考选学行兼优者升入太学的,称选贡;生员自行纳资升入太学的,称纳贡;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县学岁贡常额,因本年加贡一次升入太学的,称恩贡。岁贡、选贡、纳贡、恩贡又统称为贡生,意为地方向朝廷贡献之人才。铨选则是士子按规定具备一定资格后,等候吏部选任的一种制度。

据《邢台县志》记载,明代邢台县有进士11人,举人82人。11名进士中,职位最低者为知府,成为明王朝宰辅重臣者也大有人在。其中,邢台县人张瑛官居礼部尚书,赵孔昭官居兵部左侍郎,王本固官居南京吏部尚书,孟国祚官居大理寺通籍等。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待,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改为满人汉人同试,参加考试的以汉族人居多。

在清代,除按考试科目取士外,还有皇帝为罗致异等之才临时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制科中著名的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凡取中者多从优授予官职。

据《邢台县志》记载:清代邢台县有进士13人、举人100人。但总体而言,科举制发展到清代已日趋没落。

科举制度简图

五、董朴与“龙岗书院”

董朴(1232~1316),字太初,元顺德(今邢台)人,元初大儒,因家在龙岗附近,被尊称为“龙岗先生”。(www.daowen.com)

龙岗书院匾额

董朴自幼强记聪明过人,曾拜乐舜咨、刘德渊为师,刻苦攻读钻研《六经》及孔孟之道,成为一代大儒。《元史·儒学传》赞其学问“自六经及孔孟微言与凡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而会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贯之妙。”

元至元十六年(1279),由提刑按察使推荐,董朴任陕西知法官。数年后,因老人生病,回归故里侍奉。后来,忽必烈又委任其为太史院主事,领导天文历算等科研工作。几年后,董朴以年老告辞还乡,在邢台创办龙岗书院,教书授学。龙岗书院自董朴在元初创建,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文风昌盛,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

元皇庆初年,董朴年已逾80岁,元朝皇帝再次特诏董朴为翰林院修撰。

董朴于85岁高龄去世。

六、诗人知府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知府。时年,顺德正逢灾乱,他到任后查灾情、问疾苦,三年任期内除弊兴利,政绩斐然。

李攀龙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他编的《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在任顺德府知府期间,写了著名的《登邢台诗》:“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孤城自老风尘色,傲吏终惭岳穆才。便觉旧游非浪迹,至今鸿雁蓟门回。”

作为诗人,李攀龙格外重视文化教育,任内全郡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政务繁忙之隙,他还亲自教诸生学习古文,以至桃李满天下,多有成才。

李攀龙在顺德府主政三年,政绩显著,清名远播,赢得邢台人民世代称颂。他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影响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永远是邢台的骄傲和光荣。

七、申奇猷、刘蒸雯等知县兴办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是清代利用地方财政余款或自民间集资设立的一种蒙学。

邢台县的首座义学是由知县申奇猷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捐俸创办的,其学址在县衙西太仆寺察院旧址,创建后有讲堂3间,大门3间,号舍16间。雍正四年(1726),知县李相又以照磨废署(原存放宗卷、档案的地方)改建义学。雍正二年(1724),由知县戴天球主持建设的霍楼村义学是清代邢台县的首所乡村义学。

清乾隆四年至八年(1739~1743),知县刘蒸雯尤其重视教育,倡办义学,裁减南北大路驿铺火夫工食银114两,一次性创建邢台县城乡义学17所,即西北路的良舍、苏村、董家沟、孔村义学,东北路的长信、辛庄义学,西南路的先贤、路村、崔路、县城南关义学,东南路的河会、石井义学,县城西门里沧溟祠义学,以及浆水等四道山川各1所义学。

清光绪九年(1883),知县褚维垕(hòu)整顿全县义学,规定城内长街、南关及东羊、河会、先贤、召马六所义学经费均在大道火夫工食银内拨用,每年定额为制钱24缗(mín);霍楼义学经费在贫士学田租内动用;辛张义学以本村洪福寺地租为经费;张东、李马二村义学为乡绅资助,不用公项。由此可知,清邢台县义学设置时有变迁,并不固定。

八、戚朝卿、徐彬兴办学堂

清光绪三十年(1904),知县戚朝卿改育英书院(今南长街小学处)为邢台县立高等小学堂,废书院,立学校,这是邢台近代小学教育的开始。

扩建后的县立高等小学堂共有教室校舍79间和一小操场,于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开学,学制4年,校长吕蓉敬,学生50余名。该学堂设置课程在“经史之外,兼以地理、算术、图画诸科”。同时,戚朝卿根据“癸卯学制”,还在邢台县设立了初级蒙学14所,即邢台城关3所,河会、孔桥、羊村、石相、孝子村、先贤、召马、霍楼、良舍诸村各1所,辛张村两所。

直隶第四师范学校旧址

清光绪三十年(1904),谭村人徐彬自保定师范学堂毕业,回邢任邢台县小学教师。时值“戊戌变法”之初,张之洞、康有为力主废科举、兴新学,徐彬受其思想影响,对当时陈腐的私塾教育耽误人才而痛心疾首,在家乡极力倡导教育救国,以兴学育人为己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顺德府及其所属各县设立劝学所,劝学总董改称劝学所所长。至此,以学宫(孔庙)、教授、教谕为主要标志,延续千余年之久的儒学教育体制被彻底革除。

1911年,徐彬任县视学。第二年,任县劝学所长。当时邢台县仅有1所高级小学,10余所初级小学。他到处奔波,说服动员,将各村寺庙余产用作办学,先后成立高级小学300余所,使邢台县学校教育成为冀南之冠。国家教育部授予他一等金质奖章,大总统传令嘉奖7次,并奖给七等嘉禾勋章,晋给五等嘉禾勋章。

1916年,徐彬在家乡郭村创办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出资购置桌凳,并亲任校长。他知识渊博,讲课十分风趣。家近在咫尺,他却坚持住在学校。

1920年,省政府拟设女子师范,各地力争。徐彬多次上书,力陈在邢台设女子师范的理由,并数次自费赴省政府请示。1923年,省政府终将女师设于邢台(即后来的第三女师),校址在顺德府文庙街文庙旁,为当时冀南仅有的1所女子师范学校。该校设施完善,抗战前有学生520余人,13个教学班,并有附属女子小学1所,学生220人,附属幼稚园1所。

直隶第四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顺德中学堂、县立高等小学堂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在邢台建立的最早的一批新式学校,在冀南各县社会声望很大,是最早绽放在这片热土上的近代教育之花,在邢台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九、诞生于邢台的北方大学

北方大学旧址

北方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区各项建设事业急待开展,国家急需大量建设型人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邢台创办高等学校的意见。当时邢台所在的晋冀鲁豫边区是最大的解放区,人力物力相对充盈;而且邢台所属的太行山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较好;另外,邢台城内的天主教堂、城外的基督教堂、日军占领时期的新兵营等建筑是规模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共场所;邢台又是冀南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具备创建北方大学的地理优势。

北方大学学员学习场景

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在邢台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北方大学于1946年1月5日成立,5月21日正式开课。校址位于邢台城南关西中华基督教会旧址(现邢台市新西街东口、邢台市委、邢台军分区院内)和市西郊“新兵营”(现邢台市一中、邢台市气象局一带)。学校陆续开设文教、财经、工、农、医学、艺术、行政等7个学院和经济、历史两个研究室。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任校长,罗青、孟夫唐、王振华、张柏园、曾毅等分别担任秘书长、校务主任、教务长等职务。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任教,如艾思奇、陈唯实、黄松龄、王学文、何穆、刘大年、叶丁易、王鹤、王南、陈荒煤、夏青、乔羽等。学生达2000人,来自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含台湾省)。

北方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为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各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紧密结合当时边区建设和战争的实际。在教学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师生还深入社会,参加革命实践活动。1946年7月,北方大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邢台、沙河两县的农村工作团,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还成立“翻身剧社”,到农村演出,受到农民欢迎。

学生入学后,预科生的学习期限为4个月,以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本科生的学习期限按各学院的不同需要规定,前期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后期以学科专业学习为主。其办学经费主要由边区财政支付。

1946年10月,北方大学由邢台迁往山西。1948年5月又重新迁回邢台。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后迁往正定与华北联大合并,建立了华北大学。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在正定正式成立。1949年底迁往北京,即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

北方大学旧址

正像刘大年所说:“北方大学是解放区第一所院系比较齐全、规模比较大且比较正规的综合性大学。”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为新中国培养了1400多位革命干部,成就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很多人在经济、文化、科技领域造诣非凡,贡献突出。北方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高等学府、科研及艺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歌剧院、中国舞剧院、华北医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等,都是从北方大学衍生出来的。北方大学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培养了首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